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疯癫史鉴,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说,关羽败走麦城的时候,手下只有五六百残兵败将,城里还没有多少储备粮食,处境非常糟糕。关羽站在城墙上眼巴巴的盼望着廖化能够带着援兵前来救援,廖化的确是找到了蜀汉的人马。
只是掌管的那些人的孟达却觉得,自己这点儿人赶过去杯水车薪,根本无济于事于是孟达等人打发廖华回去,让他等待刘备从其他地方抽调大队人马前来救援。
俗话说兵贵神速,敌人可不会慢慢悠悠的等刘备过来。关羽没能得到援兵,来的只有东吴的诸葛瑾,这个人虽然是诸葛亮的哥哥,但是份属东吴深得孙权的信赖。他进城后张口就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今奉吴侯命,特来劝谕将军。
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将军所统汉上九郡,皆已属他人类;止有孤城一区,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危在旦夕。将军何不从瑾之言,归顺吴侯,复镇荆襄,可以保全家眷。幸君侯熟思之。
基本上古人在劝降的时候,说话都是这个套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后加一句识时务者为俊杰,意思认清现实趋势,才能做一个出色的人。这句劝降的惯用语出自《晏子春秋·霸业因时而生》。
下一句话叫通机变者为英豪,意思是说懂得灵活变通的人才能成为英雄豪杰。在古代有很多不知变通的反面教材,比如战国思想家韩非子笔下的郑人,这个人想去买鞋就用尺码给自己的脚量了大小。
去集市的时候,选好了鞋子突然发现自己的忘了带尺码,于是这个郑人匆匆忙忙的跑到了家里,等他回去的时候集市都已经散了。有人不解的问他:何不试之以足?可那个郑人却说:宁信度,无自信也。
鞋合不合适脚知道,而这个郑人却宁可相信自己用脚量好的尺码,也不愿意用自己的脚去试一下鞋子的大小。这个寓言故事因此成了讽刺墨守成规,不懂变通的经典。
还有战国时期的赵括,这个人嘴上功夫非常厉害,说起兵法滔滔不绝,常常把别人辩驳的哑口无言自愧不如。赵括一心想要上战场建功立业,可他的父亲赵国大将赵奢却并不看好。
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记载: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孝成王七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对峙。赵奢已经去世,蔺相如也身患重病,只有老将廉颇跟秦军对抗。
廉颇战败了几次,知道敌强我弱选择了坚守,任凭秦军怎么叫阵他都不去迎战。可后方的赵王分不清自己几斤几两,他急于求胜轻信了秦国的谣言,把廉颇从前方撤了下来,让赵括顶了上去。
赵括非常高兴的接受的赵王的委派,到了前方后按照兵书的谋略,改变了廉颇的布置。给了秦国大将白起趁虚而入的机会,四十万赵国士卒毁于一旦,赵括自己也成了纸上谈兵的笑话。
不知变通的人,总是会到处碰壁。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做事儿的时候要学会变通,放弃那些没有意义的固执思维,把事情做好才是正经的,别死磕南墙不知回头。
换一种思维去考虑,也许原本看起来棘手的问题,或许会变得豁然开朗,迎刃而解。感谢你的耐心阅读,感觉还不错的话还请花费几秒钟时间点赞或评论支持奖励一下,如果愿意关注那就更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