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宰大明 孙承宗与孙奇逢终生为友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5 15:24:13
分享:

一、儒学大师孙征君

儒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思想界的又一个活跃时期,理学、心学、气学等学派林立,广为传播,出现了王夫之、顾炎武和被誉为明末清初三大儒的黄宗羲、李颙、孙奇逢等众多的思想家,他们敢于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主义、否定帝权。黄宗羲甚至还提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孙奇逢,北直隶容城人,字启泰,一字钟元,万历举人,明清之际学者。崇祯九年,组织民众抵抗清兵的进攻,保卫县城。崇祯十一年,孙奇逢率领家人到易州的五峰山,他的门生亲友跟随有数百家。孙奇逢部署防守抵御清兵,继续教书育人。顺治七年,南迁到河南辉县苏门山,九年,工部侍郎马光裕以夏峰田庐相送,于是率领子弟躬耕于此,四方来学习的人,也授予田地耕种,使所居之地形成村落。孙奇逢居住夏峰二十五年,故人称夏峰先生。当年好友孙承宗曾准备上疏请孙奇逢以兵部职方辅助军事,推辞不去。清朝屡屡征召,还推荐他为国子监祭酒,却不肯做官,隐居不仕。故人称孙征君。

孙奇逢修身苛刻严厉,对弟子以诚相待,为学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初宗陆王心学,晚年钦慕朱熹理学,最终成为两派的调和论者,而且精通《易经》,著有《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等。

康熙十四年孙奇逢去世,年九十二岁。道光八年,从祀文庙。

孙奇逢弟子众多,今河北保定地区的著名人物有:新安魏一鼇、清苑高鐈、博野颜元等,孙奇逢对理学颜李学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孙征君86岁画像

二、大明宰辅孙承宗

孙承宗,,明保定府安州高阳县人,字稚绳。万历进士,天启帝师。天启二年,在国家危亡之秋,朝野惶恐之际,出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自请督师,经略蓟辽,在关四年,修城堡数十座,拓地四百里,开屯田五千顷,年收入十五万。后为魏忠贤党排挤去职。崇祯二年后金入大安口,孙承宗又是在大明王朝十万危急之时起用,星夜入京陛见,命守通州,后移镇山海关再次督师,收复永平、迁安、滦州、遵化等地,将后金全部赶出关外。四年,罢职归里。十一年清兵绕道入长城,攻高阳,他率家人血战,城破自杀,阖门殉国。

孙承宗首次督师,熹宗下诏称:“朕所依赖,亦惟卿一人,汉则孔明,唐惟裴度。”

孙承宗为抗清而死,《明史》系大清所纂,仍然对孙承宗评价极高。乾隆四十一年清朝专赐孙承宗谥号“忠定”。

史学家评价明朝人物,认为明朝二百多年,能出将入相者只有三人,即开国元勋徐达、嘉靖朝的杨一清和晚明的孙承宗。明末清初的文坛泰斗钱谦益称孙承宗“品望在馆阁,功劳在社稷,威名在夷虏,忠义在宇宙。”

今人更视孙承宗为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诗人,不愧为民族英雄。总之,自孙承宗去世,至今三百多年,不论是他的朋友还是敌人;也不论朝代更迭,社会变迁,对他的评价都是一片赞誉,一片掌声,这在中国历史上鲜见。

孙承宗一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公大忠,大仁大义,率先垂范,也正是由于他的品德高尚,行为端正,学识渊博,胆识超人,气魄恢弘,博得了朝野一致好评,在边关得到了一大批俊杰志士的拥戴,确立了他在“在朝朝重,在关关重”一言九鼎的地位。

他从不结党营私,史书记载,他“生平不植交树党,及一人入塞,更不内顾,交游怨其希阔,权贵怪其冷落。”他曾经说过:“附小人者为小人,附君子者未必为君子。吾辈应斩钉截铁,自立人间。”“为君子所容,未必君子,为小人所容,岂非小人?生平不附君子,顾可求容于小人乎?”他还曾说自己“平生不涉趋避,止办得干净二字。”历史证明,他一生确实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人。

在高阳乡贤祠里一直供奉着孙承宗的神主,上写:“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谥文正,孙公承宗。”在高阳还为孙承宗建专祠以祀。康熙十六年,孙承宗的神主入保定府乡贤祠供奉。

孙承宗曾经在澄海楼题字“胸襟万里”,至今留存,充分表现了他宽广的胸怀。

孙承宗画像

三、易水岸边初相识

古人讲究居必择邻,交必良友。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友。孙承宗生就铁面,为官为人铁面无私,处事公正,不怕得罪人。在朝中也确实得罪过不少人,他在朝中就像一棵参天大树,独立支撑。也有不少人对他的才能和品德深表佩服,与之交友。根据史料,他的朋友不是很多,他自考中进士后不再吃肉吃细粮,没有酒肉朋友,也从不磕头拜把子。朋友都是志同道合者,有的还是他的属下和战友,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时间的检验,够得上生死之交。其中包括孙奇逢、鹿善继、茅元仪、范景文等。

孙承宗与孙奇逢初次见面,是因为孙承宗的一次见义勇为。

万历二十九年,孙承宗赴易州参加省提督学政组织的考试。一天夜间在易水河畔散步,发现一个兵痞正在欺负一个儒童,史料的记载很简单,只用了“窘辱”两个字,窘意为受到困迫,说明儒童被兵痞抓住并进行侮辱。孙承宗自幼仗义任侠,立即上前制止,并询问事情原委。儒童向孙承宗哭诉经过,孙承宗非常气愤,怒斥兵痞,然后问其姓名。

史书记载,孙承宗身材魁梧,肩宽臂阔,背后可遮二人,铁面剑眉,电目岳颧,闪闪屹屹,髯长而疏,声如鼓钟,殷动墙壁,方严果毅,不苟言笑,人望而畏之。并非是一个白面书生。虽然孙承宗没有威胁恫吓,但兵痞见孙承宗如同一座铁塔,声如雷震,心中十分害怕,就说了实话,交代了自己的姓名。孙承宗说要报与官府,兵士害怕受到惩处,赶紧把儒童释放回家。孙承宗见义勇为,当时广为传扬,

孙奇逢十七岁考中万历二十八年庚子科举人,当时也在易州参加考试,听说了孙承宗的事迹,心中很佩服,于是主动会见孙承宗,二人促膝长谈,谈经论学,讲天下事,都觉志同道合,相见恨晚,从此成为知音。

四、信守礼教赞孝行

“仁”是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孔子言“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所谓礼,是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就是把“仁”的内容从军国大事到日常生活制度化、典章化,让人去执行。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人称“周礼”,其中也包括丧葬制度和祭祀制度。按照礼法,父母去世后,儿子与承重孙还要倚庐守孝三年。古人把守丧时在父母墓地居住的房子称为倚庐,倚木为庐,门向北开,用草木等物盖成。

万历三十二年,孙奇逢二十一岁赴京应试,进京途中听说父亲去世,于是慌忙弃考回家奔丧,一如古制殡葬,服丧服,筑室墓旁,与哥哥弟弟一起为亡父守孝三年。然而不料三年期过,祸不单行,母亲又亡,于是又与哥哥弟弟一起为母亲守孝三年。

也是在万历三十二年,孙承宗参加殿试中榜眼。万历三十六年请假从北京回高阳老家,路过容城县,得知同年举人陈见斋已经去世,又无子女,家中老母亲生活困难,便主动登门拜见,并资助其生活,还嘱咐知县袁晓屏给予抚恤。但由于孙奇逢正在守孝期间,谢绝事故,不能相见。

孙奇逢弟兄“倚庐六载”,感天动地,时人称赞不已,朝廷旌表孝行,也深深感动了孙承宗,这时他在翰林院任职,特作诗《赠孙孝廉启泰》以褒扬:

赠孙孝廉启泰

君家兄弟两执亲丧,倚墓门而居者六载。诗以赠之:

容城城坳大如斗,今古贤豪萃作薮。

静修之修忠愍忠,撑柱乾坤万不朽。

行天日月地江河,出奉君王入父母。

孝廉崛起两贤乡,手握天常为世纽。

黄金台上已知名,高堂舞彩歌曼寿。

一朝风雨下庭帏,大椿零落萱花剖。

夜台长夜寂无人,忍见野林狐兔走。

九原日忆念儿心,六载枕苫相与守。

诸妇同集一亩官,优龙劣虎声如喁。

蓼莪有句不成读,黄土一抔泪为阜。

紫荆花烂雨盈襟,鸿雁影联月在牖。

陇笛咽寒几断肠,夜乌泣云空翘首。

我亲亦未尝君食,帝书日月悬培塿。

感君兄弟倍酸辛,孝子忠臣天并久。

君家兄弟远相传,亭亭玉树师且友。

能与朝廷生异人,应得异人还报厚。

孙承宗在诗中称赞孙奇逢弟兄是孝子忠臣,也是自己的良师益友。明清时期称举人为孝廉。

诗中的静修即元代的刘因,字梦吉,号静修,雄州容城人,宋元之际学者。忠愍即大明忠烈杨继盛。都是孙承宗非常崇拜的前代英杰,称赞“静修之修忠愍忠,撑柱乾坤万不朽。”此时的孙承宗已将刘因、杨继盛、孙奇逢三人视为三杰。

孙承宗在天启四年编纂的《高阳县志》里引用了一些古人吟咏高阳的诗词,第一首就是刘因咏高阳苍山诗:“苍山,旧志云:一名双石峰。濡志曰:人为成者,地盖废园也。刘静修因有诗:

路傍双石立崔巍,曾见游人几往来。

想得当年全盛日,好山横处尽楼台。”

孙承宗二十三岁时曾亲赴保定拜谒旌忠祠,并洒泪作诗:

《谒杨太常椒山祠》

杨公负奇颖,舞象成奇调。

孝友自天植,义烈为谭笑。

两疏志竟酬,一泓血未耗。

代迼姳逾尊,祚薄神复耀。

皎皎夜台月,风吹清庭徼。

我来采芳芷,洒泣一投吊。

万历二十九年,保定府奉旨重修杨继盛祠,移至西关。因孙承宗与杨继盛为“同里人”,后应保定知府邀请,撰写了碑文《保定府重修敕赐忠祠碑》,碑文记述了杨继盛的生平,以及御批修建旌忠祠的过程,称其“侃侃大节,撑拄宇宙”,“丹心万古,天王圣明”。孙承宗还称“予读《忠愍集》至其苦,阴雨泪辄淫淫下。”

五、心忧国是救东林

天启四年,魏忠贤阉党把持大明朝政。魏忠贤,河间府肃宁人,万历时入宫。泰昌元年,被熹宗任命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后来又兼掌管东厂,勾结熹宗乳母客氏,专断国政,自称九千岁,也称九千九百岁,下有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孙,从内阁六部到地方督抚,都有私党,无恶不作,使得明朝政治日益腐败。

然而,魏忠贤的倒行逆施遭到了东林党人的公开反对。天启四年,左副都御史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左佥都御史左光斗也参与其中。后来又亲劾魏忠贤三十二斩罪。一时间,群僚响应,纷纷弹劾魏忠贤。天启四年,魏忠贤兴大狱,东林党杨涟、左光斗等人先后下狱。

孙奇逢与鹿善继父亲鹿正、新城张果中等人倡议集资营救东林党人,并安顿诸人子弟。一时义声震动儒林,被誉为“范阳三烈士”。孙奇逢想到与孙承宗的朋友关系,于是写信给正在山海关督师的孙承宗,希望他“以军事疏请入见”,让皇帝晓以实情,以遏止魏忠贤,解救东林党人。当时,鹿善继正在山海关辅助孙承宗,孙奇逢就让鹿善继转交书信,请孙承宗紧急上疏搭救。

孙承宗在前方带兵作战,军务缠身,无暇内顾。最初,魏忠贤以同乡名义拉拢孙承宗,派人来军中慰问。孙承宗不为所动,不见来人。这时孙承宗正在巡视边地,接到孙奇逢书信,想以入朝为熹宗祝寿为名,以帝师和督师身份面奏机宜,以责论魏忠贤之罪,于是上书熹宗,要求觐见,并在通州等待召见。魏忠贤的死党魏广微听说后,立即报告魏忠贤,说孙承宗拥兵数万进京,将清君侧,兵部侍郎李邦华为内应,魏公将成齑粉。

魏忠贤听说孙承宗进京,吓得魂飞魄散,就假装委屈,趴在御床边痛哭流涕。熹宗心动,于是不准孙承宗进京。孙承宗在通州接到圣旨,只好返回山海关,心中气愤,上疏乞求罢职。魏忠贤又派人侦探,发现孙承宗轻车简从,车舆中只有被褥,后车中也只有鹿善继一人,这才放了心。

六、高阳拜寿留佳话

崇祯九年正月二十五日,孙奇逢与鹿善继和儿子立雅到高阳为孙承宗拜寿。虽然是老朋友,但由于孙承宗与鹿善继长期在京城为官,后在边关征战,孙奇逢忙于治学,很难一聚。现在孙承宗与鹿善继都已解职还乡,孙承宗决定让他们住下,于是二人在高阳住了十多天。前往拜寿的还有金毓峒等十多人。老友相聚,纵论天下大势;都是儒学大师,“或谈文章,或谈经济,或谈理学”,常常交谈到深夜,忘记了疲倦。

金毓峒,字稚鹤,保定卫人,崇祯七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后为监察御史。崇祯十七年,大顺军攻保定,被执后自杀。乾隆四十一年谥忠烈,神主入忠义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孙承宗分外高兴,说只恨没有青梅酒啊!意思是说这是一次英雄聚会,应当煮酒论英雄。于是每天饮酒赋诗,几个人都出口成章,留下了千古名篇。孙奇逢效仿容城同乡、元朝的刘因《九日九饮歌》吟道:

一饮君听第一歌,萧萧烟垄转晴和;

双杨耸峙插天半,想见先生道韵多。

二饮重赓第二歌,乾坤舒卷任婆娑;

莫愁当日期功少,翻喜今朝展墓多。

三饮山人笑且歌,晋家处士孰居多;

尧天万古尤容许,胜国荆棘奈我何?

四饮须歌第四歌,幽人未领已颜酡;

腹鳞唇甲方酣战,尺水无风自起波。

五饮初喧四座歌,太行徙倚吐青螺;

非凭酒力当风力,坐对先生分外和。

六饮相将醉景过,问心不语意如何?

半生有志今摇落,仍欲从头细抚摩。

七饮人惊饮量多,牢骚忽而起悲歌;

腐儒不识真儒意,横肆讥谈可奈何?

八饮人惊饮量过,百年无地意如何;

好留底本归桑海,英略雄图未足多。

九饮苍崖籍翠蓑,羲皇上枕乐如何;

椒山曾为怜同调,愧我樽前漫和歌。”

从诗中可以看出,孙奇逢对孙承宗很尊重,称先生。他似醉非醉,借酒浇愁,抒发了自己对江河日下的大明王朝的担忧,也预料到了自己的下场很悲惨。诗中还谈到了前辈的刘因、杨继盛,将古比今,属于同路人。

七、守卫城池退清兵

崇祯九年五月,清兵入关,对顺天府和保定府的一些州县发动速攻,共克城十二座,其中包括文安、遂城、雄县、定兴。所到之处,实行“杀戳、焚掠”政策,对广大汉人和明军士兵进行血腥屠杀。

这次清兵南下攻城,唯有高阳和容城未被攻陷。八月二日,清兵攻陷安州后直奔高阳。安州距高阳只有四十里,孙承宗得到消息,立即组织吏民布置城防,并试验火炮。清兵在距离高阳七里时听到炮声,怀疑城中有备,于是引兵而去。

得到清兵南下的消息,孙奇逢协助容城知县先整修了城墙,组织民众守卫,同仇敌忾,打退了清兵的进攻,保住了县城。清兵只能在四乡攻掠。孙奇逢曾作《沙河战士歌》,歌颂了容城县沙河村百姓英勇抗击清兵的事迹。

沙河战士歌

丙子,敌薄容城,四乡被掠,沙河村杨可正率其二子守成、守家与之战,魏君贵、魏延海、魏延康、魏君俸、魏延结协力,相持甚久,守成、君贵、延海、君俸、延康俱战死,魏君聘独守西巷,敌竟不能攻而去。

谁云兵锋不可当,只缘胆裂手脚忙。

杨氏可政称无敌,携子慷慨护其乡。

以绳缚虎如缚兔,四面受敌神愈王。

大儿重伤犹酣战,血碧身僵刀五伤。

小儿袒背大声叫,擒贼何如生擒王?

可怜死斗魏君贵,延海延康俱战亡。

君俸延结争投石,不数大剑与长枪。

独守隘巷有君聘,沙村坚固如金汤。

感叹诸君保北方,纵死犹闻烈骨香。

孙承宗也写下了《文安行》、《遂城行》等多篇诗词,记录了这次清兵入关的情形。如:

《雄令行》

仁哉雄令尹,孤城空万家。

城既不可守,守亦不能遮。

何如散四方,苌楚乐无涯。

健儿枉跳梁,入豳徒纷拏。

忿骋无所掠,不坚亦无瑕。

怪尔贪婪吏,政虎赋方蛇。

营橐不营城,置罝复置笯。

痴黠半相柪,枯菀竞为哗。

聚徒护一躯,而丛万咨嗟。

岂谓城当空,不守空为嘉。

大雄与小雄,衰柳仍寒鸦。

在诗中能看出孙承宗对贪官污吏的愤懑。他认为有些城池既然不能守,还不如不守,只能是百姓无谓的流血牺牲。这年秋天,定兴知县来高阳拜见孙承宗,谈到城防之事,孙承宗说:“为守而不饷之兵,不甋之城,不联之众心,张空拳调练。”是坚守不住的。

八、生离死别送友人

崇祯九年正月,孙承宗、鹿善继和孙奇逢三人见面,是年七月二十七日鹿善继殉国。崇祯十一年十一月九日,清兵大举进攻高阳,孙承宗率子孙及城中百姓固守。十日,城破被执,不屈自缢。

孙承宗大义凛然,其死英勇悲壮,而身后事却非常凄惨悲凉。先是陈尸荒郊,清兵撤走以后,于十四日才被乡亲们抬回南街宅院。八天后在北京的孙子、锦衣卫指挥佥事孙之淓归来,重新打造棺木改敛;一个月以后,长子孙铨才从山东高苑赶来奔丧。

孙承宗是退休的阁老,按明朝的封典,殉国后的丧葬规格要举行国葬,而且应当很快见到上谕。太监高起潜将孙承宗之死快马急报朝廷。崇祯帝闻讯后十分悲痛,深表哀悼,说道:“据旧辅孙承宗骂敌就义,惨及阖门,朕心殊恻,著该部从优议恤。及部覆疏上,诏复原官,予祭葬。”

然而在朝执政的杨嗣昌、薛国观等人没有传达崇祯帝的旨意,只是恢复了孙承宗原来的官职,给予祭葬而已。孙承宗的灵柩停放在墓地的“发明堂”,吊唁的队伍络绎不绝。孙承宗的门生也按照礼制穿孝服守灵三个月。

由于迟迟得不到朝廷的褒赠诏书,天气又太热,遗体无法保存,只好于崇祯十二年七月六日埋葬,下葬时人山人海,高阳大地一片悲声。

孙承宗的许多门生故吏、生前友好都来送殡。钱谦益宣读了祭文,哭奠自己的恩师,盛赞孙承宗“入相出将,取义成仁,奴焰孔炽,倚公长城,堂堂白日,煌煌青史,同此寸丹,千秋万世。”

孙奇逢携鹿善继之孙鹿尽心,风尘仆仆,从易州赶来参加孙承宗葬礼,为老友送行,回忆旧时情景,历历在目,如今斯人已去,物是人非,其心欲碎,痛哭不已。他一字一泪,为孙承宗撰写了《墓志铭》。

九、修定《年谱》慰英魂

孙承宗去世后,长子孙铨开始撰写父亲的《年谱》,三年后终于用血泪写成,但未及付梓,一病不起,临终前,将《年谱》交给次子之,嘱咐好好保存,一定要刊行于世。

由于崇祯末年高阳多兵燹,《年谱》多有遗失。崇祯十五年,孙之找到正在渥城讲学的孙奇逢说,先祖父《年谱》遗失很多,连钱谦益公所作的《孙公行状》也不存,希望奇逢公修订《年谱》。

出于对孙承宗的敬仰,孙奇逢保存着钱谦益所作的《孙公行状》副本,于是决定修订。他认真回忆孙承宗生平,结合钱谦益《孙公行状》,有些地方还要进行采访,夜以继日,用了数月时间,终于完成《高阳太傅孙文正公年谱》,并于崇祯十五年五月初四作序。孙奇逢在《年谱》中称赞孙承宗“品望在馆阁,功劳在社稷,威名在四夷,忠义在宇宙”,孙氏一门“父死忠,子死孝,妇女死节,奴仆死主,争先就义,无一屈辱者。”

参加修订《年谱》的还有孙奇逢的学生杜越、高鐈、魏一鳌、李龙光。万历十五年秋付梓,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孙承宗是晚明政坛上的一颗巨星,孙奇逢属文坛北斗,相映生辉,光耀后世。孙承宗比孙奇逢大十九岁,差了一代人,属忘年交,孙奇逢自称“后学”;孙承宗官居宰辅,孙奇逢虽有举人名号,但并无官职,二人之间地位悬殊,既没有共同的经济利益,政治上也没有任何瓜葛牵连,更没有焚香歃血为盟,但作为朋友,唯知己最难求。

一曲《高山流水》,尽显俞伯牙与钟子期友谊的真挚,后人也把知音或知己称作高山流水。而孙承宗与孙奇逢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共同追求的人生哲理,在民族大义面前舍生忘死,友谊是纯粹的,没有杂质,没有功利成分,没有阿谀奉承,一清二白,君子相交淡如水,也留给后人太多的思考与启迪。

这正是:

二公相识易水畔,

志同道合非一般。

高山流水真知己,

忠孝节义留人间。

作者:陈新民,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高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容城三贤文化研究》编委。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