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它作为一种原发性铜代谢障碍,会导致铜沉积在肝、脑、肾和角膜等组织,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肝豆状核变性的铜代谢障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铜经胆汁排泄障碍;②铜与铜蓝蛋白结合率下降。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铜蓝蛋白的合成障碍是本病最基本的遗传缺陷。
肝豆状核变性有哪些临床表现?
本病常见于近亲婚配,发病年龄以7~12岁多见,最小为3岁,最大至成年。临床症状变异较大,整个病程大致分3个阶段:
无症状期:患儿除有轻度尿铜增高外,其余一切正常。
肝损害期:至6岁后逐渐出现肝受损症状,可反复出现疲乏、食欲不振、呕吐、黄疸、浮肿或腹水,部分病例可并发病毒性肝炎,甚至肝功能衰竭。体检可见肝脾肿大、肝区压痛、浮肿等体征。
肝外症状期:15%在出现肝损害前或同时可发生溶血性贫血,一般呈一过性,严重者合并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是锥体外系症状,早期主要是构语困难、动作笨拙或不自主运动、表情呆滞、吞咽困难、肌张力改变;晚期精神症状更为明显,常见行为异常和智能障碍。肾脏损害表现为蛋白尿、糖尿、氨基酸尿和肾小管酸中毒;角膜色素环常伴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是本病特有的体征;20%发生背部或关节疼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