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皇室的后裔,为什么屈原从一个重要的大臣走到了自杀,他的人生从辉煌走向了衰落?我们可以从楚辞中的渔父篇看出端倪。
渔夫绝对是一个神奇的人物,经常出现在历史书上。比如姜子牙抓了周文王当渔夫,比如《太平广记》第十三卷《莘县十三》记载了一个渔夫
但是昨天,海边的渔夫,渔夫,因此,范蠡是更多的。
比如《宋书·列传》第67卷也有一个渔夫
庄云帚:“渔父见孔夫子杏坛。"
《楚辞》渔父篇中也有渔父,文中有渔父与屈原的对话。这一段也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里,不过是安排在屈原死前的一段对话。在司马迁看来,屈原之死是自己价值观主导下的主动选择。
这次谈话对我们的人生观也有很大的启发,因为人生有两种。《史记》和《楚辞》中的渔父篇略有不同,但意义相近,我们就以《楚辞》中的渔父篇为依据进行论述。
屈原来到汨罗江,碰巧遇到了渔夫。渔夫问,这不是三闾博士吗?你怎么混得这么惨?
三闾博士是什么意思?古代二十五家是一家,但掌管七十五家的怎么能叫医生呢?这主要是因为不是住在普通人家,而是住在楚王室的姓赵、屈、靖。屈原关心他们什么?就是管理祠堂祭祀,顺便管理皇室子弟的教育,屈原是大才子,这是世人公认的,而离骚是绝对胜任的。
三闾博士也是个绝对闲职,不能参与重大国家事务,比原来的左途差远了。屈原抑郁是最正常的。他的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情绪低落,看到有人提问,马上开始吐槽。
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个人,所有人都喝醉了,只有我一个人醒来,这是建立在看见和放下的基础上的
这句话绝对是牢骚里的顶词,很多年轻人喜欢这样说。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醒着。都很迷茫,所以我很郁闷。失意的年轻朋友们,你们有同感吗?所以你抑郁很正常。
屈原的想法对吗?至少王阳明认为自己错了。因为有一次一个学生问王阳明:什么是异端?
王阳明说过一句话:愚男愚女同的叫德,愚男愚女不同的叫异端。按照王阳明的观点,屈原是异端,当然是错误的。
把屈原的牢骚话和王阳明的话结合起来细细品味,有没有启发?
这时,渔夫开口了
圣贤不停留于物,可随大流。世界是泥泞的,为什么不吐出泥巴,掀起波澜?每个人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接受呢?为什么对自己评价很高?
这句话充满了道家的意思。史书上出现的渔民,如姜子牙、范蠡等,都是偏道教的。
渔夫一开口就批评屈原是不对的,因为圣人是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也提到了这个观点:。圣贤善变。以人心为心。如果以人心为心,当然不会有全世界都醉了,我一个人醒来的想法。
既然世界是这样,你就可以醉了。为什么一定要故作高深,让自己这么被动?
屈原当然不认同这一点,因为屈原觉得自己没有犯任何错误,只是这个世界错了。
屈原说我现在干净了,怎么让我的身体接受这个世界的污染?如果是这样,我还是跳进河里喂鱼吧。我怎么可能愿意和这个错误的世界携手共进?不违背我的心意。
这是谁的意见?儒家观点。
孔子一直致力于在李周建设周公所描绘的大同世界,这是孔子毕生的努力。所以孔子看世界,不舒服,是礼乐崩。比如管仲是中国的第一期,管齐很好。子曰管仲知礼。如果管仲懂礼,天下人都懂礼,这是典型的反面例子。所以,这种情结和观念一直存在于儒生的骨子里,成为一种遗传基因,而且是显性的。
屈原显然也持有同样的观点,《论语·卫灵公》:仁者志士,无生存以害仁,有死亡以成仁
屈原觉得自己必须以自己的死亡来觉醒,以自己的死亡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也是自己跳河的有力理由,这是他最后的尊严。
你能猜到渔夫是否会继续劝说吗?
当然不是。如果渔夫一直劝说,他就不是渔夫了。于是渔夫走了,临走时,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沧浪之水清,你可以托住我的流苏;沧浪之水浑浊,容不下我的脚。
渔夫笑着说。
有人问,渔夫为什么不劝屈原?因为通过对话,屈原的死亡愿望已经很明确了。最后渔夫点了屈原。水清的话可以用来做帽带,脏水可以用来洗脚。其本意自然是随大流,所以和浊不分,但是屈原没懂,你懂吗?
纵观整篇文章,就像老子和孔子打架,屈原最后选择了孔子。按照《道德经》的说法,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看整个世界,因为我们很小,世界很大,一切都在竞争。一旦你用一个标准来看待整个世界,自然会有好有坏,尤其是不符合你的标准,或者让你不舒服的时候,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你一个人。因为你把自己当成了世界的主人,你的标准就是世界的标准,你看到的自然是不满意的,屈原抑郁是正常的。
但是,按照儒家的观点,我们必须改造整个世界,并努力使它符合我们所倡导的价值观。对于这个事业,我们自己的生命只是一件小事,所以屈原跳河的时候并没有感到一丝委屈。相反,他很英勇,很执着。正因为如此,他不懂音乐,他只告诉楚王,不管楚怀王是聪明人还是混蛋。所以他在不断遇到恶人的时候,先是被上官大夫谗言,后又被凌谗言,后者只是好折,所以他的选择注定了他的一生是悲剧。当然,如果你遇到一个好的上级,这样的人肯定会很出彩,比如唐太宗李世民,魏徵。
庄子,另一个道家人物,看不上这样的行为,以为是为了功名,而不是真的为了老百姓。不展开这个细节,可以看“毕干是忠臣,庄子何必嘲讽他?”》
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两种发人深省的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一直在影响着中国人的选择。你会怎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