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上海市,中国4个直辖市之一,简称沪或申。上海市辖16个市辖区,105个街道、107个镇、2个乡,4253个居民委员会和1590个村民委员会。全市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市辖区400平方公里,最大的是崇明区1410平方公里,最小的是黄浦区20平方公里。
上海的历史:
上海历史悠久,系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春秋时期的上海,属吴国,战国时期的上海先属越国,后属楚国。楚考烈王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别称“申”就源出于此。上海的另一个别称“沪”,源于“沪渎”,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捕鱼具“扈”,这一带被称为“沪渎”。
捕鱼工具分两大类,一个人可以操作的俗称“罾”;需两个人以上操作的俗称“网”。
“上海”这一名称始于宋代的上海镇。元代上海镇又升格为上海县。明代的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纺业中心,商业经济日趋发达。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了海关。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模拟复原的鼎盛时期的青龙镇港口和社会风貌图。
1843年,在鸦片战争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强迫开辟为通商口岸。1845年,英国首先在上海设立了租界。之后,美国在上海设立租界。1849年,法国也在上海设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上海实际上被划分为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后100多年里,上海成了外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倾销商品,搜刮原料、钱财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险家的乐园”之称。1925年1月奉军进人上海,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租界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仍为中央直辖市。上海市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
上海外滩,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即外黄浦滩,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外滩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面即黄浦江,西面是旧上海金融、外贸机构的集中地。
上海辟为商埠以后,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报社开始在此云集,外滩成为全国乃至远东的金融中心。民国三十二年8月,外滩随交还上海公共租界于汪伪国民政府,结束长达百年的租界时期,于民国三十四年拥有正式路名中山东一路。外滩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素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是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上海的地标之一。
主要建筑
外滩共有33座建筑,一部分仍为一些单位机构征用,比如民国十六年建成的外滩13号海关大楼,仍然是上海海关的驻地;外滩14号交通银行大楼,是外滩最年轻的一座建筑,民国三十七年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由上海总工会使用。另外一些则为各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高级宾馆,比如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建于1913年;日清大楼,又名海运大楼,民国十四年建成,原是日清洋行的建筑;汇丰银行大楼,又名市府大楼,民国十四年建造;英国总会,一层楼酒吧间的110.7英尺的酒吧柜号称东方最长,如今则是东风饭店;外滩19号汇中饭店大楼,今天为和平饭店。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立面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投影图
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现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所在地,位于上海市延安东路外滩,中山东一路1号,上海解放后由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使用,一般也叫“冶金设计院大楼”,而年纪稍大的人仍习惯称它为“亚细亚大楼”。
麦克倍恩大楼→ 亚细亚大楼→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上海开埠后,此地原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约1899年,被另一个叫麦边的英国商人买下。到了1913年,麦边决定将旧房拆除,重建一幢商务办公大楼。所以也有人称此楼为“麦边大楼”。1917年,此楼除部分为麦边洋行自己使用外,大部分租给了亚细亚火油公司,并允许其在大楼的正门挂上“亚细亚”公司的标志。由于“亚细亚”是垄断中国石油制品的大公司,火油又是用途广泛的生活用品,人们印象很深,由此“麦边大楼”的称呼渐渐被“亚细亚大楼”所替代。
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标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亚细亚大楼被日军占领,公司英籍人员多数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公司复业,并将华南、华北公司合并,经营业绩超过战前。1950年,亚细亚大楼由华东石油公司接管。1959年,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上海市丝绸公司迁入办公。一般也叫“冶金设计院大楼”,而年纪稍大的人仍习惯称它为“亚细亚大楼”。1996年,外滩房屋置换,这幢大楼成了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亚细亚大楼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占地面积1739平方米,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楼外观兼有古典样式和新古典主义格调,也有人称此为折中主义风格。正立面呈巴洛克式建筑风格,正门有4根爱奥尼克立柱,左右各2根,内门又有2根小的立柱,左右各1根。门楣则以变形的巴洛克涡旋形图案作装饰,造成一种华丽、富贵的气派。东、南立面均为横竖三段格式。外墙的1、2层用花岗石面砖砌成,形成基坐;3至5层凹进部分为内阳台,并围有半园形铁栏;6、7层又有爱奥尼克立柱。大楼的平面呈回字形,中有天井。各层外侧为办公室,大开间,木地板,内侧为走廊,窗高2米,十分明亮。过道均用白瓷砖贴面,地面用马赛克铺成。1939年,大楼又加高一层,由原来的7层增至8层。
2号:华尔道夫酒店
东风饭店,位于上海中山东一路2号,建于1912年,设计者塔蓝特、毛利斯,室内设计为日本异端建筑师下田菊太郎。为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作品,内设双柱廊,高吊灯大厅。
清同治元年始建时是一座英国式古典建筑,3层砖木结构,外墙用红砖镶砌,为当时流行的三层“东印度式”建筑。最初为英国在沪侨民发起成立的俱乐部。清宣统元年在原址翻建新楼,在原址建起6层文艺复兴式风格的新楼,首次采用以水泥为主的胶凝材料,打破了当时外滩建筑群千篇一律的砖木结构。1910年1月启用。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这幢大楼并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1971年,上海总会大楼变为东风饭店;现为希尔顿集团旗下华尔道夫酒店。
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华尔道夫酒店
外滩3号:有利大楼
有利大楼位于中山一路4号的有利大楼,现为 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原名联合大楼,为美国有利银行所有,故称有利银行大楼。曾是上海最豪华的俱乐部——上海总会。有“东洋伦敦”之称,设计上仿效英国古典主义,也参照日本帝国大厦。三角形电梯是西门子公司制造,已有90余年的历史。有一条110多英尺的吧台。
民国五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幢钢结构大楼,钢框是向德国著名的克虏伯工厂定制。该楼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均衡对称的建筑风格,但装饰上又多采用巴洛克风格的漩涡型图案。该楼占地面积为224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760平方米。由于沿外滩一面不够宽广,于是将正门设置在广东路17号处。仿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立面三段式构图,均衡对称,但立面装饰多处采用豪华的巴洛克风格的旋涡型图案。转角处顶部设计了一个塔亭,顶端有球形圆顶。大楼早期中文名称为“友宁大楼”。 有利大楼是上海第一幢采用钢框架结构的大楼,大门两旁有修长的爱奥尼克立柱,柱子上有凹槽;窗格饰以旋转式图案,外墙采用花岗石贴面;3、5层有阳台、铁栏;顶层上有塔亭,四面用双立柱支撑圆顶及刹竿。整个立面通过竖线条的构勒,给人以明快、简洁、流畅的感觉。内部分东西两块,中间为走廊;两面的房间均为大开间,高度约4米,木地板;楼下原为营业大厅,水磨地面。
1937年淞沪会战开始,英资有利银行乘机购得该楼产权。1949年有利银行撤出上海。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租用该楼。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外滩房屋置换买下此楼产权。2004年1月,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外滩3号”。目前底层为意大利乔治阿玛尼中国旗舰店,往上分别为沪申画廊、依云水疗中心,黄浦会上海餐厅、Jean Georges法国餐厅、新视觉西餐厅及陆唯轩等高档餐馆。
外滩5号:日清大楼,又名:海运大楼
日清大楼 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的一座建筑。 位于上海外滩5号,由著名的日资航运企业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和一个犹太商人合资建造于1921年—1925年,楼高六层,占地1280平方米,建筑面积5484平方米。设计者是著名的英资德和洋行。建筑立面为明显的三段式,整体上装饰不多,但在5—6层之间设计了挑檐和浮雕,遂有一定的凹凸感。
日清大楼→招商局办公大楼→上海轮船公司→商务楼&高级餐厅
1907年由日本邮船会社、大阪商船会社的长江航运和大东汽船会社、湖南汽船会社合资,组成了一家实力雄厚的轮船公司,有大小轮船数十条。这就是外滩五号的旧主人:日清汽船株式会社。该行的总公司设在日本东京,上海人按照习惯称之为“日清洋行”,而这栋由德和洋行设计,建于1925年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也被叫做“日清大楼”。曾经由海运局使用,后来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入驻该楼,2006年改造成高级餐厅。现在使用单位:一二楼为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往上为月影铁板烧景观餐厅、绿韵SPA、The Glamour Bar酒吧、米氏西餐厅。
日清大楼采用古典主义风格,立面呈三段式划分,采用较简洁的古典装饰。其外观接近于日本的近代西洋式建筑,一至二层的门窗由拱券与方形交错组成,显得简约而明快;三至五层则贯通壁柱,五至六层间有着较深的挑檐,檐下窗框还饰有凹凸感的浮雕——这就显现出了和建筑下半部分截然不同的风格。原来,这是因为在大楼建造到一半的时候,出现了资金不足的困境,因而不得不求助于犹太商人合资建楼。因为这一波折,大楼的建造时间花费了整整四年,并也由此形成了独属于日清大楼的标记之一。
两种建筑风格并存
外滩6号: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是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外滩6号建造的银行大楼。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银行,成立于1897年5月27日,创办人是盛宣怀。外滩6号原来是一家拍卖行,3层殖民地式建筑。1906年翻建,由英资玛礼逊洋行的格兰顿设计,建筑面积4541平方米,建筑风格为仿哥特式市政厅式样。顶部有一排尖顶。该大楼于1906年建造。
拍卖行→中国通商银行大楼→长江轮船公司→顶级品牌旗舰店加高档餐饮
建于1897年,原是拍卖行,后于1906年拆旧建新。1956年交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被称为元芳大楼。现今是意大利顶级品牌Dolce&Gabbana的旗舰店,同时还有日本料理餐厅东京和食、日本新派高级中菜食府“天地一家”和Prive Shanghai酒吧入驻。现属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是外滩现存最老的建筑之一。该楼外墙采用花岗石贴面,拥有一排英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尖角,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的典型建筑。此楼原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东印度式建筑风格。1906年拆旧建新,由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为假4层砖木结构,大楼外观呈英国哥德式建筑风格。大楼第四层有五个尖顶层面,原先还有十字架。第三、四层有小尖塔。大楼第四层是尖券形的窗户,一、二层是典型歌特风格的花窗棂窗户。装饰上具有欧洲宗教建筑色彩,青红砖镶砌,众多细长柱子钩勒墙面。后因维修时用水泥粉刷墙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复存在。大门入口竖有罗马廊柱。底层、二层为落地长窗,券状窗框,两肩对称。上层为坡式屋顶,并有一排尖角形窗。四楼南面为平台,是观光黄浦江的胜处。
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00米。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有人说“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滩那一座座老建筑,不正讲述着旧上海滩如梦般繁华的往事吗?
上海市外滩档案馆楼顶俯瞰外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