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水林,男,1956年6月生,湖南省茶陵县人。1982年1月毕业于原武汉建材学院非金属矿专业;1985年1月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6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深耕硅藻泥领域30多年,被誉为“中国硅藻泥第一人”.
主要工作经历1982.—1982.8
四川非金属矿山设计研究院,技术员
1985.1—1987.5
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助教
1987.6—1993.1
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讲师,教务处副处长
1993.2—1997.8
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副教授,系副主任
1997.9—2000.1
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教授,系主任
2001.1—2002.4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责任教授
2002.5—至今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团体及社会兼职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颗粒制备与处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硅酸盐学会非金属矿分会理事;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矿物加工利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专家组长;
主要成绩著作:15本;
论文:累积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及学术会议上用中、英文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20多篇;
发明专利:申请发明专利30项;其中12项已获授权;
获奖:“非金属矿粉连续粉体表面改性技术”获2007年建筑材料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环境友好无机复合超细活性阻燃填料”获福建省2005年科学技术三等奖;《粉体技术手册》获第9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
幕后英雄提起郑水林,了解的人可能不多,提到硅藻泥,凡是装修过房子的大概都了解过。央视《消费主张》给硅藻泥的评价说:“没有壁纸华丽,也不比乳胶漆简单,但它却以独特的风貌迅速扩展市场,它就是近年来被人们追捧的健康环保内墙装修装饰建材——硅藻泥。”但是,单纯的硅藻泥本身只能吸附甲醛等有机污染物,没有将这些污染物分解或降解功能。仅靠硅藻土或硅藻泥的吸附功能很难持续确保室内空气质量达标。
由中国矿业大学研发、吉林省临江市宝健纳米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实施产业化的新型纳米TiO/硅藻土复合光催化材料就能弥补单纯硅藻泥的缺陷。硅藻土本身可以吸附甲醛等有害气体,而“纳米TiO光催化活性组分”在可见光之下,可以将这些有害物进行分解,从而持续消除室内甲醛等有害物质。
研发“纳米TiO光催化活性组分”的人,就是郑水林。
2010年秋季参观美国MIT
一份坚守“我平常在上课的时候常常跟同学们说,做事情坚持最重要,我不能自己先放弃。”郑水林教授在硅藻泥领域深耕30多年,面对硅藻土在商业领域的快速发展,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客观科学地呈报科研成果。2014年“孔结构特性对煅烧硅藻土调湿性能的影响”的专题报告,郑教授采用产自中国吉林省临江的硅藻土泥为样本,列举出诸多客观公正的科研数据,全方位地从物质本源否定了当时中国硅藻泥行业中一些别有用用心的制造商家诸多毫无科学依据、罔顾事实、无中生有、信口雌黄的虚假宣传。最近郑教授在接受净然采访时反复强调:要坚持健康环保的理念,把产品质量做好,把服务做好,给老百姓带来健康的生活环境,造福老百姓。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大凡坚守初心之人,总有一份独特的人格魅力。
2014年10月16日成都召开的中国硅藻泥行业发展论坛大会上,中国硅藻泥壁材行业的科研学术带头人,资深硅藻泥研究专家、中国矿业大学郑水林教授终于发表了具有学术价值的《孔结构特性对煅烧硅藻土调湿性能的影响》的专业论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书育人是我的事业”。郑水林从1993年开始指导研究生,到现在为止,他累计培养了研究生近百名,毕业生遍及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央企、国企及地方企事业单位等,许多学生已成为我国矿物加工、特别非金属矿深加工和非金属矿物材料领域的学术和技术骨干,部分学生已是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及企业的中高层经理。还有部分学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并受聘在国外科研机构和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工作。
“郑老师属于那种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老师,他将培养学生放在首位。为了不耽误上课,常常在出差前就安排好回程。”郑水林的一个学生十分敬佩自己的老师。“他在非金属矿行业和粉体技术行业知名度很高,声誉也很好,找他合作的企业较多,但郑老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该合作项目要有助于研究生的培养。”“他对学生宽严结合。”“学业上他会要求你认真提交选题报告,提供阶段性试验报告并在组会上讲,撰写毕业论文之前要先写实验总结报告;他对学位论文的修改细致到标点符号,一篇论文他要审阅好几次。”“但是,他对人宽厚,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生活上都关心和爱护学生,坚持给所有学生提供资助”。“他鼓励你撰写高水平论文,同时支持你参加全国性相关学术和技术会议,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可以参加一次国内学术会议。”“他也批评人,但比较讲究场合和方式,他私下常说,成材过程哪有不犯错的,关键是在纠错中成长。”在同学们的评价中,郑水林对学生的关心、培养令人感动。
“很多学生包括现在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留学的学生,都很懂事,逢年过节,特别是教师节都会打电话或者发来短/问好。”郑水林骄傲地说,“甚至遇到喜事或者难事也打电话来跟我聊聊。”他办公室的书柜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组泥塑人像。“这是2013年毕业的学生们特地定制的。左边是我和我的老伴,右边是他们。”郑水林笑着说:“其实我觉得不大像,但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