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意中看到,两分钱的硬币上二字的大写,与二十元的纸币上二字的大写不一样,表面上看都是“贰”字,但里面的“二”字一个写在了“弋”的上面,一个写在下面。
我想请问下这是怎么回事。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钱币是否可能是假币或者错币,是不是写错了?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工作人员介绍说,穆女士可以带着钱币到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鉴定钱的真假。对于“二”的不同写法,这位工作人员没有给予回答。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两种“贰”字没有写错,不是假币。在人民币的历史上,“贰”字共在2分、2角、2元、20元和200元5种面额22种票券的硬币和纸币上出现过31处,其中出现在正面的有11处,背面的2处,正背面均出现的9处,但有六种不同的写法,而且现在流通的人民币仍然沿用了其中三种。
对“贰”字的不同写法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二”字在“弋”的上面或是下面。
在第一套人民币中,7种20元票券和5种200元票券正背面共出现了18处“贰”字,其中“二”字写在“弋”上的有8处,写在“弋”下的有10处,最奇特的当数200元割稻票券,正背面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写法。第二套人民币以来,“二”字写在“弋”上出现过10处,写在“弋”下的仅在第四套人民币的2角、2元和第五套人民币的20元上出现过3处。
二是“贝”字是简体还是繁体或是省略。
将“贝”字省略是一些人经常使用的错误写法,人民币上没有出现。第一套至第三套人民币和2分硬币上的27处“贝”字都是采用的繁体字,第四套、第五套人民币和1980版2角硬币上的4处“贝”字则采用了简体字。
三是“、”是在“弋”的右上方或是右下方。
“、”写在“弋”的右上方本来毋庸置疑,但惟独在第一套人民币200元佛香阁票券上出现了“、”在“弋”右下方的特例。
弍和贰的区别
"弍"即“二”。东汉的许慎《说文解字》收有此字,并注云:“弍,古文。”可见"弍"在汉以前就开始用的。"贰",本来是副和益的意思。《周礼》“建其正,立其贰”就是设立一个正职,增立一个副职的意思。“贰”还有再、怀疑、背叛等引申义。 后来为了防止有些人在契约合同等文书中改动数字,所以常将“二”写成“贰”,就不容易涂改了。即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所谓“后世官书数目以贰为之,为防奸易。” 可见,弍即二字;而贰本不是二的意思,后来为防备坏人涂改数字,在记数字时用贰代替二字。应该是在解放后,文字简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在那时,"问题"二字可以被简写为门字内带一“T”字,观察的“察”被简化为宝盖头下一个“叉”,但后来因为保持汉字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特点,又逐渐恢复。说得简单一点,就像我们现在聊天说“886”而不是“拜拜咯”一样,图个简单,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人还在使用着这些过了时的简化字,便于识记,又不费笔墨。还有例子:闫乃后世俗字,闫不是姓。今之所谓闫姓是因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把阎的繁体字误简化为闫才出现的。故闫正字应作阎。当时,连阎锡山的名字也被误写成闫锡山。此外,喜欢的"喜"字,也一度被简化为草字头下一个口呢.
二字大写怎么写:贰弍弐,以第一个为准
我国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们长期形成的书写习惯,很多汉字被演化为多种写法,其中“贰”字是最具代表性的。在人民币的历史上,“贰”字共在2分、2角、2元、20元和200元5种面额22种票券的硬币和纸币上出现过31处,其中只出现在正面的11处,背面的2处,正背面均出现的9处,但有六种不同的写法,而且现在流通的人民币仍然沿用了其中三种。
对“贰”字的不同写法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二”字在“弋”的上面或是下面。在第一套人民币中,7种20元票券和5种200元票券正背面共出现了18处“贰”字,其中“二”字写在“弋”上的有8处,写在“弋”下的有10处,最奇特的当数200元割稻票券,正背面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写法。第二套人民币以来,“二”字写在“弋”上出现过10处,写在“弋”下的仅在第四套人民币的2角、2元和第五套人民币的20元上出现过3处。
二是“贝”字是简体还是繁体或是省略。将“贝”字省略是一些人经常使用的错误写法,人民币上没有出现。第一套至第三套人民币和2分硬币上的27处“贝”字都是采用的繁体字,第四套、第五套人民币和1980版2角硬币上的4处“贝”字则采用了简体字。
三是“、”是在“弋”的右上方或是右下方。“、”写在“弋”的右上方本来勿庸置疑,但惟独在第一套人民币200元佛香阁票券上出现了“、”在“弋”右下方的特例,由此可见中国汉字和书法艺术的丰富多彩。
1988年我国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对繁体字、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一律不再使用,所以,从第四套人民币开始,“贰”字采用了规范的写法,但目前仍在流通的2分纸币和2分硬币依然沿用的是繁体“贝”和“二”在“弋”上的写法未作改动,同样的情形还有“国”、“华”等汉字,又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