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读书笔记10篇 简爱读后感10篇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1 15:44:16
分享:

  《简爱》是一本由[英] 夏洛蒂·勃朗特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4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简爱》读后感(一):有一种爱,叫做不离不弃

  “当我忘了你的时候,我也就忘了我自己。”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写过这样一句话。这种爱是炽热而疯狂的爱。而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的爱则是隐忍而真诚深沉的爱。

  爱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一种感情,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历。元好问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我们的印象里,总是觉得爱就要爱得轰轰烈烈,爱得热血沸腾,爱得死去活来,一直爱到天荒地老。其实直到后来,我们才会明白,真正的爱情不会在柴米油盐中消磨褪色,而却会历久弥坚。总有一天,你会不需要轰轰烈烈的爱情,你想要的只是一个不会离开你的人,冷的时候他会给你一件外套,胃里难受的时候他会给你一杯热水,难过的时候他会给你一个拥抱,就这么一直陪在你身边,陪你走过每一段路,不离不弃,相伴相依。

  这才是爱情的本来面目。

  不要相信“贫贱夫妻百事哀”,爱一个人是不会在意贫穷与富贵的。就像简那样,虽然出身贫寒,受尽百般欺凌,但是她并不自己瞧不起自己,而是自尊、自爱、独立,最终赢得了罗切斯特先生的爱,和他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即使罗切斯特先生因大火而残疾,简仍然选择和他在一起。就像那句话:“我跑到生命尽头看了看,看到我们果然白头偕老了。”

  但愿世间所有有情人,都能这样不离不弃,一直走下去。

  《简爱》读后感(二):独立人格的爱情

  简爱父母早亡养成孤僻的性格,如果就这样下去相信她的人生是会往阴暗那方面发展。但是她喜欢上了阅读,小小年纪就开始沉浸于书籍中的世界。所以她还是有交流的,也从书籍中获得成长的养分,渐渐形成了独立的人格以及安详坚韧的性格。还有画画也同样给她的人生注入了美好的东西而不至于因鄙陋而陷入庸俗。我记得梁启超对他大儿子梁思成说过“把生活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于堕落之根源”。

  简爱的独立人格的爱情观也是有现代意义的。十八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和经济正处于迅猛的上升期,而社会上普遍把婚姻当作一场交易,或是挤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而这样婚姻必然失去其纯粹性,也难谈幸福了。这让我想到那个时代西方社会结婚前谈恋爱的轰轰烈烈以及对婚外情不寻常的忍耐度,当时西方上流社会对有婚外情的人是追崇的。从托翁的《安娜卡列尼娜》也可以看出。所以这也正是因为吧婚姻当作工具而不幸福所导致的。

  简爱与罗切斯特磕磕碰碰的爱情路和幸福的结局,也让引起我对爱情的思考。快乐不等于幸福,快乐加痛苦才等于幸福;快乐有限,痛苦有限,而幸福是无限的。

  木心先生说过,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更适合年轻人看,而她妹妹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更适合老年人看。当然首先都更适合女生看。

  《简爱》读后感(三):简单的爱情

  从我一开始读这本书, 一种凄凉的氛围就从这本书中萦绕出来。在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从来我没有散去。

  这是一个使人唏嘘不已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贫苦的女孩上,她的父母早早的离开了人世,她不得不寄人篱下,住在舅舅家里,她的舅舅对她不错可也离开了人世,而她的舅妈对她很不好,经常虐待她,有一次把她关在红屋子里,还让她在那里度过整个晚上,可以想像,对于一个十岁的小女孩来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漫漫长夜呀。果不其然,在那之后她就生病了。在生病的过程中,她偶然得到一个机会。那是一个上学的机会,为了摆脱虐待,同时为了追求新生活。她选择了去上学。那个学校并不是社么好地方。管理那里的人虚伪到令人发指,给了他们糟糕的饮食,和恶劣的条件,却说是为了考验他们,哼,多么冠冕堂皇的借口呀!不过,即使在这里,她还是遇到了朋友,一个叫海伦的女孩,不过可怜的是,后来得肺结核死了 。很快,八年过去了 简爱18岁了,她想要离开这里,她需要一份工作 可是怎么样才能找到 一份工作呢,她灵机一动,想到了登报纸 很快,她收到了一封信,不过,这也是唯一的一封信 是来自桑非尔德堡的,于是乎,简爱就到了桑非尔德堡做了阿黛尔的 家庭教师,然后偶遇了罗切斯特先生两人 在性格上天生一对 而简爱对罗切斯特先生产生了一丝朦胧的情感 而罗切斯特先生因为简爱的个性,自尊而喜欢上了她,在两人结婚的婚礼上一个惊人的真相被爆了出来 原来罗切斯特先生已经结婚了简爱为了自尊只好出走 几年过去了 简爱回到了桑菲尔德堡,那里变成了一片废墟 最后,简爱找到了罗切斯特先生,而罗切斯特先生已经残疾,不过简爱还是义无返顾的 跟他在一起了,故事结束。

  在这篇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段当莫过于物是人非的时候 简爱没有嫌弃罗切斯特先生,还是跟他在一起了,这样真挚的情感 在今天已很少见 ,正是因为如此,它深深触动了我,当书页合上的时候,一滴眼泪从我眼角落下 。

  其实可以看出 ,文中的“我”简爱的经历有很大一部分取自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真实生活比如说,她年轻的时候曾经被送到豪渥斯附近的柯文桥一所寄宿学校去读书,而文中简爱的学校正是以这所学校为原型的,而海伦的形象正是以她的姐姐玛利亚为原型的。简爱做家庭教师的情节也是源于夏洛蒂的亲身经历,可以这样说,简爱的性格等一切就是夏洛蒂灵魂的体现

  纵观全文,它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现状,用简爱的视角,重现了当时英国的生活。它很凄凉。很真实。很唯美。 表现了在那个时代生活的不容易。使人感动。

  《简爱》读后感(四):【二十岁】

  经过三天间断性地阅读,终于匆匆忙忙又把故事看了个大概。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我应该是高一的时候懵懵懂懂地看过这本书,除了记得自己当时很享受看的过程以及整本书讲的是简与某个人的爱情故事外我已经什么都不记得了。这一次重复就像是在重拾五年前的记忆一样。在合上这本书之前,请允许我再稍微讲一下这个充满魅力的故事或者一些与之有关的东西。 《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并且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夏洛蒂生于贫苦的牧师家庭,曾在寄宿学校学习,后任教师和家庭教师。这些经历与小说女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倒有几分相似,她创造了"简",赋予了"简"的才能与一颗真诚勇敢善良有主见能独立追崇自由充满自尊的心,这无疑也可以看作是作者本人所拥有的或者向往的性格,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我觉得无论一部作品有多精彩故事有多曲折动人,这都是作者一个人的思想表达与情感体现。人们在找不到合适的话语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内心时,往往会去寻求文字的帮助以表露自己的心迹。说到这里,我想我也是时候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了。 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它讲述的不单单只是一个曲折婉转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里面出场的每一个人,或近乎完美无瑕或令人无比厌恶,但当读完整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敬佩那些心怀大爱坚忍自强的人,比如简·爱,可是我对那些当初边看边觉得极其厌恶的人却恨不上来反而很同情他们并且为之感到悲哀,比如里德太太与她的三个儿女。可以说,善良的人最终都得到了幸福或者安息,而不善的人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抛弃。人们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必须经历一翻披荆斩棘的磨练,而邪恶的灵魂注定会一步步陷入地狱的深渊。 小说围绕着女主人公展开故事情节,从不幸的幼年到寻到幸福之时,期间是简几近二十年的人生。简在盖茨黑德度过了十年寄人篱下受尽侮辱的童年生活。里德舅妈不把她当女儿抚养,无论她做什么都是错的。乔治安娜、伊丽莎、约翰·里德没有教养盛气凌人并对简伤害有加。只有仆人贝茜真正同情过关心过她,可是贝茜也改变不了什么。 随后简被送进一个寄宿学校,在那里一待就是八年,做了六年学生和两年老师。简在罗沃德孤儿院虽然环境艰苦食不果腹但她拥有了自由的精神和受教育的熏陶。在这里,她遇见了对她人生有重要影响的两个人――海伦和坦普尔小姐。海伦教她放下仇恨宽容待人,坦普尔小姐给她呵护与鼓励。她们都是简的照明灯和精神伴侣,只是海伦很早就不幸地被肺结核夺走了生命,当坦普尔小姐离开罗沃徳时,简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并且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内心翻腾的暗流,外面的世界对她产生了磁石般的吸引力,她生性爱自由。 于是,她离开罗沃徳来到桑菲尔德,成了阿黛勒的家庭教师。一个人从一个地方离开到另一个地方,不仅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新生活的开端。十八岁的简正是在这里遇见了罗切斯特,打开了那颗情窦初开的少女心,她的生命里从此多了一种感情。简没有出众的容貌,罗切斯特也不是一个英俊的少年,他们没有一见钟情,而是因为心有灵犀才慢慢渗透出的一种深切真挚的爱。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挣脱金钱地位法律的枷锁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简与罗切斯特的爱有过一次大分离,尽管没有爱情的丰收,她却得到了一个温暖的家。黛安娜和玛丽是她的表姐,圣·约翰是她的表兄,她还拥有了叔父就给她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当一切圆满地呈现在她眼前的时候,我也不自觉带着一颗轻松愉悦的心阅读着。简对爱情忠贞不渝,同样也无比珍惜这迟来的亲情,她擅长理性思考并不代表她不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我觉得这大致就是简在这二十年来所走过的起起落落吧。我描述的故事情节远没有书中那么精彩,我只是稍稍剥开了一层外衣。撇开故事本身及里面的人物来讲,这本书中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渲染让人赞叹不已。似乎外界环境随着人的情绪变化而变化,因为读得匆忙也没好好品味那些描写得出神入化的语句,但在不经意间的一抬头,眼前突然而来的狂风暴雨,在幽静山间的悠然漫步都容易让人联想到书中描写麽一个个场景。那时,也许我会悄然而笑。 无疑,简是自己在今后生活中值得学习的榜样。当我在人生路上踯躅不前时,应该像简一样对自己多问几个问题然后认真思考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找到自我。当我对某个伤害过自己的人发怒充满仇恨时,应该像简一样学会用宽容善良的心去释怀。当我对感情方面感到困惑或因其倍受折磨时,应该像简一样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又要勇敢简单地去爱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庆幸在二十岁的年纪恰好读完了关于一个人二十岁以前的故事,好像自己又重新活过了二十岁,希望在未来的年岁里自己能成为一个比现在优秀的人。

  《简爱》读后感(五):灰姑娘之爱

  在这这本书里,有些细节是简·爱独特个性不容忽视的注脚。当她和罗切斯特互相表白后,她可以就此过上幸福生活。但对新时代的女性来说,如何在共同生活中实现双方平等才是以后漫长的话题。所以简·爱拒绝了昂贵的戒指、面纱和礼服。当她知道罗切斯特是有妇之夫后决定毅然出走。同时也表明了,爱情对于女性来说并非终极目标,她们有更好的追求,那就是独立、自尊以及自我的价值。

  放眼世界,今天的女子已经拥有先辈们梦寐以求的许多权利,平等和自由似乎已不是稀有之物,可是有多少人能像简爱那样充满自信地去追求真爱,保持独立?社会给予了我们很多机会,同时也有了更多的诱惑。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简爱》,它能让人保持警醒:守住尊严,才会有爱的能力。

  《简爱》读后感(六):完美的女人和完美的爱情

  简爱是一个完美的女人,她聪明、善良、高尚、有才华、有独立的精神世界、一套独立并且成熟的价值观,她是特别的、突出的,

  “你以为我会留下来,作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个机器人?——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忍受别人把我仅有的一小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仅有的一滴水从我的杯子里泼掉吗?你以为,就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你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同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曾给予我一点美貌、大量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用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用血肉之躯跟你说话,就好象我们都已离开人世,两人一同站在上帝面前,彼此平等——就象我们本来就是的那样!” 多么可爱的女人!

  总感觉作者把心目中理想的自己给塑造了出来,历经磨难最后也能收获完美的幸福。对比当下浮躁肤浅三观不正的普遍大环境,真是清新而又令人振奋,无法不喜欢,无法不爱。

  爱情也是一样,完美、理想化,令人无比渴望和向往。如果一生能经历这样的恋爱,必是恩赐

  《简爱》读后感(七):简单的爱情

  从我一开始读这本书, 一种凄凉的氛围就从这本书中萦绕出来。在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从来我没有散去。

  这是一个使人唏嘘不已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贫苦的女孩上,她的父母早早的离开了人世,她不得不寄人篱下,住在舅舅家里,她的舅舅对她不错可也离开了人世,而她的舅妈对她很不好,经常虐待她,有一次把她关在红屋子里,还让她在那里度过整个晚上,可以想像,对于一个十岁的小女孩来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漫漫长夜呀。果不其然,在那之后她就生病了。在生病的过程中,她偶然得到一个机会。那是一个上学的机会,为了摆脱虐待,同时为了追求新生活。她选择了去上学。那个学校并不是社么好地方。管理那里的人虚伪到令人发指,给了他们糟糕的饮食,和恶劣的条件,却说是为了考验他们,哼,多么冠冕堂皇的借口呀!不过,即使在这里,她还是遇到了朋友,一个叫海伦的女孩,不过可怜的是,后来得肺结核死了 。很快,八年过去了 简爱18岁了,她想要离开这里,她需要一份工作 可是怎么样才能找到 一份工作呢,她灵机一动,想到了登报纸 很快,她收到了一封信,不过,这也是唯一的一封信 是来自桑非尔德堡的,于是乎,简爱就到了桑非尔德堡做了阿黛尔的 家庭教师,然后偶遇了罗切斯特先生两人 在性格上天生一对 而简爱对罗切斯特先生产生了一丝朦胧的情感 而罗切斯特先生因为简爱的个性,自尊而喜欢上了她,在两人结婚的婚礼上一个惊人的真相被爆了出来 原来罗切斯特先生已经结婚了简爱为了自尊只好出走 几年过去了 简爱回到了桑菲尔德堡,那里变成了一片废墟 最后,简爱找到了罗切斯特先生,而罗切斯特先生已经残疾,不过简爱还是义无返顾的 跟他在一起了,故事结束。

  在这篇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段当莫过于物是人非的时候 简爱没有嫌弃罗切斯特先生,还是跟他在一起了,这样真挚的情感 在今天已很少见 ,正是因为如此,它深深触动了我,当书页合上的时候,一滴眼泪从我眼角落下 。

  其实可以看出 ,文中的“我”简爱的经历有很大一部分取自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真实生活比如说,她年轻的时候曾经被送到豪渥斯附近的柯文桥一所寄宿学校去读书,而文中简爱的学校正是以这所学校为原型的,而海伦的形象正是以她的姐姐玛利亚为原型的。简爱做家庭教师的情节也是源于夏洛蒂的亲身经历,可以这样说,简爱的性格等一切就是夏洛蒂灵魂的体现

  纵观全文,它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现状,用简爱的视角,重现了当时英国的生活。它很凄凉。很真实。很唯美。 表现了在那个时代生活的不容易。使人感动。

  《简爱》读后感(八):人云亦云

  我想,作为一部名著,可能仍有少数人直言不喜欢,但不会一大片的人吐槽,而毫无道理。我想热评还是对许多人造成影响,在这一批人心中,豆瓣知乎仍是较为高端的平台,似乎通过碎片式的阅读他人的看法,便好像自己本身也能大有所悟。部分评论大意隐隐有:现在喜欢这书的都是三观扭曲的女性,而自己思想超前,举世皆醉唯我独醒的意味。而这一部分人甚至可能没有阅读过这本书,仅仅读了几个评论而已。 我个人也不是非常喜欢这本书,但不可否认她的历史价值,在特定的年代起到的鼓舞和思想觉醒的作用是十分惊人的。 以上只是我自以为是的一点浅见,但一本脍炙人口的作品,他肯定会得到双面的评价,期中较为闻名的必然是一些领域专家的点评,因此往往更容易植入到普通人的心里,甚至普通人更容易接受负面看法以此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眼光独到。 如果有一天,人们真的发明了如同机器一般传输数据的端口,当人们通过这种方式阅读的时候,是不是也会一并输入所谓专家的观点,然后更加缺失自我的思考,甚至自我欺骗营造出一种文化涵养深厚,阅历丰富的假象呢。 书,是要自己读的,既然是名著便已有保底了,这不同于买家秀,一千个哈姆雷特出于不同的一千个人眼中。 谢谢(鞠躬)

  《简爱》读后感(九):再 读 《简 爱》

  最近心血来潮重读经典,于是从图书馆搬回了《理智与情感》和《简爱》,刚看完《简爱》,兴奋的跟室友嚷嚷,这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为了表达这本书对我的震撼力,我把用了十年的网名换成了与书中女主角同名的“简”(当然,现在又换成别的了,~~~~(>_<)~~~~ )。

  经典,名著,是已经经过了时间考验而公认为一流的著作。我们信手拈来就可以说出很多部,一般认为这样的名著是人人都读过的,令人遗憾的是我就很多没读过,我问其他一些朋友,也表示读过得很少,或者小时候读过但现在已忘光了。

  这两本书,我先看的《情感与理智》,但看到100多页的时候我看不下去了。倒是《简爱》,看得津津有味,不忍心错过每一个场景描写,每一个章节,第一天晚上夜深恋恋不舍的放下书,第二天空下来马上继续读,整本读完,还找到电影版看了下。

  《简爱》是用第一人称写的,用第一人称写,赋予了叙述以真实感。所以当我读完前几章,就想象着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本人童年寄居在盖茨海德府,在讲述着她亲眼目睹、亲耳所闻和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让人对作者产生共鸣。

  简爱的一生,有四个明显的生活阶段,9岁前寄居在舅妈里德太太家,9岁来到洛伍德学校接受教育,到18岁离开洛伍德去桑菲尔德府做家庭教师,之后离开去沼泽山庄,最后又回到罗切斯特先生身边。每个阶段,她都有强烈与明显的情感。寄居在舅妈家时是“她恨”;在洛伍德学校时“她受苦”,这个阶段她身上那些支撑她后来各种选择和磨难的品质已展现丰满;在桑菲尔德府时“她爱”,压抑、谨慎而强烈的爱。

  伍尔夫在评价夏洛蒂时说,“我们读她的书时,不是去找对于人物性格的细致观察——她的人物都是既生气盎然而又性格单纯的;不是去找喜剧性的情节——她的情节是既严酷而又粗糙的;不是去找关于人生的哲学观点——她的观点不过是一个乡村牧师女儿的想头。我们读她的书,只是为了其中的诗意。”

  诗意体现在哪里?诗意体现在对环境的描写,哪怕是对一次乌云的描写;

  诗意体现在对话中,比如那段引用最多的“你以为我穷低微、不美、短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有一颗心,要是上帝赐给我一点美貌和大量财富,我也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我现在不是凭着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肉体凡胎跟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跟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离开人世,两人平等的一同站在上帝面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

  诸如此类的对话有很多,我想这也是我爱读《简爱》胜过读《理智与情感》的原由。我喜欢感情冲击强烈的叙述,而《理智与情感》中描写的那些乡坤和中产阶级中的琐碎,那故事性并不强烈的平常叙述,不知道怎么就没吸引到我。我翻过这一章,并没有发生什么了不起的事,翻过下一张,又没发生大事儿,于是,看到100多页时,我跳到最后直接看完了结局。

  看《简爱》,我的心情是跟着女主角的经历不断起伏的。比如,当她决定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我的心里也会不安,隐约觉得这幸福太突然太迅速,应该不会太顺利,果然结婚仪式时出问题了;当圣约翰要她做妻子并一同前往印度时,我担心她会答应,而与罗切斯特永无交集,不过,幸好,她没有答应并回到了罗切斯特先生身边,虽然罗切斯特瞎了,左手臂没了,但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结婚了,并且还生了个儿子,大圆满结局。

  这种大团圆结局我是很欢喜的。看一部电视剧或者一部小说,看一对男女之间如何产生爱情,后来如何经过曲折变化、相互误解,最后又如何海誓山盟、传宗接代,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这也是小说家为什么常常要以男女主人公喜结良缘作为小说结局的理由吧。在《简爱》里,这样的结局,作为普通读者,我是非常满意的。即便有些深谙世故的人嗤之以鼻,说大圆满反而是《简爱》的败笔。

  如果你在寻找正能量,如果你感觉自己在受苦,那么可以去看看《简爱》,这个从小父母双亡,受尽苦痛但性格坚韧依靠自己的力量最后收获幸福的简,会给你一些鼓励和安慰。

  而它是不是你喜爱的小说,并不重要。每个人自己就是最好的批评家,不管学者们怎么评价一本书,不管他们怎样异口同声的竭力颂扬,除非这本书使你感兴趣,否则它就与你毫不相干。就算《理智与情感》与我不相干一样。

  《简爱》读后感(十):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可能在当时是让人眼前一亮的书,如果是在现今出版的话估计水花不大吧。请不要强调它在当时的时代领先性,现在看就是没有那么惊艳啊,时至今日优势已经不突出了,就不要再霸占必读书目的位置了吧。举例来说,红楼梦即便是今年刚出版也可以掀起文学界的滔天巨浪。我觉得真正可以传世的作品所要表达的观点应该在任何时代都有其先进性。勃朗特自我带入的情绪很严重,总是通过种种像是背后嚼舌根的描写,表达出整本书里不喜欢简爱的人都低俗没内涵,对简爱好的都是高尚得体的人,格局实在太狭隘。对英格拉姆小姐的描写让我感觉作者并不想好好塑造书中的人物形象,写的太单薄片面,更像是借书泄愤,“你美你有家世可是男主只爱我,你只是我们茶余饭后取乐的谈资”,loser的意淫看得我非常反胃。其实缺点还很多先不写了,要午睡。。。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