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之又玄 你知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意思吗?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6 10:29:56
分享:

玄之又玄:

玄在《道德经》一共出现过玄牝,玄德:玄通,玄同。其中玄德出现过三次。

玄牝: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玄牝”代表雌性,软弱,善良,能量。“玄牝之门”既是能量的出口的地方,“玄牝”代表是宇宙能量的源头,玄,在这里是本质,根本,而万物的根本是真理,真理是绝对的空虚没有办法命名。无既是空,所以,玄既空。

玄德:

《道德经》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玄德”:真理生出规律,“善”生出万物,万物在自然规律中,自生自灭,不播种,不收割,不占有,不留恋,这就是道的本性,本能,本来的品德。所以,“玄”既是本质空虚的意思。而且“玄德”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单纯无知,在第六十五章里更加直截了当阐明,知识与道的本质“玄德”是完全的相反的方向,“与物反矣”。起初,“善”创造人类的时候,是先给人一颗淳朴浑厚的心,而不是聪明知识,“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知识是治理国家的贼,而“善”才是国家的福,知道“善”与知识完全相反的属性,而这一种模式是一种存在的规律,“常知楷式”,而这一种规律的主体是“善”,“善”最怕的就是知识,善的本能是至善至美,是知识蒙蔽了善良的本能作出不善良甚至是邪恶的选择,如果没有知识的作用只是凭藉善良的本能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玄德”,“善”的本质是“虚”,所以,“玄”既“虚”。

玄通:

《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刚开始的时候或者是“太初有道”。“善”,能量。当“善”刚开始被称之为“道”的时候,既“善”的能量与“道”融于一体,“道”既“真理”,“善”与“真理”融于一体既“能量”与“规律”融于一体。“道”本来就是“真善美”三位一体,所以,“真善美”“微妙玄通”。第十四章:“博之不得名曰“微”,“微”,微小,微妙,微言大义。“微”在这里的解读为“美”或者是“公义”,“微言大义”既是公义的语言虽然声音很小但是很有公信力。“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道心”既“公义之心”。“妙”,奇妙。“常无欲,以观其妙”,“常”,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没有主观的“意识”与“欲望”,也就是“无知无欲”,而且“视之不见,名曰夷”,夷,公平,平坦。公平既是真理。真理的“夷”是“视之不见”,只能通过万物的形体感受真理公平所展示出来的奇妙。所以,“微妙玄通”,“美”与“真”之间,“善”居中。“公平”与“公义”之间,“公正”居中。“善”承上启下,承先启后,万物因为“善”而美丽,真理与公义因为“善”而彰显。“善”是唯一有形体,有大小,可以触摸,可以谈论,可以证明的“道”,而可以证明的“道”在规律之内,时空之中,都是暂时的存在,而永恒存在的却是“真与美”,但是“真”看不见,“美”留不住,“善”只是暂时的存在。“真”是“空”,“善”是“虚”,“物”会“变”,而他们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体现,这其中的奇妙“深不可测”。“善”既“虚’,“玄通”就是“善”在本质是与“真”与“美”相通,本质既是虚,虚既是玄,所以,玄就是虚。

玄同: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知者不言”,是道在本质上,也就是真善美在绝对的虚空中“玄通”,没有语言,也不需要语言,本来就是三位一体,心有灵犀一点通,而“善”从绝对的空虚中经过自然的规律生成万物,万物是有风有雨,有言有语,有形有体,有属性,有性格,有习惯,有风俗,在规律之中,时空之内,已经不知道自己的本质,也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我是谁?我来干什么?人生有什么意义?一连串的问题“言者不知”啊。而道的所体现出来的自然规律的运行的模式是自我学习,在错误中发现错误并且修正错误,,敬畏规律,遵守规律规则,远离危险地带,不以身试法,宁可“退尺而不进寸”,“不敢为天下先”,重视规则,把有可能犯错误的路径提早堵死,防患于未然,放弃自己的个性,统一思想,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根本上建立相同协调的价值观,在还没有出发之前就已经知道其结果“是謂玄同”,玄,本质,根本。本质就是空虚,所以,“玄”既“空虚”。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