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女儿》是一本由虹影著作,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饥饿的女儿》精选点评:
●中学时代看的,现在的记忆只剩下“这本书蛮好看的”
●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六六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虽然没有经历那个天灾人祸的年代,没有见过如此恶劣的环境,没有复杂的身世,甚至都没有去过那个山城,但还是觉得,我有她的影子,或者说她有我的影子。 可以理解她对自己身世了解的执著,她对历史老师的痴迷,她对生父的苛刻,她对兄弟姐妹的隐忍。她的18岁所表现出来的坚毅与决绝,以及或许成年后反思而成的敏锐的洞察力,都让人沉重。
●名垂青史
●有时候我觉得一个时代怎么也不能亏待那些善良勤劳的人,可事实是政治家才不会管你是什么人,实际上在他们眼里也没有什么好人坏人,全都是可以牺牲的。
●很震撼
●饥饿和早熟
●饥饿的女儿,贫乏的不只是身体,也是精神。
●有的结是打不开的,有的事情是需要认的。
●22日—27日
●最爱的中国女作家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一):整个时代的悲剧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个时代的真相被一个女人带着报复般的快感恣意的撕扯开来。让人看到仿佛一个皮相完好的老人,皱而温和的皮肤下,却是腐烂恶臭,流脓生蛆的真相。一个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的年代。
确实沉重。仿佛一块干燥的海绵被浸入阴沟水中捞出,吸入了沉甸甸的水,而泡得膨胀,又无法摆脱的窒息感。看书的过程,就是一步步浸入水中得过程。看完后,便整个人如同背负了一整个时代的沉重与哀痛。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二):我们都是孤独的孩子
前后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
不是情节或者文字没有吸引人的功力
只是那个年代那些我们所没法感知的悲伤实在不是一瞬间连续地能承受住
那不只是发生在重庆的故事
是整个那个年代全中国的人们都经历的事
只是有太多太多的父辈母辈们没有这么细腻的笔触和敏感的情绪
一如我那永远不会喊苦的母亲
阅读中只有一种情绪
心疼我的妈妈,心疼当年十几岁就下放到农村的她
永远吃不饱穿不暖
我喜欢虹影的文字
所以下本要看的书是她的《英伦情人》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三):饥荒年代
故事讲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重庆南岸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生存面貌。三年灾荒、知青、文革期间,生命的卑微、惨烈,人性的自私、冷漠、丑陋,今天回过头来读,已经很难想象。
读完这本书,我忽然间特别能理解王小波写的沉默的大多数——其实是麻木的大多数,还有沉默的少数人。后者是那些在被意识形态扭曲的世界,内心还仍然保留真实的人,是那些看不见皇帝的新衣的人。
总会为书里面的某一些人,特别是某个人唏嘘。在这本书里是作者的三姨夫。一个生前干净、大方、为人温和的商人,被关押,被没收房子、财产,后来妻子病死。等放回来时身无分文又无处可去,到处被人排斥,最后竟被活活地冻死在厕所里。
听作者的母亲说她妹夫的时候,我总在想象这样一个人的气质。应该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也有本事的人,本来也只有这种人最配得上过优雅的生活。但是世道不配。在一个卑鄙地让人绝望的世道,幸或不幸,要么像狗一样活着,要么像狗一样死去。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四):读《饥饿的女儿》时我在想为什么写字
食物和爱的供给不足,导致这个18岁女孩儿对她历史老师的渴望。
因为虹影写得正是自己,所以读起来觉得格外真切。暧昧时的眼神,猜疑和紧张。做爱时的情、欲合一。她和老师的性爱,只有一次,她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需要,然后写下的文字也感人。让你心疼这两个对抗现状而惺惺相惜的人,心疼这样一颗敏感且饥饿的心。
好的作家,认真地感受自己。如果普通人一秒可以接收和辨认一种情绪,那么作家应该能接收和辨认连续而微妙的上百种情绪吧。这样才会把一个3句话讲完的故事丰富成300页,并且演绎得绘声绘色。
停笔了很长时间,因为找不到继续写的理由和意义。我写和不写,没有人会在意。但是此刻,我对自己说:我会在意,你需要更加认真地去感受,认真地对待自己。
虹影写自己的故事,是需要用这种表达方式来整理自己的过去,写下来的文字不仅满足了她自身,而且给了读者一个了解革命和重庆、这个传奇般的女子的机会,一些感动,一些共鸣。
从别人文字中获得的共鸣和启示,让作为读者的我看到了同类,感到温暖,更加有勇气。这一切也都是我尽力去写的动力。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五):虽然有抗拒,但还会继续看
看完了《饥饿的女儿》,第一次非常抗拒故事的带入感。之前看书都非常强烈的会把自己放入主角的位置,经历故事中的一切。
这一次,恨不得把六六的生活,推的远远的,远远的。不敢靠近。
太让人心疼了,堕胎的那一段,只有你一个人知道吧,都没有朋友的陪伴,更没有家人。冷冰冰的手术器材,光看着那一页的描述的字,都觉得害怕。
那一段的历史故事,我非常陌生,虹影撕开了一道口子,让我了解了真实存在的不一样的生活。虽然让人觉得害怕,但是是真实存在的。
故事中对历史老师的感情,说到我心里去。书本的206页,我已经深刻的记下页码段落,在男朋友的身上寻找父亲的影子,不介意甚至根本注意不到年龄差,希望对方的年龄大到足以安慰我,睿智到能启示我,又亲密的能与我平等交流,珍惜我,爱怜我,同龄男人几本引不起我的兴趣。
我总在对方身上索取的过多。
你的书,还会继续一本本的看。
你是不是我们的波伏娃呢?同样叛逆,有主见,同样在最开始认为婚姻,孩子都是错误的存在,同样觉得在写作上没有男人女人之分。只不过你比她更加勇敢对不对,敢于离开了不属于你的人,在合适的时候遇上了合适的人,开始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