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明斯基 《我与卡明斯基》观后感摘抄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1 19:15:39
分享:

  《我与卡明斯基》是一部由沃尔夫冈·贝克 执导,丹尼尔·布鲁尔 / 加斯帕·克里斯滕森 / 阿蜜拉·卡萨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与卡明斯基》精选点评:

  ●摇身一变公路片。。。。当代艺术迷必看

  ●油画的动态处理很惊艳,但叙事太散抓不住重点。

  ●有情趣,有调调,又能让人深思,真是太符合我的口味了。既像是公路片,又仿佛应该是传记电影,类型的突破同样是本片的看点之一。

  ●虚构传记,还蛮神奇的。中文说得也是少有的标准吼。

  ●好久没有看过这种感觉一会儿看懂一会儿又看不懂的电影了。它一会儿讲了艺术,一会儿讲了爱情,一会儿讲了人生,线索错综复杂,比《爱在日出前》这样凶猛地把内容压缩成纯对话的要高级许多。男主那么多脏话简直应该用来做教材学习,一会儿骂人一会儿哭,还动不动就意淫,送一个大写的萌。

  ●那一天我的人生仿佛又回到了起点

  ●私心绝对要5星:)

  ●老外搞人物传记从来就不往高大全去做,但有时候为了人性化,也有点过bitchy而不及。很值得一看,为了解卡明斯基也好,为单纯欣赏一部美学成就高的影片也好。

  ●这种小清新的公路片还是很讨喜的,没想到蛮有意思的。青春只是我们以前做的一场梦。

  ●几个转场有点意思#台北真善美

  《我与卡明斯基》观后感(一):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初中的语文老师是个中年男人,虽然人到中年,但是仍然没想过要去结婚生子,他是个非常爱狗的人,哪怕学校的工作再多,到了遛狗的时间谁也挡不了他回家遛狗的步伐。2015年我初三的时候,在我前任语文老师生病之后,他来到了我们班代课,他是个幽默风趣的人,也是个喜怒无常的人,他有事和蔼可亲,又有时暴躁易怒,像极了电影“无理之人”中杰昆扮演的角色。他没教给我们如何去应付考试,亦或者是他教过但我觉得这并不重要,选择性遗忘了。他给我们讲过最多的是关于佛光禅师的故事,那些故事听起来大多是瞎编的,但其中内涵的寓意又不像是信手拈来的心灵鸡汤。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他和他的故事。佛光禅师就是片中的卡明斯基,卡明斯基老了,但人不糊涂。从前听过一句话,当人老去的时候,有的人变得越来越睿智,有些人变的越来越平庸。显然卡明斯基是前者,卡明斯基是一位画家,自然他在绘画上的功力一定是很深厚的,但是这部电影并没有过多地去介绍卡明斯基作画的艺术风格也没故弄玄虚地搬出些绘画上的专业知识吓唬人,卡明斯基身上比其绘画功力更可贵的是他的眼界,正所谓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韩愈说过: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我的观点也与韩愈大致相同,我认为知识是无尽的,一位好的老师传授给你的绝不单单只有知识,更多的是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法。能遇上一个如同卡明斯基一样的人生导师一定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我与卡明斯基》观后感(二):淡然的人生,,同样的孤独,简单的道理。

  对于《我与卡明斯基》的导演的其他片子我没有看过,然而看完这一部电影,似乎能够感觉到导演的淡然和幽默,当然还有对电影视听技巧表达的娴熟,节奏的把握,总之,整部电影行云流水,观看之后有吐故纳新的感觉。

  影片用简单的角色对位设置,表达了一个浅显易懂的普世哲理。

  主要讲述了穷困潦倒却直爽善良的男记者为了钱财和名气,说动上司批准自己采访著名的年迈画家卡明斯基,记者来到卡明斯基的住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通过一些日子的观察和交往,他发现卡明斯基怪里怪气又高傲自大,同时周围的人又把他封锁起来并且用各种话语搪塞卡明斯基。通过对卡明斯基周围人的谈话,记者决心要去找卡明斯基的初恋女友采访,因为这里肯定有巨大的事情爆料,于是,他想办法支开了卡明斯基家里的人们,带着卡明斯基逃走。然而,一路上并不顺畅,卡明斯基似乎对所有的事都满不在乎,记者总灰头土脸,在这个过程中,记者越来越同情这个双眼失明的倔强老头。最后,他们来到目的地,然而老去的女友什么都不记得。最后他们逃出卡明斯基女儿的掌控,在灰海散步,影片也随之结束。

  表面上看电影是普遍的对立两个人物的故事:身份、地位、年轻、目标、心态等等的反差让电影时刻充满戏剧性,然而影片并没有拿这样的戏剧性当创作主旨,每次只是点到为止,恰如其分的娱乐舒缓一下观众的心理节奏。而影片真正表达的就是:虽然怪异和孤独,心是淡然,不去强求,无事不明。(纯属个人主观看法)

  影片是一部良好的大众电影,适合12岁以上的所有年龄段的人观看,能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讲述出一个沉重孤独的人物主体故事,表达出影片的特定哲理思想,依我看,主要是以下几点的作用。

  一,记者视角和内心独白的讲述,结合记者超现实的自由联想,声画对位的精彩运用,使影片喜剧效果显著,观影天马行空。影片开始不久,记者睡在火车上

  《我与卡明斯基》观后感(三):我与卡明斯基,一个从有到无的故事

  本文原载于澎湃·有戏,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有增添。

  http://1.com/d/uploads/2020/10/11/wpwwgvylz5p.html

  上海电影节刚刚结束,看了十几部电影,所看的第一部电影《嘿玛 嘿玛》是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作品,当人们戴上面具之后,身份的消失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改变。这部电影又让我想到了最近看的一部电影,《我与卡明斯基》。

  德国导演沃尔夫冈·贝克继《再见列宁》之后的又一部很有意思的作品,男主依然是丹尼尔·布鲁赫,相比于14年前《再见列宁》里的样子,他已经老了很多。

  一直对“两人电影”很感兴趣,毫无关系两个人因为某种原因相遇,矛盾,相知,融合,这个过程很有意思。

  比如《曾经》里的男女,在彼此人生中的低谷阶段相遇,男生弹着吉他女生钢琴伴奏,四目相对什么都不用说明,一起唱歌,产生情愫,到了告别时,即使有强烈的情感,也只是放在心里或者寄情于歌曲。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触不可及》里的富翁与黑人陪护小伙儿,两个人都在彼此身上找到了自己缺失却又渴望的东西,富翁最后鼓起勇气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小伙儿不再游手好闲,最终获得了事业和家庭的成功。

  《我与卡明斯基》也是这样一部“两人电影”,但相比于其他电影里所表现的“收获”,这部电影却是在讲“放下”,更显然的是,从片中出现的画家、演员、作家名字的频率来看,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艺片,同时又禅意悠然。

  电影的开场很巧妙的以一个梦开始,既让观众了解到画家曼努埃尔·卡明斯基有多么牛逼:他是毕加索的好友,享年89岁,现代古典主义最后的代表人物;还是伍迪·艾伦在真人秀里猜中的大画家,评论家歌颂他,收藏家追捧他。

  同时也看到了电影另一个主人公塞巴斯蒂安·策尔纳的勃勃野心,做梦都在想自己作为卡明斯基传记的撰写者,因他的去世而名利双收。梦里都在想着老爷子快点死,虽然叫醒他的并不是梦里身旁的主持人,而是一个列车员。

  电影就在这种怪诞又有趣的氛围里开始了。

  电影本身就像是一幅幅风景油画,卡明斯基隐居在瑞士,跟着男主人公也一路感受瑞士的风光旖旎。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