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创建了民国,我创建了汉口。”
相传,这是民国初年副总统黎元洪召见汉商刘歆生时,刘歆生冲口而出说的一句话。时年不过三十来岁的后生晚辈,敢跟威望正隆的前湖北军政府都督如此开玩笑,底气从何而来?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语。
如果你知道如今汉口最繁华的江汉路步行街,最初的名字叫“歆生路”,周边大片中心闹市的道路街市、住宅,都是此他一手营造,武汉著名的中山公园曾经是他的私人花园,大概就不会有以上疑问了。
时人评说当时中国有三位地产大王:一是上海的哈同,二是天津的高星桥,三就是汉口的刘歆生。
壹、“地皮大王”
号称“地皮大王”的刘歆生,与很多成功的商人类似,出身寒门,幼年家贫年幼时在汉阳乡下为人看鸭放牛,因祖父、父亲都是天主教徒,得以时时跟传教士接触,逐渐学会日常的英语和法语,后入汉口的洋行当练习生。
因为善于察颜观色,八面玲珑,颇受器重,1899年,24岁的刘歆生即获法商立兴洋行提升为买办。
积累了一些资本后,他又独自开办阜昌钱庄,并在湖北襄樊等地大量收购白芝麻转往上海销售,利润丰厚,很快成为20世纪初的武汉商界新锐。
天天与洋商打交道,刘歆生眼光长远,他预见到汉口商业必有大发展,地皮会越来越值钱,决意投资。当时汉口城墙未拆,市面狭小,城墙内处处水塘土堆,城外尽是湖沼洼地,一般人以为一文不值,他却向银行、钱庄借钱,大肆贱价买进。据说他是“划船计价”,先在欲购地皮四界插旗为标,然后乘船沿线按划桨次数计价,每桨付一串钱或300铜元低价······
与此同时,同一时代的武汉迎来了另外一个传奇的人物······
贰、“武汉之父”
光绪十五年,也就是1889年10月12日,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交卸了总督篆。27日,他登上了一艘名叫“粤秀”的轮船,从此离开了广州。
粤秀轮驶出珠江,进入大海。轮船经由香港、停靠上海再拐入长江溯水而上。
粤秀轮抵达武昌司门口时,已是1889年11月25日。武汉也已走进了秋天深处,江上的风也已带着丝丝的寒意。张之洞在湖北巡抚奎斌率领的各大衙门官员的迎接下,踏上了武汉的土地。
▲1903年京汉铁路 张之洞下火车官员迎接场面
此时的武汉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新总督的到来,对于他们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但历史却向我们展示了它真实的情景:当踌躇满志的张之洞抬腿由司门口踏上岸时,武汉便注定了它命运的改变。
那个时候,运气的武汉,把张之洞等来了。
张之洞督鄂十九年,他成就了武汉,而武汉也成就了张之洞。
张之洞在武汉开办了炼铁厂,为武汉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作出了最初的奠定;
张之洞在武汉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即后来的京汉铁路,使武汉成为九省通衢之城;
张之洞在武汉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兵工厂,“汉阳造”曾经是中国最为著名的武器;
张之洞在武汉大办教育,使得武昌的办学之风一时兴起,今天的武昌因了当年的雄厚根基而成为大学林立之地。
那时候的武汉很幸运,遇上了张之洞。
那时候的刘歆生也很幸运,遇上了张之洞的湖北新政。
刘歆生与张之洞
一个近代武汉工商巨子
一个武汉城市之父
看似毫无瓜葛的两个人物
在武汉相遇
又碰撞出了什么样的传奇故事?
我们接着往下看
叁、遇“张”而起
开埠初期的汉口,地产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形的产业,刘歆生善抓良机,敢于冒险,借张之洞“湖北新政”之势而发达,前瞻布局,观其商机,一举发迹得益于刘歆生遇“张”而起,与张之洞的系列举措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如果说张之洞成就了武汉,也可以说张之洞的政举成就了刘歆生这个顶尖的商业弄潮者。
1904年,张之洞提议修筑长堤,今称张公堤,以防后湖水患,需纹银80万两方能完成建筑任务。官府只能拨银30万两,余款向社会募捐,汉口巨商富贾虽多,但难以筹资到位。刘歆生以民众之危为己任,慷慨捐银50万两,占筑堤费用的绝大部分。
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刘歆生这笔巨款,这条保卫汉口人民安全的长堤是难以建成的。长堤峻工后,人们称之为后湖长堤或张公堤。刘歆生捐巨款帮助修筑张公堤,以及他运土填平湖荡地,对汉口的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06年,张之洞力促铺设的京汉铁路全线通车,汉口市区设四个车站,到北京的快车只需36小时,汉口作为华中商业重镇的辐射力大幅提高。第二年,汉口城墙拆除筑路,市区急速扩张,刘歆生在城墙内外囤积的大片地皮身价激增,随即雇佣廉价劳力,运土填基,在如今的江汉路一带及铁路线附近,修建铺面和住宅出租。
恰逢汉口英租界当局为繁荣市场,便利交通,欲从长江边码头修建一条东西横贯市区的直街,修路经过的一段地皮属刘歆生所有,而又承包了英方填基修路的土方工程,双方反复洽商,终于达成以其名字命名新街的交换条件,这就是后来的江汉路。
被世人誉为“大汉口之创造者”的刘歆生于1941年在汉口去世,享年84岁。
张之洞、刘歆生等一代传奇人物已去,留下了成功的基石,影响着后辈们的世世代代。今日的武汉,依然有一代又一代的武汉人接力,扛起了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