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纪事主要内容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100字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1 16:02:05
分享:

  《白洋淀纪事》是一本由孙犁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459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1978-04-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洋淀纪事》精选点评:

  ●「优美」的「革命」

  ●孙犁的小说依然只能说是一种范式的写作,没有逃脱当时话语体制的框架,所能取得的文学成就,就是在现实主义文学中,也注定只能是有限的。

  ●很神奇,本书以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为背景,战争的残酷、生活的艰难本该是极其激烈的情感抒发,但整体笔调却亲切轻柔!战争时代人民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世界也为我们描述的很丰富鲜明!

  ●不错

  ●当我觉得被生活压的难受时,就会抛弃一切沉重,看些简单温暖的东西~~~ 人真的是什么环境都能很好的生存下去,即使在以前那个兵荒马乱物质匮乏的时代,或许那时的人们比现在还要开心些,这是我很惊讶的

  ●不是自己喜欢的风格,但这本书也并不是为了取悦我这种贫瘠的人。

  ●8月份一个人去白洋淀,路上看纪事,圆了初中语文课上许的愿。

  ●舒服

  ●冀中区有干瘦如鱼鹰的老汉,有心明眼亮的女孩儿。初夏的小麦黄了梢,中秋的高粱晒成米,雁去雁归,苇塘里多的是人情,少的是岁月。

  ●2018.12.3 算十七年文学中值得读的,但也不过如此。更喜欢茹志娟些。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一):荷花淀派读这一本就够了

  孙犁的文章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收录的一些文章只能算通讯报道。《张秋阁》一章,就是没写完的半拉文章,竟然也刊发出来。标准赤化的思想,不可能写出揭露人性负面的东西。思想单纯,见识片面,笔下的农民自觉自悟性都很高。地主都是坏蛋,财主都与日本人,国民党有勾结,专门压榨老百姓,财产就应该清算。一直对荷花淀派存在的意义持有怀疑,读完《纪事》,更觉如此。诗化小说,太过矫情,就是水中花,雾中月,不能直截了当令人发醒。这点诗化,这点意境,还是用在散文,诗歌上吧。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二):这是一本值得再读的书

  一想到这本书,便想到那麦子、那芦花荡、那一望无际的大荷叶……作者用清新、含蓄、明净的语言,讲述了冀中人民在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这本书,值得无限回味!

  一想到这本书,便想到那麦子、那芦花荡、那一望无际的大荷叶……作者用清新、含蓄、明净的语言,讲述了冀中人民在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这本书,值得无限回味!

  一想到这本书,便想到那麦子、那芦花荡、那一望无际的大荷叶……作者用清新、含蓄、明净的语言,讲述了冀中人民在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这本书,值得无限回味!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三):由《白洋淀纪事》想到的

  孙犁的一部分作品写得很美,有一种淡淡的诗意。但是《白洋淀纪事》里的大部分作品,几乎是没有技巧可言的,只是平实地记录他想要说的故事。但是很奇怪,你并不会厌倦,只会一直看下去,看了一篇又一篇。他写抗战,写土改,对象都是平凡的人,他们纺纱织布,砍苇织席,种植粮食,在丰足和贫瘠的年代里生活,简单而知足。特别是故事里的女性,显得特别的美好。看的时候你可能会混淆其中的人物,但是看完后心里会形成一个明晰的形象,那就是冀中平原上普通农民的形象。因为这种生活离我们很遥远,这种简单的人性之美渐渐绝迹,所以显得格外的珍贵。据说孙犁晚年面对社会体制和道德的土崩瓦解,精神上很苦闷很痛苦,他的精神家园,始终在农村,在他年轻时战斗过的冀中平原上。

  小时候学校组织去电影院看的电影《烈火金刚》,偶尔CCTV6还会重放。我很喜欢这片子,每次重放都会看一段。现在看,会觉得战斗场面拍得很假,主角们冲锋在前的打法完全是找死。但是这片子故事曲折,人物生动,洋溢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又不同于《举起手来》这种哄小孩的弱智电影,与孙犁作品有共通之处。抗战八年,也许就是这点坚持和天真,让一个个普通人,加入到游击队,加入到护送伤员、传递情报、掩护通讯员的冒险中来。这片子的音乐是赵季平做的,大气磅礴又有民族特色,也非常好听。

  我在音乐欣赏课上,给学生听红歌,看彭 丽 媛的mtv《十送红军》,音乐很美,画面也非常精美,虽然是给孩子们欣赏的,自己也在一边被感动了。我想那些送别红军的人,都是战士的亲人,有的是母亲,有的是姊妹,有的是妻子。那漫长的转战,绝大多数的人都死在路上了。这些人后来可能再也没有得到亲人的消息。等来的,或许只是几担梁和烈属军属的锦旗。这样想着,这歌就显得特别的凄凉,好像一场无望的守候。

  我一直以为像孙犁、赵树理这样“根正苗红”的作家,应该可以躲过黑色十年的浩劫,万万没有想到,搜了一下资料,不仅孙犁被批斗、下放干校,赵树理更是被折磨致死。历史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它正在逐渐远去并最终被忘记。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四):姑妄言之

  有些人,却把光荣看的比性命还要紧,

  孙犁,荷花淀派代表人物。语文课上并没有对这个流派着重的介绍,百度百科上评价:此派一般都充满乐观精神,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荷花淀就是白洋淀。这一流派名字源自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小说《荷花淀》。

  而一提到白洋淀,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连绵的水域包裹下躲在芦苇从中的“小兵张嘎”,然后看着书中的小孩和战士,暗自揣度,嘎子会不会也在其中呢?罗金宝会不会突然出现在八路军的队伍里呢?当然书中没有嘎子也没有罗金宝,只有带嘎子影子的白洋淀人民和罗金宝一样舍身报国的八路军战士。当然看完这本书后想到就不是嘎子了,而是男的很大程度应该是水生,妇女应该是大顺义,小姑娘是吴召儿和香菊。村里的人多半会水,能够很快的识别附近山上水中的各种作物,会竭尽全力帮助战士们养伤、协助主任完整任务。

  一开始看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版本,结果第一页就让我懵逼了,怎么有错别字,莫非当时还是习惯用通假字?继续往下看,里面的错别字多到我怀疑看得莫不是盗版。于是重新买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版本,这才安稳得看下来。最后再对比一下两本书的目录,找到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中没有收入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几个故事,熬着看完了。

  说实话呢,整本书是带有很大的宣传性质的故事。文笔并没有很突出,很是朴素,甚至于很多故事都没有特别大的前后转折关系,只是简单的叙事。如果不是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下也很难写下这样的故事。

  《白洋淀纪事》理论上应该是属于传播正能量的抗战故事,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偏偏读出了抗战爱情的味道。八路军战士和村里姑娘们的言谈举止、情绪姿态,分分钟跳戏到言情小说的画面。想来也是,当时的北方村庄壮年男子多半外出参军,留在村里的多半是老弱妇孺,而这时八路军战士们来到村庄,来接待也只能是留守妇女,毕竟老人和小孩也不太方便来经行接待事宜,生活可以随心所欲,工作则需要按部就班。那么接下来顺理成章的抗战爱情也便开始了。

  初中时课本中入选了《白洋淀纪事》中最有名的《芦花荡》,对那爱面子的老头子印象深刻,但是也为老头最后会不会被JP人活捉而揪心,不过毕竟有学过,加上看了三遍不加多谈。另一篇《荷花荡》按照现在言情小说的套路来解读,可不就是傻白甜妻子犯错,丈夫水生,明面上处之漠然,实际上默默收拾完残局还不忘记给妻子找到最爱吃的饼干,典型的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系列的霸道总裁。和这个类似的还有《藏》。当然这两个故事塑造的妻子形象都有多少带有自作主张的爱,如果故事结尾一但崩盘,那妻子们就要承担一个猪队友的角色了。

  《光荣》中秀梅帮助青马竹马的原生缴获枪支,即使后来原生失去消息,也始终充满期待,即使小五被退婚。像极了《斗破苍穹》中天才萧炎,一下子失去了斗气,未婚妻纳兰嫣然退婚,萧薰儿却永远不离不弃。感谢你给我的光荣,这个少年曾经多普通,是你让我把梦做到最巅峰。每个人都可能是原生和萧炎,无法规避小五和纳兰嫣然,但是不管是不是有秀梅和萧薰儿的支持,都应该坚持自己的光荣。总要有人获得荣光,凭什么不能是我们。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五):荷花淀水生妙笔

  “ 结婚的甜蜜

  产生在白洋淀

  而水生的尸首

  埋葬在淀的边沿”

  ——孙犁《白洋淀之曲》

  水生决定加入地区队的那个夜晚,家里的那个女人准会有一丝嗔怪。他怎么如此狠心,就不能考虑到家庭么,他才二十五的年纪就抛家舍业,让她孤身一人去照顾年幼的孩子和上了年纪的老人。他到底是为了这个家啊,为了不让自己的淀子遭受敌人的入侵,她竟有些原谅他了。她想到之前那些自私的想法,便有些愧疚,她现在完全认同他了。

  《荷花淀》是作家孙犁在1945年发表的一篇仅有五千余字的短篇小说,也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经久不衰的一篇课文。作为白洋淀纪事之一,其故事情节很简单: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一名叫水生的青年和村里的年轻人一同去参加抗日地区队的过程中向妻子道别的场景,随后妻子与村中妇女相约去看望丈夫们未果,却在返程中目睹了丈夫们与侵略者战斗并获得胜利的故事。作者通过在家、马庄和淀上这三个地点的切换来推进剧情的发展。孙犁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苇眉编席”“妇女们打趣”“捞菱角”等场景,勾勒出了一幅冀中农村生活图景。

  文章并未像十七年文学时期的风格来塑造一个高大全的战斗英雄形象,而是开头从一位农村妇女的视角慢慢切入到抗日战争这个巨大的历史事件中来,描写了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爱国情怀,体现了冀中人民在抗战中英勇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白洋淀地区的精神风貌和风土人情。此外,本文的发表也标志着荷花淀派这一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流派的出现,孙犁的行文就是这样在追求现实主义当中又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晰朴素、富有节奏感,被形容为散文诗体的小说,完全不逊福楼拜的散文诗体小说。可以说,本文是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统一。

  我认为该篇小说是最具代表孙犁创作风格的作品,孙犁的文学观在我看来就是真诚和美。这种美,不仅体现在开篇描绘的水乡风情和战斗中描绘的荷花荡的文体上,更体现在对于人物本身美好的精心雕饰。“你总是这么积极”女人在听说水生参军之后说出的这一句可以看出,水生嫂有一丝怪罪和无奈之余,也饱含了对于丈夫的默默赞许和深厚寄托;“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可以看出,丈夫在高兴参军之余,也是有对于妻子和家庭的愧疚之心,那表现出对于妻子的爱。女人给水生准备的包裹里则是新衣新鞋,则是妻子对丈夫的爱。作者并未像西方文学中赋予人物对话中直言不讳地表达爱情。

  此外,孙犁的现实主义是仅仅表现美好的一方面,这与他的师承鲁迅所具有的横眉冷对有很大的不同,更像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可爱文风。作者对艰难困苦并不尽情加以描绘,以至不忍卒读。字里行间流露风趣幽默,如在妇女们碰见敌人的大船时,仍能自在地描写荷花丛的美景。流畅自然,清新活泼。

  作者的真诚则体现在内容真。孙犁虽然在抗战时期并未在冀中地区生活过,但在之前的革命时期却在那里生活过十年。这就使得文章中人物生活场景在内容的真实性上得到保证。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本人更是真诚的。结合作者在文革中的生平遭遇,贾平凹对其评价可谓客观:“孙犁的一生没有野心,不在官场,也不往热闹的地方去,却没有仙风道骨,还是一个儒,是一个大儒。”作者像荷花淀水一样的真实正是保证了其文章所述风情真实性的前提。

  纳博科夫认为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作品的精华,而孙犁的《荷花淀》不仅包含以上种种,他的伟大之处更在忠于生活和时代主题,赋予了作品爱国主义情调和斗争精神。作者在《关于<荷花淀>的写作》一文中写道,“可以自信,我在写这篇作品时的思想感情,和我所处的时代或人民对作者的要求不会有任何不符节拍之处,完全是一致的。”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拥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才能历经风浪而不倒。正是中华民族拥有像孙犁这样作家的存在,我们的民族精神才得以不断传承。

  白洋淀之曲中写道:

  “荷花淀的荷花

  看不到边

  架一只小船驶到中间

  便像入了桃源。

  淀的四周

  长起芦苇

  菱角的红叶

  映着朝阳的光辉”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