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自传》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文自传》精选点评:
●语言读起来很不通顺,不少像是病句,让人消化不良。作者不厌其烦地写了很多细节,却没什么情节和思想,不觉得有什么意思。
●这个人的另一面不得了啊。这么久了真正知道那个写着湘西民情的慈祥老人,也有如此自信的一面。
●“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前几天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该有意思些。”
●淡淡的讲述着过去,让人看了心生感动。摘抄了很多句子 (๑´ㅂ`๑)
●原来是二十岁左右写的呢, --- 很早就听说沈从文自称是很有血性的人, 之前看边城完全体会不到, 但是看这本书如果不看标题作者, 我绝对想不到是他写的, 里面好多杀戮, 以及各地的辗转, 以至于看后记部分, 被作者说中 "只有熟悉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苍凉, 陌生人只是猎奇心理得到稍微的满足" 感觉心虚. 还是童年部分最吸引我, 逃课到处疯跑, 河边, 树林, 看工匠打铁. 后来从军, 再进到城里面生活, 一直自称为乡下人, 以那种豪爽, 不计较为傲, 也非常喜欢, 有一点点融入不了的悲伤也没关系.
●假如你知道我所经历的一切,你就会懂得我为何如此悲伤––兰斯顿.休斯。因候孝贤的推荐特意找来看的,继边城后又一次对沈老的传奇人生致敬,沈老的湘西,沈老的凤凰,现在早已物是人非。早经历过生死,当然有足够的资本傲视世间所谓的道理,只亲近人,自然,历史,一生跌宕,却不会暴戾傲慢,永远保持自己的真性情,对人类的怜悯,他天生是不能做郭沫若似的红色文人的。
●这作品原本近于一个小房子的设计,用料小,占地少,希望它即经济又不缺少空气和阳光。
●后面关于文学创作的见解,完全可用在电影上——理解为毛侯孝贤看过沈从文后就会拍电影了。
●沈前期“艺术大于政治”与1949年“政治大于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嬗变均值一观。也可说达到了编者辑录此书的用心。
●也要看看那本“大书”!每每读到自传或是memoir日记性质的东西,都觉得自己的生命简直是出奇的平淡,难以想象从小看杀头看被冤枉的百姓长大的生活。49年的breakdown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写的是洗脑文,难以判断是真被洗成了还是装成这样。欣慰的是61年竟有类似年轻时写的文学必须坚决独立于政治商业等的态度(然而这一稿被查抄后没写完)。
《从文自传》读后感(一):文学天才
沈从文先生与蒋梦麟、蒋廷黻等先生的差别在于,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国学教育,没有念过圣贤书,但是在新文学上天赋异禀,天才也。用孔夫子的话:生而知之。乃至能够写出诸如《边城》如此沁人心脾的作品。但,也正因为其并未接受孔孟教诲,所以在后半生选择退缩,宁要生活,而不要思想自由,放弃创作而改考究,与陈寅恪等先生截然不同。
《从文自传》读后感(二):另一个中国
1.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在我的认识之外,是被自小以来的教育抹去的一个中国。
2.我们先人的生活并非不堪,有苦难和麻木,但也有尊严,有传承,有快乐。沈描写自己童年玩劣时所见所闻实在精彩生动,犹如亲见。
3.读到十多岁的小孩背着大包去参军,就想到爸爸讲起过解放前家里一个小表弟来告别,穿着军装,但完全是个小孩。生活多不易!
4.这个版本后面附了沈49年后的洗脑文,把前半生全部否定,现在读来真是讽刺中讽刺。
《从文自传》读后感(三):《从文自传》小记
风格实在不可思议。生气勃勃地描述人命如草芥。几年内家常便饭般地至少看了上百人的砍头和上千具尸体,也没什么不开心的。
每个人的境遇都比同时代的祥林嫂和孔乙己的境遇可怕,随时都可能丢掉性命,但全文几乎没有什么悲哀愤怒之感,没有一个人死前是哭哭啼啼的。一如既往地生气勃勃。
《边城》的作者,竟然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或许也只有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才能充满诗意地描述出撕心裂肺的事实吧。
如果没有沈从文,又有谁会关注湘西呢?一己之力生生再现了一段真实得可怕,却又美丽得可怕的历史。那段岁月,那片山川,被作者永远凝固保存住了。
《从文自传》读后感(四):内容
听这名字从文自传,却写的是小时候及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小时候呢,欢喜到各种地方去玩耍,喜欢逃课,也不怕惩罚,就想着出去玩,想去外面学习实践经验,拒绝学习孔孟之类的腐朽文化。等到长大一点,就是讲入军生活。写到什么大肆杀人,其中映像深刻的是他们队杀的人相比其他,还是少的,只有两千多,当然也有无辜杀人的啦。他们还会征税。关于士兵们的钱呢,不多。但沈从文先生是不太买衣服的,他的钱就用来买牛肉自己煮给军长们吃,邀几个好友下馆吃东西,看起来生活很倩意的。
我想,沈从文这种外出实践学习为后来写文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也十分擅长写字。
《从文自传》读后感(五):从文先生
很长时间才读完这本《从文自传》,初读实在令人惊喜,讲他小时候逃学,读来很有趣,仿佛自己成了六七岁的孩童,也身在其中。从文先生的真真切切,透彻舒服。写出这样文字的从文先生,真童心。之后笔锋一转,对时事的看法,语言犀利。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是从文先生的文字,很难想到这和《边城》出自同一人笔下吧。之后是从文先生与妻子,亲朋好友的书信,通过这是书信也是了解从文先生的一种方式。后面的半本书是对从文先生题记与及作品序言的收录,也是从文先生的笔墨,但我不大喜欢这种,让我没了自传的逻辑关联。也是第一次自传书,有半本内容都只是做了收录,零零散散,没有整合。所以后半部分,有些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