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十点钟 《国庆十点钟》经典观后感有感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1 16:36:53
分享:

  《国庆十点钟》是一部由吴天执导,印质明 / 赵联 / 浦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庆十点钟》精选点评:

  ●马蹄表爆炸案

  ●原著小说作者“文达”(李文达)是有传奇经历的神奇人物

  ●50年代还能正常地描绘爱情。侦察员其实长得挺帅的。

  ●还行吧,远没有想象的好看。

  ●漏洞太大,特务弱智。

  ●2011.10.23 九亭DVD

  ●不错啊,风格化没那么明显的希区柯克式悬疑,分阶段给出答案。浦克演的太出彩

  ●反派其实挺弱的,但故事讲得不错,外松内紧的气氛也展现出来了。

  ●剪辑上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剧本像希区柯克,不过,光看打光方法就发现一个坏人。

  ●汽车轮的转场效果有些像凡尔杜先生里面火车轮转场,有些老套。而赵子岳的“政治任务”一句原来出处于此。早就觉得浦克是个反派典型,在这里找到依据了。而新局长到来之前和徐秋影案件他都是正派人物。

  《国庆十点钟》观后感(一):国庆十点钟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6年的犯罪悬疑片,儿时最爱看的反特电影之一, 根据短篇小说《双铃马蹄表》改编。讲述国庆节前夕潜伏特务企图在国庆节十点钟制造爆炸案,最终定时炸弹被拆除,阴谋被粉碎,从而保证了庆祝活动顺利进行。

  有些许的希区柯克悬疑感,但脸谱化严重,坏人一出现就音乐+打光,定时炸弹是常出现的道具,以至于那时看见闹表就害怕[笑cry]。

  今天看起来的诸多槽点, 却都是儿时最中意的段落。可怕的定时闹表,如今也成为家中桌上最爱的复古小摆件。

  《国庆十点钟》观后感(二):好囧的坏蛋

  在广场上(电影没有说是天安门广场)搞那么大的一个爆炸,整一个天大的新闻,实施者并没有表现出和这次行动相匹配的素质,相反,其行为表现非常之囧。

  最囧的是,要搞这么大个爆炸(放在今天,如果成功的话,也是和波士顿爆炸案类似的恐怖事件了),坏蛋们居然连买表的费用都没,连一个报时表都要去偷,莫非搞阴谋诡计也要厉行节约?

  其二,何占彪几乎是明目张胆地在汽车上搞鬼。他的目的是为什么,把少数民族演员弄到沟里去,除了过早地暴露自己,还能达到什么效果?纯粹是为丧心病狂报复社会?

  最后,何占彪的上级是谁?他们的计划究竟是什么,完全不清楚,看起来,这些坏人完全是本着行为艺术的精神来搞这一次恐怖行动。

  《国庆十点钟》观后感(三):老铁666

  长影的厂标,实际都是北影厂的人。做为一部悬疑片,国庆十点钟 最大的问题是所有的悬疑都解释了。包括反派。唯一的悬疑是这个背景在哪,现在看起来就是北京。 但在1956年的背景下,一切都很好解释。当时的电影观众已经上海时期给知识分子和市民,而是劳动人民。建国刚七年,劳动人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让他们看 小城之春 那样的电影不是扯。。 所以 国庆十点钟 就怎么简单怎么来,符号化而夸张的表演,让人一眼就知道谁好谁坏。就是戏园子里的白脸大奸臣和红脸的忠臣,省的去想。情节上所谓的悬疑都极其简单,稍微复杂一点马上通过台词解释,就怕观众看不懂。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美术部门。棚内拍摄是当时的主流,但一些大场面也是棚内画一个背景,前景添几棵树。比出将入相好那么一点就行,如 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般用纪录片镜头混剪,观众怕是看不懂。 这样接地气的做法好比当下的老铁666,都懂,才能传递思想。 这样的思维模式一直影响到了今天,并不是主旋律电影不好看,而是这些电影早期都是给文盲看的,让现在至少读过初中的观众去接受这种美学,实在太困难。 多说一句,原来打小报告的文化是电影里教的。电影里告密的都是英雄。。。。。

  《国庆十点钟》观后感(四):神秘马蹄表,或对身体的臆测

  物和身体的逻辑

  如果说对都市堕落景观的展示只是意识形态在在风格层面的立言,那“十七年”反特片中更多隐微的情节设计则暗示了一种完善的政治逻辑。献礼片《国庆十点钟》(1956年)中有一个重要的道具——马蹄表。马蹄表的计时功能给广场上的赛跑孩子们增添了无穷的快乐,而一旦马蹄表落入特务分子的手中,指针滴答滴答的行走声则预兆着爆炸的危险。原本只是用作计时工具的马蹄表,在电影中发生了欢乐和恐惧的象征转换,在此,孩子无虑的欢乐在与敌特制造的恐惧产生联系的同时,也在恐惧中的威胁中确立了自身。故事发生一个关系域之中,在这个关系域中,一方事物因另一方(相对的)事物产生意义。 即是说,通过马蹄表的辗转联结,隐藏的敌特阴谋补充完善了孩子们“快乐”的含义——孩子们的身影在明亮的广场,邪恶势力在暗处,在完全消灭敌特之前,孩子们的快乐是存疑的,令人不安的。影片中公安人员的中心任务是找出策划爆炸的特务,将安置了炸弹的马蹄表找出来、解除危险并归还到孩子手中,也就是最终完成对马蹄情感象征功能的还原。马蹄表这一道具在孩子们和特务之间的转移也在说明,个人生活与国家安全是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的意义也是内在于政治实践之中。 《国庆十点钟》上映之后,对电影的许多不解和质疑都集中于反特片中爱情故事的必要与否和大量风景、歌舞片段的拼贴展示有什么意义。 但其中有一个与马蹄表直接相关且被忽略的人物——赵健成。赵健成是一个驾驶经验丰富的公交车司机,但他显然看不上年轻人平小海的“省油技巧”,后者符合了社会主义时期的生活工作的主流风格。当赵健成初买到马蹄表的时候,他急切想跟朋友炫耀,言行之间透露着对物的迷恋。考虑到他对“万里安全行车”头衔的得意姿态,至少在作风层面上,观众无法给予他认同。最致命却被一笔带过的地方是赵健成胳膊上的一处“四瓣花”的纹身,正是因为这个纹身,他一度被怀疑为是暗地里捣乱的特务。影片中有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情景,当赵健成撩起自己的袖子为自己辩白时(实际上,特务胳膊上的纹身是一处“三瓣花”,赵健成的纹身与其高度相似),剧情发生了饶有兴味的一幕: 天真的儿子好奇地问他:“爸爸,这花是干嘛的?” 赵健成此时没有给出正面回答,紧张中训斥到:“小孩,不要多嘴!” 此时,两位在场的公安人员虽然排除了赵健成的嫌疑,但意识到的更多信息也闭口未谈,只是才匆匆离开。 一处小小的刺花何以成为一个问题?例如在福柯看来,只要存在不平的的关系,就会存在权力以及权力的运作, 也正在在对身体作各种各样的规划之中,权力的秘密、社会的秘密和历史的秘密得以一目了然。也即是说,身体永远不可忽视:“最终涉及的总是身体,即身体及其力量,它们的可利用性和可驯服性,对它们的安排和征服。”资本主义有资本主义的身体,社会主义有社会主义的身体,他们通过不同力量的塑造,其结果也是迥然不同的。如果说历史文献可以篡改甚至杜撰的话,那身体线索则是永远无法掩盖的谎言。正因为这种差异,在意识形态高度紧张的反特片中,身体的标志往往成为特务接头或公安破案的重要线索。赵健成类似特务的身体标识,是一种神秘遗迹,是对他过去不“光明”经历的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实际上也更多指向特务经验)。他的身体不寻常的标记暴露了自身,但另一方面他又极力掩饰这种标记以期忽略和遗忘。他是马蹄表的所有者,在政治属性上他也像马蹄表一样有着两面性特征,即此刻幸福的家庭生活和难以启齿的黑暗过往。 对马蹄表的“祛邪”是由智慧洞察的公安人员完成的,而对赵健成的纠正只能象征性地完成。赵健成的暧昧历史和身份没有直接,而是间接得到了处理。一方面,赵健成那热爱阅兵式、期盼国庆节的儿子赵小淘无形中赎还着他父亲的罪过;另一方面,在电影中,他家的窗口自始至终敞开且朝向广场的,这是社会主义时期“以国为家”的定向情感模式的空间演绎,而赵健成不明朗的、紧张存在的过去也在“小家”融入到“大家”的过程中(国庆节)得到了舒缓和放松。看似赵健成作为公安人员破案时的一个插曲出现,但这个“中间人物”并未被悬置起来,而是在无形中承担了一份警告和宽恕。

  2017年2月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