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是日历中设置闰年的一种方式。闰月是农历中增加的一个新月份,使日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北回归线。
在亚洲(特别是中国),闰月特指中国历法(也称中国农历)每闰年增加的月份(为了协调北回归线与汉历的矛盾,防止汉历的月份与北回归线和四季脱节,每两到三年设置一次闰。古代19年定七闰周,唐朝林德历取消固定闰周,定一闰月无气。有时闰月也指公历闰年中包含闰日的月份(尤其是公历闰年中的二月)。
闰月记录算法:
阴历中月是以阴历月29.5306天的长度为基础的,所以大月30天,小月29天。为了保证每个月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一定是朔日,大小月的安排不是固定的,而是需要通过严格的观察和计算来确定的。所以阴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很常见。甚至在1805年,六月、七月、闰七月都是小月份,八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是大月份罕见的特例。
最好的方法是求回归年的天数与农历月的天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回归年的天数等于n个农历月的天数,即应该有一个方程:m×365.2422=n×29.5306
这个比值的近似值如下:在这些分数中,分子代表回归年数,分母代表农历月数。比如第六个分数公式19/235=19/(19×12+7)就意味着19个回归年必须加上7个闰月。19个回归年加7个闰月的结果比较:19个回归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个农历月有29.5306天,235个农历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个回归年加7个闰月后,矛盾只消除了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时9分多,足够准确。
所以农历采用19年加7个闰月的方法,即“19年七闰法”,将北回归线与阴历年完美协调,使农历的元旦(春节)始终停留在冬末春初。古人称235个月亮为“闰周”。农历设定闰年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北回归线,农历的月亮具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两全其美的特点。
现在,设定闰年的方法是在两个冬至之间。如果只有12个月,就没有飞跃,如果有13个月,就有飞跃。闰月从“冬至”开始。当第一个没有“中性”的月份出现时,这个月是闰月,它的名字在前一个月前面是“闰月”。
农历闰月是哪个月?
它取决于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
在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节气和十二节气。
农历以月亮为周期(阴历),十二月历共约354天;结合万年历(阳历),万年历是根据地球公转形成的四季循环来编制的。月历比年历短,相差11天。所以需要每19年加7个闰月来填补误差。哪个月是闰月取决于24个节气。农历月份通常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性调,比如刺痛/春分等。如果一个农历月份只有节气,没有中性调,日历会把它当成上个月的闰月。以2006年为例,农历七月之后,恰好有一个月只有节气没有气,所以设置闰七月来调整误差。
农历24节气的日期逐月推迟,所以在一些阴历月份,中气在月末落下,下个月就没有中气了。
一般每两年有一个月没气,正好是需要闰月的年份。所以按照阴历,无气月视为闰月。
比如2001年5月21日,阴历4月29日,全是气。又过了一个月,农历五月初一——六月二十一日,是下一个带气的夏至。在这个月(2001年5月23日-2001年6月20日),如果没有气,就指定为闰月。因为是四月之后,所以叫闰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