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知识结构,与女性的生理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因素,有相应的关系。换句话说,这四个因素使女性的知识结构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遗传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遗传因素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感觉器官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特点。人类通过遗传将祖先及父母的许多生物特征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而构成人类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生理遗传因素有共性、又有个性,如每一个人的遗传素质,与自己的父母独有特点直接相关。同时,遗传因素又有性别的差异性,如女性的生殖系统与男性的不同。女性体内的化学构成方式与男性的不同。
社会因素主要是指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家庭环境影响等因素,它对女性,尤其是青少年女性的影响,才能的形成与发展,经常起着重要的,有时具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要在一定的社会,一定的家庭环境中生活,接受这个社会、这个家庭的影响。有人把生殖系统称为第一性征,把生殖系统以外的生理特征称为第二性征,把在社会所充当的角色和所形成的性格、意志称为第三性征。而第三性征的形成,主要是家庭、社会的原因。例如,常说的“男子汉大丈夫”,是社会对男性的典型要求;“贤妻良母”,则是社会对女性的典型要求。第三性征就社会而言又称为性角色,性角色是在社会学习中逐渐形成的。最初,是父母的教育和熏陶,父母按照自己想象中和社会的标准教育和塑造子女,男穿裤,女穿裙,男剃头,女留辫,这是外形上的塑造;为孩子添置玩具时,多是为女孩买布娃娃,为男孩子买刀枪,这便是最初的性角色教育。男孩模仿父亲,女孩模仿母亲,这便是孩子们学习并进入性角色的尝试。上学以后,小伙伴间的相互学习和模仿,使性角色进一步分化。到了青春期,随着第一性征的发育,第二性征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性角色。成年后,社会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及伦理、道德、法规等,使性角色日益成熟并定型。如果我们说,女性的知识结构的构成,要注意发挥生理遗传因素的优势,那么,女性知识结构的构成,还要注意克服性角色所造成的定式。这种性角色的定式,常常束缚女性的思想,泯灭女性的个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意识,不知扼杀了多少女性的才华,也不知摧残了多少女性的理想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