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亲吻和进退两难 别对我撒谎经典读后感10篇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1 15:13:35
分享:

  《别对我撒谎》是一本由莉安•莫利亚提(Liane Moriarty)著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4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对我撒谎》读后感(一):人生就是一场荒诞可笑的闹剧

  一开始,作者莉安•莫利亚提的叙事方式就完完全全抓住了我的眼球。鲍·约翰那封写着“本人死后方能开启”的信件,到底给妻子塞西莉亚写了什么?以柏林墙为背景,故事是否有更深层次的表达欲望?三条主线,互为牵连,从礼拜一到礼拜日,用七天,完整讲完了一个大故事,可见作者功力深厚。我猜想,重复的句子,一般会暗示一些特别重要的信息。所以,我记住了在三个家庭,都出现了的那句台词,“这世上没什么是可以不劳而获的”(《超级减肥王》里的台词)。一直到故事结束,我才意识到,太认真就输了的道理。很多事情,千万不要太认真了,这不过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句子,不代表它和故事之间有什么紧密联系。它在这里代表的只是一种普遍性,就像中国家庭里,多数小孩都在看《喜洋洋与灰太狼》,然后同时出现了那句“我一定会再回来的”一样。

  故事里最荒诞的角色,我认为恰恰是平平凡凡,带点社交恐惧症,处在三段故事边缘人物的苔丝。她是三条主线里,最游离的一个人物。我尝试着去归纳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最后发现其实就是性爱被压抑的人。她不像塞西莉亚,研习各种性爱技巧,在两性关系中,有极佳的满足体验,对鲍·约翰说,“这很好,性爱,性爱”。也不像瑞秋虽然压抑性生活,“渴望性生活的想法让她感觉羞愧”,但有女儿珍妮的死为支撑,寻找凶手,怀恋珍妮,让她坚挺地度过每一天。

  “苔丝那种神秘而优雅的女人对塞西莉亚有种莫名的吸引力。”

  “苔丝是那种留着男士短发,长相平凡的女人,可这朴实无华的女人有时却能突然闪现出纯朴而莫名的美丽。”

  “你不外向,不善高谈阔论,但人们喜欢你。难道你从未注意到这一点吗?我是说,苔丝,如果你只是个爱紧张的小姑娘,又怎会交到那么多的男朋友?二十五岁以前,你差不多换过三十个男朋友。”(费莉希蒂说)

  这些趋于表面化的评价,都不及“对于苔丝这种遵从天主教义的好姑娘来说,性爱是肮脏、生涩,又新奇的”。直到苔丝的表妹费莉希蒂和她的丈夫威尔在一起后,她带着儿子利亚姆离家出走,去照顾摔伤的母亲露西,与旧爱康纳·怀特比旧情复燃,让她压抑的性爱得以满足,觉得异常幸福。虽然最终她和威尔选择继续在一起,继续守住爱情的残骸。但从那之后,她才真正开始领悟到露西所说的,“苔丝,我的小心肝。在你这个年纪,一切都源于自我。”

  是的,每个人的自我都在作怪。“每个人都应该在他们的终身伴侣面前撕去他们层层包裹的保护层,向对方展露真正的自己。人们很容易假装他们已经没什么需要了解的,假装二人的关系和谐融洽。配偶之间真正的亲密感常让人感到尴尬”。即便有如此领悟,苔丝也没有做到,她和威尔的第二个孩子,是她和康纳·怀特比激情后的结晶,她隐瞒了威尔。我有些可怜威尔和费莉希蒂了。特别是费莉希蒂,那个因为胖,从没有得到过重视的女孩,即便后来威尔有些迷乱的喜欢她,可她没有真正拥有过威尔,他们连性爱都不曾有过。当苔丝责备费莉希蒂为什么要爱上自己的老公,而不是其她人的老公时,费莉希蒂回答说,“我又没有见过别人的丈夫”。多么可悲的女孩啊,大半辈子,不过是苔丝的影子,陪着她而已。

  塞西莉亚与鲍·约翰如此亲密融洽的关系,但如果她不打开那封信,她永远不会知道睡在身边的男人,竟是杀死珍妮的凶手。而更荒诞的是,其实那也不是故事全部的真相,珍妮是死于马尔范综合征。珍妮真正的死因,除了作者莉安•莫利亚提和上帝知道,没人知道。作为读者的我们,便是上帝。

  瑞秋呢?一辈子以为是康纳·怀特比杀死了珍妮,却不想是看似完美无瑕的鲍·约翰,而更不巧的是,她在准备开车谋杀康纳·怀特比时,塞西莉亚漂亮的小女儿波利被无辜的卷入,从此丧失了一只手。欠别人的迟早是要还的吧。故事的结局还不坏,瑞秋开始释怀了,她和儿子罗布,及儿媳罗兰的关系,有了很好的转变。

  读完整部小说,感觉人生就是一场荒诞可笑的闹剧。从“礼拜一”读后产生的种种困惑到最后所有的故事都有了结局。那些以为的重点,不过是一个个的小陷阱,然后我们一步步走向了结尾。塞西莉亚说,“我就是一个孩子。一个人到中年,临近绝经的孩子。”八面玲珑的她,能做好母亲,好妻子,好主妇,甚至优秀的销售人员,却不善于伪装,知道老公鲍·约翰杀人犯的身份后,一度让她崩溃。(“礼拜三”到“礼拜日”章节中,对她知道真相后的状态进行了大量描写。)塞西莉亚在整部小说里,是极为重要的角色,读者们可以细细去品味一下。

  而柏林墙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想除了是整个故事的大背景外,更重要的是里面的一段话,道出了真相,“总有人愿意被困在一堵墙内”。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墙,我们总轻易被自己困在里面。而人们常常以为的悲剧使人明智,悲剧似乎能自动将人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层面。故事里的瑞秋不这么认为,我也不认为是这样。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别对我撒谎》读后感(二):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曾经读过一个故事,叫做《那些我所不知道的事情》,用平静的语言讲述着很多故事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深为触动。《别对我撒谎》讲述的,也正是这样一些平静生活背后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

  故事围绕塞西莉亚、苔丝和瑞秋三个看生活安逸的女人展开,在阁楼、餐厅、校园这样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里,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暗潮涌动,一个个阴差阳错的小事,打破了这祥和的气氛,所有人的生活都偏离了原本的轨道,滑向未知的深渊。

  塞西莉亚是一位拥有众多子女的完美妈妈,丈夫的反常举动让她产生了一些隐隐的质疑,恰在此时阁楼上出现一封注明“本人死后才能开启”的给她的信,丈夫的闪烁其词加剧了她的怀疑,真相呼之欲出。然而,当得知真相以后,面对支离破碎的生活,她又该何去何从呢?而谁也不曾料想,这却还不是最终的真相,凭空让他们承担了不可原谅的罪责与愧疚,也改变了一家人此后的人生。

  苔丝是职业女强人,她能干而博爱,精心的呵护着自己的家庭和家人,但丈夫与表妹的坦白将她逼入了绝境,一夜之间多年苦心经营的家庭与事业分崩离析迅速瓦解,苔丝找到借口逃避事实,也找到借口放纵自己。然而就在一切即将结束的时候,事情有了峰回路转的机会,苔丝又会做出何等选择呢?她没想到自己的选择改变了康纳的计划,也改变了那条路上相遇的人们的命运。

  瑞秋的人生从1984年就开始改写为悲剧了,珍妮的死带给她毁灭性的打击,而凶手未能被抓到也成了压在她心头多年的大石。一盘录影带让她将疑惑转为事实,在情绪失控的瞬间,她愤而踩下油门冲向马路,撞向假想的凶手,也撞碎了很多人的世界。最终她得知了某种层面的“真相”,却失去了恨的能力。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着众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在书的结尾处,以简短的笔触描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比如珍妮死亡的真相,比如波利本生活的原貌,比如康纳拿着风筝过马路时的所听所想,比如苔丝孩子的父亲。。。。。。

  秘密和秘密交织,人和人彼此牵连,黑暗幕影下人们怀揣惊惶奔向命运交叉的城堡。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还有多少?

  《别对我撒谎》读后感(三):【雨枫试读】人生有那么多种可能——评《别对我撒谎》

  本书的引子是一则大家耳熟能详的希腊神话——潘多拉的坛子。是的,是坛子,而不是所谓的魔盒。

  有趣的是,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塞西莉亚的面前也有这样的一个潘多拉的坛子。不过坛子是一个鞋盒,里面装着一封她的丈夫让她在他死后才能打开的信。

  面对这种情况,塞西莉亚有什么反应呢?首先是好奇。

  好奇,这是所有人都会有的一种情感。塞西莉亚自然也不例外。可是,在发现丈夫听到这封信后,忽然变得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塞西莉亚的心里就不止是好奇了。丈夫为什么会紧张,这里面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自制力让她不要去想,但是不甘平凡的内心,总是会让她忍不住去揣测。

  就像是疑邻盗斧中丢了斧头的人,他看待邻居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会觉得这是邻居偷了斧头的一种征兆。

  塞西莉亚首先怀疑的是丈夫出轨,然而,当她听见孩子们说丈夫看女儿的样子很奇怪,她惶恐的觉得丈夫也许是个骚扰女儿的怪物;当她听说丈夫在浴室里哭了,她觉得丈夫大概是想要自杀。那封信的内容会是什么呢?她在心里不断的揣测着。

  故事跳转到苔丝身上,丈夫出轨了,对象是她的表妹。

  在她的印象中是个肥胖的女人因为她的社交恐惧症,她需要她,但她心里却的确有些看不起她。她发现,表妹现在已经是一个减肥成功的漂亮女人。但她竟然不知道表妹变美的理由竟是她的丈夫。她听见他们理直气壮的说他们是真爱,但他们从未发生过关系。

  最伤人的不是来自敌人的明枪,而是来自亲人的暗箭。

  你们怎么能伤我至此?她不想再面对这一切,带着孩子,逃离了这个地方,来到了她的母亲所在的地方。在这里,她遇见了塞西莉亚、瑞秋以及前男友康纳。

  她多次和康纳偷情,以此来获得背德的快感,心理隐隐有着报复丈夫的快意。

  瑞秋,一个失去了女儿的母亲。她的女儿死于谋杀。自女儿死后,她日复一日的沉浸在悔恨中,无视了儿子的成长。然而,孙子的到来让却她重获新生。可惜,好景不长,媳妇和儿子要去纽约,孙子自然也要离开了。

  于是,她只能又一次沉浸在失去女儿的痛苦中,然后一遍又一遍加深对康纳的憎恨。

  她认为,杀害女儿的凶手是康纳,因为探长曾说:这个人的眼里藏着谎言。

  塞西莉亚终于知道了丈夫的秘密,但她选择了隐瞒。

  苔丝和康纳约定放风筝。

  瑞秋在女儿珍妮的忌日里看到了举着风筝的康纳,他的表情让她控制不住愤怒,于是,她踩下了油门。

  悲剧就发生在一瞬间。

  塞西莉亚的女儿在这场事故中永久失去了右手。

  苔丝和丈夫因为这场事故又重新在一起了。

  瑞秋终于得知了女儿珍妮死亡的真相,而谋杀者时隔多年也终于为此付出了代价。现在,她想去见一见被她忽略多年的儿子。

  作者的笔力深厚,三条支线如此独立却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

  尾记更是意味深长,人生有那么多种可能,每一种选择都会造就不一样的结果。

  就像作者所说,没人能知道生命中有那么多的可能性,也不知道生命中将拥有什么,或被夺走什么。

  《别对我撒谎》读后感(四):悲伤是散不去的浓雾,再绝妙的复仇也无济于事。

  关于婚后生活的小说最近真是层不出穷,出人意料地是都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和销量。Gillian Flynn的《Gone Girl》自2012年面世就接连畅销两年,今年年底David Fincher执导的同名电影更是将这股浪潮再推上一层。David Fincher大概是美国最会挑剧本的导演了,每逢拍新戏必定选最具话题性的故事;电影删了原著一些情节,但基本与原著无异;散场的时候坐后边的黑人大爷大喊了一句:“Hell no,don't let your wife see this movie."

  原以为《Gone Girl》描写的婚姻生活已经足够令人震撼,但没想到来自澳洲的作家Liane Moriarty写出了更精彩的《The Husband's Secret》。如果说《Gone Girl》的故事有些刻意和讨巧,甚至Gillian Flynn最后圆场的时候有些生硬。那么Liane Moriarty显然在处理《The Husband's Secret》时做到了完满。小说以三个主视角出发,讲述因为相同的一件事对三个不同家庭造成的不同影响。Liane Moriarty心理学建筑高超,对人性的了解完全被写入书中,读者在不同视角时代入角色,完全没有问题。因此看完整本书,都不知道谁对谁错,只是觉得故事的安排和构架绝妙到令人叹服。

  要在书评中不剧透这个故事实在是有点难,但我当然不会剥夺各位看书的乐趣。在我精选的这些文中我觉得绝妙至极段落时,我都尽量将可能涉及剧透的段落删去,其实这本书中真的有很多段落写得相当精彩,而“柏林墙”历史的穿插也恰到好处。就像以斯帖说出“你能想象有人竟然不希望柏林墙被推翻”的时候,女主角之一塞西莉亚就正在经历同样的心路历程,她不得不“顾全大局”在心中筑起一道柏林墙,并且她甚至有些期盼有生之年这道墙都不会被推翻。人的一生就是如此,我们以为长大意味着自由,但其实我们只是不断学习筑起一堵又一堵高墙,将自己禁锢在里边。

  小说已经写了千百年,按理说很难再推陈出新,但Liane Moriarty为了塑造人物性格时加入的好些段落实在是精彩绝伦。比如礼拜二的第八章,提到痛失所爱时她是这么写的:

  “人们总认为悲剧使人明智。悲剧似乎能自动将人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层面。但瑞秋不这么认为。悲剧使人变得可怜且充满恨意,不会带来什么智慧或领悟。对于人生,瑞秋并没有什么高见,仅仅认识到它随意、残忍。一些人残忍地杀人,一些人残忍地被杀,我们都有可能因为自己不经意的错误付出巨大代价。”

  几年前,凑佳苗写出《告白》时,引起日本社会的大轰动。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赤裸裸的故事,还是一个成年人针对未成年人的复仇。但对我来说这个故事简直是我看过最酣畅淋漓的复仇故事,残忍、直白,就好像上面段落中所写那样,悲剧并不会使人明智,只会让人变得可怜且充满恨意。

  如果没有法律,这个世界会是怎样;如果没有伦理道德,这个世界会是怎样;如果没有社会秩序,这个世界又会是怎样;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内心剖白来行事,那么这个世界你真的能接受么?

  Hugh Jackman和Jake Gyllenhaal主演的《Prisoners》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证明人生简直随意到令人无法接受。常年行善宣扬福音的人最终孩子却得癌症去世,这样的安排几乎颠覆了母亲的人生观,如果真有上帝,何以这么残忍?痛失所爱下的她亦对这个社会充满恨意,从而引发整个故事。而Hugh Jackman扮演的父亲在为了寻回女儿时所做的一切,亦是充满恨意的,但无论是他还是行凶的老妇,都是“悲剧”下的可怜人。正如小说《The Husband's Secret》中的几大主角一样。

  到后来塞西莉亚在医院中的心路历程亦是令人感同身受,她能意识到在医生眼中自己的女儿不过是千万普通人中的一个。但是她那么着急,她多么希望能作出一点,哪怕只有一点,能让医生感同身受的表现,让医生意识到自己的宝贝女儿是不同的,在自己眼中是不一样的,她不只是千万普通人中的一个。

  以及书的末尾最后提到苔丝和威尔时所说的那句“人们总是自然而然将自己定义为受害者”,确实是这样的,大部分情况下,人们总是先习惯性为自己找开脱。这不单只是自私,还是人类的本能。

  比起《别对我说谎》的比喻,我觉得翻译成《潘多拉魔盒》大概会更贴切一点,毕竟片中约翰对塞西莉亚也不能完全意义上称为“说谎”,他只是隐藏了自己的一大天大秘密,而这个秘密刚好也放在一个盒子里,像是潘多拉的魔盒一样,因为塞西莉亚不经意开启才引发了连串效应。这就是像书中提到的一样,你身边的千千万万个人可能都有一些黑暗的秘密,有些也许只是怪癖,而有些是不能开启的潘多拉魔盒,足以让当下的生活坍塌。

  小说其实在构造上并不算特别刻意讨巧,魔盒的秘密甚至在中间的时候就开启(事实上读者在前期阅读时也很容易猜到信的内容,我在几个章节前就猜到了)。在魔盒开启后的连锁反应,以及每个人的表现和处事才是这本小说的重中之重,这深刻揭示了人在面对黑暗秘密时的处理方式,血淋淋的程度完全不亚于《告白》。且结局是我怎么也没有猜到的,但却又是所能想到的各种结果中最讨巧的一个,像是一个残忍的轮回一般。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酣畅淋漓的欧美小说,我在收到书的两天之内就读完了。对书中的人来说,不管是苔丝还是瑞秋,一开始都坚信着“复仇即是最大救赎”的理论,但当复仇完毕之后,他们认为的救赎到来时,却并没有让他们大大舒一口气。因为再完美的复仇也无法让破镜重圆,就像《告白》里的老师一样,再怎么精妙去计算和复仇,往后的日子也还是要不断面对孩子已经去世的事实。而悬在空气中的悲伤,将伴随悲剧的受害人一辈子,永远无法散去。

  《别对我撒谎》读后感(五):生活中的盒子

  本来以为是悬疑的,最后发现其实是围绕家庭这个观念,以三个女人的视角将整个故事展开。悬疑的成分集中在开篇,它很成功地吸引了我。结局稍微仓促,但整个故事却十分 值得一读。关于婚姻,关于家庭,关于亲人,关于所有人内心的不太阳光的小秘密。

  然而读到最后,总觉得有哪里不对。这个故事与书名不够贴合,而如此精彩的故事,作者不该犯这样的错误。后来看了更细心的读者的评论才发现,本书的英文原名是《The husband‘s secret》。那么,一切就豁然开朗了。但凡有一丝秘密,生活就会激起或大或小的波澜。但凡有一丝怀疑,就可能放弃细致地去品味本书的字里行间。

  故事由一只叫做“丈夫的秘密”的盒子开始,人人都是潘多拉,都不知道该不该打开那个盒子。每个人都会好奇,会怀疑,会冲动,会后悔。然而又都无法把人生重来一遍。这样的盒子到处都是,每一个盒子里都住着一个秘密,它们有许多名字:内疚、后悔、嫉妒、憎恶、渴望、绝望……是男人的秘密,也是女人的秘密。是孩童的秘密,也是大人的秘密。

  很多人说最后的尾记很精彩,而我觉得刚好相反。尾记显得很仓促,但却把整个文章的宗旨一口道尽。能用如此精短的文字收尾,恰是因为前文的丰满。而事实上,这本书是没有结尾的,就像那句“终于要开始了。”

  在波利醒来的那一刻,世上又将多出无数的盒子。盒子里也许装着塞西莉亚的“悲痛怨恨”,她会做得比以往更完美,给波利当保护伞,让波利感受不到自己的不一样。也许装着鲍.约翰的“悔恨自责”,他依然是个好爸爸,比以往更好。也许装着波利的“自卑内疚”,她会过得比以前更快乐,勇敢到令人骄傲。当然还有瑞秋的,康纳的,甚至费莉希蒂的,谁也不知道对方心里藏着怎样的秘密。

  而那些秘密,会在某一天,跳出盒子吗?

  《别对我撒谎》读后感(六):欲望、人心是比秘密更可怕的东西。

  文/夏小鱼

  即便最亲密的人,也有可能隐瞒着最黑暗的秘密。

  坦诚是难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开不了口的猫。

  看完《别对我撒谎》之后,不胜唏嘘,写下上面的话,不断回味着书中的每个细节。

  The husband’s secret,这是书的原名。Secret,秘密,无论是受到伤害的,还是去伤害的,书中的每个人都有。活着的人有,死去的人也有。杀人的秘密,偷情的秘密,死亡的秘密。

  秘密和秘密交织,整个小说就像是欲望和选择布置的重重陷阱。

  鲍•约翰有一个被他藏了28年的秘密:在17岁的时候,他掐死了一个拒绝他爱意的珍妮。他把秘密囚在心里。少年时因为害怕不敢自首,等他成为了丈夫、父亲,因为责任不能出口。拥有得越多,越是害怕失去,秘密一旦公开,会同时波及太多人的人生,连同他自己的进入截然相反的灰暗道路。可是,愧疚作用于当下,幸福的生活于他更像一个过分美丽的牢笼。他需要一个树洞,把秘密放进去。于是,有了这本小说的导火线:信。

  信上注明:给我的妻子,塞西莉亚•费兹帕特里克;只有在本人死后,方能开启。

  没有等到丈夫去世,塞西莉亚打开了这封信。就在她发现丈夫越来越多的疑点之后,就在她跟丈夫经历了美妙激烈的云雨之后。信打开了,一个人的秘密演变成两个人的有口难开。

  沉默了多年的秘密突然成为一头四处乱撞的野兽,殃及塞西莉亚和鲍约翰的婚姻、家庭,更重要的是信任感。曾经的幸福美满,丈夫的一言一行都是蛛丝马迹,曾经地种种都是丈夫为了获得救赎而用心编排的闹剧、骗局。

  在此之后,作者用了极细的笔触刻画塞西莉亚的内心变化。让人在阅读的时候,不禁要设想:“如果我是塞西莉亚,我会怎么办?” “面对一个不能说的秘密,我是否能至死守住?”

  苔丝,一个常常以“好人”自居的中年女人。可是她内心其实渴望疯狂和刺激。她说自己有社交恐惧症,其实,她只是太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看法。于是,她需要费莉希蒂,她需要一个人在身边陪衬她,一个不如她漂亮的人给她自信,去探索刺激和新鲜。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女人,怎么会有二十几个前男友?但这些,苔丝从来没有跟任何人坦白过。她要维护一个好人形象。

  瑞秋,一个中年丧女的老妇人。自从28年前,女儿珍妮,被谋杀之后,她每天都在痛苦中度过。她无法从心底接受别人的同情。她总是在自责要是当初按时去接女儿会诊,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魅力和另一个男子调情,珍妮就会享受到活着的美好,而自己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只靠记忆和伪装度日。可她从没想任何人提起过自己迟到的原因,在女儿去世之后,她就不再和丈夫分享痛苦、谈起过去。她认定了怀比特是杀人凶手,并竭力想要他付出代价。她不曾停止恨他,因为恨他,是瑞秋自责的出口。这是她的秘密。

  秘密不止这些。主人公的秘密构建这部小说的栋梁,配角的秘密丰富小说的砖瓦。这个澳籍女作家的手法是如此精湛,秘密在她笔下像是不断逼近炸弹的火苗,逼近再逼近,直到轰然炸裂,迎来新的平静。

  然而,秘密不是最可怕的,每个人都有秘密。可怕的是,你为什么沉默、撒谎,或者将秘密昭告天下?是缄默,还是坦白,每一个选择都无法规避人的本能和欲望。

  欲望、人心是比秘密更可怕的东西。

  在书中,作者总在特意强调主人公的年龄:人到中年。无论是塞西莉亚和丈夫,还是苔丝和丈夫,他们都不再是恋人/爱人那么单纯。父母,这个身份,赋予秘密以层次和深度,给选择以难度。

  出轨、欺骗、背叛,如果出现在未婚恋人之间,感情多半没有回头路,可是,有了孩子就不一样了。哪怕爱情已经死了,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不再互相信任的两个人仍能在一个屋檐下一起生活。自我是重要的,但是在现实面前,自我又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现实婚姻这堂课,瑞秋和苔丝的母亲露西已经受教,并足以充当自己女儿的老师。作为两个经历过失败婚姻的过来人,她们知道,人生没有绝对,爱情、自我对于一只脚踏进坟墓里的人来说太可笑。所以作者说:“或许这世上没有命中注定一说,有的只是人生,只是对错,只有尽力去做到最好,要做个能屈能伸的人。”

  能屈能伸,是一种生存技能,何时抗争、争取,何时放弃、保全,本来就包含了一种利益的权衡和欲望的取舍。

  于塞西莉亚来说,欺骗是可恨的,犯罪是不能原谅的,可是失去舒适的生活、美满的家庭,叫女儿们在不完整地家庭里成长,又是她不能失去的。她是女强人,可是依旧害怕,害怕贫穷,害怕被人说三道四。一个把自己的生活、家庭、事业打理的井井有条的成功女性,怎能容忍不在自己掌控范围内的事情。所以她才要纠结要不要说出真相。而最终她选择的,也是于她最有利的。

  于苔丝呢,和怀比特的旧情复燃,不仅让她找回了激情(因为前男友,她觉得自己是活着的),还找到了所谓的爱情(这个东西在破碎的婚姻里早被平淡和乏味取代),更重要的是,她和怀比特彼此坦诚,在旧情人面前,苔丝再不必伪装。可是假如她选择了爱情,她的孩子就要像她年幼时那样,在离异的家庭中,战战兢兢的生活,成长为一个人格分裂的人。于是,她选择了原谅丈夫的出轨,隐瞒自己的出轨,弥补破碎的婚姻。因为这样是有利的,至少对孩子是有利的。

  于瑞秋,在知道了杀死珍妮的真凶之后,她选择不去举报,选择离开伤心地,选择继续很怀比特。因为这样她就不必在用回忆和痛苦喂养伤口,新生活可以开始了。所以,她决定让秘密继续是秘密。

  但是,这就是结局了吗?不是。就像书的封底上写的那样:这本书就是一个黑洞,一旦读进去,就像掏空你,即使你想过千百种可能,结局也一定是你没想到的第一千零一种。书的最后,作者像读旁白一样,道出了秘密最深处的真相:珍妮既不是怀比特杀的,也不是鲍约翰杀的。

  真是可笑,欺骗与坦诚不过是我们自编自导的一场闹剧,名字叫:画地为牢。而欲望,就是这所牢狱最坚实的防护栏。

  正如之前说的,秘密是有层次的、多面的,因为人心复杂,人生两难,你知道的不过是别人想让你知道的。最亲密的人,也可能有最私人的欲望,你以为的真相,有可能只是秘密的一个表层。至于,什么是最真实的,只有旁观者,如本书的作者、读者知道。可惜,我们谁都无法充当自己人生的旁观者。我们只能蒙着眼睛一般向前,然后回头时发现自己走了弯路、岔路,然后停在自己的位置。

  “没人能知道生命中那么多的可能性,可不知道生命中将拥有什么,或被夺走什么。”所以如果可能的话,就让秘密一直是秘密吧,除非你做好了失去的准备。

  :免不了要剧透~~

  《别对我撒谎》读后感(七):这惊心动魄的生活,我们却只能将心锁在墙内。

  如果你问身边的每一个人,你是想了解残酷的真相还是想虚幻的生活,可能所有人都会选择了解真相吧。但是如果那个真相太过于可怕,你真的确定自己能够承受吗?

  这本书中一共有三位女主角,但是我想绝对的主角一定是塞西莉亚,本来她有幸福的家庭、成功的事业、美好的性格和三个可爱的女儿,但是只是因为她有着人类共有的好奇心,她刺探、了解了the husband‘s secret,同时她也要共同承担这个秘密,因为这个秘密,她的天空完全失去了颜色,她曾经井井有条的生活瞬间被打碎,每一刻都是在煎熬中度过,她是最令我同情的一个人,因为她完全无辜,她没有参与任何犯罪,她并未对不起别人,但是现在她要承担的是一个正常人难以承担的负罪感和内疚,而在丈夫是否需要自首这一点上,她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在阅读的过程中,甚至置身事外的我来看,这都是件痛苦万分的事情,对于生命的犯罪和良心的负疚感,万分强烈的存在于每个字句之间。最终她的小女儿为此付出了代价,我想塞西莉亚的经历是作者想向我们讲述一个犯罪与救赎的故事。

  而苔丝则是另外一个故事,她从小受父母离异的影响,性格内向自卑,只能躲在胖表妹身后生活,而一旦丈夫爱上了自己的表妹,她彻底崩溃,但是带着儿子回到故乡之后,她又找到了久违的爱的激情之后,她了解了丈夫的想法,爱情就像她自己制作的苹果松饼,模糊暧昧,即使拥有着好滋味,却再难挑起味蕾的激情。最终她难解幼时心结,为了孩子甚至为了自己心里都想不清楚的情感,又和丈夫走到了一起。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婚姻的实质。无论你是女人还是男人,无论你曾经多么如胶似漆还是真正的灵魂伴侣,难道你没有曾经产生过哪怕一丝动摇?

  而瑞秋则与丈夫一起走不出悲痛的1984年,她们的灵魂和小女儿一起被拘禁在那个年份,这是一个关于人生的寓言式故事,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放下和失去的过程,那些被时光带走的亲人与健康、有弹性的肉体,都再也找不回来了,但是生活依然还在继续,这个故事很悲伤,却是我们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不得不说,作者的写作技巧非常高超,她将三个如此鲜明而独立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在同一条时间线内、一个礼拜的七天中讲述的跌宕起伏,小说的结构与脉络都清晰清楚而有新意,人世充满了选择,我们每个人的选择背后都是无数的隐情,而这些选择又扩展开来,造成更多的选择,但是无论我们如何选择,生活本身都隐藏着无数的真相,生活的轨迹如一条曲线在真实与谎言之间摇摆,谁也不知道下一刻将走向何方。而书中一直提到的柏林墙似乎也有所隐喻,墙被建成,墙又被拆除,但是有多少时候,我们只能将心锁在无形的墙内,无法展示,不能呼吸,再也走不出来。

  《别对我撒谎》读后感(八):为何生,为何求

  非常喜欢这本书,这是一本在当当网上获得了众多读者的五星评价的好书。

  想起了美剧lietome了,美剧里的莱特曼博士是识别微表情的专家,无须测谎仪,无须确凿证据,多数情况下只凭细微的表情变化便可判断一个人说谎与否,所有的谎言在他面前无所遁形。假如连谏小说的女主角霍小栗也有这等本事,老公头上那五根白头发到底是被谁拔掉的,也就无需煞费精心地猜想与追索,一看便知。但在拥有了如此超能力之后,是否就能获得幸福呢,答案是否定的。莱特曼博士就一直生活在孤单之中,妻子因为受不了这种生活在探照灯里的生活离开了他,青春期的女儿虽然乖巧董事,同他也经常发生冲突,只有女助手可以和他保持一种打情骂俏的暧昧关系,估计也是为了剧情看而设置的。别对我撒谎,说来容易,如何能够做到。所谓谎言,根本就是人生的必修课,普通人在每10分钟的谈话中会说3个谎话,就连貌似天真无邪的小BABY在6个月大时就会利用假哭和装笑引起父母的注意了。

  关于如何对待谎言,美剧的态度是揭穿,连谏的态度则是——“对维系长久的婚姻而言,说谎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性爱。对于深谙此道的人来说,说谎是很出彩的前戏,直抵婚姻的G点。”不幸的是,在小说中,霍小栗对于老公顾嘉树的善意谎言,却是采取了莱特曼博士的态度,一心予以揭穿。事实上,这部小说叫另外一个名字也无不妥:《绝望的主妇》。这也是一部热门美剧,它的宣传语是:“每个人都有一点肮脏的小秘密”。或许你有一点不同意,然而,就算你是掉光了羽毛的天使,没有任何肮脏的秘密,连值得脸红一下的念头都没有,但你仍然不要过于好奇,不要妄图探测人性幽暗的深渊,因为一不小心你就会掉到地狱里去,变成绝望的主妇。在这个世界上,男朋友的QQ聊天记录、老公的手机短信、潘朵拉的盒子……均属不可触碰的禁物。即便有机会打开,也要按死那该死的好奇心。霍小栗对于谎言的探究可谓煞费心机,不仅观察老公的白头发,还侦测老公的射精量,达到了连莱特曼博士想必也要自愧不如的细致程度。难道追求真相就是高尚的作为,如同追求真理的勇者?但是,真理和真相压根就是两回事。追求真理的人大多下场不妙,被火烧死,被刀砍死,赢得青史留名,还算死得重于泰山。追求真相的人又将如何?倘若你看过一些电影,尤其是警匪剧,就会了然于心:那些了解真相的笨蛋通常被杀人灭口,死得轻如鸿毛。其实,霍小栗还算幸运,老公并没有背叛她,她是受困于心魔而不自知。如果她肯糊涂一点,想必会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除了糊涂之外,尚需具备另外一种素质,那就是不要脸。小说中的两位亲家母,比男女主角其实更有普遍性,看着她们为了颜面,唇枪舌剑,必要争个高低,鲜活得仿佛要破纸而出,降落在自己家里。她们之间的热战,也造就了小夫妻的不和。霍小栗与顾嘉树的动辄冷战,更要让已婚男女倒吸一口凉气,感同身受。连谏总结道:谎言是婚姻的拐杖,冷战才是婚姻炸弹。至于这些冷战热战缘何而起,百分之八十的原因就是为了所谓的颜面,明明退一步就海阔天空,但谁都不肯向后移动步伐,直到把对方逼进了死角。如果爱情输给了自尊,这种颜面不要也罢。 曾经读过一个故事,叫做《那些我所不知道的事情》,用平静的语言讲述着很多故事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深为触动。《别对我撒谎》讲述的,也正是这样一些平静生活背后我们所不故事围绕塞西莉亚、苔丝和瑞秋三个看生活安逸的女人展开,在阁楼、餐厅、校园这样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里,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暗潮涌动,一个个阴差阳错的小事,打破了这祥和的气氛,所有人的生活都偏离了原本的轨道,滑向未知的深渊。

  塞西莉亚是一位拥有众多子女的完美妈妈,丈夫的反常举动让她产生了一些隐隐的质疑,恰在此时阁楼上出现一封注明“本人死后才能开启”的给她的信,丈夫的闪烁其词加剧了她的怀疑,真相呼之欲出。然而,当得知真相以后,面对支离破碎的生活,她又该何去何从呢?而谁也不曾料想,这却还不是最终的真相,凭空让他们承担了不可原谅的罪责与愧疚,也改变了一家人此后的人生。

  苔丝是职业女强人,她能干而博爱,精心的呵护着自己的家庭和家人,但丈夫与表妹的坦白将她逼入了绝境,一夜之间多年苦心经营的家庭与事业分崩离析迅速瓦解,苔丝找到借口逃避事实,也找到借口放纵自己。然而就在一切即将结束的时候,事情有了峰回路转的机会,苔丝又会做出何等选择呢?她没想到自己的选择改变了康纳的计划,也改变了那条路上相遇的人们的命运。

  瑞秋的人生从1984年就开始改写为悲剧了,珍妮的死带给她毁灭性的打击,而凶手未能被抓到也成了压在她心头多年的大石。一盘录影带让她将疑惑转为事实,在情绪失控的瞬间,她愤而踩下油门冲向马路,撞向假想的凶手,也撞碎了很多人的世界。最终她得知了某种层面的“真相”,却失去了恨的能力。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着众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在书的结尾处,以简短的笔触描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比如珍妮死亡的真相,比如波利本生活的原貌,比如康纳拿着风筝过马路时的所听所想,比如苔丝孩子的父亲。。。。。。

  秘密和秘密交织,人和人彼此牵连,黑暗幕影下人们怀揣惊惶奔向命运交叉的城堡。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还有多少?

  幸福就是糊涂一点,不要脸一点。这是我从连谏这部情感教科书式的小说中获得的教益,委实令人大跌眼镜。假如你有不同意见,不妨去读一下,看看会得出怎样的结论。

  《别对我撒谎》读后感(九):【雨枫试读】爱痛的秘密

  你真的了解你身边的人吗?

  他(她)也许是你的父母、丈夫(妻子)、孩子,你们每日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旅行。

  他(她)也许是你的情人,你们时刻都在拥抱、亲吻、说着永远不嫌腻的情话。

  他(她)也许是你的朋友或同事,你们时常聊八卦、约吃饭、打打牌……

  我们的人生,会和形形色色的人交错成一张巨大的网,这些人以足够深的介入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过于频密的交集,让我们相信,我们已经足以了解他了。

  因此,我时常会听到某个朋友评价另一个朋友:“那个人真的是个很好的人呢!”

  但是,那个人,真的是很好的人吗?

  读完莉安·莫利亚提的《别对我撒谎》,你再遇见这个问题时,或许会有一段停顿的空白。

  《别对我撒谎》用三条并行的线条,讲述了三个家庭七天里的转变。这三个家庭,生活状态截然不同——

  多年前,瑞秋的女儿珍妮被谋杀,凶手一直没有找到。多年来被自责和痛苦缠绕的瑞秋,因偶然的机会,从家里的某卷录像带里,发现了当年珍妮竟然交过一个男朋友,那个男人就是瑞秋学校的体育教师康纳。然而在当年,康纳却否认认识珍妮。瑞秋赫然意识到自己找到了杀害珍妮的凶手……

  而康纳最近正与很多年前的情人苔丝相遇。苔丝因为丈夫威尔与表妹费莉希蒂相爱而痛苦不堪,带着儿子回到老家。为了报复丈夫的背叛,苔丝与康纳发生了肉体关系……

  同片区域里,塞西莉亚的丈夫约翰是所有人眼中的好男人,善良、体面,然而有一天,塞西莉亚在阁楼的鞋盒上发现丈夫多年前写的信,信封上写着“本人死后方能开启”。为了让塞西莉亚不要打开这封信,在外出差的约翰甚至急着赶回家。被好奇驱使的塞西莉亚终于打开了那封信,却没想到信里隐藏了一个她根本无法承受的秘密……

  只要按照作者的节奏读进这本书,你会发现它非常吸引人。原本散乱的线索,通过微妙的对接,最终成为一个庞大的整体。这个对接的过程,就像剥开一层层的衣服,最终让本来的面目原原本本袒露在读者面前。你会发现,原来所有人,与你在小说开始遇到他(她)的第一印象已经完全不同了。

  那些做着善事的人,也许有着最卑劣的目的。可是那些做了伤害他人事情的人,也许又有其可怜之处。随着故事的进展,你越来越没办法去判定一个人是好或是坏,你甚至会去想,你身边的那个人,是不是也像故事里的人物一般,藏着足以让你瞠目结舌的秘密?!

  事实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秘密。金·凯瑞有部电影《大话王》,说的就是一个律师突然有一天必须说真话,随后他就遭遇了各种状况。如果有一天,你必须说着真话过日子,我相信,你肯定有生不如死的感觉。

  为了掩饰秘密而说的谎言,除去伤害他人的部分之外,很多时候都是一种保护色。这种无恶意的谎言,说到底都是人类成功学种下的恶果。从小大大,我们知道成功才能获得很多,而失败不仅会失去所有,还可能会让爱的人伤心。因此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成为让对方满意的人,去撒谎、去掩饰、去以另一种想象的方式改变自己。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小时候考试考砸了,我们总会试着用蹩脚的谎言掩饰那个糟糕的成绩。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举动实在荒谬可笑,但那时候撒谎的心,却是为了不让父母伤心。

  这样看来,很多时候的谎言,其实非常悲伤。

  而拥有秘密,也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

  秘密之所以为秘密,就是即便面对最爱的人,也不可能完全坦白。所以要你接受“你其实并不了解身边的他”这个事实。我想很多人从直觉上无法接受,尤其对于恋爱中的人来说,一丁点的秘密,也许就是爱情的杀手。可是,如果你真的无法破解这些秘密,难道你真的一点都不爱那个人了吗?

  故事里的塞西莉亚在面对丈夫的那个惊天秘密时,经历了崩溃和绝望后,最终选择和那个秘密和解。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人们可以爱上原本不认识的人,也可以鼓起勇气撕去自己的保护层,把‘陌生’的自己展现给对方看,而他们所要展现的绝不仅仅是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每个人都应该在他们的终身伴侣面前撕去他们重重的保护层,向对方展露真正的自己。”这样的展露,是残酷但却是珍贵的。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避开那些鸡毛蒜皮却无伤大雅的轻浮,在痛苦的纠葛与抉择中,真正将心与心的距离靠近彼此多一些!

  所以啊,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所爱的人向你袒露了秘密,那么,不管有多受伤,试着去接受,因为只有接受了,你才能好好活下去;只有接受了,你才有继续去爱他的可能!

  虽然痛,但这份爱,也是真的!

  谢谢你阅读我的字!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kivo

  《别对我撒谎》读后感(十):可能性

  世界上并不是黑白分明的。

  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上都有自己的位置,这不是我们所能预料到的。

  塞西莉亚与鲍·约翰·费兹帕特里克。

  瑞秋·克劳利与爱德。

  这二个家庭看似毫无联系却又不像看起来那么的无关。

  读到塞西莉亚误打误撞拾到已结婚十五年丈夫鲍·约翰留给自己死后才能打开的那封信,一段时间过后,趋于某些原因,打开了那封信,得知自己丈夫竟然是杀害瑞秋·克劳利与爱德的女儿珍妮的凶手时,我自以为是的认为结局已定。鲍·约翰肯定得遭受牢狱之灾,因为这是他为自己17岁时莽撞犯下的行为的一种担当。

  可是结局却逆转,没按我所理解的情节发展下去。

  瑞秋·克劳利与爱德的女儿珍妮于最美的年华,被发现于公园被人掐死,多年之后,瑞秋一直想为珍妮找到凶手,偶然之间在家里缅怀珍妮时,发现了一卷录有她和康纳·怀特比的录像带。交于警方后,警方觉得这尚不足以构成证据来逮捕康纳。无法释放自己多年压抑的瑞秋,不想看到杀害自己女儿的凶手康纳逍遥法外。悲伤的瑞秋趴在自己车上,凝望着外面的街道。这时她看到有个拿着风筝的男人,那个男人把头一扭向瑞秋的方向。是康纳·怀特比。瑞秋的脚从油门上提起,然后又像石块一样重重地落在油门上。

  此刻

  塞西莉亚与鲍·约翰·费兹帕特里克的女儿波利看到了喜欢的体育老师康纳·怀特比,兴奋的踩着蓝色小车往老师方向骑去。

  撞击声、嘎吱嘎吱的摩擦声,紧随的才是 那又长又尖的刹车声。

  波利·费兹帕特里克永远的失去了她的右手。

  瑞秋知道了杀害自己女儿珍妮的凶手是鲍·约翰·费兹帕特里克,可自己确是害波利失去右手的凶手。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着众多永远无从知晓的秘密。有些秘密注定要永远保持下去。

  没人能知道生命中那么多的可能性,也不知道生命中将拥有什么,或被夺走什么。

  这也许并没有什么妨碍。

  真正杀死珍妮的凶手是鲍·约翰吗?

  故事里另外一个家庭苔丝·奥利瑞与威尔的第二个孩子生父真的就是威尔吗?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