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从国乒历史上38位奥运人选,看中国队内选拔特点

编辑:若枫
发布时间: 2020-05-04 18:30:06
分享:

自1988年汉城奥运会首次加入乒乓球运动项目以来,中国队已总计派出38位运动员参赛,多次包揽冠军金牌。眼下东京奥运会正在步步逼近,国乒又将派哪些人参赛?这无疑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在此之前,笔者已经用13篇文章的篇幅对国乒的历届奥运选拔过程进行了回顾(结尾有附上文章链接,或者搜索《国乒奥运选拔史》查看),那么通过前8届比赛教练组的选人,我们能否找出一定的规律、然后对东京奥运会的参赛名单进行简单预测?

此即为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年龄分布

用老将、还是新人?这是历届奥运选拔最让球迷朋友们关心的问题。有人认为小将冲劲足、体能好,值得培养;也有人认为老将经验丰富,更适合参加大赛。很显然,双方的观点都有值得肯定之处,那么过去教练组是在这个问题上是怎样选择的呢?

下面先让我们看一下历届奥运会国乒运动员参赛时的年龄区间分布(注:本文数据、图表均为笔者原创整理,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很显然,23~25岁年龄段的选手是教练组最青睐的人选,其次是以此为中心上下浮动3岁(20~28岁),这也是与乒乓球运动员的黄金竞技状态年龄段相符合的——太小的话经验不足,太大的话身体伤病比较多。

而到目前为止,国乒还没有派出过30岁以上的选手参加奥运会,年龄最大王励勤、王楠均没有迈过这道坎。而20岁以下的参赛选手却有2人,分别是1992年的邓亚萍(19岁)和2004年的郭跃(16岁),所以总的来说,中国队的选拔还是比较注重年轻人培养的。

从结果上看,获得单打世界冠军的选手年龄分布也大致与上面相同,考虑到样本少了许多(单打冠军11人,占总人数比例1/3不到),所以些许误差也不太影响大局:

从平均年龄上看,国乒历届奥运参赛选手的平均年龄在22~26岁之间,但值得一提的是,两次高峰都出现在2008年及以后:

而目前国乒两队的大部分核心主力更是出现了大龄化的倾向,马龙、许昕、丁宁、刘诗雯均已在29岁以上,这是值得警惕的一件事情,毕竟隔壁日本队已经基本由00后小将主导,所以中国队的年轻人培养还任重道远。

二、参赛次数分析

众所周知,国乒内部竞争非常激烈,世乒赛这种能派出5人以上的大赛机会尚且十分珍贵,四年一次的奥运会参赛名额更是稀有无比——截止2016年,中国乒乓球队还从未有过参加3次以上奥运会的运动员,这与国外动辄打6届、甚至7届比赛的选手(比如佩尔森)没法比。

根据笔者统计,国乒的38位奥运参赛选手中,仅有5人参加过三届奥运会,其中只有2人在三届比赛中都是单打选手(王楠、王皓);而参加过两届的选手稍多一些,总计11人;更多的运动员都只参加了一次比赛,数量高达22人!

简而言之,在目前所有参加过奥运会的国乒运动员中,大部分人的第一次都变成了最后一次,其中不乏江嘉良、陈龙灿、马文革、李菊这样的核心主力,还有刘国正等家喻户晓的名将,真是不容易啊!

这也难怪,三届奥运比赛的时间跨度就长达8年,一个中国乒乓球选手要想在8年里都能取得队内排名前四、甚至是前二的位置实在太难!当然,像陈静那种退出国乒转投其它队伍的选手就获得了更长的运动寿命,但阴差阳错的是她也只打了三届奥运会,真是无巧不成书!

目前国乒队内的马龙、许昕、刘诗雯、丁宁都已经有过参加一到两届奥运会的经历,而且依旧是东京奥运会门票的有力争夺者,或许也将再创辉煌,值得大家关注。

三、非常特殊的一类群体

在此前的文章中,笔者有详细讲述一类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奥运会前一年的世乒赛单打冠军。根据统计,在中国队14次夺得奥运前一年世乒赛单打金牌的选手当中,有13次的冠军都拿到了次年的奥林匹克参赛资格,唯有1988年的何智丽(小山智丽)除外。

为什么许多人都认为马龙、刘诗雯已经拥有了参加东京奥运会的“护身符”?原因即在于此,毕竟世乒赛是乒坛分量仅次于奥运会的大赛,能夺冠的选手都可视为队内的核心领军人物(之一),自然会在奥运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

而在中国队11次拿下奥运前一年世乒赛单打银牌的运动员当中,有4次的亚军都没能获得次年奥运会的参赛权,另外2016年的刘诗雯没拿到单打资格,加起来接近总数的一半——亚军与冠军的差距,大约就是这么大(下图标红者为世乒赛后一年参加了奥运会的选手):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到世乒赛对于国乒选手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对单打进决赛的价值有所理解——毕竟除方博以外,其他亚军都有继续担当队内的核心主力,可见世乒赛的确是所有乒乓球运动员的试金石,不愧为乒坛历史最悠久的大赛!

四、乒联改革影响探讨

众所周知,国际乒联在近二十多年里推行了数次改革,涉及奥运会赛制的也不在少数,这无疑会影响中国队的选拔过程与结果,不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的话,我们就很容易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乒联决定废奥运双打、改为团体比赛,这就使得以前的双打“第三人”乃至是“第四人”(即不参加单打比赛的选手)统统变成了团体第三人;而从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始,每个协会还被削减了2个单打名额,这又让国乒的选择面变得更窄了。

所以我们看08年以前,中国队的参赛名单至少有8人、有时能达到9人的规模,而现在即便新增了混双项目,却也是雷打不动的6人(因为根据规定,混双选手也必须从团体赛运动员当中挑选),单打更是只剩下4人,这就使得队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乒的政策显得相对更加收缩,大家陷入了一个比较被动的循环当中:

因为参赛机会变少,所以获得奥运经验的选手也变少、退一个就损失一个,所以老将就会越来越被授予重任,但这样就更容易让小将在年轻的时候得不到机会,等他们开始挑大梁的时候年纪又已经不小,然后又将对更下一代的小将形成压制局面……

这是个问题,也是只有中国乒乓球队这样强大的队伍才会遇到的问题,如何妥善处理必将影响今后国内外乒坛很长一段时间的格局。

五、展望东京奥运会

东京奥运会无疑是国乒遇到过的罕见挑战,许多特殊情况的搅局使得未来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比赛首次新增混双项目,而且每个协会仅能派出一对选手参加,这使得大家都没有了退路,必须一战到底才能夺得金牌,那就必将在无形中给运动员增加太大的压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中外之间的水平差距。

另一方面,原定于2020年的比赛已经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而推迟了,那么一年后国乒是否还会维持现在以老将为主的班底?毕竟时间不等人,伤病只会越积累越多,难道中国队真打算派四名30岁以上的运动员出战东京?

除此之外,奥运会定在2021年,那么同年的世乒赛会在这之前开打呢?还是之后?若是之前,那么2019年的单打冠军马龙、刘诗雯是否还能卫冕冠军,并以此来冲击奥运会的参赛名额?

在假设明年世乒赛同样推迟到奥运会之后、且国乒选手无严重伤病的情况下,中国队最有可能的参赛选手应该是:许昕/刘诗雯参加混双无太大异议,马龙、刘诗雯参加单打几率很大,樊振东单打比许昕略占优势,陈梦、丁宁、孙颖莎争夺女队其他名额。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