《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精选点评:
●那是她死前必须记下的故事
●人生读的第一本萧红,还挺好看的(但没有想象中那么喜欢?)。呼兰河小城居民们荒谬的庸俗与恶,感觉简直在看另一个世界发生的事……令人愤然。同是女作家的童年题材更喜欢林海音和张爱玲。
●很棒!看了黄金时代就一直很想读读萧红,惊异于她竟是这样风格的文笔,先前从未涉足过。很细腻,很生动,很平实,但却将悲剧娓娓道来。
●乍一看觉得好像鲁迅啊…
●萧红是天才,《呼兰河传》是天籁。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孩子眼中残酷的真实
●原来她是这样灵气的作者!!
●泥土的气味。
●很土,辽阔而传奇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摘抄
他们这种生活,似乎也很苦的。但是一天一天的,也就糊里糊涂的过去了,也就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的过去了。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仍其自然的长去,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有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看谁活该。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不悲不喜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这最后的话,不过是陈述着书起的缘由,没有藻饰,没有韵脚,甚至没有悲欢和喜乐。可是你掩卷至此,却又不禁被那潺潺如水的往事牵着手,再次浸入呼兰河。
与书结缘始于宋佳的电影,本来对电影没有过高的期望,然而,当一幕幕贫穷中的欢喜,苦难中的挚诚交加着那样真实的画面时,目光便很难离开了。就这样,萧红从曾经只是在我脑海里闪过的名字变成了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实体。再后来,意犹未尽时,读了呼兰河传。
萧红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生命已经快要走到了尽头,病痛的折磨或许让她忘记了父母的冷落,爱人的背弃和周遭的不安与战火,恰恰刺激着她挑起十二分的精神去回忆童年的美好。于是,作家的不幸成就了读者的幸运,故事就从冰天雪地开始了。如此简单,真实,在这样的东北小镇,有的是故事和故事里的事,也不乏寂寥和寂寥的鸡鸭狗,牛马羊还有人。她不说一句挖苦,嘲讽,平淡的文字却总是用每一笔每一划刻下小丑的样子,没有鲁迅的尖利,没有钱钟书的辛辣,也就是这样,才是萧红的笔端。那些蒙昧,愚钝,碎语闲言换做另一个作者定不会引人如此的感喟吧,所以同是回忆童年,却也只有林海音才有《城南旧事》,只有萧红才有《呼兰河传》。
童年,是一个人时间上的“根”;故乡,是一个人空间上的“根”。叶落归根,是眷恋也是祈愿。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呼兰河传,我想
呼伦河应是中国极北部一个美丽的地方,天上的火烧云,后院的黄瓜藤,冬天的白雪皑皑,夏天的吱吱虫鸣,世世代代祖祖辈辈中,那里也许走出过许多官人,文人,匠人,而我们今天对它的了解来自民国才女萧红的那段童年回忆—呼伦河传。
我的祖上是山东人,也许他们也不是山东人,因着某些原因移居到山东的,但爷爷奶奶那辈人又从山东移居到东北的原因我是知道的,穷困潦倒,饥寒交迫,而东北的地广人稀是他们的一线生机,所以他们拖家带口,肩挑着所剩无几的家当,随着大批的人潮来到这片冬季极寒的土地上,他们被称作闯关东的人。而我便成为了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汲取着这片黑土地所给予的,茁壮成长着,作者童年回忆中的桩桩件件,就像发生在许多年前的我家门前,只需推开门,它们便栩栩如生了。
常常的,当我们回过头看许多年前的他们,会感觉他们活得过于封建愚昧了,他们相信跳大神能去除一切疾病,如果不是这样,团圆媳妇也许真的能够团圆,且他们过于家长里短了,哪家发生个大事小情,恨不得全家人出动去看个究竟,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好的位置,而他们的生活则太穷困清苦了,一份白豆腐和一碗拌了白糖的清粥都成了美味珍馐,鸡蛋竟也是数着个数吃的,也许最不能理解的是,那里的年轻妇女也着实没有地位以及存在感了,挨打受骂也就成了家常便饭,甚至对于死活的大问题都是草草了事的。如果现在的我们仅仅只看到这些,这也只是得益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知识与文化的普及,而老的人,老的故事,总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毕竟没有他们那么艰苦的生活,我们又是怎样得到传承的呢?
通过昨天看今天,通过今天想明天。求神拜佛的也许某些时候好于金钱至上的,起码佛祖是引人向善的,而金钱常常会让人变得不择手段。家长里短的总好过人情冷漠的,多年前,住街东头的知道住街西头的二姨婆的三姑奶奶的儿媳妇生的是男孩女孩,多年后,住隔壁的推开门互不知谁是男主人谁是女主人。白豆腐清米粥果脯即可,总好过吃一半扔一半唏嘘浪费,殊不知,在世界的另一边,那里的某些人还在忍受着无食物无水源的困境,他们的生活境况竟还比不过我们多年前的祖辈。最让人忍受不了的就是打骂妇女了,因为许多年后的妇女权益是受法律保护的,无论是学术界,商界,政界,女性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如果说许多年前的女性需尊长守德,过于隐忍了,那么现在的某些女性是不是又过于放纵了呢。
该思考的要被思考,该总结的要被总结,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类文明在不断的进步,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生活精髓我们应该认真的传承,正直做人,坦荡行事,以德行傍身。合上书,作者的童年回忆是快乐幸福的,而我们也要经常停下来回忆过去,因为那里有些东西不应被我们遗忘。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呼兰河传》是一幅画
我以前真的不太喜欢看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的作品,比如鲁迅、汪曾祺、张爱玲等等的作品。我觉得读起来一点都不顺畅,他们的叙述方式我一点也不喜欢。
很早就知道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记得以前看过几页,貌似没有很大的兴趣就放下了。最近因为老师推荐要看经典,心想这本书也算吧,便静下心来慢慢品读。
也许是目的不同,也许是心境不同,这次我读这本书却很快沉醉在字里行间。
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很平实的语言,却让我感受到呼兰河城的寒冷,感受到了人心的荒凉。这本书让刷新了我对那个年代的作品的三观,不免也对这个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代表作品有《弃儿》、《生死场》、《孤独的生活》、《砂粒》、《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这本书我觉得不算小说,也说不好是什么文体。书中讲的是作者小时候那段荒凉但是并不孤独的回忆。虽然回忆里渗透了那个年代经济极为匮乏,人们大多无知,人心大多冷漠,但是我仍然能感受到作者萧红有一个跟同龄人不一样的童年,因为她有一个非常疼爱他的祖父。
《呼兰河传》一共分为七章,第一、二章描述的是城里城外,第三章至第七章讲述的是萧红小时候身边发生的事。
我透过这些平实的字句,看到了呼兰河城的街道,街道上都有哪些店铺,这些店铺后都有怎么样的历史?我看到了那个年代并不都是非常聪明,甚至有些迂腐,人人都在奋力去拉掉进泥坑里的马、猪,却从没有人想去填上那个历久弥新的泥坑;我看到了那个年代人们靠着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这些所谓的盛会度过了那些枯燥无味的日子;我看到了祖父对萧红极尽地的宠爱;看到了年仅十二岁的团圆媳妇是怎么样被愚昧的观念生生折磨致死;看到了那个年代人们对死亡的麻木不仁。
《呼兰河传》不是一本书,是一幅画。画里的人物惟妙惟肖,画里的景色都自带神韵。看完书,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画,是那么得真实,仿佛身临其境,所以它被堪为经典真的是人心所向。
什么书能成为经典?什么书能够畅销?我以前一直认为是华丽的辞藻,虐心的情节,异想天开的想象,热闹的打斗、激奋人心的爱国情结等等。可是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真正的作家是用最平实的语言,可以深刻描绘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递给读者自己看到事物最真实的情绪。
萧红、余华都是这样的作家,就像一个邻家老奶奶、老爷爷对自己经历的事情向你娓娓道来,鲜有少许的修辞,却可以让你感受到透心的冷,刺骨的疼,久久缓不过神。
看过他们的作品我们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比起那个年代我们现在简直是生活在天堂;比起他们的作品,现在很多作家应该都会觉得汗颜。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神光
呼兰距离我的第二故乡只有两个半小时车程。
这本书里写到的风物,名字佶屈聱牙又自然亲切带着些乡土气,想必是地缘的原因。
读这本书像沉入一个梦魇,明明没有好看曲折的情节,没有激烈惹眼的冲突,只是一些平铺直叙的花花草草,家长里短,却仿佛由文字迫着走进记忆深处,敲开厚实的坚冰,揭去尘封的幕布,挖出小心翼翼保存着的沉睡多年的观感,它们还娇嫩新鲜却孱弱不堪,仿佛现世的风一吹就会化成粉末。
那里一呼气就成了冰。漫山遍野苍苍茫茫白的漂亮白的喜庆,人们穿着厚棉衣走在路上像笨拙的黑熊,挨挨蹭蹭地缓慢移动。我正看得高兴,走一步就陷入一个深坑,雪柔柔软软的,轻轻松松就没过膝盖,摔不疼人,打个滚儿又站起来了,去院子里的储藏室找冰棍吃。
院子里有葡萄藤,两只小狗,一只叫小白,一只叫小黑,小白温顺,小黑也温顺,可是总呲牙。有一年小白死了,哥哥抱着它走了很远很远,也许并没有太远,葬到了小河里,这条河会流经家门口,所以小白还会回来,那么为什么要走那么远呢?走了很远这件事是别人告诉我的,他们不许我看闭上眼睛的小白。
我有许多哥哥,可我只叫这一个哥哥。他非常好看,从少年时就好看得像要发光。他会吹笛子,笛子很粗糙,是自己砍的竹子自己打上孔。他还会叠一些纸狐狸,小纸船给我,一边叠一边讲心事,他以为我太小,听不懂,可那时我好像都懂了。他是二舅的儿子,二舅总家暴,他要打人的时候我就拽一根小木棍,冲到他家里挡在哥哥前面,扬言要跟二舅干仗,大家的表情啼笑皆非,我却觉得自己是个英雄。
屋里温暖如春,炉子烘热火炕,打开盖门瞅瞅,炉里说不定正烤着香喷喷的地瓜。
我也有个像祖父一样亲近的人,那时候他好像就是全世界,他带我去看火车站,说那就是小城的尽头,将来我会从这里走掉,再不回来。我心里笑他傻,我怎么会走掉呢,没有他我还能去哪儿呢,但我忙着没空说话,他买给我的美猴王冰淇淋很好吃。他不会讲诗,会讲诗的人已经去了远方,我什么都不知道,骨子里却有对文字原始的渴望,翻出一摞稿纸,学着大人的样子圈圈画画,五角星代表我,戴帽子的小人是姑老爷,戴花的小人儿是姑姥姥。然后我写,今天小星星不吃饭,戴花小人很生气,戴帽小人笑呵呵。
三舅家每日聚众打牌,每次去都给我一个苹果,让我一边玩去,然后我就坐在台阶上把苹果啃完,听里面吆吆喝喝的声音很是热闹气派。三舅妈后来成了跳大神的,多年后她拉着我,闭上眼睛深呼吸,然后高深莫测又严肃真诚地说,我听到了风,这孩子很优秀,会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这时我就想起那些热闹的吆喝声,然后不合时宜地笑起来。
门口常有推着车的小贩经过,收啤酒瓶子的,卖米面的,卖糖葫芦的,我最喜欢卖姑娘的,姑娘裹着衣裳,剥开黄黄的一颗,香甜好吃。青色的被姐姐拿去,用牙签掏出果肉,剩下空果皮,吹进空气,一咬就是响亮的一响,煞是神奇。
幼年时我曾天真地想,将来,将来我要好好的把这段记忆写上一写,将来,将来我会文笔出众,驾驭得了金灿灿的字句,可以奢侈地将它镶满钻石装裱起来。将来,将来我可以把写好的文字给哥哥看,给姑姥爷看,也许还会有稿酬,给哥哥买笛子,给姑姥爷添新衣。
可当时期许的将来已经猝不及防地来了,梦幻中一切都是空花泡影,选中的读者他已不在了,或已不在乎了。而其他的人,包括我自己,都将怀有最大的恶意,揣测字字句句中隐藏的空寂,回避的世故,非探寻出记忆真实的景况和感情,加诸时间的重量,直至探寻的空当和思忆的回声里生出肆意滋长日益沉重的寂寞来,方得餍足。
究竟需要多少真相,是否不将二十年的风霜倒出来反复印证就算白活一场。何必以当下的心情写曾经,自污了童年,两两相照愈发苍凉。
请记得当日曾快乐过。童年的事,去碰,去摸,去写,去想,都是亵渎,只消减它当日的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