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案例 两个沟通案例的比较

编辑:
发布时间: 2021-05-26 00:25:41
分享:

许多家长即使对幼儿园和教师有看法,也往往藏在心里,不敢与教师沟通。原因是许多家长担心向教师提要求会对自己孩子不利,或担心自己讲话不够得体,把握不好分寸。下面是家长与教师沟通的两个虚拟案例,它向我们展示了家园沟通的必要性和交谈方式的重要性。

家长:老师,我可以进来和您谈谈吗?

老师:欢迎!请坐到这儿吧。

家长:你们老师真是辛苦,每天要带那么多孩子,真是不简单啊!

老师:是呀。孩子小,自控能力差,而家长的期望值又那么高,我们的压力真是不小!

家长:谢谢!是啊,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都对孩子宠爱有加。

老师:是的。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确实比较多,孩子不仅生活自理能力差,各种习惯也差。家长一边宠爱孩子,一边又对孩子寄予高期望。哎,可怜天下父母心哪!哦,我忘了,你是不是有什么话要对我讲?

家长:是的。我家馨馨最近对跳舞的兴趣特别浓厚,每天嚷着要跳舞给我和她爸爸看,她爸爸看她这么感兴趣就特地给她买了一面大镜子,她对着镜子跳舞可开心了。

老师:哦?可是,在幼儿园我问她是不是不想跳舞,她告诉我说“是”。

家长:会不会馨馨在幼儿园跳舞跟不上同伴,不够自信?

老师:说实在的,馨馨对舞蹈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确实一般。考虑到她最近腿脚不方便,我就让她坐在旁边看。

家长:谢谢您为馨馨想得那么多。我和她爸爸看她在家里那么喜欢跳舞,实在不忍心让她只看着小朋友跳舞了。我们猜想她内心还是喜欢跳舞的,您说是不是?

老师:看来是的。

家长:我想,馨馨可能因为腿不好怕在老师和同伴面前丢脸才说不想跳舞的,她说的可能并不是心里话。

老师:可能是吧。馨馨在幼儿园表现欲得不到满足,就想在家里得到满足,有这种“补偿”心理是很正常的。是我太大意了,我应该考虑到这一点的。对不起,馨馨妈妈,从明天起我就让馨馨“归队”。

家长:谢谢了!再见!

家长:老师,我可以进来和你谈谈吗?

老师:欢迎!请坐到这儿吧。

家长:很忙是吗?

老师:还可以,有什么话您尽管说好了。

家长:你们班每个孩子是不是都参加了舞蹈排练?

老师:是的。

家长:那你怎么就不让我家馨馨跳舞?她回家说,每次跳舞老师都让她坐着。

老师:那是因为最近馨馨的腿脚不方便,我问她是不是不想跳,她说“是的”,我这才让她坐在旁边看的。

家长:你知不知道她每天回家就嚷着要跳舞给我和她爸爸看,她爸爸看她这么感兴趣还特地买了一面大镜子。这样喜欢跳舞的孩子你说她在幼儿园不想跳舞谁相信?

老师:我体谅动作不便的孩子,我尊重孩子的意愿有什么错?

家长:馨馨在家那么喜欢跳舞,你这怎么叫尊重孩子的意愿?

老师:馨馨在家的情况你可以向我反映,完全用不着用这种态度呀?

家长:你这样的态度就好了吗?什么老师?!我这就去找园长,如果可以,馨馨最好换个班级。

馨馨妈妈是想告诉教师:馨馨尽管腿不好,舞跳得不好,但还是想参加班级的舞蹈排练。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交谈方式,沟通效果截然不同。前者顺利地达到了沟通目的,而后者非但达不到沟通目的,双方的心情也变得十分恶劣。

例一中的家长一直持一种平和、诚恳、理解的态度,从而为顺利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例二中的家长则给人不真诚、盛气凌人或想操纵别人的印象。例一中的家长在发出“我和她爸爸看她在家里那么喜欢跳舞,实在不忍心让她只看着小朋友跳舞了”这一信息时,虽隐含着对教师的不满,但依然能坦诚地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表达方式既能让教师反思自己的行为,又能避免“直接指责“带来的消极影响。她既没有直接指责教师“什么不让女儿跳舞”,也没有说“我们想让她参加跳舞”,而是诱导教师自主地体谅和帮助家长解决问题,有效避免了对抗情绪的产生。而例二中的家长却在语言中传递了责怪、嘲讽等意思,最终出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地点,不同的人却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它告诉我们:交谈方法得当,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或“化干戈为玉帛”;方法不当,只会使问题复杂化。交谈是一种近距离的沟通方式,如果家长和教师能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多沟通、多体谅,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果必定是“双赢”的。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