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寡妇血案》是一本由约翰·狄克森·卡尔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3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寡妇血案》精选点评:
●经典毒杀诡计
●案件三星半,历史部分比较有趣
●短篇的trick,絮叨的plot,连凶手都被猜到,剩下的只是卡尔式的渲染
●最先或最后,难道这种诡计就没新鲜点的破解方法么
●故事中的故事可以说是半本书的精华
●更喜欢这样的密室毒杀。
●妙不可言,诡计简单而妙,只不过我还是有点怀疑这么简单的诡计难道警察看不穿么。
●谜面很赞,解答也算不错,3.5星
●故事其实挺严谨,但是翻译时不时让人心生愤慨,编辑也有责任。
●没读之前,真的以为是红寡妇,谁知道红寡妇,是一间屋子,凶徒翻案也与爱恨情仇无关。
《红寡妇血案》读后感(一):3.5四舍五入
很长时间没看过开头就被吸引的作品了,开头往往为了交代背景知识而显得有点沉闷,这本是例外。虽然有点摸不着头脑,却没有不耐烦,相反好奇想要看下去到底是怎么回事。气氛渲染的很夸张,虽然已经学会知道这样匪夷所思的描述通常只是夸大其词,等到知道是怎么回事就会说“什么嘛,原来不过是这样”,但还是挺受用。
不过话说回来,看到最后果然是不可避免的“什么嘛,原来不过是这样”。
《红寡妇血案》读后感(二):H.M.系列的第一部佳作
最近一直在读卡尔,先是把吉林出版的全部菲尔博士系列读完,然后开始读HM系列。
卡尔早期的作品总是晦涩难懂,平淡无奇,比如女巫角,比如宝剑八,比如瘟疫庄和白修道院。菲尔博士系列应该说直到三口棺材才算找到了感觉,故事更加流畅,推理更加清晰。而HM系列佳作的开始,显然就是这部红寡妇了。
故事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很顺畅地把你带进故事,让你身临奇境。人物个性鲜明,氛围渲染很给力,最后的双重解答非常精彩。
总有人抱怨解答的水平过低,太简单,不过如此,不过我想说,这才是不可能犯罪题材的魅力所在。不可能犯罪就像魔术,正因为场景的很多可能性都被封杀掉了,所以场景才变得简单,答案也就必然简单,不可能犯罪解答的重点不是复杂性,而应该是意外性。应该说,越是你注意不到的小细节构建的不可能犯罪,越是高水平。
《红寡妇血案》读后感(三):为“作死”点赞
约翰·狄克森·卡尔著《红寡妇血案》: 房主执意要重启历史上的杀人之屋,并且要验证被封闭近百年的屋子是否还有置人于死地的能力。房主本身进入了作死模式,在发现死亡之屋已经被人提前开启,有被人利用的风险时依旧按照原计划行事。此举最终被人利用在凶屋内杀死两个人并嫁祸给房主。 读此书时我在想,为什么约翰·狄克森·卡尔的书里面那么多作死的人呢?被害者作死被害,凶手作死被抓。首要的原因估计是要写出不可能犯罪的故事,必须要有不可能正常的人,才能做出作死的事。 但另一方面我突然意识到对于我这种风险极度厌恶者来说这些是作死的举动,但对于那些当事人,对于他们追求刺激,另类,冒险的秉性来说,根本不是作死啊,是他们追求创造,刺激,同风险共舞的耀眼人生。 就像对于小黄车的态度,当小黄车从校园走向社会时,我觉得他们是在作死;但眼见着小黄车飞速发展,满大街都有了,只能感慨他们竟然作成了事;现在由于运营模式和资金问题又好像要被作死了?他们追求大风险下的大收益的可能,追求大风险下的大作为,愿意同风险共生,因此愿意做作死的事情。这些事情常常有着前瞻性,创造性,颠覆性以及作死性。 但我这种极度风险厌恶者,只能作为看客,在事件之外,在事件之后,评论及感慨说“作死了”,“竟然作活了”这样的看客言语。 作为人生的看客,没有作为,所以,为“作死”点赞。
《红寡妇血案》读后感(四):试问血案何来
卡尔就这一本翻成血案,原文是murders啊,像《独角兽谋杀案》那样把murders译为谋杀案多好,轻重度强迫症表示不能忍,密室毒杀和血有半毛钱关系啊。小说里是这样描写尸体的:“那人仰面躺着……脸孔肿胀发黑,两眼发白。”后来又提及:“这人已经死了一个多小时了。”和《瘟疫庄谋杀案》中卡尔乌龙般的把枪伤判断为刀伤一样,这儿明摆着的毒杀案却被硬生生扯出血案来了,强烈的地摊文学样,有博人眼球的嫌疑。若说古典推理小说,冠以谋杀案和杀人事件的居多,而我对这两个词抱有很深的感情,也是很自然的。
回到案件本身,一群人抽牌,点大的进鬼屋,两小时后挂了,期间一直应声,可早在一小时前人就毒杀身亡!H.M.作为见证者恰好在场。材料都齐了,卡尔奉上了一道价优味美的佳肴,开始材料的品相就不错,做出来肯定好看。要说手法也是老道至极,同样是毒杀,《至死不渝》顶多做到了严谨,而此作完成的完善。就开头而言,两者同样出彩,气氛描写上我更喜欢《至死不渝》,但就结尾的解谜来说,《至死不渝》就叫人失望一些了。
无谓的比较还是少一些。小说里出现的催眠,腹语在一群医生的围绕下,搞不好还是不适合出现在推理小说里。要知道读者最喜欢一件事:就算你告诉了我真相,我还是会质疑可能性,但你要是爱说谎言,我反而容易被骗。所以催眠,腹语当做真相,必然有读者跳出来大骂坑爹,但是只字不提,留给读者遐想,反倒读者自己会做出相同的推论。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暗示是卑劣的,可是通过一些手段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别人,这才叫厉害呢。不然标题里出现血案,我是一点不以为怪的,重新翻开才意识到:这算什么事嘛!
《红寡妇血案》读后感(五):卡尔的经典之作(不泄底)
我读书比较慢,花了4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密室之王的大名如雷贯耳,惭愧的是,这本是我读的第一本卡尔的书。我没有挑卡尔的名作——例如《三口棺材》、《犹大之窗》、《燃烧的法庭》等等,而首选的是相对不太知名的《红寡妇血案》。因为本书的内容简介实在是吸引人。
俗话说,第一印象很重要。我读完此书之后,印象相当好。当然,如果哪位朋友不幸选中了《宝剑八》,因为印象不好而错过了卡尔的其他作品,那真是一种遗憾。我读完了这本书,表示对于卡尔的其他书,尤其是名作有了更好的期待。
有一种说法,普通的推理小说看多了而导致审美疲劳,以至于对于名作并没有很强的震撼力。本人学经济的,这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后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一点。
简要谈谈本书。有人抱怨卡尔式开头很难读懂,但这本书我觉得并没有这种情况。作者很自然地把你带进他的故事里。包括我现在读的《五盒之谜》,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强烈。本书是卡尔1935年的作品,正好是黄金时代的巅峰。(以下内容不算泄底,看过内容简介的都知道)本书讲述了一个专门“毒杀人”的屋子,在多人监视的房间里发生了命案。卡尔将毒杀与密室相结合,甚是经典。中间的一小段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故事也很让人着迷(当年高中学历史的)。最后的双重解答也很精彩。
最后是个人的小建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个人在晚上或深夜,静静地品读卡尔的作品,那种看完书在黑夜里上厕所的气氛,真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