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游戏越来越大。更新“火焰风暴”模式后,《战地5》准备破60G大关。随着广电总局推广4K广播和家电升级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在家看电影。他们倾向于选择更清晰的4K电影来源,但是一部“真正的4K”电影大约两个小时,大约40G大小,加上各种零星的学习材料。这时候家家户户都已经标准了。虽然现在SSD的价格下降的像跳水一样,但是相比SSD,大容量高性价比的HDD仍然是仓库磁盘的首选。但是,这样的“高性价比”似乎在SMR科技出现后就变得“无聊”了,慢慢听我说。
SMR叠瓦式记录技术:HDD寿命杀手瓦片记录技术,英文瓦片磁化记录,即SMR。在SMR硬盘出现之前,硬盘录制技术一般是PMR的。这么说吧,硬盘上有一圈圈的磁道,磁头擦除的区域是固定的,限制了磁道密度不能太高太密,磁头可能会不小心同时擦除几个磁道的数据。
所以,在SMR技术没有出来的时候,为了在相同磁道密度下增加硬盘容量,只能增加磁盘面积,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增加磁盘。
SMR技术诞生后,增加硬盘容量的方法从增加磁盘面积变成了降低磁道密度,大概就像瓦片屋顶叠瓦片一样。在相同的磁盘面积下,使用SMR技术的硬盘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这样可以把硬盘做得越来越大,成本还低,不是一件好事吗?
如果你的硬盘是干净的,而且你刚买了一张空磁盘,SMR不会影响你。但是如果你已经往里面写了大量的数据,需要不停的往里面写数据,那就更要小心了。
由于SMR技术的特点,当数据被擦除到带有数据的轨道上的邻近区域时,现有数据将被直接重写。
直接的结果就是这个区域反复擦除造成的下降速度。这个滴速相当于SSD的MLC颗粒和TLC颗粒。如果把PMR技术比作MLC固态,SMR就相当于SLC模拟的TLC固态。
另外,如果在写入数据时意外断电,原本保存在硬盘上的数据在写入其他数据时会被一起重写,导致数据丢失。
数据丢失的原因是SMR的大规模擦除使得硬盘无法应对这种重复重写的过程,所以一般厂商都会增加大容量缓存来缓解读写压力。但众所周知,缓存其实就是RAM,RAM断电时内部数据会被完全清除空。然后,在写入数据的过程中,原来保存在硬盘上的数据会与新写入的数据同时传输到缓存中进行临时存储。这时候一断电,新数据和旧数据就会一起消失。复制一个文件,把硬盘的内容抛出去。你说没错。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SMR也有它的特色。提高了每盘存储量,使整个盘的容量增加到一个新的高度,降低了磁头和磁盘的故障率。随着氦气充电技术的引入,功耗降低,发热量也降低,大容量HDD价格也不会特别贵。
一脸懵逼的消费者们起初,SMR硬盘的起点是好的:2015年,一家知名硬盘制造商率先推出使用SMR技术的8TB硬盘,以使硬盘容量上限超过6TB。之后技术越来越成熟,硬盘容量也超过了个位数。
然而奇怪的是,本来应该用来扩大硬盘容量上限的技术,却被一些厂商陆续用在了一些1T和2T的磁盘上,虽然价格比以前更有吸引力。
这样做的后果是,SMR技术的小容量硬盘没有明确标注是用SMR还是PMR,而是被消费者当作普通的PMR硬盘使用。大量的文件擦除操作使得硬盘速度越来越慢,最后读写速度慢到了USB 2.0 U盘。
不是说SMR没用,但起码你要标注上一般计算机用户的日常使用场景通常伴随着零碎数据的反复读写。如果是在PMR硬盘上,问题不大,毕竟其他数据不会被重写。但是,如果经常在SMR硬盘上执行这种小数据读写操作,几分钟后对数据的影响将是毁灭性的。
Mainland China本身也是SMR硬盘的受害者。在此之前,买一个2T的磁盘,觉得很容易坐以待毙,轻松一下,是很愚蠢的。结果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在硬盘上看电影动漫,玩各种单机游戏。与以前相比,阅读和写作都有不同程度的缓慢。然后在网上搜了一下这个盘的型号,发现被抓了。
我无意反对SMR,也无意吹捧PMR,因为两种技术各有优势,目标用户也不一样。我很奇怪为什么机械硬盘厂商不在硬盘上任何位置标注技术。不是CMR、HAMR和MAMR,而是SMR和PMR,它们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我拿硬盘放电影和学习资料,放的时候不动。买SMR硬盘没问题。它的表现对我影响不大。又大又便宜,还是一级仓库。
2.我挂BT,装NAS。下载东西经常拖拖拉拉。购买PMR既有大容量又有速度。
这两个用户之间没有冲突,PMR和SMR各有各的位置。但是,在没有标签的情况下,消费者只能猜测自己是否想知道自己购买的硬盘采用了什么技术。
现在固态硬盘越来越便宜了。500块钱买1T固态硬盘不难,机械硬盘也逐渐走出大家的视线。但是忘记不代表没有需求。目前超大容量HDD需求还是很大的,买个8T10和10kt的固态硬盘挂BT也不行,除非真的有钱。消费者对此类参数应该有明确的知情权,而不是一个个踩雷。
打开太平洋知科技,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