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 局部金錾刻花卉纹四方炉
传世胡炉,仿古簋式、筒式多见,方炉不多。平口内折,腹壁微弧,为方正之形增加曲线变化,自然优美。底承四折角云板足,具晚明特征。
外壁四面方框开光,内满铺几何纹锦地,一丝不苟。其上浮雕花石图,依次可见牡丹、山茶、玉兰、桃花,或绽放,或含苞,花叶迭聚,舒卷有劲,缀以湖石、蝴蝶、竹叶等,画面舒朗有致,俱见功力。纹饰鎏金,与古铜之色对比鲜明。内膛麻子地,器壁虽薄,却入手沈坠,足见铜质之缜密、上乘。炉底光滑平整,中央开倭角方框,内阴刻「胡文明制」篆书款,亦鎏金。
全器工艺复杂,錾刻、浮雕、阴刻相结合,纹饰、口沿、四棱、胫部、四足、款识皆鎏金,且保存较好,颇为不易,金气灿然,精妙至极。纹饰丰富,寓意吉祥,反映晚明社会一时风尚。
胡文明为明代万历年间铸铜工艺名匠,云间人。据《云间杂志》记载:胡文明擅长铸铜炉与文房器具,「按古式制彝鼎尊卣之属极精,价亦甚高,誓不传他姓。时礼帖称‘胡炉’,后亦珍之。」
明晩期 兽首衔环耳竹节式炉
竹节式炉常见于文人案头,取竹高风亮节、节节高升之寓意,深受文人喜爱。主要造型有三:一为竹节环足式;二为竹节环足加竹节冲耳;三为兽首衔环竹节式,此式最为洗练、利落,拍品即为。
炉作筒式,细细观外壁,可见上窄下阔,乃工匠刻意而为,虽角度极其微小,但令整器舒服、合宜,可见匠心之至。外壁凸起三道高弦纹,是为竹节,中间一道滚圆;顶端一道上平下圆,兼作口沿;底端一道上圆下平,兼作底足,毫无累赘。肩塑双天鸡衔环耳,扣之清脆悦耳。通体黑漆古包浆皮色,完整统一。内膛麻子地,隐现放射性跳刀痕,内壁现规整旋纹,典型晚明铸炉工艺特征。
底平,中央微凹,开框镌刻「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字面精修平整,字口斜直可见刀工。常见宣德楷书款,「德」字多无横,此炉「德」字有横且中间断开,十分少见,值得进一步考证。
明中期至晩期 索耳乳钉纹折肩三足炉
此炉式当为《宣德彝器图谱》第十卷所载 「索陶耳三足分裆中鬲炉」变体,平口外折,其上索耳冲天直立,乃三股纽绳状,与炉身分开铸造,后以铆钉相连。束颈,折肩,肩部浅浮雕乳钉纹一周,这种装饰见于宋元时期的柳斗罐,制作规范,排列整齐,颗颗圆润,风格迥立。圆鼓腹,底承三兽蹄足,腿足出筋,是为细工,翻转过来见足底,成桃形。
全器覆着古铜锈,朴拙自然。内膛麻子地。炉底中央开框,内铸 「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字体大,铸造浅,字风朴拙。
整器造型罕见,沈稳大气,貌如古陶,气韵独具。
明 局部金朝冠耳鼎式炉
宋、明仿古风盛,以宋代《宣和博古图》为代表的金石学著作纷繁出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批古朴稳健、意匠高古的仿古器应运而生,它们不仅在造型、纹饰、装饰上摹古,又被赋予创新,以应当时对于新奇作风的喜好,风格独具。
此炉造型新颖独到,气韵古雅,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有异曲同工之妙,相较之下,本品比例更为合宜优美,风雅之至。又知台北故宫藏品原为热河行宫之物,可见等级不凡,此造型或为皇家授意铸造,钟爱有佳,随行携带。
平口外翻,宽束颈。肩塑双朝冠耳,曲转向上,耳顶成斜直面,线条干脆利落,挺拔峭立。扁腹,出六处乳凸,两两一组,之间出戟相隔,或圆润,或尖锐,过渡流畅。缓收出平底,底承三中空柱形腿足,瘦而高,足底外撇。肩、腹交际处,浮雕带状纹饰覆盖而下,边缘随器形变化,婉转延伸,自两个乳凸状中间顺势至器底,翻转而视,三条带纹相交于炉底中央,装饰意匠仿若春秋战国青铜壶上所见的波带纹,明清仿古铜器、玉器多有出现。
拍品造型新奇,线条简约,气质古雅。炉体铸造薄而匀称,工艺称道。铜质偏脆,色泽高古,局部鎏金熠熠生辉,内外皆见绿锈,古意盎然,可见商周。今人以 「以拙为古,以奇为古」概括明代绘画的仿古特征,此评价用于此炉更贴切不过。
明万历 金太平有象冲耳熏炉
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崇佛,宫人称其为菩萨的化身,尊为 「九莲菩萨」。为满足内廷礼佛之需,此时官窑制瓷炉甚多,且造型丰富。拍品亦为此大背景下的产物,且为纯铜巨制,珍贵可见。
拍品式样当为《宣德彝器图谱》卷十九所载 「象甗夔龙垂花鼎」变体,器型源于商周青铜甗,同类器型还见于明早期铜胎掐丝珐琅,但尺寸远逊拍品。
炉体壮硕,气势非凡。盘口外敞,口沿内折,双冲耳浑圆直立,耳孔瘦高,更添挺拔之势。腹部高浮雕三象头,向下顺势出象鼻,鼻端内卷着地成三足,是为巧思。大象的雕刻极为写实逼真,额头宽阔,扇叶形大耳后翻,眉眼细长、微隆,长鼻翻卷,斜出锋牙。眼睛以阴线细刻表现,寥寥几笔,却传神之至。面部的骨骼肌肉或隆或凹,结实紧致。鼻子上皮肤褶皱的纹理也一一表现。颈部一圈系带,阴刻细密锦地花纹。这些细节都体现着铸铜工艺的精湛与一丝不苟,非官铸所不能为。
通体鎏金,工艺上乘,金水厚实,保存完好,熠熠生辉,富丽堂皇之气不可挡。内膛麻地,旋纹可见,是为晚明铸炉工艺特征。
炉底镌刻 「大明万历年制」楷书款,字体端庄方正,敦厚刚劲,尤其 「大」字的撇捺处顿挫有力,与万历官窑十分相像,再次左证此炉为万历朝无疑。
值得一提的是,炉身可见多处长方形修补,乃原始补铸痕迹。铜因精炼,灌模流淌时极易出现漏铜,皆需补铸。补铸非缺陷,而是工艺精湛、铜质精纯的表现,更风格别具。
整器取大象之形,循 「太平有象」之吉祥寓意,国之重器,大气磅礴,传承至今,珍贵难觅。
明中期 局部金莲塘婴戏瑞兽纹熏炉
有明一代,「新铜」器艺术蔚为大观,尤以宣炉显赫,传世所见款式大雅、洗练者多,但绝不乏工艺繁复的美器存在,与简约之风并行,且多为官方铸造,为内廷所用。拍品即为一例,高贵、雍容、典雅的宫廷风让人折服。
此熏炉艺术风格、款识特征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十分接近,时代风格尽显,款识写法如出一人。值得说明的是,台北故宫的藏品乃承德避暑山庄旧藏,可见级别之高。
炉体四方鼎式,直束颈,平口外折,细刻回纹一周并见鎏金。沿面高起线,可与炉盖紧密相合,严丝合缝,是为细工。盖面高隆,镂雕缠枝莲纹,与器身纹饰相呼应。盖钮圆雕大小狻猊,大者中空处理,燃香时烟雾可自口中吐出,意境仙骨。大者一足抓挠下颚,小者攀附其身,一足抬起与大者嬉戏,画面动感谐趣。器腹上阔下收,外壁通景浮雕缠枝莲纹,其中正反两面高浮雕相向童子,童子形象可与正德时期瓷器上的童子纹相较,头顶桃心状发髻,身穿阴刻莲花纹肚兜,喜笑颜开,双手执莲茎,茎端莲花婉转卷曲,顺势伸向画面中央,围绕一个火焰式梵文符号展开,此符号含义有待考证。童子双腿一立一起,自然曲躬,似阔步前行或跳跃舞蹈,画面气氛欢庆活泼。器身两侧圆雕螭龙耳,前肢抓踞口沿,两后肢踩撑器壁,健硕有力,背脊躬隆,卷尾点地,头部后扭,胡须髪眉飘然。器底承四兽吞式长足,中空,高挺有力。兽吞足唐代金器已有,金元时期的耀州窑则更多出现。
历经数百年,熏炉通体附着着自然产生的亮丽皮壳包浆,厚重天成,非刻意所能为。多处可见原鎏金,与高古深沈的皮色对比鲜明,难掩贵气。炉底微隆圆润,中央开框,内铸 「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工整清晰。
整器工艺精细考究,时代风格鲜明,宫廷风浓郁。且局部鎏金,使得通体主次分明,别具韵味。各处细节的表现地道,如莲花花瓣的饱满、枝叶的翻转,双螭龙耳的流畅一体、高浮雕童子的神态等,将明代铸铜工艺的高超水平表现得淋漓尽致,非寻常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