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叶文洁向三体世界发射“到这里来吧,我将帮助你们获得这个世界”信号四十周年。作为科幻迷,纪念这一壮举的最佳行动,莫过于亲身前往现实中的“红岸基地”一探究竟了。
据说三体红岸基地原型位于张家口,是一座名曰“7010远程预警雷达”的遗址。电子地图显示距北京不过一百六七十公里,遂选个好天,驱车前往。
走京藏高速,一路掠过南口、居庸关等兵家要地,都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对峙的关键点,我们的目的地远程雷达,也是当年防范“老大哥”的产物。
开两个多小时后,过了洋河特大桥,在出口下高速,按导航指示奔“黄家梁村”。途中穿过一临街小镇,如果到得晚,可在此地找个饭店午餐。
我们出发得早,所以不停歇地开上去。进了黄家梁村,得问路了。一位大姐得知我们的来意,热情地用手比划着说不要往那边走,得一直沿这边走。我通过她坚定的手势明白了,要贴着右侧的路一直开,不管左侧的岔路有多诱人。The right road is the right road。
△一过黄家梁村,可以在左前方看到雷达所在山体,红圈中为雷达遗址。
出村后就没有水泥路了,但仍是硬化路面。有反斜面的坡,需要减速通过,否则可能秒变飞车。四月的田野仍未吐绿,荒草覆盖的丘陵上有稀落的树,神似坝上草原。
路边有一排输电线塔,但电线未到山脚就消失了。这是曾经给雷达供电的吗?很快,坡地上的大块太阳能电池板给出了答案。这是光伏发电的输电线。
△光伏发电的输电线
就这样,不理会往左的岔路,一路右行十分钟左右,便看到基地大门。心中暗暗感激指路的大姐。忽然想起在三体世界“雷达峰”的云海下,曾有一个叫齐家屯的小村庄,那里的人温暖了叶文洁冰冷的心。真实世界里,雷达峰下的村庄叫黄家梁,两个村庄的人都很友善。
基地大门由四个立柱组成三个门洞,中间过车,两侧过人。过车的门洞远比我想象的小,没有远东第一远程雷达基地的气魄。够用就好——前人仿佛在提醒我们。
△基地大门
一进基地大门,左手边的建筑可能是传达室。右手边却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建筑,略有倾颓,不知何意。可能是为了迷惑间谍卫星,而没有拆掉的庙宇?
△基地大门
路侧不断闪出些建筑。有的能看出是车库,大多数看不出用途。个别建筑上刷着“禁嚴氣火”的日文,可能是影视剧组取景留下的。拜托,1968年服役的东风2号射程已覆盖冲绳美军基地,日本唯恐殃及池鱼,美军的反导系统又不能依靠,哪里想得到有朝一日还能在中国的反导基地拍摄抗日剧呢?
△穿越的文字
很快开始盘山路,路上密布大大小小的灰色石块。后来我意识到这是水泥路面风化碎裂形成的。一下子想起中学时读过的一部苏联科幻小说《女巫的洞府》,那里面通往古代文明遗迹的水泥路也变成了这样的碎石路。看来,基尔·布雷乔夫这位科幻作家很有生活。
还有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讲的是如果人类突然消失了,地球将会怎样。类似的纪录片可以到这里来取景。
△理想的后启示录影片取景地
△路侧的标语墙显示,这是当地利用银行贷款资金建设的储备林项目。所以,进山防火,马虎不得。
路并不好走。由于连年碾压,又失修,导致两条车辙下陷,使路中心相对隆起。很多地方为避免“拖底”,司机得拿出驾校学车的劲头,把一侧轮胎压在路肩上,另一侧轮胎搭在路中心隆起处,跨着走。上碎石路前,建议将胎压放低,以获得更好的抓地力。
就这样,一面上坡,一面走“平衡木”,爬上一个半山平台,有一个三叉路口。往右望,可见右路通往山腰的山洞口。往左望,荒草丛生不知去处。右侧的路情况更差,遂决定弃车步行,头灯、手套、水瓶……披挂上身。
△从三叉路口望到的山洞口
△洞口近景
一分钟就走到了洞口,其实是一大一小两个洞口。先探外侧的大洞。这洞应该是有铁门和铁门框的,现已无存,仅余钢筋外露。洞中地上是一道沟槽,可能是排水、铺设液体管路和线缆用,维修起来也方便。
我们沿着沟槽边沿走入,右手边是些小洞窟,左手边是大洞窟。每个小洞窟里都有沟槽,与主洞地上的沟槽相连。小洞窟内部也比一般的民宅房间高,没有任何家具,看不出原来的用途。不要被照片的亮度迷惑了,洞里很黑,我们是开了闪光灯的。
△主洞
△主洞
△右手边小洞窟内部
△左手边大洞窟
主洞不深,行约百米便到了尽头,尽头是一个洞口,爬出这个洞口,发现身在山体的另一侧。四顾无路,便又回洞。
△主洞的另一出口
回程探副洞,也就是小洞口里面的洞。其实主洞、副洞是同时挖出的,人为砌墙隔断。现在墙上有些“T”字形的破口,可供人来回穿梭。副洞更深,里面深不见底,手电也照不到头,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同行的朋友问我:“要是你一个人,敢来吗?”我盯着黑暗,说“当然不敢”。
△副洞
由于没有探洞装备,我们没有深入,仅在有自然光的地方看了一会儿,却仍参不透副洞的用途。洞壁上有些涂鸦,比如这个黑色的狼头。
△貌似黑色狼头的图案
总结:洞里有碎石、灰尘,但不潮湿、无异味。建议带口罩、穿登山鞋,不带也行。
回到那个半山平台,开上车往左侧路走,通过排除法可知,这条路是通往雷达的了。半山平台下有个依山建的红砖楼房,推测是办公/宿舍楼。当国际局势不那么紧张后,人员便没必要在山洞里工作、生活了。而且,这么大的雷达,是没法保密太久的。
△依山建的红砖楼房
通往雷达的路依然难走,还有路面塌陷,一定要小心观察、谨慎通过,以免陷车。
△路面塌陷
△离雷达遗址越来越近,画面中心处为雷达
经过几间红砖平房后,豁然开朗。雷达遗迹就在车头右前方。雷达前方是一个平台。我们把车头朝路停好,开始走近雷达。
△雷达面板全貌
以山体为参照物,雷达显得很小;得以人体为参照,才能觉出它的大来。
雷达扫描天线阵列尺寸是20米X40米。对比目前宙斯盾巡洋舰上相控阵雷达的尺寸,7010雷达的尺寸配备在帝国歼星舰上正合适。
当年,这个雷达是要与640-1反导导弹、640-2反导大炮、640-3激光武器配合使用的,是这些防御武器的“眼睛”。7010雷达的代号就是“640-4”工程的产物,探测距离达3000公里,可以连续跟踪十批以上的外空目标。
△以人体为参照的雷达面板遗址
网上关于640工程,7010雷达的资料很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一辨真伪,这里就不详细引述了。简单说来,弹道导弹是进攻之矛,反导系统是防御之盾,那么雷达就是执盾手的眼睛。这台雷达估计可为防御方抢出不多于10分钟的预警时间,这对反导系统的运作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几分钟。
好好端详一下雷达面板遗迹:其表面类似水泥预制板,均匀布满被截断的钢筋。那是用来固定雷达面板的。在这一大片钢筋水泥的正中心,用红色油漆刷着“710”三个阿拉伯数字。
△能看到“710”字样吗?
面朝雷达,右手侧有台阶,可以爬上雷达顶部。根据网上信息,雷达顶部有洞口可以进入内部设施,里面别有洞天。但我们没有合适装备,腿抖,上了三分之一的高度就下来了。台阶踏步很高,没有任何护栏。
△雷达面板右手侧台阶
左手侧有一系列建筑。它们沿山体蜿蜒而建,朝向山下的一侧有窗户,玻璃无存。地上有瓷砖。再往里,可以看到类似浴池的池子,内壁也镶着瓷砖。
△瓷砖铺地
这里的涂鸦是最多的,墙上到处是驴友、旅游者的“到此一游”。令人动容的是几行用黑笔写的字“XXX部队 XXX、XXX、XXX 于2016年5月28回部队 故地重游 感谢部队的锻炼培养”。还有“河北唐山唐海XXX驻训留念十年后在到此地2003.8.9”。
这些曾是历史的亲历者,他们在这样荒凉的地方抛洒了青春,网上还能搜到曾在这里服役的人写的回忆文字。但眼前这几行字的旁边被人注释了“感动中国”,真是煞风景。我们看到的最早的留言是2001年6月写的,是宣化自行车队留下的,就在“浴池”上方的墙上。
△“浴池”与涂鸦
这几间房屋顶残破,尽头的墙角处有一洞。宽可容人。根据网上攻略,从这个洞钻进去,爬约70米可以到内部洞库。我们没有进入。
△这是人能直立行走到达的最远点,再深入,就得洞中爬行了。
△残存的墙壁与山下风光,目力不及的方向,就是苏联
从“浴室”出来后,发现有几辆越野车开上了雷达前的平台。很快,更多同一品牌的越野车上来了。它们撅着天线排成一列停好,天仙一般的男男女女飘下车来,握手台、持单反,志得意满。我默默地收起渣像素手机,开上十年高龄的轿车,下山了。这时,我脑海里冒出一个关键词:低技术组合。
低技术组合:“火龙出水、连发弩和阶梯计划……以上两种武器都是把落后的技术以先进方式组合起来,试图产生貌似超越时代的能力。”——程心《时间之外的往事》
说到低技术组合,我想起十几年前认识的一位摄影师,当时我们在马鬃山的戈壁滩,随古生物学家挖恐龙化石。同行的人都身着专业户外装备。唯独他脚蹬十块钱一双的解放鞋,是在酒泉的一家劳保用品商店里买的。
我问他怎么不穿户外鞋,他摆弄着手里的徕卡相机回答说够用就好。他穿着解放鞋,身姿矫健灵活,丝毫不亚于我们这些披挂高级装备、比他小三十岁的年轻人。我把这件事作为“人-技关系”的典型案例记到现在。
在当时有限的科技条件下,7010雷达是否也是通过“低技术组合”实现的呢?
△绿化项目标语牌
现在雷达所在山峰已经成为一个绿化项目,而且沿途可见这样的标语牌。若人类早能意识到地球是人类共同命运的载体,而且有朝一日恐怕还得带着它流浪的话,就不会在上面乱种“蘑菇云”了。这可能也是《三体》中《寂静的春天》成为叶文洁的启蒙读物的原因吧。
△黄羊山下的丘陵表面覆盖着一块块太阳能电池板,从高处俯瞰仿佛穿山甲的鳞片。
一面往下开,一面与朋友聊起来,这么有趣的去处荒废着真是可惜,应该让更多的科幻迷、军事爱好者来这里仿古寻幽。要是让我将这里开发成科幻主题体验基地,我会这么做:“XX XXX XXXX”
责编 | 船长
作者 | 赵洋,科技史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太空问题观察员,代表作有《<三体>航天考》、《太空将来时》、 《航天巴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