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上海开埠。
上海开埠60年后,清朝工部局在今天的虹口区武进路,成立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前身:上海西人隔离医院。
从1904年到2018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走过了波澜壮阔的114年。
PART 1 历史篇
1963年新年钟声敲响后的第二天,上海外滩、车水马龙。
这一天晚些时候,一个石破天惊的壮举将发生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此后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将举世瞩目,闻名遐迩!
1963年1月2日,厄运降临在上海机床厂工人王存柏身上,难题摆在了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面前。
面对完全被机器轧断的右手,陈中伟、钱允庆和鲍约瑟三位医生敢为人先,决定将断手重新接回去。
在攻克手术中出现的一道道技术难关后,断手终于完全成活,并恢复了很好的功能。
这是全世界第一例断手再植手术在上海取得的成功,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一个神话!
断肢再植在国际医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1973年,美国断肢再植代表团首次访问中国,赞扬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大的再植中心”。
曾炳芳:断手再植的成功开创了中国显微外科技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为我们学科赢得了“中国断肢再植摇篮”的美誉,也促使学科在再植、再造和修复等四肢显微外科领域不断攀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中国显微外科技术处于和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做出贡献!
如果说断手再植使患者不幸离断的手失而复得的,再造手则是让无手伤残者重新获得有感觉、能活动的手!
于仲嘉主任带领同事们推陈出新,提出了将患者自己的脚趾头移植到截肢的前臂残端再造手的设想。
经过模拟手术,揣摩完善,1978年10月,世界上第一只再造手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问世。此举又一次引起世界轰动,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手”。
随后,上海六院又相继完成了“双手再造”、“五指再造”,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术”,使手再造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曾炳芳:从断肢再植的成功到再造手的诞生,显微外科技术发展到新的高度,六院骨科也从“断肢再植的摇篮”演变成“中国手的诞生地”!继陈中伟院士之后,于仲嘉教授带领着我们学科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创伤事故的发生极具突发性。如何把用于二期修复的显微外科技术提前应用到急诊治疗,让伤残的肢体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救治,成为缩短治疗的病程、提高修复的效果的关键。
曾炳芳:我们学科应用自己研究的显微外科新技术治好了各种各样伤残的肢体,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支全天候的显微外科医生队伍,为临床上开展“肢体复杂缺损的急诊显微外科修复”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急诊显微外科手术风险大,技术要求高,挑战是巨大的。六院中青年一代骨科医生们,发扬六院骨科断肢再植的精神,将传承的显微外科技术成功应用于肢体组织缺损的急诊一期修复,挽救了许多严重损伤的肢体,修复缺损组织内容广泛,几乎涵盖用于二期修复的所有技术。
曾炳芳: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正是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的前进步伐,从初创时期的十几张病床发展成拥有400多张病床的临床医学中心,俨然是我们国家临床医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依靠前辈创下的辉煌,加上同道们的不懈努力,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品牌学科。
【点击观看视频】:
《骨科发布-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PART 2 人物篇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近60年的发展,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涌现出许多杰出的领军人物。他们成就了历史的辉煌和今天的成就。
骨科创始人陈中伟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重建显微外科学会主席,被国际医学界誉为“断肢再植之父”!是世界显微外科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于仲嘉教授发明的“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术”,使骨科从再植外科的技术高峰登上了再造外科的另一个技术高峰!2010年被授予“中国显微外科终身成就奖”,上海市医学会百年庆典上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张长青:1995年因为年龄的原因于仲嘉教授退居二线,将骨科主任的接力棒交给了曾炳芳教授。曾炳芳教授是两位前任的学生, 2010年被授予“中国显微外科杰出贡献奖”。
曾炳芳教授也是显微外科领域的著名专家。早在1977年他援藏期间,作为住院医生就成功完成了西藏高原第一例断手掌再植手术。
曾炳芳教授走上骨科主任的领导岗位,与时俱进,紧紧抓住学科的发展机会,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相继建立骨科的各个亚学科,把诸多技术上崭露头角的中青年才俊陆续推上亚学科的带头人岗位。
曾炳芳教授先后出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2010年曾炳芳教授卸任,把骨科主任的接力棒交到张长青教授手里。
张长青:我作为骨科的学科带头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深感荣幸,但要带领团队继续攀登,压力可是不寻常地大!不仅要继承发扬骨科的传统,还得在新的技术领域里不断开拓,医、教、研哪个方面都不能少。
张长青教授在显微外科、组织缺损修复、骨感染等领域都颇有建树。游离腓骨移植技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迄今已经手术治疗患者3000多例,在国际上居领先水平;运用显微外科、修复重建、矫形等技术,使钢铁战士刘琦重新站了起来。
先后获得上海市十佳医生,上海市医者仁心奖和白求恩式好医生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先进卫生工作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学术领域,张长青教授出任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亚太修复重建外科联盟主席、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和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张长青:我担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后,骨科主任的岗位就交给了柴益民教授。柴益民教授是全国先进卫生工作者、上海市领军人才,也是显微外科领域的专家。六院骨科聚集着一大批中青年专家,在柴益民主任的带领下下,各自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引领和推动着骨科临床和科研的发展。
骨科主任柴益民教授是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显微外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曾炳芳:长江后浪追前浪,我们可以说,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显微外科事业后继有人!
与曾炳芳院长同时期的眭述平、姜佩珠教授分别担任骨科常务副主任和修复重建外科主任,他们都是知名的显微外科专家。姜佩珠还当选“上海市十佳医生”,享誉上海医学界。
范存义教授是上海市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也是上海市医学会手外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骨科行政副主任兼关节外科主任张先龙教授是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副组长。
骨科行政副主任兼创伤科主任罗从风教授是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理事。
骨科行政副主任兼关节镜外科主任赵金忠教授担任过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关节镜学组组长。
张长青:上海六院骨科规模大,工作量巨大,各种病种很多。也正是由于繁忙的临床工作和良好的学术环境,才锻炼并涌现出一批批出色的临床专家。
目前六院骨科有153名医生、13名专职科研人员;正高级职称29人,副高级职称44人,全科医师95%人员拥有研究生学历,有博士学位的90人。,骨科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6位,硕士研究生导师26名,
张长青:上海六院骨科作为国内骨科发展比较快、为数不多的超大型科室,青年医生占大多数。特别注重人才培养,营造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因为他们是骨科不断发展的推动力,代表着六院骨科的未来。
目前六院骨科有153名医生、13名专职科研人员;正高级职称29人,副高级职称44人,全科医师95%人员拥有研究生学历,有博士学位的90人。,骨科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6位,硕士研究生导师26名。
拥有上海市领军人才3位,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启明星计划、浦江人才计划、青年科技英才杨帆计划等16位。与美国梅奥诊所、匹兹堡大学、耶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开展国际合作及人才培训,定期选派优秀青年骨干轮训,加快青年人才的成长。
张长青:骨科发展到今天,正是有前辈和一大批同道为了骨科学科的不断积累和进步,忘我工作,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奠定了六院骨科今天的优势地位。向为我们创下宝贵财富的前辈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团结一致为学科建设和发展而努力拼搏的骨科团队表示衷心的感谢!
【点击观看视频】:
《骨科发布-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PART 3 成就篇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上海六院骨科从小到大,日趋成熟,成绩斐然。
1994年六院骨科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 2001年获批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2007年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又获国家骨科临床重点学科。2014年获批国家运动医学临床重点专科。
自2010年上海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全国医院最佳专科排行榜以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除了2013年以外,一直蝉联京外第一名。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发布已经4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2014、2016、2017年排名第一。
柴益民: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规模大、学科全,深受老百姓的信任和欢迎。在上海的马路上街道旁,如果有人问:骨科看病要去哪里?回答一定是第六人民医院。
目前,骨科核定床位466张,实际开放床位580张,拥有修复重建、创伤、关节、脊柱、运动医学、骨肿瘤、足踝及小儿骨科等8个亚学科12个病区。
2017年骨科门诊量超过46万人次,年手术量达4.9万余台,平均住院日6.7天。
上海东方卫视拍摄的科普纪录片《急诊室故事》就是在六院完成的。
柴益民:在完成繁重临床任务的同时,六院骨科十分重视科研的投入和产出,鼓励临床医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研究的结果最终回归到临床实践。
近5年来,六院骨科牵头承担卫生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4项、部市级课题65项共130项;申请专利101项,临床成果转化1项,年产值逾亿元。
2007年来承担国内外临床多中心项目项目53项,主持27项,主持或参与我国骨科相关指南或共识26项。2018年获批工信部、卫计委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发改委、卫计委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经费1.5亿元。上海市卫计委振龙头项目经费2500万元。牵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项,项目总经费2500多万元。
过去10年间共发表SCI论文972篇,其中临床论文510篇,影响因子大于10分13篇,5分以上109篇。2004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一等奖11项,主编及主译临床学术专著36部。
柴益民:作为上海交大医学院的重点专业,骨科也非常重视教学工作,因为医疗是医院的今天,教育事关医院的明天。作为全国的品牌学科,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全国各地培养骨科人才。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附属医院,承担着医学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获得过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交大医学院优秀教学团队、医学院精品课程、市教委精品课程等教学成果。每年毕业研究生50多名。
六院骨科是上海卫生计生委首批骨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上海市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创伤骨科研究所”,“中国上海国际四肢显微外科培训中心”和“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中国创伤骨科培训中心”的建立使学科成为技术教育的殿堂。
每年主持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6项,培训各级各类专业人员1000余名;每年接受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120多名。四肢显微外科学习班自1984年开办以来共举办54期,培训人员2500多人。
柴益民:医院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阵地,骨科更是救死扶伤的前线,哪里有灾难,人民需要我们,六院骨科就出现在那里,责无旁贷!六院骨科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六院骨科历来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典范和主力军,泰国海啸,汶川大地震,雅安芦山地震,援滇、援藏、援疆、援非、援老挝,都有六院骨科的身影。
援疆、援藏“造血式”技术输出,历经5年,援助的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和日喀则医院分别成为了“南疆骨科中心”和“藏南骨科中心”,饮誉边陲。
【点击观看视频】:
《骨科发布-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寄语上海六院骨科
柴益民:六院骨科所有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的,既有国家政策的指导支持,医院领导的高瞻远瞩,兄弟医院的相互合作,也有患者对学科的认可和信任,加上学科团队的、传承创新、拼搏奋斗结出的丰硕硕果。
张长青:风风雨雨六十载,学科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继承传统 开拓创新是学科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动力,建设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骨科临床中心是学科建设的目标。六院骨科全体同仁将秉承“医道 仁德 纳川”的精神;遵医守道,仁爱重德,广集天下人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打造领先学科!
曾炳芳:我们一定不辜负党和国家的信任、人民群众的期望,立足本职,一如既往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