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草石斛 石斛的功效与作用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1-25 20:47:00
分享:

石斛的功效与作用

石斛,素有民间救命仙草的称号,俗称药黄金。它的性质微寒,味道甘甜,微咸。众多石斛类药用价值最高的一类。它生长要求十分苛刻,主要生长在云、贵、川、缅等亚热带地区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背阴处的石缝里,根不入土;终年饱受云雾雨露的滋润,受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又名“不死之草”。具体来说,石斛有什么功效呢?

1、滋养阴津,增强体质。石斛内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物质。实验证明石斛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可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能力。  

2、补益脾胃,护肝利胆。石斛对脾胃病中常见的致病菌—幽门螺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有助于治疗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病症,同时,口服石斛煎液能够促进胃液的分泌,增强胃的排空能力,帮助消化。

3、强筋壮骨,促进循环。石斛能够滋养阴液,阴液能够润滑关节,从而达到强筋健骨、流利关节、增强抗风湿的效果。此外,能够显著改善血淤症状,降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4、降低血糖。石斛功能养阴`清热润燥,自古以来就是治疗糖尿病的专用药。临床研究表明,石斛不仅可以增强胰岛素活性,同时能显著降低血糖水平,使血糖恢复正常。 

石斛种类

中国产的同属植物中,有不少种类的茎均可加工成药材“石斛”,多于夏秋间采收,晒干,切段生用。主要的有重唇石斛、细茎石斛、束花石斛、罗河石斛、美花石斛、细叶石斛、钩状石斛、广东石斛、叠鞘石斛和黑节草等,制成的药材在商业上还有金钗石斛、耳环石斛、马鞭石斛及黄草石斛之分。特别是黑节草是名贵的润喉剂。常见的是以下种类:

1、铁皮石斛。铁皮石斛,它因表皮呈铁绿色而得名。为兰科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喜半阴湿的岩石和湿度较大的原始森林高大树干上,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半阴半阳的环境,不耐寒。铁皮石斛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以其茎入药。铁皮石斛等少数品种之嫩茎,扭成螺旋状和弹簧状,晒干,商品称为耳环石斛,又名枫斗。

2、流苏石斛。流苏石斛,又称马鞭石斛,产广西南部至西北部、贵州南部至西南部、云南东部至西南部。目前主要用于药品原料和中医临床,产地很容易种植,其生长快、产量高。

3、金钗石斛。金钗石斛,又名:金钗石、变金钗、扁黄草、扁草。为多年生草本。茎丛生,上部稍扁而稍弯曲上升,高10-60厘米,粗达1.3厘米。有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的功效。

4、球花石斛。球花石斛,以其花的形状得名。茎直立或斜立,圆柱形,粗壮,长12-46厘米,粗7-16毫米,其间收狭为细圆柱形,不分枝,具数节,节间长2-7厘米,黄褐色并且具光泽,有数条纵棱。

石斛怎么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在膳食结构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从吃饱转向吃好。民以食为天,食以石斛为奇。那么,石斛怎么吃最好?下面介绍几个石斛菜谱。

1、石斛花旗参炖瘦肉。瘦肉反复洗干净,切成1cm见方的粒粒,用凉开水浸泡半个小时以上,泡出血水和肉的腥气。将所有清洗好的材料放入炖盅,炖盅内装入9成满凉开水,放入锅内,隔水炖1.5小时,出锅后,加入适量盐,即可饮用。老少皆宜,滋阴补血。

2、石斛老鸭汤。石斛8粒,薏米适量,冲洗干净,放入煲中,加水先煲约20分钟,这个时间刚好可以处理鸭子,老鸭一只,斩大块,焯水去血沫,铁棍山药一根去皮洗净,莲子适量。老鸭和铁棍山药放入步骤1的汤中,同时加一块老姜、数根葱,适量料酒同煲,一个小时后放入莲子,再煲40分钟,加少量盐调味,关火。功效:生津止咳,益气解暑,夏天或上火时服用最好。

3、石斛鳝鱼汤。黄鳝切丝备用;铁皮枫斗洗净,生姜洗净切丝,党参、当归装入纱布袋扎紧口备用;鳝鱼、铁皮枫斗、中药袋及调料一并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清水。先用武火烧沸后,去掉浮沫,再用文火煎熬一小时,去出药袋,加入盐及调味品后即可。

4、铁皮石斛银耳羹。干银耳冲洗后用水泡发,枸杞子洗净用少许水浸泡一会。将新鲜铁皮石斛的叶子揪掉,茎洗净后,切成小段。泡好的银耳用流动水冲洗干净,撕成小朵。砂锅中倒入水,把铁皮石斛段和银耳放入,大火煮开后,转小火。30分钟时将枸杞子和冰糖倒入。继续炖至银耳软糯即可。功效:滋阴润肺,缓秋燥。

石斛适宜人群

铁皮石斛是当之无愧的养阴生津“好手”,而养阴生津的作用范畴很广,中医理论认为,心、肝、脾、胃、肾和胆,都可通过养阴来调养和护理;而且,加上铁皮石斛能增强体质和免疫力这点,可以说是大众用品,都对广大人群的“胃口”。难怪铁皮石斛被不断开发利用,并走上了餐桌。但是并非任何时候、任何人都适合食用石斛的。

1、心、肝、脾、肺肾五脏阴虚人群,阳虚忌用。

2、失眠、睡眠质量差,神经衰弱人群。

3、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病、干燥综合症、急忙性咽喉炎等人群。

4、肿瘤患者。

5、精力透支、劳累过度、烟酒过度、夜生活过度易疲劳,免疫力下降人群。

6、眼燥目糊、手足心热、神疲烦倦、腰膝酸软、体弱多病人群。

7、久病大病后、手术后、肿瘤放化疗后气血亏虚人群。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