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左肝右肺”,出自《素问·刺禁论》“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这一段,后人把“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简称为“左肝右肺”。
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从生理解剖来讲,肝位于人体腹部右上侧,而肺则是分左右各一置于胸腔之中,如何能讲“左肝右肺”呢?认为不符合实际。
西医的"肝与肺"一、肝脏
肝脏作为人体内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也承担着身体代谢的重要功能。此外,它还具有去氧化、储存肝糖、合成分泌性蛋白质等的重要作用。同时,消化系统里面的胆汁部分也是它所制造的。肝脏的具体位置是在人体的右上腹,深入于右侧膈下以及肋骨深面。需要注意的是,人体内的大部分肝都被肋弓覆盖着,露出的仅仅是在腹上区以及右肋弓间,同时直接接触腹部的前壁。肝的上端还连接着膈和腹前壁。
二、肺
肺,人体掌管呼吸的器官,同时也承担着造血的重要功能。它经过气管、支气管等部位连接着鼻、喉。肺的位置是在胸腔里,被胸骨和胸椎固定着,周围还有连接着的肋骨作为一层保护罩将其围住。人体中,左右各有一个,右边的肺分上中下三叶,左边分上下两叶。而心脏则是在心脏的中间。
中医说.....中医“左肝右肺”一说,来源于《内经》,这是《内经》中的一个谜。
“左肝右肺”一词,是“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省,出自《素问·剌禁论》篇,原文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显然,“左肝右肺”只是前面的两句话,如果与全文分裂开来,便是“断章取义”,与现代化解剖学相对应,就得出了中医理论不科学的结论。
根据《内经》,人类居于天地“气交”之中。天地阴阳二气是这样进行气交运动的:“上者右行,下者左行”。所谓“上者右行”,言天气右旋,自东而西以降于地,所谓“下者左行”,言地气左转,自西而东以升于天。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根据《内经》,“人与天地相应也”。说明人体脏腑之间,也存在着脏气升降相交运动。人出生后,人体已由先天转入后天,《周易》八卦也由先天八卦转入后天八卦。《内经》在《灵枢·九宫八风》中所应用的“九宫八风图”,就是后天八卦方位图。这个后天八卦方位图来源于洛书。洛书为人体脏象方位学奠定了基础:正北方为坎卦属水,水性寒,寒气通于肾,故肾位正北方;正南方为离卦为火性热,热气通于心,故心位正南方;正东方为震卦,秉风雷之性,风气通于肝,故肝应正东方;正西方为兑卦属泽性凉燥,燥气通于肺,故肺位正西方;中央属坤土性阴属湿,湿气通于脾,故脾居正中。洛书不但为人体脏象方位学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脏气升降确定了其运行方向。因水为至阴,故居于下;火为至阳,则居于上;木主升发故居于左,方位在东;金主收降,则位于右,方位在西;土为成数之毋,故居于中。如此,脏气升降图为:心火下降,肾水上济,肝木左升,肺金右降。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脾之所以升,肝辅之也;肺气降胃气亦随之降也。从上述脏腑气机升降图,完全可以得出结论:“左肝右肺”,不是指肝居于左,肺居于右。而肝与左,肺与右,只是代表着全身阴阳、气血升降之通道。
所以,“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当正确解释如下: “肝生于左”,生,《广雅》:“生,出也。”出,《考工记》玉人注:“向上谓之出”。左,乃《五运行大论》中“下者左行”之“左”。故“肝生于左”者,谓肝气从左向上升也。“肺藏于右”,藏,《词源》:“潜匿”也。潜,《中华大字典》:“潜,沈下”,“沈,下也”。右,乃《五运行大论》中“上者右行”之“右”。故“肺藏于右”者,谓肺气从右下降也。
“左肝右肺”首见于《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左肝右肺”主要想阐明肝、肺的何种功能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
《幼幼集成》亦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阳从左升,阴从右降”。可见左右是为阴阳气机升降的道路,左为阳,右为阴;左主升,右主降。
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有言:“肝象木,旺于春,春阳发生,故生于左也”,“肺象金,旺于秋,秋阴收杀,故藏于右”。由此可见,“左肝右肺”主要是为了阐明肝肺对气机升降调畅的功能。肝主疏泄气机,肺主一身之气,因此,两脏的功能协调对人体气血的运行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古书籍说...《临证指南医案》有言:“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即是此意。若肝气郁结而不升,则会造成肺气不降而出现胸中满闷,呼吸急促,咽中如窒等症状;若肺气不降,也可以影响肝气的升发,如《王氏医案释注》中有:“清肃之气不行,升降之机亦”,“治节不行,一身之气皆失其顺降之机”等论述。
另外,若肝气升发太过,也会造成肺气宣降不及,即《王氏医案释注》中所谓的“左升太过,右降无权”,从而出现口苦、目赤、胁痛、易怒及咳嗽、咳血等症,治疗当以泻肝火为主,兼以清肺热、滋肺阴。肺金之气太过,过分克制肝木,导致“肺病及肝”,临床在咳嗽、鼻塞的同时,可见口苦咽干、头目眩晕等症,治以宣肺清肝。
临床的一些辨证用药规律也支持肝左肺右理论。如傅青主在《大小诸证方论》中,分论“右胁痛,邪入肺”“左胁痛,邪入肝经”。施今墨先生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郁金行右,橘叶行左”“陈皮行肺闭以右胁痛为宜,青皮行肝滞以左胁痛为宜”的观点。
由上可见“肝左肺右”确有其生理和病理意义,也能指导临床实践。
从诊脉来谈...诊脉有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张仲景三部诊法等,现在常用的是寸口诊法。诊脉部位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旁,桡动脉搏动处。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寸关尺的称呼,最早见于《内经》,寸口诊法发展于《难经》。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在左手,寸对应心,膻中;关对应肝、胆,尺对应肾、腹中。在右手,寸对应肺、胸中,关对应脾、胃,尺对应肾、腹中。所以左肝右肺。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放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把脉的部位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另外说说...要想说明“左肝右肺”,就得先说清楚“东西南北”,比如说,我们中国人为什么称事物为“东西”,为什么买东西不叫做买南北?原来,中国人以“取象比类”的原则认为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木金为可盛之物,故可买卖输转,水火则难以盛受。对“东西南北”的另一个比方就是东方为青龙,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北方为玄武,这又是什么意思呢?青色为春天之象,龙虽是假想出来的事物,但有角有须,威力无边,代表生发之象;白虎吞噬万物,故代表肃杀、收敛之象;南方朱雀绚丽光明,为输布之象;北方玄武为蛇缠龟象,代表收藏。对应到人体上就是--左为肝,为东,为阳,主生发,生发什么呢?生发北方肾所藏的精;右为肺,为西,为阴,主肃降、收敛,收敛什么呢?收敛由春天生发、长夏生长的精华。
因此,古人并非不知“肺为华盖”,肝在右的解剖位置,而其“左肝右肺”之说是坚持其功能性配属,重点强调五脏之气的运动属性,而非实体脏器。即肝虽在右,但主血为阴,其气向左;肺虽在上,但主气为阳,其气向右。又,左肝属东方,为震卦象,阴中有真阳,故肝木主动,主生发;右肺属西方,为兑卦象,阳中有真阴,故肺金主静,主收敛。又,左青龙,右白虎,故中国古代文官尚左,武官尚右;对医家而言,青龙、白虎喻肝肺二经得病,不易调伏。对养生家而言,肝木之气如龙,易变动飞扬;肺金之气如虎,不易均衡节制。故降龙伏虎,入静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