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 幼儿园课程开发:“以园为本”的探索

编辑:
发布时间: 2021-05-25 22:14:16
分享: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管理改革的深化,校本课程受到重视并进一步凸显其价值。近年来,各地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呈蓬勃发展之势。何为“园本课程”?简单说,就是幼儿园自主开发的“以园为本”的课程。各地幼儿园在自发进行园本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许多幼儿园盲目跟风,甚至存在“为开发而开发”的现象。虽然园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自主探索、自主发展,不断完善、走向成熟的过程,但课程开发对于任何教育机构来说都是异常严肃的工作。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脱离实际等不良现象,无疑不利于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园本课程

  是国家课程的多样化探求在探讨园本课程开发问题时,首先应该明了的一个问题是:园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通常的理解是,地方课程即国家课程的本地化,而园本课程,顾名思义,自然就是国家或地方课程的本园化了。当前,我国幼儿园的国家课程,实质就是2001年6月29日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对幼儿园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都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并无全国统一的教学用书等具体的课程形式。这正是幼儿园国家课程与中小学国家课程的显着不同之处。前者是原则的、虚的,而后者是硬性的、实在的。正因此,园本课程自主开发是每一所幼儿园面临的共同任务和实际需要。幼儿园具有中小学所不及的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不仅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也可以利用优化的课程资源自由选择最适合的教育内容,尝试各自富有特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同时逐步建立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评价体系。所有这些探索,都可以也应该在遵循科学性的基础上追求独特。但是,所有这些独特的追求都不应该违背《纲要》的基本精神和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是在国家统一要求和统一标准下的多样化,与其说园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不如说是国家课程的具体化和多样化。毫无疑问,园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园为本”。也就是说,各地、各幼儿园都应该在《纲要》指导下,紧密结合各自的实际与需要,开发独具特色的园本课程。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同一所幼儿园之内,每个班级都必须执行同样的教学计划?选择同样的教育内容?甚至使用同样的组织形式和方法?这显然有违园本课程开发的初衷。园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开放和民主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本班孩子的实际和需要出发,在同一的价值追求和目标下,进行多样化探求。道理非常简单, 班级既是孩子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赖以表现的场所,也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惟有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才能使园本课程真正适合孩子的特点和需要,充分体现园本课程的个性和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园本课程的具体形态,生动地体现在每个班级的课程和教学之中,甚至不妨说班级课程即园本课程的具体化。

  二、园本课程开发

  从发掘与利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改革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可以认为,园本课程开发实质是一个发掘与利用幼儿课程资源的过程。也许有人觉得,我们现在拥有可供选择的丰富多样的现成的幼儿园教材与其他教育参考资料,有数不胜数的系列教、玩具,为什么还要挖掘与利用园内外那些个“土”东西?本文以为,发掘与优化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目的,不仅在于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本课程,使幼儿园课程乡土化、个性化、多样化,也有利于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使幼儿园课程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使幼儿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与自然的感知与了解。此外,还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参与,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提高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教育的了解与满意度。在与幼儿园合作进行课题研究时发现,不少幼儿园在进行园本课程开发时,往往非常注意从幼儿园外部寻找可资利用特别是能给园本课程“增光添彩”的课程资源,而对园内课程资源却重视不够。一提及园本课程开发,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向外看”,即学习发达与先进地区或国家的经验。长期以来形成的基本模式是:农村向城市看齐,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看齐,发达地区再向国外看齐。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当然谁也不可能反对“向外看”,关键是如何“向外看”,一味崇外就会盲目跟风。例如当下各地不少幼儿园都在忙着开发“情商”课程,推行“双语”教学, 以为这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自然时髦、先进。进行园本课程开发,我们时刻不能忘记的是:“向外看”的目的在于为我所用,不能为我所用,再先进也没用。学习先进与发达地区或国家的经验,应重在取其精华,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照搬照套不是课程开发,再先进的模式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主张,进行园本课程开发,首先应该“向内看”:盘点自己的家底,发扬自身的优势,光大本园的传统,以避免办园模式的“千人一面”。比如,有的幼儿园在科学教育方面探索的时间长,效果也比较好;有的幼儿园在艺术教育方面摸索出了一套比较成功的经验;有的幼儿园作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成功尝试等等。对于各幼儿园来说,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优势教育资源,在进行园本课程开发时,就应考虑在已有优势或传统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拓展和创新,使之系列化、科学化、规范化,向更高、更精、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真正具有鲜明个性的园本课程与幼儿园教育特色。要尽力避免因盲目追随新潮而不断“另起灶炉”的倾向。须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与发扬传统的基础上。看来,不妄自菲薄,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与他人,是园本课程成功开发的第一要务。

  三、“以园为本”的关键在于以教师为本

  当下,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已形成共识。所谓“以教师为本”,旨在强调教师的主动参与、有效合作,核心在于强调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促进教师形成完整、敏锐的课程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园本课程既是幼儿园的课程,也是教师的课程。

  在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特别要强调的是应该做到人尽其才。在培养骨干的同时,如何用人所长,充分调动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如何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等,是摆在希望进行或正在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幼儿园领导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惟有教师的共同参与,才可能出现真正的多样化探求,使园本课程真正契合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惟有教师之间的合作以及师幼之间的互动,才可能使园本课程开发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不断创新。

  英国课程专家斯滕豪斯有一句名言:“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编制。”其核心命题就是“教师即研究者”。当我们把这一命题理解为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时,那么,对当下不少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乃至前景就不免悲观。但是,如果我们把 “教师即研究者”理解为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思想,那么,“它为教师培养和在职培训方式提供了一个新思路”。①这样,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园本课程开发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过程。坦率地说,一般的幼儿园教师太习惯于等待,太习惯于执行,总在期待别人“手把手”地教给她们每一步该“怎么办”,科研意识和课程意识都非常淡薄。因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园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科研意识和课程意识是当务之急。换言之,园本课程开发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通常,我们把反思教学能力的培养视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而反思的对象则是自己的教育实践。②显而易见,这里的“教育实践”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课程执行过程,教师需要反思的是教学与课程实现有机整合后的教育实践。

  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是一个“教学作为课程开发事件”与“课程作为教学事件”的有机统一的过程。在建构主义者看来,“课程是由师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建构’。在这里,课程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共同创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这些 ‘事件’,师生共同建构内容与意义。在这里,教学不再只是一个传递内容,而与内容无关的‘管道’,而是一个产生基本的课程效应的社会情境。”③可以说,教师的课程意识正是在反思教学过程中得以不断形成与发展的。换言之,反思教学必定能够促进教师课程意识的增强。一个善于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也一定是一个具有敏锐课程意识的教师。课程开发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完整的过程。“园本课程既然称之为课程,就必须包含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体系等,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构不成完备的课程。”④一个从事课程开发的教师,必须全方位关注并思考园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惟其如此,才可能培养、形成完整的课程意识。

  在课程研究、编制、实施与评价过程中,作为课程开发者的教师应该时时要问“为什么”:课程目标是否适合本班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过高还是过低;课程内容是否考虑到孩子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否切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同时又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课程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是否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自主探索,是否考虑到师幼互动;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并符合本园、本班的实际等等。

  园本课程开发之初,限于理论素养等诸多因素影响,不要说课程意识,对于一般教师而言,问题意识都可能不强。要想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课程开发能力和水平的教师,就必须脚踏实地,在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的同时,坚持从反思教学实践开始,通过教师集体的合作与个人的努力,在促进园本课程开发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园本课程开发,还是教师的专业成长,都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充满困难的曲折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一个有志于课程开发的幼儿园教师,对此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

  四、“以园为本”的目的在于形成独特的课程体系和办园思想园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形成幼儿园的教育特色,而特色形成的关键在于教育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即思想。对幼儿园来说,这个思想即指办园指导思想,园本课程应该是幼儿园办园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个思想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必须符合《纲要》的基本精神;其次,也一定是幼儿园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而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追求。同时,这个思想又是具体的,贯穿于幼儿每日活动中的,更是活的,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特别重要的是,这个思想既是园长的,更是得到全园教师普遍自觉认同的。

  纵观中外幼儿园,不难发现,每一所成功的幼儿园都无不具有鲜明的办园思想和充分体现这一思想的独特的课程体系或模式。

  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倡导“活教育”的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提出为实现“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目标,形成“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观和“五指活动”的课程体系,以及“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育方法。许多得到陈先生亲自指导或受其思想影响的幼儿园都获得了成功,其中不少成为一代名园。对于声名远播的“瑞吉欧”模式,我们在啧啧称羡其独具特色的课程模式时,一定不能忽视其独特的教育理念──“瑞吉欧·艾美里亚教育取向”:走进儿童心灵的儿童观,“我就是我们”的互惠交流和互动合作观等。 ⑤没有这一先进而独特的“瑞吉欧·艾美里亚教育取向”,就决不会有独具特色的“瑞吉欧”课程模式。维也纳有一所别具一格的“想象”幼儿园,其创办人、奥地利当代最负盛名的幼教专家瓦尔杜夫宣称,想象力是幼儿教育中关键的“第一素质”,对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应把想象力置于幼儿园教育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这一独特的办园思想指导下,瓦尔杜夫幼儿园逐步形成了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为特色,强调动脑、动手的课程体系。⑥诚然,形成成熟而独特的办园思想和课程模式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更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客观地说,我国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短短的两三年或五六年的时间内,就寄希望于形成独特的办园思想,创生出成功的课程模式,这是不现实的。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我们最需要的是冷静与执着,既不能奢望一夜之间就一鸣惊人,也不必灰心丧气,甚至自惭形秽。重要的是,我们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特别是改革园内管理体制,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在园教师的培养、提高等工作尤为紧迫。在瞻望未来的同时脚踏实地,这才是我们应持的态度。注释:①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9页。②冯晓霞、毛允燕:《反思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学前教育》2002年第3期。③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0-92页。④袁爱玲:《冷静思考园本课程的热潮》,《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⑤潘洁:《瑞吉欧”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早期教育》2001年第10期。⑥唐若水:《别具一格的“想象”幼儿园》,《光明日报》2002年9月20日。《教育评论》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