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不少读者都看过《琅琊榜》,“大梁子民在后,我长林男儿誓死不退!”这句爆燃的台词,点燃了无数观众的热血与激情。
然而在历史上,“长林军”的原型,还要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在对抗前秦帝国的过程中,东晋帝国建立了一支特殊的军队——北府兵,并在淝水之战中大放异彩。
之所以说北府兵特殊,是因为它完全打破了东晋帝国从前的建军原则。
东晋帝国的兵源,通常是靠军户制来保障的,而军户则与各地豪门士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言之,东晋帝国的军队,根本无法摆脱各大豪门士族的影响。
东晋帝国的豪门士族有两大歧视链,第一是寒人,第二是职业军人。歧视寒人,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家世背景;歧视职业军人,主要是因为他们基本都是豪门士族的打工仔。
军户制的建立,甚至可以追溯到东晋帝国建立之前。江南的所有军事行动,几乎都是几大豪门士族牵头,组建一支庞大的军队。而战争一结束,这支庞大的军队立刻又分散到了各大豪门士族的手中。关于这一点,历史上还留下了“周玘三定江南”的故事。
军户制的优点是:组建便捷。中央政府不需要多操心,甚至连后勤补给也不用管,同时还可以防止独裁者出现。这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其实只是一个高级打工仔。如果是豪门士族的代表人物出任最高指挥官,那也就相当于联合国秘书长一样的职位而已。
军户制的缺点是:不正规。这种军队用来争权夺势、互相倾轧或许还行,一旦用于国与国之间交锋,就有些不够看了。豪门士族最喜欢玩跷跷板游戏,他们的军队就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而存在。在这种背景下,谁愿意自己的部队成为消耗品呢?
在前秦帝国虎视眈眈的非常时期,军户制所带来的兵源显然无法与前秦的职业军队相提并论。在这个非常时期,用募兵制建立一支新型军队,成了最为切实可行的方案。
北府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抛开军户制而筹建的一支新军。
基于豪门士族维持平衡的考虑,他们绝不希望出现一支不被掌控的军队。但在前秦帝国的强大压力下,豪门士族也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捏着鼻子认账。
正是由于北府兵的特殊性,应该由谁来筹建北府兵,应该由谁来统帅北府兵,成为了当时最关键的两个问题。
当时的执政官是谢安,他推出了家族的军事天才谢玄,于是北府兵的筹建和统帅工作都由谢氏完成。
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晋书》·卷八十四·列传第五十四
可问题是:此时的谢安已经是执政官,如果再让谢玄控制了北府兵这个大杀器,谢氏岂不立刻就会变成第二个桓氏?
所以在淝水之战后,北府兵就改由寒人刘牢之统领。豪门士族的确瞧不起寒人,但为了不被谢氏打破平衡,推选一个寒人也在大家的接受范围内。
但这样的做法,使长期受豪门士族把持的上升空间,出现了一丝缝隙。通过北府兵这个上升渠道,寒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其实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无论是东晋初期还是东晋末期,军队里面的中下层军官都是寒人。豪门士族喜欢待在后方运筹帷幄,大多数都瞧不起冲锋陷阵这种危险又粗鄙的工作。长此以往,寒人在军队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豪门士族不断地脱离军队。
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正是因为寒人在军队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豪门士族才组建了北府兵。
桓冲在淝水之战中表现不佳,战后不久就羞愧病逝了,此时恰逢谢安从执政官的位置上退下来,于是东晋帝国给了谢氏一个占据荆州的机会。
是时桓冲既卒,荆、江二州并缺,物论以玄勋望,宜以授之。——《晋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九
桓氏虽然早已是落魄,但他们在荆州苦心经营良久,谢氏想抢荆州绝不容易。所以谢安推辞了这个机会,出镇广陵。
谢安为什么要选择出镇广陵?从表面上看:谢安是为了躲避来自司马道子等人的压力。但实际上,谢安应该有利用北府兵巩固家族权势的用意。
当初谢氏在筹建北府军时,也许就隐含着扩张家族权势的意思。但这一切并没有实现,反而使谢安走向了其他豪门士族的对立面。
因为此时的谢安,看上去和王敦、桓温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谢安做得更隐蔽、更谨慎罢了。这或许也是在淝水之战后,谢安迅速丧失执政权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大多数豪门士族的眼中,谢安已不再是士族政治的维护者,而是士族政治的威胁者。
谢安出镇广陵后不久就去世了,我们看不到他的后续行动,自然无法确定他出镇广陵的真实用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所谓谢安为避免猜忌主动退出权力中心,只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
谢氏虽然没能利用北府兵扩张家族权势,但北府兵却在日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淝水之战结束后,豪门士族也试图解散北府兵,因为北府兵就是一把威力巨大的魔刀,随时可能让豪门士族见血。
但经过淝水之战的滋养,北府兵开始了茁壮成长。再加之豪门与寒门长期以来的矛盾,使得大多数寒人将梦想寄托于北府兵。
豪门士族整天鼓吹什么门第、血统,用这样的方式堵死了寒人上升的空间。在过去的近百年时间里,成功突围的寒人只有一个陶侃。
现在,北府兵横空出世,寒人看到了希望。
陶侃的成功有太多的机缘巧合,想要复制是极难的。但刘牢之的成功却不需要太多的机缘巧合,想要复制则相对简单一些。北府兵中并没有限制寒人崛起的认为障碍,只要肯努力,再加上一点运气,焉知自己不会成为第二个刘牢之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北府兵的筹建者谢氏退出了权力中心,却并未连累北府兵。刘牢之以北府兵为起点并成功崛起,之后又有许多类似于刘牢之这样的人出现,比如说刘裕、何无忌和刘毅等。此时的北府兵,已经显露出“豪门士族掘墓人”的迹象。
后来,太原王氏的代表人物王恭成为了刘牢之的上司,但他却只能用一种尴尬的眼光看着刘牢之,而无法随意摆布。
如果按照传统观点,刘牢之无论如何也没办法与王恭相提并论,但刘牢之却依然拥有与王恭分庭抗礼的实力。王恭一方面要小心笼络刘牢之,一方面又不愿意丢下豪门士族的尊严,最终被刘牢之火并出局。
行至竹里,牢之背恭归朝廷。恭既死,遂代恭为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州、晋陵军事。——《晋书》·卷八十四·列传第五十四
当然了,这都是后话。北府兵之所以被建立,一是因为东晋帝国需要一支足以抗衡前秦帝国的强军;二是因为寒人已成为军队中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这种背景下,东晋帝国的豪门士族们只得因势利导,建立北府兵。
客观地说:虽然北府兵最终使得东晋帝国走上了不归路,但如果没有北府兵,恐怕东晋帝国早就提前崩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