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风的父亲是抗日战争中殉国的法官、诗人郁华烈士,擅长山水画。叔父是作家郁达夫烈士。郁风少年时期即受家庭熏陶热爱文学艺术。1928年入北京师大女附中。后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西洋画。30年代中期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在期刊发表画作。1936年鲁迅逝世时,上海英文《中国之声》杂志在封面首次刊登的鲁迅画像,就是她的作品。抗日战争初期,郁风跟随郭沫若、夏衍到广州创办《救亡日报》,任记者、编辑,后到粤北四战区从事美术宣传工作。1939年到香港《星岛》和《华商报》任编辑并主编文艺美术综合刊物《耕耘》。日寇占领香港后到桂林任广西省艺术馆研究员。后在重庆、南京任《新民报》副刊编辑,发表过不少散文和评论。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起,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书记处书记、美术馆展览部主任等职。先后组织评选、陈列布置全国美术展览及中外各种专题展览计三百馀次。如1952年的亚洲太平洋和平会议美术作品展、1958年的齐白石遗作展、1959年的李可染个人画展、1978年的何香凝遗作展等都是为美术界所称道的。她自己开玩笑说:“别人是画家,我是挂画家。”然而画挂多了,她的眼界和艺术积累也日益高深,对她的艺术创作非常有益。“文革”期间,郁风遭江青迫害入狱长达七年之久,1978年正式平反。1988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她是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曾任民间工艺美术学会顾问、邮电部邮票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六、七届政协委员。 郁风在文艺上有多种爱好,早期从事水彩画的创作,其后也画油画。1942年,她在桂林、重庆与黄新波、特伟等七八人共同创作举行了“香港的受难”专题画展。1943年在成都中艺怒吼话剧团担任服装和舞台设计。1944年在成都、重庆举行“青城峨嵋写生画展”。1948年在上海举行油画、水彩画展。70年代末开始从事中国画创作,1982年参加法国沙龙展的作品《春风吹又生》获金质奖。1986年,她应邀到德国科隆美术馆举行画展,展示了现代中国水墨画的新面貌,受到该国艺术界重视。1988年起在香港、汉城、台北、悉尼,1994—1995年在杭州、北京、广州举办了郁风、黄苗子伉俪书画展,受到较高评价。 郁风晚年热衷于现代中国画的探索,作品构思精巧,色调秀丽,意境清雅,富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芦苇、野花、西北和江南的风景,都通过她的画笔表现出现代中国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也是她个人经历的心灵感受。这种心灵感受不知不觉地引发了人们的共鸣。现在法国的著名画家赵无极、智利画家万徒勒里、德国的东方美术史家格柏博士,都是郁风的艺术知己。由于她长期从事美术创作,她的画友遍及海内外。她曾先后应邀访问了法国、德国、瑞士、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进行艺术交流。自1989年她同丈夫黄苗子侨居澳大利亚,进行讲学和书画创作,举办展览,受到赞誉。 郁风的散文也富于画家的独特敏感,具有明丽、清新、质朴的风格。亦擅美术评论。她对于中国民间艺术和民族服装设计都深感兴趣,经常参加民间艺术的指导扶植工作以及服装设计的辅导评判工作。著有散文集《我的故乡》、《急转的陀螺》、《时间的切片》、《陌上花》、《美比历史更真实》,编有《郁曼陀陈碧岑诗抄》、《郁达夫海外文集》等。
——文字来源:国务院参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