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援引浙江杭州某网友的话说,女儿在余杭某小学读大二。最近老师把学生分成三组:“精英组、平民组、麻将组”。其中“平民团”分几个档次,“麻将团”聚集被认为不擅长学习的同学。
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类似的事情在教育界被批评过很多次。教育需要爱和责任,学生不能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视。同样的道理说了很多次,但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却屡禁不止。不是原因不清楚,而是旧观念还根深蒂固——眼里只有分数,把学生当成考试的机器,不顾感情。一味要求学生服从,无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怎么能不在骨子里打一个寒分呢?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是因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有早有晚,天赋不同。用主观臆断或者一篇论文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和差学生是不科学的。对学习好的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对“差生”冷眼相待。教育可以这么市侩吗?至于少数老师当众体罚,羞辱自己不喜欢的学生,是一种残忍的伤害。
过去,人们对校园歧视充满愤慨,但也以口头殴打和舆论谴责告终。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实,不歧视、不嘲讽、不羞辱学生,不仅是起码的师德,也是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严格来说就是歧视比如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负责类似行为的教育部门应敏感应对,及时干预。造成一定法律后果的歧视行为应当依法追究,不应当总是“不是人民提出来的,而是官员调查出来的”或者“永远不要再犯”。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面对歧视,学生和家长不妨理直气壮地说“不”,相关部门也要依法介入调查处理,这也是一个普法的过程。这将促进教育机构和教师增强法律意识,认识到校园歧视的危害性,并采取预防措施和行动。
“只有不在乎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主张依法查处校园歧视,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受尊重。相反,它恰恰是对好老师的热切期望,是对教育规律的应有尊重。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穷学生”,比如爱迪生小时候反应慢,爱因斯坦四岁才会说话,达尔文“资质平平”,托尔斯泰因为成绩差被退学...很多案例反复告诫我们,老师的字典里不应该有“差生”,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尊重和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