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再不能从安静的内心获得安眠,便会去求取山水的喜悦。
古语常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若自然之精灵,变幻万千,方圆之内,心可随意择选,随遇而安的平和,亦或是丰盈宽厚的内心都是生活的密旨。
严歌苓曾说,你不开心,不要轻易喝酒,只会耽误了好酒,自此我一直以为,若是不开心,莫要去旅行,会辜负了万千景致。
后来,我竟又换想法,自然的赋予是无价的恩慈,若是可以从那汲取力量,也是对那山,那水,最好的回应。
生命得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欲求,每一段行程都是一种领悟。
于是,我不再期待永恒的真理,更贪恋现下的生活。
所以,当是累了,厌倦了,烦躁了,便会萌生出走的念头,飞的鸟,落得花,明愰的水,陌生的路,鲜见的风俗,都可以让人忘记悲伤的质地,获得些许安然。
看水该是去江南,自是处处风景,要到陌生的僻静地里去,景区从来不去用来玩的,而是用来喧闹与逐利的。
若是四月,烟云水起,花桥相隔,水若明镜,飞鸟频来相度,那花影的交错,移去人眼。
时间恰好,你还可以去石阶之上轻走几步,试试能否迎合那白水淡烟的指引。
多呆几天,偶遇一场清丽小雨,你便可以雇个小船,自行在细长河间,或是在湖上,荡去。
终算不负画船听雨的情致。雨过你可以沿着小道而走,纵使有泥土,也莫要在意,你会看到稀疏的花瓣躺在草间的韵致,露水之于草叶上的灵透。
若是看山,则看文化。
山不分南北,东西,但凡山都可以游乐。
而,山比水能承载文化,在历史沟沉里,北方比南方厚重,许是秦汉蓄下的基础,才有了这中原文化的峥嵘。
山有清丽,有巍峨,有奇险,有规整,有以风景胜出,也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显名。
自古以来人们便对高大的事物有着崇拜之情,故而但凡名山都是文人笔下不可逃脱的事物。
历代皇帝,无不喜欢山带来至高无上的快感,武帝看岳时,便大极,心潮起伏。
看山与看水不同,水要独看,无论是烟水浩淼,或者是细水横斜,能感触多少,丰腴或是干瘪,全是个人体会。
山的文化则是吵闹的,不算数的,杜甫看东岳,在绝顶之上,归鸟相送,凌云依偎,可以小却天地。
苏轼看庐山,则悟得局外可得清明的理趣,魏晋时起,山水便常在诗人笔底垂青,或身付天涯,游山遣愁,或隐居山林,风月为家,自此山与文人结缘。
山的文化甚为宽容,深山藏古寺,名山养好茶,远山隐文客,更有祭祀文化频频相关联。
若是看山,要多人行,便不会因天地阔大,深陷孤独。
也可以,把这文化底蕴翻腾出来解趣,那多人便会热闹许多,也会感触更多。
山有山的智慧,水有水的灵透,山水之间,人心肆意取乐,又无需要偿还,不似人事,多有取偿的道理,然而,若不能求诸于人,而求取自然,恐也是人心至独了。
我也大抵深知我们奔波于各种事情,学业,人事。想来见到清欢的人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