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最严 从“4个最严”到“3个最严”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1-19 14:49:43
分享:

  食品安全监管不同于警察抓坏人,不同于记者卧底揭黑幕。监管人员既不能用刑侦手段,也不能像调查记者那样可以一口气卧底几个月,他们更应该做的是对合法合规企业的监督与指导。如果指望食品监管队伍对抗违法犯罪行为,恐怕你会失望。

  习总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曾经说过,“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生产者、监管者都要履行各自的责任,现在还提出社会共治理念,让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然而原先四个“最严”的描述看起来更多的是对“管”提出的要求,并没有体现“企业(生产经营者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基本理念。

  也许意识到光靠管是管不好的,所以现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第一个“最严”替换为“严守法规和标准”,这体现的正是对生产者提出的要求。另一个并不引人注意的变化是,原先的顿号变为逗号,这个细微变化凸显了生产者守法才是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的先决条件。

  我国的法规标准并不差,差在执行和监督

  一直以来,公众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批评最多的一个是监管失职,另一个就是法规标准落后、缺失。尽管我国的法规标准体系确实存在一些交叉、重复和不合理之处,但这不能成为违法分子无视法规,胡作非为的理由。事实上,近年来发生的那些挑战公众心理底线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没有任何一起是合法合规行为导致的。

  替换掉“最严谨的标准”并不意味着对法规标准不管不顾,目前正在进行的标准整合工作就是要逐步解决存在的交叉重复问题。随着旧标准的清理整合,新标准的不断出台,我们的法规标准体系只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

  其实我国的法规标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甚至有些方面是全球最严,比如2013年各部门围绕婴幼儿奶粉,一口气出台了十余个监管措施,力度空前。但法规标准制定得再好,不好好执行也是白费。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督,仅凭企业“道德的血液”是靠不住的。如果没有高昂的违法成本,就无法对违法违规行为带来足够威慑。

  所以现在这四句话的基本逻辑就是分别对生产者和监管者提出要求,同时警示了执行不力带来的严重后果。三个“最严”,说到底就是要确保对生产者提出的“严守标准和法规”得到有力执行。

  当然,我国还存在生产者素质较低,生产模式小散乱等当前发展阶段必然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通过严格的监管和处罚,使一部分人知难而退;通过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使好企业脱颖而出,我相信中国食品安全和食品产业的明天还是值得期待的。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