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旅游网 中山市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7 11:21:25
分享:

中山,古称“香山”,广东省地级市,全国5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 [1] 广东地区性中心城市之一、 [2] 连续多年保持广东省第5的经济总量,并与顺德、南海、东莞一起被称为广东四小虎。

前身为1152年设立的香山县;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而改名为中山县,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番禺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

中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祥于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享有广东省曲艺之乡、华侨之乡的美誉。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 [3]

2019年8月,中国海关总署主办的《中国海关》杂志公布了2018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名,中山排名第29。

区划沿革

1995年,辖9街道24镇:中山港街道、中区街道、东区街道、西区街道、郊区街道、环城区街道、岐江区街道、莲峰区街道、烟墩区街道、三乡镇、三角镇、大涌镇、小榄镇、五桂山镇、古镇镇、东凤镇、东升镇、民众镇、沙朗镇、沙溪镇、坦洲镇、坦背镇、板芙镇、阜沙镇、南头镇、南朗镇、神湾镇、浪网镇、黄圃镇、港口镇、翠亨村镇、横门镇、横栏镇。市政府驻东区。

1996年9月,将中区、烟墩区、莲峰区、岐江区4个街道合并为中区街道;同年12月,石岐郊区街道改为北区街道。

1998年1月1日,环城区街道正式更名为南区街道。

1998年,撤销翠亨村镇、横门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南蓢镇。

1998年8月,撤销管理区。

1999年,撤销沙朗镇并入西区街道,撤销坦背镇并入东升镇。

2000年5月,撤销中区街道办事处和北区街道办事处,组成石岐区街道办事处;撤销浪网镇,将其并入民众镇;6月8日正式实施。至2000年底,全市设置19个镇、4个街道、1个开发区,辖94个居委会、400个村委会。

2002年,中山市辖5个街道、19个镇,400个村委会、124个居委会。

2003年9月1日,南蓢镇更名为南朗镇。

2005年11月10日,撤销五桂山镇,设立五桂山街道办事处。至此,中山市辖6个街道、18个镇。

2008年末,中山市户籍总人口146434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2615人。辖6个街道、18个镇。市政府驻东区街道。

2009年末,中山市面积1770.42平方千米,辖6个街道、18个镇,120个社区、159个行政村。市政府驻东区街道。 [8]

区划详情

截至2018年底,中山市下辖18个镇,6个街道,区域内含有1个国家级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翠亨新区。 [9] 市人民政府驻地东区街道。地形地貌

中山市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中部高亢,四周平坦,平原地区自西北向

中山市

东南倾斜。五桂山、竹嵩岭等山脉突屹于市中南部,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为全市最高峰。地貌由大陆架隆起的低山、丘陵、台地和珠江口的冲积平原、海滩组成。其中低山、丘陵、台地占全境面积的24%,一般海拔为10—200米,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平原和滩涂占全境面积的68%,一般海拔为-0.5—1米,其中平原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和基水地,滩涂广泛分布有滨海盐渍沼泽土及滨海沙土。河流面积占全境的8%,西江下游的西海水道、磨刀门水道自北向南流经市西部边界,由磨刀门出南海;北江下游的洪奇沥水道自西北向东南经过市东北边界由洪奇门出珠江口。其间汊道纵横交错,其中小榄水道、鸡鸦水道横贯市北半部,汇入横门水道由横门出珠江口。水系划分为平原河网和低山丘陵河网两个部分,平原地区河网深受南海海洋潮汐的影响,具典型河口区特色。 [10]

中山气候

孙文西路步行街

中山市地处低纬度区,全境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能量丰富。总辐射量以7月最多,达51141.3焦耳/平方厘米;2月最少,仅23285.7焦耳/平方厘米。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43.4小时,占年可照时数的42%;年最多日照时数为2392.6小时,占年可照时数的54%;年最少日照时数为1448.2小时,占年可照时数的33%。年平均气温为22.0℃。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为13.6℃;7月最高,达28.5℃。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低气温-1.3℃。濒临南海,夏季风带来大量水汽,成为降水的主要来源,年平均降水量为1791.3毫米。影响全市的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暴雨、低温、霜冻、低温阴雨、干旱和雷暴。 [10]

中山水文

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南部,东临伶仃洋,珠江八大出海水道中有磨刀门、横门、洪奇沥等三条经市境出海。市境内平原广阔,山丘起伏,雨量多而强度大。水系可以划分为平原河网和低山丘陵河网两个明显区别而又互相联系的部分。平原地区河网深受南海海洋潮汐的影响,具典型河口区特色。中山市平原河网是珠江河口区网状水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呈现大致自西北向东南伸展的扇形网状河系。市境内平原河网的河道,河床高程均处于海平面以下,且坡降很小。绝大部分河床的纵横剖面均表现为波状起伏,仅磨刀门水道河床的纵剖面出现倒比降。中山市低山丘陵区的河流,大部分流入珠江各干支流,小部分独流注入珠江河口湾伶仃洋,因此仍属珠江水系。受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的影响,各河溪表现出以五桂山为中心向四周流散的放射状网格分布的特点。 [11]

中山自然资源

中山水资源

中山市属丰水地区,年降雨量1738毫米,降水量共达29.18亿立方米,西江和北江流经该市的磨刀门、横门、洪奇沥总水量1497亿立方米,每亩平均水量达12.57万立方米。此外,中山市地处滨海,可利用潮差进行排灌。 [10]

中山矿产资源

中山市的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但地层分布比较简单,富矿地层缺乏,现已探明并开发利用的矿产仅有花岗岩石料、砂料和耐火黏土。其中石料主要是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广泛分布于市内的低山、丘陵和台地,以五桂山和竹嵩岭储量最为丰富;砂料以中粗粒石英砂为主,主要分布于市内东部龙穴、下沙一带沿海地区;耐火黏土主要分布于火炬开发区濠头村附近。 [10]

中山生物资源

中山市大中型兽类的主要活动场所分布于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山高丘陵地区,现存的经济动物主要有小灵猫、食蟹獴、豹猫、南狐、穿山甲、板齿鼠和各种鸟类、蛇类等;平原地区以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鼠类为主;水生动物有鱼类、甲壳类和多种贝类。植被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植物主要种类有610多种,隶属于105科358属,森林覆盖率为12.95%。 [10]

中山人口

截至2018年底,中山市常住人口331.0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92.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8.35%,比上年末提高0.07%。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率12.49‰,死亡率2.87‰,自然增长率9.62‰。年末户籍人口176.92万人。 [12] 全市有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

特产

小榄菊花肉

小榄地区盛产菊花。充分利用菊花作食品便应运而生,其中最负盛名是菊花肉。菊花肉是选用猪的背部肥肉、切成透明状薄片用糖腌制, 外面拌一层半鲜半干的糖渍菊花瓣而成。

神湾菠萝

盛产于中山市神湾镇的菠萝,名之为神湾菠萝,神湾背山面海,雨水充沛、山地肥沃,特别适宜菠萝生长。经过长期选种培育,神湾所产的菠萝,一般每个一市斤左右,色泽金黄,皮薄肉厚,更难得是芯细爽脆无渣,甜蜜清香而无酸味,浓郁果香留齿颊间经久不散。

荼薇花食品

小榄镇除盛产菊花外,以荼薇花为原料所制成的食品,也是有名的传统土特产品。如荼薇蛋卷,是以鸡蛋浆烘干为皮,荼薇花瓣、砂糖为馅,食来既有蛋香,又有浓郁的荼薇花香。

石硖龙眼

中山所产的龙眼,以榄镇九洲基的脆肉龙眼最为有名。石硖龙眼的特优品系--中山脆肉龙眼,质量后来居上。

中山粉果金吒

中山粉果,历史悠久,其中以金吒为代表,它是以猪腮肉配以南乳、花椒、八角等调料。金吒的吃法可要讲究:从尖端食起,到肉馅时,先吮一口油香,然后咬肉食。不然,冒失一口咬下去,那油沫便四溅。

杏仁饼

称旅游食品、纪念品,粤语自铸新词谓之“手信”,经济而传神。 杏仁饼在进入市场以前,前身就是民间的炒米饼。后经大户人家管饮食的佣人通过改用绿豆粉又加料、升档发展而来的。 [24]

中山风景名胜

中山城市风景

中山故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位于南朗镇翠亨村,坐东向西,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平方米,是孙中山长兄孙眉于1892年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主持建成的。它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的两层楼房,并设有一道围墙环绕着庭院。外表仿照西方建筑。楼房上层各有七个赭红色装饰性的拱门。屋檐正中饰有光环,环下雕绘一只口衔钱环的飞鹰。楼房内部设计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中间是正厅,左右分两个耳房,四壁砖墙呈砖灰色勾出白色间线,窗户在正梁下对开。居屋内前后左右均有门通向街外,左旋右转,均可回到原来的起步点。 [25]

孙文西路旅游文化步行街

孙文西路古称迎恩街,东起悦来路口中山百货大楼,西至凤鸣路口。路两旁的低层建筑风格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式风格建筑与岭南骑楼建筑的混和,建筑学上称为“南洋风格建筑”,至今还保存着精湛木雕、灰塑、南洋骑楼等中西合璧建筑物,无论刮风、下雨、日晒,游人顾客均不受天气的影响。骑楼建筑往往几座或十余座毗连一起,形成参差错落的连续界面效果,外观统一。每逢节假日,还有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表演、杂技表演、曲艺演唱、灯谜竞猜及舞狮舞龙等活动。主要景点有人力车铜雕、《小城故事》浮雕、中山商业文化博物馆、思豪大酒店、青年文化广场。 [26]

南区马应彪纪念公园

马应彪纪念公园位于南区沙涌村,2005年,由马应彪后人出资建成,占地面积约三亩。公园内有三幢不同风格的欧陆式建筑,正中为仿意大利式的两层建筑“一元堂”;左边有仿英国式的三楼建筑“南源堂”;右边有仿西班牙式的三楼建筑“妇儿院”,后改为“沙涌先施学校”,校内置有娱乐设施供学生娱乐。其中,马公纪念堂建于1933年,是香港先施公司创办人马应彪为纪念先父马在明而建。纪念堂坐北向南,总占地面积约8100平方米。纪念堂规模颇大,正门为四柱三间三楼坊。进门中央置有一重檐八角攒尖顶的“在明亭”。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