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的颁布,为幼儿教育再上新台阶,拓展新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它的指引下我们对幼儿园环境创设与教育进行了全新的设计与创造,力求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摘 要: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得以迅速提高,教师应当在幼儿自身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环境的影响,着力培养和加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创设活动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幼儿园 创设活动区 目标
创造力: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创造的儿童教育”主张认为,儿童有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创造力。持续不断的实践活动是儿童创造力的源泉。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得以迅速提高,教师应当在幼儿现有基础之上,充分运用环境的影响,着力培养和加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区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什么是创设活动区?活动区或者活动角,活动中心等教育形式创始于欧洲学前教育机构,70年代流行于美国幼教界。被看作是“开放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课桌椅排列小学化的模式,充分考虑学前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游戏的情景,提供多样化的材料。满足儿童操作的不同兴趣。使通过游戏活动获得认知,情感,身体等方面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国外先进幼教经验的传入活动区这一新生事物正在被各个幼儿园普遍接受并使用。
幼儿的发展是其个体因素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互动的结果。在创设活动区时,其特点之一就是重视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在各类教育活动区域里,尤其强调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有机结合,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相应的发展。
一.活动区教学要注重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精神环境。幼儿最初的创造意识是在操作实物时萌发的,也是在不断地操作实物活动中得到强化和发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所投放的活动材料是经过严格选择的,这确保了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但是,由于集体教学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空间供幼儿自由操作和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与集体教学活动相比,活动区教学所用的材料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操作时间更充裕,这就为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因为幼儿可以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自信和大胆,从而也变得更加聪明、能干。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班里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区域,如语言区、美工区、动手区、音乐区、建筑区等等,在每个活动区里放置了丰富的活动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不断诱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和“怎么样去做”,引导幼儿从各个角度,用不同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幼儿有了一个宽松的精神环境,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 在摆弄这些材料的过程中,促进幼儿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活动区教学为促进幼儿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初步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活动区教学要注重活动材料的选择与积累。幼儿的兴趣来自于对材料的操作,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也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在活动区教学中,替代材料越丰富,选择余地越大,幼儿的想象空间也就越大,越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活动材料不一定要精致、豪华,一些原始的、自然的、简朴的材料,如图片、橡皮泥、树叶、水果、豆类、绳子等,甚至一些废旧物品,如:宣传画,各类广告纸等,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活动材料。为此,我们在班里专门设立了一个材料区,在注意收集一些自然物质的同时,还发动小朋友把家中旧的玩具收集起来分类摆放。幼儿在做游戏时可以自主地从材料区中选取所需的替代品进行加工、组合,尝试多种玩法。比如,在语言区中,我们投放了各类图片、剪纸、手工艺品等,幼儿可以自由地用材料模仿大人劳动的场面。然后老师引导幼儿想象这是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继而编讲故事。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甚至“没什么用”的东西,激发了幼儿无穷的乐趣,提高了幼儿的创造力。
三、活动区教学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设计意图:3岁至6岁的幼儿思维活跃,模仿力强,想象大胆,是个体创造力发展的良好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的观察力在飞速发展。他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感兴趣的东西通过绘画、手工等美术活动表现出来,使不具生命的事物生命化、动物人格化。所以,教师就应根据幼儿这一特点,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有人比喻目标就是航海中的指南针。没有它的指引必然偏离航向。因此,作为活动区的创设与组织者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设立活动区的目的是什么?是简单的环境装饰还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要掌握好这一点必须首先把握学前幼儿的学习特点:世界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运算阶段。他们是对客观事物的操作,摆弄中获得感性经验。是在和周围成人,同伴的交往和接触中得到社会发展的。离开了操作和具体的事物,孩子是无法学习的。他强调活动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时说:“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主体又包含客体。”这里皮亚杰深刻揭示了幼儿是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得到发展的。环境心理学先驱库尔特•勒温有这样一个着名的公式B=F ,即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优化育人环境为幼儿创设优美的活动区,可以使幼儿直接受到美的陶冶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着名解放幼儿教育家陶行知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培养幼儿创造性要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教师低估了幼儿的独创性,幼儿的想像力就会受到严重的束缚,也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所以说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要具有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意识。解放幼儿,不要一味地用成人的眼睛代替幼儿的眼睛看世界。让幼儿自己去观察,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允许幼儿大胆想像、创新,异想天开、幻想世界。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记忆、分析,把生活中立体的、三维的物体画美术画在平面的画纸上。有了理论上的依据实践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将幼儿活动区创设在充满活力,洋溢着美的气息的环境中,使幼儿在活动中时刻得到美的体验。优美的活动区首先应该是幼儿化的环境。幼儿喜爱明快的色彩,强烈的反差能够刺激幼儿视神经的发展。因此,幼儿活动区必须配以多种色彩。如:色彩鲜艳的大型玩具,壁纸,悬挂物等。不同活动区域的差别既增强了幼儿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辨别能力。
创设充满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活动区,为幼儿认知新知识,新事物创造有利条件。幼儿的认知活动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因此,在创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结合。如: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园,童话中的城堡,动物世界中的可爱的小动物兔子,狐狸,乌鸦等。幼儿们看见他们就立即可以与故事:龟兔赛跑,狐狸与乌鸦,乌鸦喝水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与联系力。
发挥多元文化的积极因素,拓展幼儿思维空间。外教的大量使用使国内的幼教可是了与外界的接触与交流。如:蒙台梭利实验活动区等,幼儿接触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与理念。大大强化了幼儿对新事物,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解放幼儿,并不是说在美术活动中完全不要教师教幼儿绘画、手工等的技能、技巧。因为,幼儿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让幼儿把看到的东西全部画下来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幼儿最基本的技能技巧,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如果忽视基本技能、技巧的学习,幼儿想象力无论有多么丰富,也会由于画不出、捏不好、折不来而丧失信心。丰富幼儿的表象创造力的发展是以想象为基础的,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表象是对过去直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幼儿没有对事物的表象认识,就没有可用来加工的记忆表象,再造想象就发展不起来,创造想象也只是一句空话。所以,教师要经常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美术活动区为幼儿准备各种活动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在幼儿兴致勃勃地画画时,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并教幼儿学会“赏识”其他幼儿的作品。让幼儿凭自己的观察、印象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感受,结合想象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评价。科学评价能使幼儿对美术活动更感兴趣,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评价时,教师不仅要重视占少数的较好的作品与较差的作品,而且更要重视大多数一般水平的作品,不仅要重视幼儿美术作品的结果,而且还要重视幼儿美术活动的过程。少用“对、错”、“像不像”来评价幼儿作品,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鼓励幼儿独立构思,多肯定、多认同幼儿作品,充分利用美术活动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掌握一定的技能是幼儿创造的基础$表征活动是我们在主题探究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直观地反映幼儿对所探究事物的认识,但在活动区自选活动中现虽然给幼儿提供了足够的丰富的操作材料!也提供可供参考的范画范例幼儿。在进行与主题相关的活动中仍感到困难,经常有幼儿中途放弃离开或偏离内容。因为技能的欠缺使他们感觉无从下手。无法表现他们想表现的内容在进行昆虫的主题活动中,在引导幼儿概括出昆虫的基本形状和身体的几大部分后,我尝试一次次地教幼儿怎样剪贴$怎样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怎样使用橡皮泥和辅助材料进行制作。在进行类似的活动时!幼儿已经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进行时便有章可循了。便有了在此基础上的创造"记得在教完幼儿剪贴昆虫的第二天!最不爱手工的小虎带来了自己的作品。剪了一只蝴蝶,还进行了添画。并且给妈妈编了一个小蝴蝶找妈妈的故事
教师指导:活动区规则应内化成幼儿自觉的行为,才会更加有约束力。在创设好活动区之后,我没有设立进区标志和规则。而是让幼儿自己自由地玩出现问题后就组织幼儿讨论怎样解决问题。如:人多拥挤怎么办?玩具如何使用和分配?等等。幼儿很快提出了建议如:限定人数。设立进区标志。玩具少时轮流玩等等。活动区规则的建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无规则阶段;用脚印限定人数;根据各区特点结合主题活动设计标志阶段;在规则建立的过程中幼儿逐渐从内心认可了规则的作用,自觉地遵守规则。如:发现谁没戴进区标志就在活动区里玩,小朋友就会阻止说:没有标志不能在里面玩。幼儿同伴之间能够形成一种评价标准,互相约束"内化了的规则才能更加有效地约束幼儿的不恰当行为。
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将幼儿合理分组。有时可以将强,中,弱幼儿各分一组,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有时需相互搭配,以充分利用同伴之间的教育影响。教师要注意充分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对每一个幼儿的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也要充分把握,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活动时能引导幼儿在相关的区域中活动。教师要注意在活动区活动的开始阶段,为了保证每个幼儿都能熟悉区中的操作方法,都能实际经历活动过程,最好给小朋友分组。采用先介绍后开放的方法,介绍一个区,开放一个区。每次每组只介绍一个区。另外要注意分组活动的计划和发展的需要,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在设置目标时,紧密联系集体活动目标。集体性要强,可以将分好的小组活动的次序让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与材料、身体活动的内容一起考虑,使隐性学习与实践结合。制订一个计划表,以免疏漏。如以8名小为一小组。小同伴、教师相互作用的活动得以全面发展,隐性学习与显性学习相互结合。这种结合要注意是自由和自主的。
这种特定环境中的活动是自主的,自然结合,不能勉强。这样的计划性表面上看来使活动幼39家39儿童
自由的、宽松的、充满着丰富的内容和根据集体活动目标、区域活动少了点自由的气氛,但这短暂的不自由情趣的。幼儿可以在活动中通过做、玩、目标,在一个或多个相关区域中探索保证了日后活动区活动成熟阶段的练、演、说等,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得当的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真正自由。
创设理念:创造力在人的各种潜能中至关重要。创造力潜能展示越充分,对其它各方面素质发展的促进越有效,人的整体素质也就越高。学前期是个体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是对他们进行素质启蒙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认为在创设活动区指导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佳时机。创设活动区就是根据《新纲要》的内容及教育功能的不同,配置相应的材料,在活动室内为幼儿划分出若干个供他们选择学习、游戏的区域。其中包括角色游戏区、音乐表演区、积木区、美工区、自然角、科学角、图书区、认知区、手头玩具区、橡皮泥和戏水区等。它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和能力选择活动,在没有外界压力的环境中与他人交往,主动地获得各种经验。同时在活动时,幼儿还能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认识他们周围的世界。一、在活动区内给幼儿以充分的选择自由。幼儿在3岁以后,独立性特点有明显的表现,这是孩子什么都想自己干,表示要“我要……”。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让幼儿自由学习、自由想象、自由操作、自由游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头脑、解放空间、解放时间。但是现在许多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由教师统一安排,幼儿在教师严格的控制下进行各项集体活动,幼儿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活动区的设置能改变这一现状,因为在活动区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幼儿不局限于座位上,可以在活动区之间自由走动、自由选择材料和伙伴。他们的手脚放开了,可获得充分的活动机会和条件,从而敢于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所以,教师在活动区内要善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动机,使他们产生内在的、自主的参与创造活动的要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有些孩子家庭环境优越依赖性,占有欲很强自己不玩,不会玩也不让其他孩子玩。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的变故性格偏执喜欢与人作对,自己已经占有的不玩偏偏要玩别人手上的。从而引起争执。有时甚至延伸到素质不高的家长身上,引发更大的矛盾。此时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让孩子说话,让他们探讨解决办法。让正确的解决方式从他们的口中说出,从心底认可。并成为他们人生的行为规范。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 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应冲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区域目标
一. 利用创设活动区的活动生成新主题活动区。幼儿通过对各种不同材料的操作" 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教师要用心观察选择其中有价值的东西,生成新的相应的活动主题 。如:奇妙的变形金刚这一活动就来自于孩子们在科学区对变形金刚的玩弄。有的孩子说:这是铁臂阿托木中的金刚;有的说:不对,应该是圣斗士里的金刚。他们的看法来自他们已有的知识,动画片或者图书。谁也说服不了谁。他们的谈话吸引了一部分孩子的注意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变形金刚问题的讨论。在幼儿你一言我一语的畅谈中发现他们对变形金刚的种类,构造,发展史等都很感兴趣。于是我和孩子们共同设计并举行了一次变形金刚大比拼活动。孩子画出心目想象出各种各样的变形金刚。提高了其手脑协作能力。
二.制定以活动区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弹性主题活动计划。如数的加减的学习由于幼儿生活经验,认知结构的不同他们存在以下三个不同的水平。抽象数字计算水平:能直接计算几加几,几减几。数物结合水平能根据图片内容,利用数的分合关系很快得出结果。实物计算水平:还需要借助于手指或一个个点数才能得出答案。针对不同的水平,我们在活动区设计了不同的活动。我们让第一种水平的幼儿巩固对数的认识,熟练进行加减运算。并为他们提供了图片,数字卡片等,以便于他们尝试看图编应用题。对第二种水平的幼儿我们提供卡片,图片等材料。让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数的认识,学习加减运算。而对第三种水平的儿我们则为其提供实物如:小车!棋子等帮助他们逐步建立数的概念。理解数的关系这样活动区就不再是放羊区,活动区的活动融入了整个主题且有了目的性和计划性。另外,灵活的弹性,活动计划性也让不同水平的幼儿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三创设与主题相适宜的活动区。根据主题目标调整活动区,活动区的设置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主题目标和实际需要随时进行调整,更换。如孩子们参观图书馆,了解到图书馆的布局,用途。阅读的规则,借阅的手续后对图书馆的兴趣更加浓厚。于是我们便和孩子们共同商讨将班级布置成图书馆,并对活动区进重新调整把活动室划分为:图书借阅室,图书出版社,采编室,图书院等在由阳台创设成的图书借阅室孩子们用绘画的形式制定了借阅规则,和读者须知。他们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了借书证。图书出版社里孩子们用各种方式制作出字书,连环画等各种有趣的新书。采编室里孩子们忙着分类统计图书,图书医院里孩子们把破旧的图书分类,用不同的方法补书,还为中小班的弟弟妹妹把生病的图书治好这样一来活动区就成了主题活动实施的主要场所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投放多功能的材料
将主题目标物化:活动区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材料不同幼儿的操作方法也不同,在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也就不一样。为了更好地实施主题目标我们试着让材料说话。对幼儿起到了一种暗示和间接指导的作用。
安全性:必须考虑幼儿的身心健康,他们对危险认知的缺乏要求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提供的设施必须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生产的。
趣味性:必须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使每个幼儿通过游戏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系统性:活动区必须根据幼儿身心的发展要求循序渐进,前后衔接,协调一致。随着游戏的深入幼儿的身心得到同步发展。
实践证明,人的诸多素质都是在与他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分区活动作为一种强调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优势活动形式被重新提了出来,并赋予新的使命。分区活动是一种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教育形式。它要求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具有良好氛围和不同特点,不同要求的教育群。它主要是通过幼儿与环境,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的良性互动来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自选,协作,互动,良性。
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一. 有机的处理好分区活动与集体活动的关系:分区活动与集体活动各有优势,互有长短。分区活动见长于提高孩子的独立,动手能力;而今天活动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集体观念,合作,适应与社会性。因此,我们目前采取的是各占一半。
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安排活动区域:小班的孩子刚入园,年龄小,纪律观念差。适宜安排在比较平坦,色彩丰富,使用器械简单的环境中;中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活动区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有一定技巧的活动;大班的相对较老练活动区域以动脑,动手能力的培育与强化为主。
活动后的总结:
每次活动后的总结非常重要。儿童的持续关注力很有限,经常是活动时十分积极,踊跃,。结束时一哄而散。此时教师的引导尤其重要。实施的好,幼儿由此产生善始善终的良好习惯。一次活动快结束时恰好有一家长来接。孩子丢掉快要完成的作品转身就走。老师没有当场硬性的将其喊回来收拾玩具,而是启发都在关注次事的幼儿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这样处理。经过一番辩论孩子们有了自己的答案。当第二个来接孩子的妈妈到来时他没有马上就走,而是让妈妈等一下自己收拾好玩具再走。妈妈有点意外但很高兴,因为她看到了孩子的成长。而这一切就是在刚才的一幕后潜移默化完成的。从此之后无论那个孩子走都会将自己的东西收拾整齐然后再离开,在家长中产生良好的口碑。
李一林
桂林市七星幼儿园分园
2006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