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流感嗜血杆菌大家可能有些陌生,提起HiB疫苗知道的就多了,这种疫苗的全名叫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
流感嗜血杆菌这个名字很让人迷惑,它和流感有什么关系?
这件事说来话长,1889-1890年间发生了全球第一次流感大流行,也给了如日中天的现代微生物学一个分离流感病原体的机会。1892年,Richard Friedrich Johannes Pfeiffer从流感样本中分离到一株细菌,命名为流感杆菌,认为是流感的病原体,对Pfeiffer的这个发现,当时几乎无异议。
没有异议的原因有二,一是当时的大势,除细菌之外的病原体比如病毒在当时还没有被确定,尽管有迹象表明除细菌之外还有其他致病微生物,但微生物学的主流认为所有传染病都是细菌引起的,在此之前和之后,炭疽、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的病原菌陆续被发现,使得主流科学家相信找到其他疾病的病原菌只是时间问题。
二是Pfeiffer本人的背景,Pfeiffer是科赫的学生,后来成为科赫的助手,1891年出任柏林传染病研究学科学系主任。Pfeiffer后来随科赫在印度研究鼠疫、在意大利研究霍乱,并在伤寒菌苗的研究上做出重大贡献。科赫是微生物学大师,手下人才济济,Pfeiffer是其中佼佼者,只是运气不佳,没有获得诺贝尔奖。Pfeiffer很严谨,他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可信的。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在全球流行,死者几乎以亿计算,当时科学界基本认同Pfeiffer的观点,人们从分离细菌开始,试图做出疫苗。但医生们在第一波流感的病人身上根本找不到流感杆菌,这个观点才受到怀疑。在第二波流感的病人身上,分离到流感杆菌,但不能从所有病人身上分离到,无法证实Pfeiffer的观点。
此时,病毒学已经出现了,各国科学家试图证实流感是病毒引起的,但鉴于技术的原因,没有最后的结论,但多数人尤其是亲临流感防疫第一线的人,已经扬弃了细菌导致流感的理论,因为用细菌滤膜过滤后的鼻腔粘液依然能导致实验动物患流感。
1924年,洛克菲勒研究所的Paul Lewis和他的学生Richard Shope在研究猪流感是将流感杆菌滴进健康猪的鼻腔,结果猪得病了,在猪的呼吸道里发现了流感杆菌,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证明流感杆菌能致病的试验。但是,之后他们再也无法重复出这样的结果。
几年后,Lewis在巴西研究黄热病时殉职,Shope继续导师未竟的事业,用猪做模型研究流感,但是除了出现发烧、咳嗽之外,没有一头猪得流感,而且流感杆菌还是经常出现。他意识到,也许流感的病原有两种,于是他把过滤后的流感提取物和流感杆菌一起给猪接种,结果猪不仅患了流感,而且还出现严重的肺炎,于是Shope认为,猪流感没有单一病原,必须在病毒和细菌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能感染。
利用Shope的技术,1933年,英国科学家Wilson Smith、Christopher Andrewes和Patrick Laidlaw在白鼬模型上分离出人流感病毒,两年后他们和Shope分别确认1918年大流感是病毒引起的,至此流感杆菌不再被认为是流感的病原体,后来改名为流感嗜血杆菌,名字中还保留着流感,让不明真相的人继续混淆着,百年前的细菌性流感的说法还有一定的市场。
历史说完了,总结一下,流感是病毒病,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和流感嗜血杆菌无关。那么流感嗜血杆菌和什么有关?
流感嗜血杆菌通常在人体上不会致病,只有在其他因素存在的情况下,比如有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存在的慢性发炎组织时,流感嗜血杆菌便会使人生病。
都是些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