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最赚钱的职业
80年代,最赚钱的职业是什么?老一辈的人可能知道这一点,但年轻一代应该不知道这段历史。那段时间最赚钱的职业是出租车司机!
当时的出租车司机收入如何?20世纪80年代,全国平均月收入在60~100元内逐渐增加,但出租车司机月收入在2000 ~ 3000元左右,相当于2018年。人均月收入大概是10 ~ 15万,并不代表一定要达到顶级才有这个收入。只要你参与这个行业,你就有这么高的收入。
当时的出租车司机都是严格意义上的个体户或者包工头,出租车牌照和承包费被推到天价,最终让各大城市很难打车。根本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的暴利,这种情况在网络出租车平台出现后逐渐缓解。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个人能够从事的最赚钱的职业都集中在个体经营者、私人承包商、小作坊和其他行业。当时对万元户财富的最高定义几乎都集中在这个领域。
《中国青年报》当年的一项调查显示,80年代最受欢迎的三大职业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和厨师,最后三位是科学家、医生和教师。
还有一句名言,连年轻人都应该听过,“与其搞原子弹,不如卖茶蛋。”
20世纪90年代最赚钱的职业
因为个体户赚钱太多,全民下海成了趋势,甚至县长市长辞职下海。批量出现的老板,大部分都是低学历、低学历的,因为他们最先吃螃蟹,参与人数最多。所以,知识无用论一度是最高的,美国人从来不相信知识无用论,因为他们没有80年代中国小学文化里发家致富的大佬。
80年代,最差的知识分子成为海中主力。读完博士还不如小学毕业去卖茶叶蛋,不如去做原子弹。这种明显不公平的待遇,让科技领域的从业人员损失惨重。只要他们辞职下海,什么都比做技术强。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意识地全面推进知识分子待遇。经过80年代十年的疯狂下海,个体户数量已经严重饱和,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最迫切需要的不是低端的体力劳动者,而是技术人员。
一方面,技术人才的需求在过去的十年里已经大大减少,另一方面,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疲软,供应不足,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公司涌现出来,导致供应的巨大短缺,推动了技术人员工资的快速增长。考上大学,成为白领,就是光宗耀祖的代名词。知识分子不再被鄙视,高考成了鲤鱼跃龙门的代名词。
90年代是知识分子大翻身的时代。供给的巨大短缺一方面使技术人员的工资迅速增加,另一方面促使国家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开始大幅度扩招,试图缓解大学生的短缺。
此外,外资在90年代大规模进入中国,但外国企业合格人才太少。很多人一开始对去外企工作有所顾忌,所以外企的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工作。在外企工作就是财富的代名词。
从八九十年代的经验中,我们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道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供求关系是决定工资的最重要因素。
21世纪最赚钱的职业
中国教育改革后,大学扩招,大量的大学生很快被各种招聘会填满。大学生一文不值。他们从命运的孩子变成了到处找工作的普通人,更别提铁饭碗了,连泥饭碗都得自己找。技师不仅缺,而且马上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