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症状 丙肝

编辑:
发布时间: 2021-04-19 07:35:46
分享:

丙肝的原因

丙肝是由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造成的。但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丙肝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一般认为,HCV进入体内之后,引起病毒血症。血浆中HCV浓度约为100-100000000/ml。病毒血症间断地出现于整个病程。在第一周即可从血液或肝组织中用PCR法检出HCV RNA。第2周开始,可检出抗HCV。少部分病例感染3个月后才检测到抗HCV。由于缺乏适当的细胞培养体系,HCV致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受到一定限制。

目前研究认为HCV致肝细胞损伤有下列因素的参与,其中免疫应答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1、HCV直接杀伤作用:HCV在肝细胞内复制干扰细胞内大分子的合成,增加溶酶体膜的通透性而引起细胞病变;另外,HCV表达产物(蛋白)对肝细胞有毒性作用,在体外表达HCV某些蛋白(如包膜蛋白)时,发现它们对宿主菌或细胞有毒性作用。

2、宿主免疫因素已证实肝组织内存在HCV特异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D8+T细胞),可攻击HCV感染的肝细胞。另外,CD4+Th细胞被致敏后分泌的细胞因子,在协助清除HCV的同时,也导致了免疫损伤。

3、自身免疫,HCV感染者常伴有自身免疫改变,如胆管病理损伤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似;常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中可检出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单链DNA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均提示自身免疫机制的参与。

4、细胞凋亡:正常人肝组织内无Fas分子的表达HCV感染肝细胞内有较大量的Fas表达,同时,HCV可激活CTLFasL五,Fas和FasL是诱导细胞凋灭亡的膜蛋白分子,二者结合导致细胞凋亡。

虽然丙肝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丙肝属于传染性强的疾病,家长需要对丙型肝炎病毒有所了解并作出防范。

丙肝的治疗

由于丙肝易传染,孩子容易因为和丙肝病人接触而感染丙肝,感染后肝脏功能会受到损害,影响孩子身体健康。因此,孩子若不幸患上乙肝,家长应学会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方法。需要明确的是,丙肝的治疗是长期的,因此在治疗时应强调整体综合治疗,如为孩子提供高维生素、高蛋白营养、易消化的饮食,适当休息,生活规律,精神愉快,忌用损害肝脏的药物等。小儿丙肝的治疗方法如下:

1、急性丙型肝炎:淤胆型肝炎的治疗基本上同甲型肝炎。由于急性丙型肝炎易转为慢性,因此应考虑抗病毒治疗。

2、慢性丙型肝炎:在综合治疗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清除肝炎病毒。儿童期的慢性丙型肝炎如得不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能会恶化成肝硬化或肝癌,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抗病毒治疗:在目前还缺乏理想的能彻底清除肝炎病毒的药物的情况下,干扰素α(IFN-α)的应用于已经使一部分慢性肝炎病情缓解,甚至痊愈。

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HCV基因组变异很大,宿主感染HCV后很难产生持久的保护性免疫,急性丙型肝炎的自限性约为50%,HCV感染后的慢性化几率高达40%-60%。慢性活动性丙型肝炎,在组织中见到碎屑状坏死与桥接样坏死,则在平均50个月后约有50%发生肝硬化。丙型肝炎肝硬化后最终约1%将发生肝细胞肝癌(HCC),重症丙型肝炎的生存率约46.2%,所以抗病毒治疗是必需的。

市场上干扰素α的品种,按其结构有IFN-α1、IFN-α2b、IFN-α2a等,疗效相似,成人剂量每次300-500万U(3-5MU),儿童按10万U/kg计算,以不超过300万U/次(3MU/次)为宜。每周皮下注射3次,但为加强疗效,开始治疗的15~30天可1次/d,疗程6个月,必要时可重复1-2个疗程。

除了抗病毒治疗外,对于丙肝患儿,还可以进行免疫调节药物治疗、防止或减轻肝脏纤维化、肝移植、促进肝细胞再生等手术进行治疗。

丙肝症状

婴幼儿的生理情况与成年人不同,因此患丙肝后再临床上的表现也有所差异。

小儿丙肝发病急者较多,发热较多,黄疸前期短者较多,有呼吸道症状者较多。小儿丙肝多发于秋冬季。由于小儿消化功能较弱,代偿能力较左,因此,患肝炎时,消化症状如呕吐、腹泻等常较成人明显。肝脾肿大多且显著,肝功能异常明显。

丙肝从潜伏期到病发时的症状表现如下:

1、潜伏期:本病潜伏期为2-26周,平均7.4周。血制品引起的丙型肝炎潜伏期短,一般为7-33天平均19天。

2、临床表现一般较乙型肝炎为轻多为亚临床无黄疸型,常见单项ALT升高长期持续不降或反复波动,患者ALT和血清胆红素平均值较低,黄疸持续时间较短。但也有病情较重,临床难与乙型肝炎区别。

3、急性丙型肝炎:多起病隐匿,症状较轻,常见乏力或活动耐力下降、厌食、腹部不适等。约25%出现黄疸,多呈轻度。肝脏轻到中度增大,脾大少见。ALT可表现为单相或多相型增高,后种类型预示肝损害严重或易发展成慢性型。病程约3-6个月或更长时间。有明显转慢性化倾向,约40%-60%转为慢性肝炎。

4、慢性丙型肝炎:病毒血症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以前者多见,自然痊愈的可能性极小,部分患儿可发展为肝炎肝硬化。

5、亚临床型丙型肝炎:为儿科常见临床类型。患儿无肝炎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发现肝炎病情,进一步追查病原方得以诊断。追问相关病史可发现有些患儿尚处于急性期,而有些已进入慢性阶段。

6、病毒携带状态:从无肝炎症状,定期随访也无肝脏大小和质地异常,ALT无升高。肝活检基本正常或呈轻微病变。

丙肝吃什么好

1-3岁的婴幼儿基本没有忌口的食物,当这阶段的小儿患丙肝时,家长可以让其多吃一些食物,对于治疗丙肝有很大帮助。多给患丙肝的小儿吃这些食物:

1、酸性食物:酸性食物可以帮助药物入肝脏,有利于药效的发挥。且酸性食物可增加食欲,让小儿从食物中摄取更多的营养。

2、甜食:甜食能给小儿补充热量,小儿也喜欢吃。家长最好选择一些易吸收的甜食给小儿进食,对缓解丙肝症状有帮助。

3、苦性食物:苦性食物可清热解毒,肝胆湿热型肝病患儿进食苦性食物很有益处。

上述食物均对治疗小儿丙肝有帮助。具体的食物有如芹菜、青菜、苋菜、豆腐、葱、蒜、红枣、赤小豆、鲤鱼、鲫鱼、醋、花生衣、藕、香菇、胡萝卜、刀豆、李子、肝、瘦肉、猪心、猪腰等。

需要注意的是,丙肝患儿在饮食上有需要忌口的食物:

1、忌辛辣。辛辣食品易引起消化道生湿化热,湿热夹杂,肝胆气机失调,消化功能减弱。故应避免食用辛辣之品。

2、忌食加工食品。少吃罐装或瓶装的饮料、食品。这是由于罐装、瓶装的饮料、食品中往往加入防腐剂,对肝脏或多或少都有毒性。

3、忌滥用激素和抗生素。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对肝肾都有损害,肝病患儿一定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合理用药。

常见的需要丙肝患儿忌口的食物有酒、辣椒、花椒、胡椒、猪油、肥肉、油炸食物、虾、蟹、公鸡、海鱼、菠菜、甲鱼等。家长需要注意不要让丙肝患儿进食这些食物。

丙肝检查

丙肝属于肝病的一种,由于症状和其它肝病有所类似,容易和其它肝病混淆,影响治疗。在临床上,一般会通过病原学诊断来进行小儿丙肝的检查。

1、HCV RNA(RT-PCR法):取血清或肝组织作定性或定量检测,在感染后1~2周内,血清中病毒基因即可被检出,能进行早期快速诊断,是评估抗病毒疗效的有效指标。

2、血清抗HCV(包括针对结构和非结构抗原的抗体):常检测抗HCV IgG,阳性表明已感染或正在感染HCV;其IgM型抗体可在IgG出现前、同时、甚至其后出现,持续半年以上不消退者常转为慢性肝炎,在慢性型肝病活动期常呈阳性。

3.HCV抗原检查:可直接检测血清、体液或肝组织内HCV抗原进行诊断,已建立免疫PCR法,可检出低水平表达的HCV抗原。

实验室检测法: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抗-HCV:利用体外的各种HCV重组蛋白已建立多种抗-HCV检测,第一代ELISA为5-1-1和C-100作抗原,第二代ELISA增加了C22和C33蛋白,其灵敏度较第一代提高10%~30%一般抗-C22出现最早,也最为常见。C22免疫原性较好,对急性输血后丙型肝炎检测表明,潜伏期和急性期早期抗-HCV阴性,于ALT升高后2~52周抗-HCV阳转。目前已建立第三代ELISA检测抗-HCV该试剂增加了NS5蛋白,较第二代ELISA更为灵敏。

目前认为,IgM抗-HCV在急性肝炎的检出率比IgG抗体略有提高(IgM抗-HCV为64%,IgG抗-HCV为57%)在自限性经过病例中IgM抗-HCV消失,而在慢性化病例仍阳性,提示IgM抗-HCV可作为演变为慢性的指标,对指导抗病毒治疗有一定的价值。

2、重组免疫印迹法(RIBA)检测HCV抗体:第一代ELISA法建立不久,为排除ELISA检测抗-C100假阳性,Chiron公司提供了确证试验用的免疫印迹试验也称第一代RIBA,RIBA的特异性较ELISA法有所提高,但敏感性却明显下降目前已建立了第二代、第三代RIBA,其阳性率较第一代RIBA明显提高。

3、HCV抗原的检测:Krawczynski等从感染HCV的黑猩猩或病人血清中提取IgG组分,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后作为探针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内HCV抗原。该抗原是HCV感染的一种特异性形态标志,可作为HC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之一。此外还可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肝组织内HCV抗原。

4、HCV RNA的检测:HCV感染时,血清中病毒含量极低用常规的分子杂交技术难以检测出HCV RNA,PCR技术是目前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灵敏度最高的一项检测技术,已用于HCV RNA的检测。该法是判断HCV感染有无传染性的最可靠指标,特异性好,敏感性高,有利于HCV感染的早期诊断及评估疗效。但亦应注意由于敏感性高,操作过程复杂易污染而致假阳性的可能。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腹部B超观察小儿肝脏情况,还可以通过肝活体组织检查光镜和电镜检查丙肝病情,这些检查方法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丙肝预防

丙肝是一种传染病,1-3岁的小儿主要是通过母婴接触感染丙肝。因此,家长自身要做好丙肝的预防工作,以免感染了丙肝病毒并传染给孩子。

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的主要途径是输血,但只有一半的病人有输血病史,所以对于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优生优育非常重要。育龄妇女为丙肝患者,最好先进行抗HCV的治疗,待疾病痊愈或控制良好时再怀孕生育,有助于减少母婴的垂直传播。丙肝患者在疾病控制好的情况下,停药3个月后检查优生优育,肝功能肝功能正常就可以怀孕。但是丙肝患者尽量避免母乳喂养。就不会有传染的可能。

目前丙肝没有丙肝疫苗丙肝疫苗,因此要避免羊膜腔的穿刺,减少母婴传染感染小孩。建议做HCV-RNA检查,如果阳性,母婴传染的概率为5%-7%。

为了避免小儿患丙肝,应加强母婴传播的预防工作,将抗HCV及HCV RNA列为孕妇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对抗HCV及HCV RNA阳性孕妇产房所有器械应严格消毒,尽量减少新生儿损伤及母血污染。

由于目前尚无丙肝疫苗,因此应加强对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尽早研发出丙肝疫苗让小儿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