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阳行走学校 【推荐】淮安徐向洋行走学校介绍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7 03:49:13
分享:

淮安徐向洋行走学校介绍

江苏省淮安市的徐向阳教育训练工作室从1998年开始,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择差教育,专门针对差生进行特殊的行走训练,使差生转变,让他们重新找到信心,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一、关于择差教育

据全国少工委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多中小学生中,有5000万之众的青少年被现行的评价标准划入了“差生”的行列,贴上了“差生”的标签。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法国、十个瑞士、一百个卢森堡的人口。这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这些“差生”或因贪玩厌学、或因沉湎网吧、或因家庭问题、或因习惯不良、或因方法不当等种种原因而导致成绩滞后、行为不端,成为令老师头疼、家长烦心的“问题学生”。如果这部分学生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和训练,不能掌握一定的技能,那么将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并对社会形成压力。这对几千万孩子的前途,对几千万家庭的幸福,乃至对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应当有人做这方面的工作,为这些“差生”寻找出路,为社会减少不稳定因素。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个教育不能说是个创新,每个训练法都能找到理论根据,每件事都是前人做过的,只不过我们进行了规律性的综合而已。如果说是创新,那就是我们胆子大,去做了,并且是较系统地去实践了。很多人听了都说好,但没有去做。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做了敢为天下先的事。值得欣慰的是,确实给孩子带来了希望,给家长带来了福音,给社会带来了好处。

只要应试教育机制在运行,差生就会不断产生出来,对“差生”进行有效教育训练的择差教育就必然存在。因此,择差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而且是学校教育链结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而存在。

向洋眼中无差生。至所以用“择差教育”这个提法,原因有三:一是相对传统的“择优教育”而言的;二是现今学校将这些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的令老师头疼令家长心烦的学生都叫“差生”,于是就借他们的话来说;三是新闻媒体都用“择差教育”作报道,已经约定俗成了。

在多年的教育训练实践中,我们发现“差生”其实并不差,他们在智力水平、反应力、动作的协调性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往往比有些优等生还要好。真正的差距就在于他们“不会生活、不会做人、不会学习”。他们得到了太多的物质关爱,甚至是溺爱,是泛滥的爱,不缺吃、不缺穿、也不缺家长亲朋的呵护。他们缺少的是一种严格的管带和科学的训练,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流,缺少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认知。教育训练的目的是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这些学生成绩差,不是因为智力和潜能上的原因,也不是老师水平的原因,而是他们的学习状态、技能、习惯出了问题。有的老师或家长出于“爱”而给他们补课,实际上,他们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强的意志以及自信等等。在智力和潜能上他们与其他学生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如有差别,就在于上述种种原因使他们的智力未得到有效的开发,潜能未得以挖掘和发展。

“差生”来进行训练的第一要素是释放他们受压抑的灵魂和心情,让他们的精神愉快起来,让他们的生活亮堂起来。他们在家时,父母一天到晚埋怨他教训他,到学校老师和同学瞧不起他,处在极度压抑和自卑之中,身在教室,神游天下,注意力无法集中,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不能过正常的生活。这是一种残杀,是对人格智力、青春光阴乃至宝贵生命的残杀。与其让他们在学校里做无用功,浪费时间,浪费青春,浪费生命,不如组织他们参加训练,过简单的有效的生活。我一贯认为,生活简单了,人的情致就容易专一,思想就容易丰富,精神就容易焕发。知青下放时,我们干农活吃山芋玉米面一点也不觉得苦,也没有什么奢求,吹口琴唱革命歌曲也很乐哉。

解决“差生”问题的关键是使他们克服使不良习惯和养成良好习惯,要攻克这个关键,而仅靠说教式的教育是绝对不行的,只有经过严格的管带和科学的训练才能奏效,才能达到差转优之目的。

二、关于行走学校

据史书记载,人类最早的学校常常选址自然条件较好的大江大河流域。古埃及的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书吏学校建在土地肥沃、气候怡人,风景秀丽的尼罗河畔。中世纪最早的大学,建在环境幽美、有矿泉水可供人治病的意大利名城萨莱诺。我国古代吴越名学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则位于以秀丽驰名中外的庐山五老峰下。人们认为,幽静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学者读书治学,寄情山水,陶冶情操。行走学校只需花很少的钱,甚至不花钱,就能全方位地领略和享受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自然的教育资源,而且比耗巨资建在风景名胜区的世界名校还要享受得更多。

古代有孔仲尼率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周游列国讲学授道而名垂千古,现代有陶行知创新安旅行团行贯神州宣传民众而流芳百世,当代有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上的汽车学校为民着想流动施教而蜚声全球,所有这些,都为创建中国行走学校提供了最好的注脚和佐证。

要取得教育训练的好效果,就必须冲破传统学校的围墙,以行走学校的形式,充分利用自然的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为教育训练服务,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行走学校能充分享用自然的和社会的现成教育资源为教育训练服务。学生投身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心灵的熏陶;走进社会大课堂,领悟人生的真谛;走进真实的生活,增强谋生的本领。我们笃信这样的办学形式和训练方式,深信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我们要用延安的精神“美国”的装备,带领学生一直走下去,夏往北行,冬朝南走,走遍全国,走向世界。

行走训练走了掉独生子女身上的懒气娇气霸气,走出了吃苦耐劳精神,走出了志气和毅力,走出了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好思想好作风,走出了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行走学校不断提供新环境、新风俗、新文化、新生活,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以与之相适应,于是不断产生新的教育契机和新的知识增长点,这与陶行知先生“生活决定教育”的思想是一致的,有利于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

把走训和驻训有机结合起来,在行走中完成教育训练计划,是行走学校进行教育训练的有效方法。走走歇歇,歇歇走走的办法,既使学生得到体能和毅力的锻炼,又使学生得到及时的休整恢复,完成规定的教育训练计划。

为保证行走训练的安全高效,我们购置了十多辆汽车强化后勤保障,车载寝室、车载发电机、车载炊事用具、车载通讯工具、军用帐蓬等一应俱全,并制订《行军宿营条令》、《车辆管理条令》等规章制度,确保学生走好、学好、吃好、睡好。

一千公里定人生,人生必须这一课,走出家长想看到的一切。

三、关于教育训练

工人要接受岗前训练,军人要接受军事训练,运动员要接受体能训练,学生也应该接受教育训练。可是学校教育的现实并非如此,在学生尚未进行教育训练,尚未进入学习状态之时,教学活动已经开始了。无数事实证明,未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活动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因此,我们在教育训练中始终坚持“状态不变,学科不上”的原则。

《能力诸元集结训练》集工作室八年教育训练经验之大成,其内容兼具理论性和可操作性,是教育训练之本,是徐向洋教育训练法的精髓。

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他们之所以或能干或不能干,或有用或无用,或出名或不出名,或好或坏,十之八九是他们所受的教育训练决定的。

能力诸元训练已成为学生的需要,家长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是要把能力诸元训练拓展到所有学生,拓展到社会上所有的人,让大家都补上这人生的必修课。

能力诸元训练的目的是使受训者具备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快速持久的记忆力、坚韧顽强的意志力以及高速度高准率的读、写、算、记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真正的教学应该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按学业水平、接受能力等状况进行上不封顶、下不设底、进度不一的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一旦找准了教育训练对象“差”的主要表现、原因和本质,就能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坚决果断地铲除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其他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不要搞那种“雨过地皮湿,风吹全蒸发”的赶进度教学,要在教学中建立“还课制”,要经常检查教学效果,防止学生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当学生不但自己懂了,还能讲出来使别人懂的时候,他才是真正的懂了。

“还课”即让学生恢复和重现老师授课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学生听了老师授课以后,按老师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把所授内容表达出来,使别人听懂。其好处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单纯的输入信息、贮藏信息为输入信息、贮藏信息、内化信息和输出信息,使所学内容经大脑加工内化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并能在实践中运用。还课具有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重点、找出学习难点、扫除学习障碍、提高听课效果和培养自学能力的作用。它与复述不尽相同,除了运用口头语言外,还兼用书面语言和形体语言等,涉及的知识面更广。

不要考核老师教了多少,而要考核学生实际掌握了多少,要求学生达到对所学过的知识、训练过的内容在任何情况下都问不倒,考不败。

学习技能的训练要使受训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同等条件下,比同等水平的没有受训练的学生学的多、学的快、学的好,还要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经过我们科学训练的学生能够自觉、自主、有效地去学习,也就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不教”境界。

教育训练的最高境界是家长允许我们的老师不作为,因为这时学生已经进入了一个自觉学习、有效学习的状态,不需要再有人跟在后面时时督促了。

教育有其共性,在照顾个性的同时要考虑共性的一面,这就是把学生由差带好,由木讷到灵活,由不敏感到敏感,由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到协调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孩子的兴趣有时是要逼的,但在对他封锁了所有门的同时,一定要给他开一扇窗子,留一条唯一的通道,让他心无杂念地去干一件别无选择的事情,并且把它干好,使他在干好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要想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就要让他从“无产者”变为“有产者”。当他没有任何东西的时候,他无所眷恋,无所顾忌,心想:我反正都不行,不行就不行,容易破罐子破摔。但他通过刻苦的磨练,尝遍辛酸苦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后,兴趣就开始形成了,被培养起来了,他就开始珍惜了。珍惜的具体表现就是不再盲目地瞎玩瞎闹,不再浪费时间了。他会认为还有人比他强,而他要体验更大的喜悦就必须超过别人,那他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去训练、去赶超。这样,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也被培养出来了。

我们借鉴和引入了各国军事科学家、军事理论家共认的最佳管理模式,按军队最小战斗单位建制,配备的1︰8的师生比例,使学生言行、情感等处于最佳的管理与教育训练的生态环境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与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学生与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学生有更多机会回答教师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提问,与教师的交往更随意,感情更融洽,得到表扬鼓励的机会更多,更容易产生自我激励、自我提高以及得优良成绩的强烈动机。学生间交往的增多,则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减少了孤独,提高了友谊的持久性。因为这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范围较小,教师能对学生“盯、抓、管、查”,实施有效管带、精良管带。

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施教就会无的放矢,这是教育的大忌。普通学校1:50的师生比例,使老师无暇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而工作室1:8的师生比例使老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变得游刃有余。一个老师如果每天用15分钟时间与学生用平等的心态,贴近的话语就共同关心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话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只要坚持一个月,你将爱上这个孩子,这个孩子也会给予你许多回报。有时候,老师在语言上、动作上,甚至眼神上一点点小小的暗示,也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极大的震撼。

四、关于完整教育

完整的教育不仅仅是对优等生的教育,它应该是包括对“差生”在内的所有学生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全民族的素质。有教无类,每个人都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任何一个真正搞教育的人都应该拥有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

我们创办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专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已默默地干了七年多。当中陶会南京晓庄学院陶研所的教育专家们通过《扬子晚报》找到我们的时候,他们感叹:“谈了几十年教育,读了陶行知的文章之后,倍感亲切,今天看了徐向洋的教育训练实践之后更是感慨万千。徐向洋的理念和实践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有着惊人的一致,而他在这之前并没有阅读过陶行知的专著,更没有研究过陶行知的理论,却一直在用实践验证着陶行知理论的科学性。”这其实并不奇怪,它证明了凡是伟大的、科学的、正确的理论,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和真知灼见本身就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有所体会、而形成的语言,尽管不是陶行知的语言,却与陶行知的思想理论相符合、相一致。正因为这样,专家对我们教育训练做出了是“货真价实的生活教育”的高度评价。

只有干出来的东西才是真实可信的东西,只有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才具有权威性。我们致力于把喊在嘴上和贴在墙上的陶行知的语录落实在教育实践中。

教育不是纯理论,不是标语,多一点实干。对孩子训话一小时,不如陪孩子做十分钟更有意义,更有效果。正如陶行知先生讲的:“我们所要追求的是行动的真理,真理的行动。这种真理不是坐在沙发上衔着雪茄烟所能喷得出来的。行动的真理必须在真理的行动中才能追求得到。”

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一个长久的行为形成一种习惯,一个长久的上规矩的行为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形成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生活教育、训练。教育者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用精神气质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以达到“春雨润物细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教育效果。

教育不应围着分数转,不应该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训练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旦离开学校,许多人就会意识到,仅仅有大学文凭和好的分数是不够的,在校园之外的现实世界里,有许多比好分数更为重要的东西,人们常将这些东西称之为:“魄力”、“勇敢”、“毅力”、“灵气”、“坚强”、“精明”等等,这是比分数更能从根本上决定人们未来的因素。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帮助每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找自己的幸福,而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

完整的教育应该是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失败教育、戒律教育等多种教育手段的灵活运用。《三字经》上说:“教不严、师之惰”,俗语也说:“严是爱、宽是害”。教师对学生严才是大爱。

没有戒律教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为什么我们对学生实施了戒律教育,学生能够接受,还很感激?就是因为我们做得情真意切,而不是像有些家长和老师那样简单粗暴、侮辱泄愤。不要小看学生的认识水平,他们是知道好坏的。

惩戒教育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惩戒教育,教师难以得到为维护纪律和获得尊严所必要的权威,无法惩一儆百,控制顽劣。惩戒教育使学生懂得正确面对错误,懂得自己应负的责任,懂得为承担这样的责任而付出代价――接受惩戒,从而学会自律,趋于成熟。这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五、关于师资建设

管带不同于学校里的老师,其内涵比老师丰富得多。所谓管,即管到学生生活、学习、做人方面的每一件小事;所谓带,即带领他们学做真人,走人间正道。

师德爱为先。当管带最重要的是爱心和责任心。我们的管带都要以校为家,爱生胜子,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爱,来严管,当学生的精神保姆、文化保姆、生活保姆。要对学生要动真性情,做孩子的父母都难以做到的事情。要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

师表身作正。身教重于言传,管带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在生活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管带首先要做到。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用好的思想、好的精神、好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化学生。

我们倡导建立健康、美好、轻松、愉快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社会诸种关系的凝聚和总和。我们与学生相处有做父母、做师长的感觉,有做朋友、做哥们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好,关系也很融洽。

管带既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具有仆人意识,又要树立引导学生成人成才的思想,具有领袖意识。管带既能为学生洗脚、擦背、剪指甲,又能在思想上统治学生,使学生服从管理,令行禁止。

“严师出高徒”。当管带就要眼睛里容不得沙子,就要不放过学生身上一点点微小的坏毛病。但“严”要以“爱”为前提,否则就会成为专制的暴力统治。在教育中,管带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感情储蓄,要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基础。这样才能有资本毫不留情地与学生身上的坏毛病、坏习惯、坏品行作战。

只能教好生,不能教差生的老师不是合格的老师。能够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教师是以真善美为刀斧,对人的灵魂雕刻和塑造,而真善美最能感动人的外在形式就是无私无欲。无私才能无所畏,才能无所惧,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毫无保留,不拘一格。

教师应该虚怀若谷,既不偏袒好生、也不歧视差生。一个好教师还应该像中央戏剧学院的高材生,像一个好的演员,红脸、白脸都要会唱,让学生感到既敬畏,又热爱,要让学生捉摸不透、吃不准。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如果让他们摸透了老师的脾气性格,那他们就把你吃定了。

教育是一门艺术,真正的好教师应该能够从学生的眼神、表情时刻洞悉学生的内心,选择合适的时机,采取恰当的方法实施教育,让学生能够跟着你的指挥棒转,按照你的意图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灵活运用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打击教育,真正做到用“专用的钥匙开人的心锁”。有的学生需要鼓励,有的学生需要鞭策,有的学生需要警示,有的学生则需要打击。对有的学生可以和风细雨,对有的学生则需要雷电交加,对极个别的学生还要采取严厉的戒律。有教无类,教无定法,只有能将各种教育方法运用得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说过:“老师与老师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真正的精神上的沟通才是真正的教育,是一种人格精神的培养。”老师要做有心人,要和学生交朋友,能够了解学生的内心,把学生的心理揣摩透;要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传给学生;要用生活化、情感化、交流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

老师应该是学生的领路人,指明学生前进的方向,鼓励学生前进的信心,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排除学生前进的障碍,宏扬学生前进的成绩。

很多重点学校的高级教师到我们工作室来都不适应,他们偏重于教学,而缺乏训练的思想。有时他们的一个眼神就会把我们好不容易给学生建立起来的信心摧毁掉。普通学校里的教师需要经过学习,见习,考核合格才能从事管带工作。

六、其   他

人才,是人在前,才在后。要想成才,必先成人。你连人都没有做好,还谈何成才?做什么样的人?我们有一个很朴素的标准,那就是做一个不让人讨厌的人,做一个被别人接受的人,做一个自己活得快乐又使别人快乐的人。

家长们经常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希望,都要求孩子做“人上人”。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倡导孩子做“人中人”。我们认为,能够安身立命,做有意义的事,对自己的未来和家庭负责,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

我们并不认为每个孩子都适合学校教育,但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认为,每个孩子都有成才的可能。他不在这个方面成才,就在那个方面成才。他们将来都能为社会所承认,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当然,成才是需要经过良好教育、科学训练和自身的奋发努力的。

在有些普通学校,家长会是好生家长和老师联合起来表扬、激励、吹捧优等生,讽刺、挖苦、打击差生的合法场所,而我们工作室的家长来访活动则是管带和家长共同关爱“差生”的教育契机。

很多“差生”家长都感叹:我为孩子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创造了这么好的环境,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可孩子还是不争气,真不知道还要我怎么样。其实,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关心都不在点子上,因为物质上的给予不能代替精神上、思想上的沟通。事实上,孩子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更需要一种贴近的教育和情感的交流。

很多家长把自己放到了孩子的对立面,怨孩子有逆反情绪和对抗情绪。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进行换位思考,加强沟通和理解。当你从孩子的立场设身处地地去揣摩孩子的思想情感时,你就会理解孩子的行为举动了。在理解的基础上,一切矛盾都会找到化解的良方,家庭关系就会和睦融洽,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品行和人格。

在对孩子的施教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孩子易管带,家长难对待。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失败了,无奈之下把孩子送到工作室,可又不放手、不放心、不放权,还希望我们按照他们自己的那一套或是学校老师的那一套去教育孩子。这不是又走回到老路上去了吗?既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能解决得了,为何还要送到工作室来?我们总是要无数次地进行解释,我们解决的正是学校和家庭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的方法当然也与众不同。如果不是一些家长的指手画脚和过多干扰,很多学生的成绩会出得更快、更好。因此,在一些专业性和原则性的问题上,我们采取的态度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

我们不以人治校,而以条令等规章制度来治校。严格的管理保证教育训练不出次品。因为一个次品对我们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但对孩子和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