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韵》是一部由康健宁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之韵》精选点评:
●语文课的噩梦。。。
●略有点粗浅
●满满的回忆啊,当年初中语文晚自习就看这个,因为当时的老师,因为这个片子更爱古诗词了。
●篇篇锦绣,字字珠玑。唐风遗韵,真是光焰万古长了。
●豆瓣居然有这个。初中一年级时参加文学社时一个老师推荐的,这也是我真心爱上语文的开端。如今十年过去,电脑里的片子换了又换,这个却从未移出过。终身挚爱。
●高中语文课上每周2集啊!!
●宋词会忘,元曲会忘,很多古文会忘,但尼玛唐诗比如静夜思真是一辈子都忘不了啊。会唐诗,才是华人。
●高中唐诗鉴赏课上看的,现在反复欣赏
●谢谢您,烟老师。
●看到边塞诗人的时候,才发觉,好无聊,明明有现成的《唐诗三百首》不去看。
《唐之韵》影评(一):余所恨
余所恨,落花流水。
余所恨,美人薄命。
余所恨,英雄迟暮。 余所恨,诗人之短命。 使王勃、李贺能有五十载,未必无太白、少陵之成就。 使太白、少陵能有白居易、刘禹锡之高龄,文史不知添几何千古之作,有高于《将进酒》《秋兴八首》者也未可知也! 余所痛恨者,天命也! 余所痛恨,多少诗,多少王之涣遗失在历史的风尘中。
余所痛恨者,广陵散绝矣。
余所痛恨者,冷月葬诗魂。
余所痛恨者,逝者如斯夫!
余所痛恨者,暮年曹操吟《短歌》!
人间绝唱,人间绝美。
人间几回闻?
歌于斯,哭于斯。
人间之大悲壮如此?如此!
《唐之韵》影评(二):迟来十六年的评论
好吧,我的评论晚了,晚了15年。第一次看这个片子是2001年,当时我的儿子只有三岁,他每天最感兴趣的事情就是晚饭后等在电视机前看中央十台播出的唐之韵。那里的唐诗有很多首他都会背的,所以每次都看得兴奋不已,碰见他自己会背的诗,就跟着一起大声的背出来。他有很多次甚至告诉我说,妈妈等我长大了,就做一个写唐诗的人。感谢唐之韵,把中国的古典文化用唯美的画面与声音表现出来,而且对每一个诗人的生平经历都有介绍,这是我最近这些年来看过的最好的文化纪录片。如今我的儿子已经长大了,他现在在北大学物理,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我想正是他小时候这些点滴的文化营养滋养了他的心灵,使他具有一定的智慧。强烈建议有孩子的小伙伴们都让自己的孩子看一看这个片子!
《唐之韵》影评(三):2010悦读之一——唐之韵
回老家的汽车上,午后的阳光透过车窗洒在身上,温暖安静,窗外是辽南一望无际的冬日的田园大地,苍白寂静。两个小时的路程,该怎么打发呢?望着窗外那一棵棵退后的树,不知怎么忽然想起这几天在看的纪录片《唐之韵》中每集结尾的那首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噫,这下给自己找到活儿了,背唐诗。于是,一边看着车窗外的风景,一边开始在脑子里搜索《唐之韵》当中出现的那些经典名句。
可是要从哪儿背起呢?脑子里竟一下子涌出许多,但我知道,那是左一句,右一句,杂乱无章的。不如就按照《唐之韵》的顺序,从引篇到“吴中四士”、到“边塞诗人”、到“山水诗人”、到“一代诗仙”、到“千秋诗圣”、到“大历诗人”、到“韩孟诗派”、到“江州司马”、到“一代诗豪”、到“风流才子”直到“朦胧诗人”,每一篇章里的每个诗人选一两句,再加上想着纪录片里在谈及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时所选取的各色自然风景或是历史古迹的影像,这两个小时的路程,我也算是在自己的脑子里做了一次声光色影的旅行。
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和氤氲着绿意的空气带来的是“吴中四士”之一的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以及另一位——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正如纪录片里所说的那样“他们的诗如同小夜曲,听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壮阔的草原、宽广的沙漠、挺立的雪山、绵延的长城和激流的黄河带来的是边塞诗人——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李颀的“白日登山望峰火,黄昏饮马傍交河”,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应该算是唐诗中的进行曲了吧?
悠扬的鸟鸣、柔柔的细雨、繁花的田园、淙淙的流水和葱郁的绿林带来的是田园诗人——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古筝曲的清静;
古朴的“太白堂”、宽广的长江、云海中的黄山和壮阔的黄河等众多的自然风光是“一代诗仙”——李白的诗篇的影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他那些壮丽的诗篇怕是我再有十个两个小时也背不尽,所以想听交响乐,没有时间的付出怎么可以?
翠绿的竹林、“草堂”的幽静、伟岸的泰山和秋风中的芦苇伴随着的是“千秋诗圣”——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个历经磨难的诗人所创作出来的诗篇,也是无法一时间背完的,我倒是想一边听《命运交响曲》,一边背诵,不知道是什么感觉?
长安城外的古迹、拾阶而上的林间小路、俊俏的桃花和江南的春雨迷蒙带来的是“大历诗人”——刘长卿的“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益的“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该也算是舒缓的间奏吧?中原的古街,春雨中的亭台、青石上的水流和莫高窟里的壁画带来的是“韩孟诗派”——韩愈的“死生哀乐两相弃,是非得失付闲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对于韩愈的诗,有人赞扬有人贬低,都是以自己的喜好品味来定义吧?
洛阳的古祠,古城的灰墙,雪后的枯枝和春日的细花引出“江州司马”——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是那首《琵琶行》,却怎么也想不出几句了,倒是想他的诗或许可以算是琵琶曲,“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晰吧?
纸窗外的红叶、长江岸边的纤夫、都江堰的雄伟和冬雪中的徽南民居带来“一代诗豪”——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他的诗偶尔会有唢呐的悲鸣;
秦淮河的桨橹、古墙外的夕阳、江南的清明雨和苏州的园林带来的是“风流才子”——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只是该用什么样的曲子还附和这风流?
古居里的青花瓷、紫色花上的红蝴蝶、蓝田山上的绿草和天上的一轮明月引来的是“朦胧诗人”——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和“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研究诗的人对他的诗里到底写的是不是爱情颇有争议,但我想大多数的我们宁可相信那写的是爱情,所以不妨偶尔用小提琴的婉转伴一下吧。
就这样一首接着一首的背着这些经典名作,想着那些风景,再加上偶尔想起的某些曲子,我这两个小时的路程其实也变得很短了,只是回家的兴奋忘记了那些属于乡愁的诗。
《唐之韵》影评(四):一个人饮酒这回事
吃货有爱,酒徒无忧,二者不可偏废也。
昔日,我乃杜康门前菜园子里一只葫芦,植于五粮之中,灌以茅台之泉。杜康又命青红小童二人,昼夜不息诵《酒经》。其经文甚短,仅二十字,不妨全录,其辞曰:“酱香型清香型芝麻香型,醇香型果香型混合香型”,诵经九九八十一日,实熟蒂落。又以啤酒花拭葫芦外壳三十六日,再密封贮于米酒大瓮四十九日,终则浮于黄酒大池六十四日,始可贮酒。千年以来,曾置刘伶之席,悬陶潜之屋,入太白之怀,藏东坡之袖,于今悠悠矣。然而转世之后,极少饮酒,何故?前世贮酒太多,淘虚了此生皮囊。
饮酒这回事,四人以上即为应酬。四人饮酒,可论朋友;三人饮酒,可论兄弟;二人饮酒,可论知己。然最难者惟自斟独饮,不仅难于解忧,反易添几多哀愁。
古人好读书下酒,苏子美读汉书,顾炎武读离骚,皆为御敌良策。今日则另有别法,或听戏下酒,上海菅原舜水君即此中达人,最喜且饮且唱,调走空城(之计),酒洒前胸(之毛),戏毕酒尽,则怀有抱枕,人倚阑干;或听评书下酒,传闻湖州竹嘉氏,听单田芳《说唐》而饮女儿红,对桌置一变形金刚,每闻“且听下回分解”,辄对此变形金刚言“咄!干了!”遂一饮而尽。
我法又有不同,独喜看片自饮。饮啤酒只可看好莱坞爆米花大片,无甚滋味;饮红酒最忌看欧洲文艺片,害人害己,饮红酒只合看大侦探波洛、马普尔小姐探案或jeremy brett版福尔摩斯;饮清酒自当看东瀛古装片,尤以忠臣藏之类题材为佳,然需量大慢饮,方能尽兴。而白酒最难寻觅下酒之片,无他,白酒必佐以忠臣孝子、兄爱弟悌、君臣知遇、朋友情义、生离死别、快意恩仇之古意,此意气非国产片不可觅。众所周知,国产片精品凤毛麟角,若择片不善,不仅下酒不成,反暴殄天物。又酒力往往快于情节,故连续剧不如电影、系列剧、纪录片紧凑。吾以此法下酒有日,故戏成此文,以推荐若干下酒之片:
《唐之韵》:此纪录片为下酒佳品。此片乃一唐诗简史,平心而论,此片文案平庸,不过是文学史教材之水准而已。但片中朗诵诗词甚多,且多为普通人耳熟能详之名篇,人人可诵,兼以音画优美,若饮酒数杯,兴致召之即来,与片中人一同慷慨陈诵,怀想古人,频频举杯,感慨平生,浮一大白,痛快痛快!
山东版《水浒》:80年代,山东台以人物为中心拍过一个《水浒》系列剧,如《武松》《鲁智深》《宋江》等。片子很朴实,衣服很朴素,不像现在的古装片衣服都是花花绿绿崭新崭新的。其中,武松醉打蒋门神、宋江题反诗几个桥段特别适合下酒。央视老版《水浒传》也有林冲风雪山神庙等几集适合下酒。试看片中豪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你亦仿佛身临其座,举杯邀盏,快活一时,快哉快哉!
央视版《三国演义》:可挑出几集下酒,如三顾茅庐,以酒证青年诸葛亮之风流;如蒋干盗书里周瑜的剑舞,他是“凤兮凤兮”,你自当“慰平生”也;当然还要有鲍国安的曹孟德横槊赋诗那一段,每次与他对饮,辄有追随以澄清天下之志,此真酒力乎?
谢晋《三言两拍》:这也是8、90年代央视拍的一个系列剧,每个故事一集或两集就讲完了,可不像现在的古装片拖死你。这片子皆为有情有义之事:家国天下之志士、痴情不改之男女、生离死别之义气。人物形象也朴素风流,无论大家闺秀,簪缨士族,山林野士,青衿书生,乃至贩夫走卒,烟花女子,其一举一动,俱值得下酒,所谓江湖只在市井,凡人即是英雄也。
86版《聊斋》:没错,就是有80后小朋友们印象深刻的打灯笼的片头那部。和《三言两拍》的时间、风格近似,不同之处在于,花妖狐媚,孤魂野鬼,恰需白酒压惊。
邵氏武侠老片:6、7、80年代的邵氏武侠老片,颇多下酒佳作。又以讲述兄弟情的几部为上。如狄龙、姜大卫《刺马》和《新独臂刀》前者是兄弟反目,后者是兄弟情义;前者有一句“有这样的志气才有这样的将来”,后者有一句“不,我们是兄弟”,这两句都值得尽了杯中酒。当然,胡金铨的几部电影反而适合饮清酒,如《山中传奇》《侠女》《空山灵雨》等,纯粹个人喜好了。
《蛊惑仔》系列:算是唯一可下白酒的现代故事,不赘述。
太原台《狄仁杰断案传奇》:这也是8、90年代地方台拍得一部系列剧,情节紧凑不荒诞,很忠于高罗佩原著,可不是梁冠华那个荒诞剧可比。以此片下酒,每一个案子的前半部要慢饮,以免漏过破案线索;中间需快饮,以免错过最后的破案;待结尾真相大白时则必为狄公浮一大白。
其实,西片也有能下白酒的,对我来说,即是阿莫多瓦的全部电影。下酒片固不可平淡,亦不可一直打鸡血,需张弛有度,才能在情节酝酿时小酌,高潮时浮一大白。武侠连续剧不宜下酒,因打斗场面冗长;港台言情片、后宫戏尤其不宜下酒,因儿女情长太多。另,《舌尖上的中国》一类反不宜下酒,盖吃货之志太盛,酒徒不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