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女排后来不重用王一梅,看完分析,豁然开朗。网友热议一针见血地指出:王一梅对体系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她不接一传,所以只能牺牲掉接应,轮轮两点攻。同时,她不会打平拉开,只会123的节奏。导致副攻的单打独斗。陈招娣解说了都说了把杨昊换上来就很好,杨昊会打平拉开,两边网长立刻拉开了,给副攻牵扯了不少压力。接着在防守阵型方面,其余5人都要扩大防守面积。如果她进攻足特别优秀,能媲美加莫娃的话那也值得,问题是失误比得分还多,得3分送12分,27扣8中9失误,赔本的生意谁做?
她最大的价值大概就是砸的力量大,观赏性强,一旦砸中了,球迷看着非常炫丽。感觉特别过瘾,很受外行球迷的喜爱。我以前是路人的时候就很喜欢看她打球,后来对排球了解更深入了才觉得大梅有点拖队伍的后腿,北京奥运会她几乎一个球都防不起,陈招娣就特意批评了大梅的防守,说个子高不是防守差的借口,是可以通过训练练好的。还记得北京奥运那两次世界大赛,她的还是相当惊艳的。北京奥运周期还有铁三角,而且给她聘用了后排替补刘亚男。但是北京进攻确实不错啊,只能说那时候养她不亏。但是北京周期过程看着很暴力,但关键分总是没有帮球队取胜。笔者认为没有一传的主攻,国家队就不要收。因为接应得搭进去6轮一传,如果上一3轮一传的主攻,副攻后排都得接3轮一传,奇葩的阵型,赚的少赔得多。
郎导很明智,2013果断放弃大梅,连替补位置都不给留。伦敦周期的主教练,都没有这种见识。蔡斌要她减肥改接应,陈宝泉不喜欢她,郎平一上任不敢辞退她,各种夸她实力不需要证明,转眼就永不录用。那时候3人一传,总共18轮一传分摊,自由人6轮,王一梅一轮不接,你算算其它人各接几轮,接应接了一轮,跑位会很困难。按今天郎导用人标准,年轻的王一梅也不可能入队,破坏球队体系。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女排后来不重用王一梅,看完分析,豁然开朗。本身05-12年国内的一传体系就很奇葩,特别是08周期能接6轮一传的主攻就不多,也就何晴、殷娜这几个保障环节做的是不错的,其他不仅王一梅,同期像范琳琳前期的楚金玲、陈亚云、张越红要么没有保障能力要么也是半吊子。王一梅扣球是主动动作,身高体壮就容易练出,而排球很多环节是被动动作,需要10多年的训练加之神经系统的天赋方能练出。
王一梅练球晚,被动技术就是天生不足。为啥14年,用汪慧敏,甚至二队都不用她?国家队很清楚,这类主攻国家队就不会再用。带汪慧敏是完全做保障的啊,郎平指导那年并不放心朱惠刘三人的保障能力,才带了汪慧敏险,跟带王娜防魏沈出问题一样,第二年就把这两个人边缘化了。其实不可否认的是郎平之后中国女排几十年最大问题就是强攻不强,教练们盼星星盼月亮就等一个大杀器,虽然大梅花技术粗糙不全面,但权衡利弊还是要用她。但是她效率并不怎么样,只是扣球力量比较炫丽而已。杨昊可是典型的前后攻都打得很多的队员,说实话王一梅后攻肯定打的很少,主要是因为她必须有有准备的长助跑才行,不像杨昊,稍微一启动就能蹦的老高把球打下去。而李盈莹(似乎不该拿她来说),手法多样,即使没有舒服的助跑,打后攻仍然花样繁多,有时看准了线路还能靠手臂力量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