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旦”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中:“帝篆以夏梦正月为元,实际上是元旦的春天。”汉代崔渊《三子钗铭》中的“郑源”,金代《杨度赋》中的“陈元”,北齐《慧远大葛翔黄霞词》中的“袁春”,唐德宗-李世《元日退军回营》诗中的“元说”。
2.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史家肖子云写的《节涯》一诗,记载了“四季元旦,早春朝”。宋代吴的《录》中说:“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俗名为元旦。一年之久的节令,这是第一次。”记录。
3.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保持夏直,所以保持农时与西历一致,所以做统计”,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但并不叫“元旦”。各省省长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采用公历,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1月1日为“元旦”,但当时并未正式公布。
4.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总统。孙中山在就职宣誓中以“民国元年元旦”结束。这就是过年的由来。
5.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范围的公元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是指公元前第一年的第一天。
6.为了区分两个元旦和公历,并鉴于24节气中的“立春”正好发生在夏历正月初一前后,故将夏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列为法定假日和国定假日。
7.每年的1月1日标志着新年的到来。人们习惯于把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公历年”、“公历年”或“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