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狂的列国 一口气读懂春秋霸主——晋国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4 09:49:00
分享:

晋国,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建于公元前1033年,灭于公元前349年。晋国起初在古唐地,故原国号为“唐”,后因靠近晋水,改国号为“晋”。

晋国初封时,土地不过百里,后经数代君王励精图治,成为雄踞一方的霸主,与秦、齐、楚并列为春秋四强国。后来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三大强国,皆来自于它;我们当今用的许多成语典故,也来自于那个时代。所以,晋国对于春秋、战国两段时代的影响,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都可谓极为深远。

1.封国只因天子的一句“戏言”

桐叶封弟

晋国,从血统上来说,与周王室极为亲密,立国之君,姬姓,名虞。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

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即位,恰逢唐国发生了叛乱,周成王派周公出兵灭了唐国。

灭唐之后,周成王邀请弟弟虞来游玩,游玩期间,周成王将一片叶子削成了玉圭的形状,说要用这片叶子分封他。原本不过是一句“戏言”,奈何被耿直的史官听见了,史官随即向周成王建议,希望按照约定真实地分封叔虞,以维护天子的权威。周成王无法,只得将刚刚收拢回来的唐国土地,分封给了虞,因此史称“唐叔虞”。

虞得到了封地,虽然只有方圆百里,但也很是感激涕零,立即去唐地上任了。没过多久,虞死后,他的儿子燮即位。根据《毛诗谱》记载,叔虞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因封地靠近晋水,故而改国号为“晋”,史称“晋侯”。

2.从穆侯看起名的艺术

晋文侯画像

晋侯之后,又父子延续传承了数代,直到传至穆侯费王的手中。

穆侯是一个非常求上进的人,先后攻伐了条地、千亩等地,扩充了晋国的版图。然而,他也犯了一个小错误,以致影响了晋国将近百年。

穆侯比较喜欢小儿子,而厌恶太子,他为小儿子取名为“成师”,而为太子取名为“仇”。当时,晋国大夫师服看出了问题,提醒穆侯,名字与身份相反,会引发内乱。

果然不出师服所料,穆侯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先是穆侯的弟弟殇叔有机可乘,在穆侯死后不久,殇叔随即自立为君,太子仇被迫逃亡。

只是没过几年,太子仇在其党羽的帮助下,杀掉了殇叔,重新夺回了君位,史称“文侯”。

然而,这只是开胃小菜,真正的大戏才刚刚开始……

3.文侯是实在亲戚

文侯勤王

文侯十年,西周王朝动荡,周幽王宠信褒姒废长立幼,驱逐了太子宜臼,宜臼随后投奔了外祖父申侯。

申侯急于帮助太子夺权,竟然去联合犬戎,袭击镐京,并许其事成之后,王室财货尽取。然而,令申侯想不到的是,这些犬戎人看到镐京如此繁盛,于是就想着占为己有,在里面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将原本繁盛的镐京弄得破败不堪。

申侯无奈,于是就请来了三路人马,分别为晋文侯、卫武公、秦襄公,准备与其里应外合,合击犬戎。后来郑国军队与卫国军队合兵,实力再次增强。没过多久,在四路诸侯的合击下,犬戎兵败,被赶出了镐京。

四路诸侯趁机杀掉了褒姒之子,并拥立宜臼即位,史称“周平王”。

周平王看着如此残破的镐京,已无力重整乾坤,且因为犬戎未灭,时常侵扰镐京周边地带,所以平王决定东迁至洛阳。只不过当时的周王室很是衰微,根本没有人力、物力支持周平王的举措,而且当时朝中并非全票通过东迁的主张。

正当平王一筹莫展的时候,晋文侯出现了。他凭借周王室这层亲戚关系,自告奋勇帮助周平王迁都,同时参与的还有郑武公与秦襄公。秦襄公也因为抗击犬戎与护送平王东迁的功劳,后被平王封为诸侯的。

只不过,在平王东迁期间,周幽王的余党又拥立了周幽王另一个儿子为天子,史称“周携王”,形成了两王并立的局面。后来到了文侯二十一年,晋文侯率军杀掉了周携王,结束了并立的局面,并帮助平王稳定了东周初年的政治局面,史称“文侯勤王”。

4.两大集团的争斗

文侯一共在位了35年,薨逝后,由其子伯继位,史称“昭侯”。

正所谓“祸乱起于萧墙之内”。昭侯恐怕对这句话是深有体会,因为他的父亲就是前车之鉴,所以在他即位之初,就迫不及待地将他的叔叔,也就是文侯的弟弟成师,封到了曲沃。

昭侯的思想可能是单纯了些,他本以为将威胁支走,就可万事大吉,却未想到他的刻意安排,将一个晋国分成了两个互相对立的集团,追其远因正是穆侯胡乱取名造成的。

由于昭侯为叔叔成师选择的封地,其面积已超过了当时的都城翼城,而且成师为人谦和,深受曲沃民众的爱戴,史称“曲沃桓叔”。

为了便于讲解,我们将以成师为首的集团,命名为“曲沃集团”,则以昭侯为首的集团,命名为“翼城集团”。

曲沃集团VS翼城集团

晋国早期版图

这两个集团,随之展开了连续数代的争斗对战。曲沃集团经过连续三代经营与拼杀,穷六十七年之功,六次夺权尝试,才终于夺得了诸侯之位。

第一次夺权尝试

随着桓叔在曲沃的呼声越来越高,于昭侯第七年的时候,大臣潘父杀死了昭侯,准备迎接桓叔回都继任君位。然而,这时晋国发兵击败了桓叔,并在众人的拥立下,昭侯的儿子平即位,史称“孝侯”。孝侯成为了“翼城集团”的掌舵人。

第一次尝试宣告失败!

第二次夺权尝试

孝侯即位,第一件事就是为父报仇,杀死了大臣潘父。孝侯八年,桓叔卒。接替“曲沃集团”掌舵者的是桓叔的儿子鳝,史称为“曲沃庄伯”。

在孝侯十五年的时候,庄伯攻进了翼城,杀死了孝侯。但他与其父的结局差不多,并未彻底击败“翼城集团”,反而被其逼回了曲沃。在晋人的拥护下,孝侯的儿子郄即位,史称“鄂侯”,接掌了“翼城集团”。

第二次尝试宣告失败!

第三次夺权尝试

鄂侯在位时间很短,在位六年就去世了。此时,庄伯再次嗅到了时机,再次出兵进攻都城翼城。可是,这一次周王室的天子周平王派虢公讨伐庄伯,庄伯只能再次退回到了曲沃。

随着鄂侯的儿子光,在晋人的拥护下即位为“哀侯”,正式宣告“曲沃集团”的第三次尝试失败!

第四次夺权尝试

哀侯即位二年,庄伯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称接替了他的位置,即为“曲沃武公”。

这一次,武公吸取了他的父亲与爷爷的教训,抓住“翼城集团”进攻陉廷这个时机,联合陉廷人在汾河攻打了晋军,并成功俘虏了哀侯。武公当时是想逼着哀侯禅让的,然而晋人没吃这一套,直接立哀侯的儿子,小子即位,史称“小子侯”。这时,已经没有用的哀侯,被武公杀死了。

第四次尝试失败了!

第五次夺权尝试

武公并没有沮丧,而是越挫越勇,他一方面发展曲沃,一方面诱骗小子侯,并成功杀死了他。但天子周桓王派遣虢仲,讨伐武公,武公只好再次退守曲沃。晋人拥立哀侯的弟弟缗即位,史称“晋侯”。

第五次尝试又失败了!

第六次夺权尝试

此时的武公已经将曲沃发展的很好,人民依附,军力强大,于是“曲沃集团”在他的带领下,向“翼城集团”发起了总攻。

终于在晋侯二十八年的时候,武公率领军队攻破了翼城,为防止周王室干预,当即将晋国所有的宝器献给了当时的周天子周釐王。收到宝器的周釐王,随即委任武公为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武公”,武公夺取了晋国全部的土地。

“曲沃集团”的第六次夺权尝试终于成功了,夺了国君大位,史称“曲沃代翼”。

5.被人忽略的献公

四大强国分布图

武公成为晋君两年后去世,其子诡诸即位,史称“献公”。

提到晋国这段历史,大家总会第一个想到晋文公重耳。因为是重耳将晋国扶上霸主地位的。

然而,重耳接掌晋国的时候,晋国已经是一个强国了,其实力足以和齐国、楚国、秦国相媲美。重耳之所以能够很快地将晋国霸主的宝座,完全是因为他的父亲献公在位期间的积累、扩张与改革。

攘外必先安内

献公即位之后,首先做的就是提拔了一批异姓大夫,比如士蒍、里克、邳郑、荀息等人,随着这批新锐大臣的崛起,整个朝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一种任人唯贤的气氛在整个晋国弥漫开来,然而晋国的灭亡也与这件事息息相关,此为后话。

选任贤能之后,献公听从士蒍的建议,将非他们这一系的晋国子孙全部诛杀,同时建立新都绛城。之所以如此做,献公主要为了摆脱宗室方面的束缚,方便将权力集中起来。

疯狂扩张

献公经过一系列的政治举措,终于走上了他的扩张之路,历史上称他的扩张为“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据《史记》记载“当此时,晋疆,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献公将原来的版图足足扩张3倍之多,为后面晋文公的称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主要消灭的国家,有骊戎、翟国、虢国、虞国、赤狄等国,历史中“假道灭虢”“唇亡齿寒”的典故,就是出自这段历史,而为献公献策的正是新锐卿大夫,荀息。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当时的虢国与虞国相互比邻,在军事上可以相互照应,若晋国贸然攻击其中一国,另一国则必会出兵,形成夹击之势,令晋国腹背受敌。为了可以消灭虢国,荀息探听到虞国国君爱马,于是向献公献计,将骏马送给虞国国君,好让虞国借道给晋国军队,进而消灭虢国。虞国国君果然同意,没有了虞国的帮助,虢国很快被晋国所灭。在晋国返回的途中,顺手又将虞国灭了,至于曾经送给虞国国君的骏马,再次回到了献公的手中。

军事改革

献公十六年,献公扩充了军力,更改了军制,将军队一分为二,分别上军和下军。

外交政策

献公执掌晋国的时候,正值齐桓公称霸,所以晋国在对齐的主张方面,还是采取的联姻政策,献公娶了齐桓公的女儿,齐姜,也就是申生的母亲。

除此之外,他将女儿许配给了秦穆公,已结成秦晋之好,后面晋国内乱,秦穆公才多次插手。也正因为这层关系,秦国与晋国保持了一段良好的和谐关系。

只不过有一点是献公的失误,他放走了一个大贤百里奚。因虞国被灭,百里奚成为了晋国的奴隶,随后跟随献公女儿陪送到秦国去的。

6.“废长立幼”引发的内乱

骊姬与晋献公

刚才说了献公对晋国的功绩,而晋国的内乱也是因他而起。献公五年,他率兵征讨了骊戎,俘获了骊姬与她的妹妹,而晋国内乱随之再次上演。历史上有一种说法,骊姬之所以乱政,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另一方面也是为骊戎报仇。

迂腐的申生与骊姬的三连杀

申生是献公与齐姜的儿子,在很早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然而,原本的大好前程在献公十二年全都改变了,骊姬生下了奚齐,献公因此萌生了废长立幼的心思。

骊姬看出了献公的心思,她也想趁机搞掉太子,让自己的儿子上位。这时,一个跳舞蹈的艺人施开始向骊姬献策,准备搞垮太子。

这个叫做施的艺人,很会揣摩人心,利用人性的弱点。他说申生这个人胆小怕事,受不得辱,年长稳重,又不忍心害人。因为受不得辱,所以就容易羞辱;因为太过稳重,就会不灵活,容易犯错;因为不忍心害人,所以只能自己忍受。

基于申生的弱点,施联合骊姬向申生砍了第一刀。当时申生并没有过错,无端废黜,会引来群臣非议,所以施就向骊姬建议,让她联络一些朝臣,向献公谏言,派三个儿子去抵抗戎狄与固守宗祠,目的是为了将三人分别支开。献公果然听从,于是派太子申生去曲沃驻守,公子重耳驻守蒲城,公子夷吾驻守屈城。

只将他看好的奚齐留在自己的身边,新都城绛城。自古太子都有镇守都城之责。晋国人见国君如此安排,纷纷猜测申生将被废黜,骊姬趁机四处散播流言,说申生的坏话。

所谓三人成虎,献公对于申生的信任越来越少,他趁着成功征讨霍、魏、耿三地的这个契机,大加封赏,先将耿地赏赐给了驾驶战车的赵夙,将魏地赐给了担任护右的毕万,将二人提为士大夫,同时给申生在曲沃修筑城墙。

这时士蒍已经看出献公没有立申生的意思了,因为封赏已经到极限了,随即劝谏申生赶快离开,以免招致杀身之祸,申生却没有听从。

为了保证奚齐被立为太子,艺人施又向骊姬建议,让她劝谏献公,派申生征讨东山狄国,目的是将其远远地支开,好在宫中散布谗言,此为第二刀。

后来申生打败了狄国,大胜而回,骊姬对其起了杀念,砍下了第三刀,因为这时献公已向骊姬明确表示要改立奚齐做太子。

艺人施于是设计将献公要改立奚齐这个事情,让里克、邳郑知晓,以减少杀掉申生的阻力。这两位大夫果然不再支持申生,保持中立,不闻不问。

骊姬则假意与申生交好,并骗他说,献公曾梦到了申生的母亲姜齐,并建议申生去祭祀,带回胙肉给献公,以尽孝道。申生照做,并将胙肉带了回来,只是当时献公正巧去打猎了,申生只能将肉留下。两天后,待献公回来,在骊姬的建议之下,让宦官、狗分别去尝胙肉,发现其有剧毒。骊姬趁机向献公进谗言,说是申生有意谋害献公,好谋夺大位。

献公一怒之下,杀掉了申生的老师,申生也听说了此事。但碍于孝道,申生不忍揭穿骊姬,也不愿逃往他国,正如施所分析的那样,受不得辱,只会自忍,于是他选择了在新城了结自己年轻的生命。

两公子的跨国大逃亡

恰在这个当口,重耳和夷吾回来准备觐见献公。骊姬为防止对方发难,抢先在献公面前诬告两人事先知道申生在胙肉藏毒之事。两人闻讯,担心被杀,重耳随即逃往了蒲城,夷吾逃往了屈城。

献公对于二人的不告而别,大为光火,认为他们有阴谋,因此在献公二十二年,讨伐了蒲城。当时有一个宦官勃鞮让重耳赶快自杀,重耳不肯,在翻墙逃跑时,还被这位宦官斩下了一只袖子。重耳随后逃往了翟国。

在进攻蒲城的同时,献公也派人征讨了屈城,但当时屈城百姓全力抵抗,并没有攻下来。第二年,献公派贾华去攻打屈城。这一次,屈城的百姓顶不住了,全都跑光了,夷吾在冀芮的建议下,逃往了梁国,因梁国与秦国相邻,夷吾希望借助秦国的力量,再回到晋国。

献公的夙愿彻底幻灭了

献公二十六年,病情愈发沉重,非但没能参加齐桓公组织的会盟,而且将奚齐正式扶上了君位。为了能够让他的宝贝儿子顺利即位,他委任了荀息为国相,主持朝政,辅佐奚齐。

奈何在他死后不久,里克、邳郑两人作乱,在守丧的地方杀死了奚齐。荀息本欲一死了之,但在别人的建议,改立奚齐的弟弟,悼子为君。悼子是骊姬的妹妹所生。可是,里克与邳郑哪里肯让他如愿,随后在朝堂上又杀死了悼子。荀息深感愧对献公,随即拔剑自刎。此刻,晋国朝堂尽在里克、邳郑两人的手中。

背信弃义的夷吾

里克与邳郑决定将重耳迎回晋国,但却被其拒绝了,最后只得改迎夷吾回晋,继任国君。

夷吾听到这消息,很是高兴,希望可以回到晋国。但此时郤芮和吕省却建议说不要轻易回去,以防有诈,如果非要回去,可以借助秦国之兵。

夷吾为了万无一失,随即将河西之地事先许给了秦国,只要秦国可以助他回到晋国,他愿意割让河西之地,同时他将汾阳城许给了里克。

齐桓公也得知晋国发生内乱,当即率领诸侯,前往了晋国。这时,夷吾与秦国军队恰巧也到了晋国。于是齐桓公派遣隰朋护送夷吾,而自己于晋国的高梁返回了齐国。

最终,夷吾在秦国、齐国军队的护送下,从梁国回到了晋国,并顺利即位,史称“惠公”。

惠公即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让邳郑前往秦国,向秦国道歉,表示不能履行之前的承诺了,即不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同时,为防止在外的重耳,惠公抢先赐死了里克,自毁了赏赐汾阳城的诺言。而后,吕省等三人又设计杀死了邳郑以及里克的党羽。晋国民众因为此事开始不归附惠公了。

秦晋终于撕破了脸

韩原之战

在惠公四年的时候,晋国发生了灾荒。秦国秦穆公听从百里奚的建议,依然接济救援了晋国。然而,在惠公五年时,秦国发生了灾荒,惠公却听从虢射的建议,不给秦国粮食,并派兵攻打了秦国。

这件事让秦穆公非常生气,第二年就以丕豹为将,进攻晋国,三战三捷,最后打到了晋国土地韩原。惠公率兵抵挡,最后晋军兵败,惠公被俘。

这场战役,惠公原本可以胜的,却因低估了秦穆公身边的三百死士,致使兵败被俘。秦晋对战,虽然丕豹勇猛,但依旧节节败退。惠公见状,当即抛下大军,乘胜追击,只不过马车陷落在淤泥中。正在这时,秦穆公率众赶到,准备进攻惠公,却不料被后面赶来的晋军包围。三百死士见状,当即拼死抵抗,并趁乱擒获了惠公,扭转了战局。

抓到惠公后,对于他的处置令秦穆公颇为头痛,担心其回国后成为秦国祸患,但最后还是将他放回了晋国。

秦穆公的做法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1.当时穆公夫人苦苦恳求,穆公夫人是惠公的姐姐;

2.天子出面干预请求放人,晋国与周王室本就是亲戚关系;

3.吕省的一番话,吕省告诉秦穆公,现在晋国因为惠公被擒之事,朝野上下分成了两派,普通庶民记恨秦国,发誓要报仇雪恨,世族大夫则感谢秦国不杀惠公,这一点是对秦国极为有利的;

4.惠公答应割让河西之地,并派太子为人质。

惠公回国后,重修政务,同时准备杀掉在外逃亡的重耳,以扫除心头之患。重耳听说了这个消息,随即离开了狄国,逃到了齐国。

太子圉的逃跑彻底激怒了秦国

惠公为了修复与秦国的关系,于惠公八年,将太子圉送到了秦国,作为人质。

太子圉在秦国,一呆就是五年。惠公十三年时,惠公病重。太子圉担心彻底失去君位,随即连夜逃出了秦国,回到了晋国。转年,惠公去世,太子圉即位,史称“怀公”。

怀公的逃跑,让秦国震怒。秦穆公决定让流亡在外的重耳,继任晋国国君之位。

太子圉担忧秦国怪罪,于是下令让曾经跟随重耳逃亡的人,回归晋国,逾期未回者,诛灭全族。在这些跟随的人当中,就有狐突的儿子,怀公命令狐突叫他们回来,狐突不肯,于是就被怀公杀死了。

半生漂泊的重耳

重耳逃亡路线

重耳是献公的儿子,也是献公诸多儿子中吃苦最多的儿子。夷吾虽然也曾逃亡,但也只是去了梁国,后来就回到晋国了,不像重耳,可说的上是“周游”列国了。

重耳的逃亡路线:晋国蒲城→狄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晋国

重耳虽然作为晋国公子,但毕竟是逃亡,需要去看各国国君的脸色,有的国家对其和颜悦色,有的则是冷漠以对,甚至是侮辱。

狄国经历:先前说过,献公想要杀重耳,重耳被迫逃往了狄国。狄国是重耳母亲的祖国,狄国国君对他算是比较优待,还将俘获的女子嫁给了重耳。然而,重耳却胸有大志,他只是将狄国作为暂时歇脚的地方,等到时机成熟,他还是要前往大国。重耳在狄国一共歇了十二年,而后准备前往梦寐以求的国家——齐国。

卫国经历: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桓公,重耳想凭借自己公子身份以及才能,在齐国伸展。在前往齐国的路程中,重耳路过了卫国,卫国国君无礼,卫国的民众也刁难他,在他的饭碗中倒沙土。

齐国经历:重耳可说得上历尽苦难,终于来到了齐国。齐桓公很看好他,因为知道他素有贤名,还将齐国宗族的少女嫁给了重耳。重耳很喜欢这位齐国夫人,于是就想着在齐国扎根下去,过安逸的生活。但当时的齐国境况并不好,齐桓公去世,国内发生内乱,邻国的诸侯也趁机发起战争。于是,这位齐国夫人就劝重耳赶快离开齐国,去别国谋求发展或者回到晋国去。可能是这位齐国夫人太过美丽,重耳依旧不舍,最终齐国夫人联同重耳身边的大臣,将重耳灌醉,并弄上了马车。待重耳醒来的时候,马车已奔向了曹国。

曹国经历:在曹国接待重耳的是曹共公,曹共公这个人挺奇怪的,一国之君竟然去偷看重耳的骈肋。后来曹国的大夫釐负羁实在是看不过去了,私下里给重耳饭食和一块玉璧。重耳只要了饭食,将玉璧还给了他,并很快离开了曹国,前往了宋国。

宋国经历:宋国国君宋襄公很看好重耳,希望聘用他,但当时宋国刚吃了败仗,且本身就是小国,无法容下重耳,重耳只得再度逃亡,来到了郑国。

郑国经历:郑国国君很无礼,没有接纳他,重耳再度启程,去了楚国。

楚国经历:楚国是南方大国,当时接待重耳的是楚成王。楚成王很热情,准备以诸侯之礼接待,但在热情的背后,还有他的谋划。他询问重耳,如果哪天你回国,将以何物报答楚国啊?重耳则回答说,如果哪天晋国与楚国兵戎相见,我会对楚军退避三舍的。这个时候,晋国太子圉刚刚逃离秦国,激怒了秦穆公,决定扶立重耳。于是,重耳趁着这个机会,离开了楚国,前往了秦国。

秦国经历:秦穆公不但派兵护送重耳回国,而且将秦国同宗的五个女子许配给了重耳。最终,重耳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返回晋国。

返晋经历:当听到重耳回返的消息时,晋国上下,无论是大夫,还是百姓民众,纷纷愿做内应。重耳随后跟随晋军,回到了曲沃,并在武宫朝拜,正式成为晋国国君,史称“文公”。此时,怀公逃亡到了高梁,后被重耳派人杀死。

扫除隐患

重耳成为了文公,但政权依旧不稳固。怀公虽死,但像吕省、郤芮等曾经追随惠公的人,却依旧不肯死心。一方面为了给两任国君报仇,另一方面为保全自己的性命而作垂死挣扎,于是他们密谋烧掉文公居住的宫殿。只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的谋划竟然被一个不起眼的宦官听见了。

这个宦官恰恰与文公是旧相识,名为勃鞮,曾在蒲城时,斩下文公一只袖子。他为了免先前之罪,进而向文公告密。一开始文公因为之前的事情是不愿见他的,但后来想到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才不计前嫌召见了他。这位宦官随即将密谋之事告诉了文公,文公决定将计就计扫除隐患。

果不其然,吕省、郤芮及其余党,发难火烧文公宫殿。早已知道消息的文公,早已离开,并派卫队杀掉他们余党,逼得二人只能逃跑。最后借助秦穆公的兵力,将二人杀死,晋国终于得以平静。

自献公准备废长立幼开始,晋国始终处于内乱的状态下,他的子孙如走马灯一般频繁更换,到了文公这里才得以真正平息。年满六十二岁的文公,终于坐上了君主的宝座,开始了他的称霸之路。

7.晋国的称霸之路

晋文公影视形象

面对着一个曾因内乱而朝政日非的国家,文公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踌躇满志,意欲称霸。

文公是一个性情中人,曾经对他好,帮助他的人,他铭记于心,曾经对不起他甚至是欺辱他的人,他也从未忘记。数十年的颠沛流离,数十年的寄人篱下,让文公饱尝了苦难的滋味,却也激发了他的上进之心。这口打磨多年的剑终于要出鞘了,正如港片中常说的一句话“出来混的迟早要还的”。

攥紧拳头

文公深知想要打人,先要将拳头攥紧的道理。在他即位的第一年,只做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勤修政务,第二件大事是封赏有功之臣。

文公这一路走来,少不了贤德之士的扶持,比如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所以当他登位之后,就论功行赏,赐金银玉器,封侯封土地。

正是文公的赏赐,让民众百姓看到他是一位贤德君主,竞相追随,但也是因为他的封赏,让卿大夫的势力在晋国悄然抬头。后来卿大夫与公室之间矛盾激化,也是从这里酿下了祸根。

天赐良机

当这些事情做完之后,文公开始谋划自己的称霸之路。

或许是上天给予文公称霸的契机,在文公即位的第两年,周王室发生了动乱。周襄王因为王子带的反叛,而被迫前往了郑国避难。文公听从了赵衰的建议,抢在秦国之前,以周晋同源的名义,护送周襄王回国。同时,文公还派兵击败了王子带。

因文公的护国之功,周襄王随即阳樊、河内赏赐给了他。一番举手之劳,非但让文公获得尊王的美名,而且得到土地的实惠,为他后面的称霸奠定了基础。

出来混的迟早要还

文公四年,楚成王率兵攻打宋国。当年文公流亡时,曾去过宋国,受到礼敬,但当时由于环境不允许而被迫离开。文公却对这个恩德始终不忘,当宋国向文公求援时,文公决定予以搭救。奈何楚国势大,文公还不能正面对战楚国,于是将目光转向了曹国、卫国。这两个国家一方面在他困难时曾刁难过他,另一方面它们尽皆归附了楚国,受到楚国的庇佑。

为了称霸,文公扩充了军力,并建立了三军制,分别为上军、中军、下军。

文公五年,文公率领三军,并联合齐国、秦国,先攻下了卫国,而后攻下了曹国。攻打之时,卫国国君想要求和,却被文公拒绝了。到了曹国国都,文公列举曹国国君的罪状,并下令抄家,唯独放过了曾经帮助他的釐负羁。

有了曹、卫两国的底牌,文公依从先轸的计谋,开始于各国之中施展捭阖之术。他暗中让宋国给齐、秦两国送礼,目的是通过他们请求楚国退兵,这一点在当时是肯定行不通的,之所以那么做,文公是想拉拢齐、秦两国,结成联盟,共同抗楚。同时,他又将曹、卫两国赐给了宋国,以结盟宋国,不使其倒向楚国那面。

迫于晋、宋、秦、齐四国联盟的压力,楚成王很快放弃了进攻,但楚将子玉依旧不肯停止,执意攻宋。楚成王无法,但只给了子玉很少的兵马。

子玉提出,如果文公恢复曹、卫两国的地位,他就不攻宋。

先轸建议,先表面答应,以免宋国归附楚国,私下里给曹、卫两国君主恢复地位,以离间他们与楚国的关系,同时扣押楚国使者,故意激怒楚军。曹、卫两国果然同意,并通知楚国与之断交。楚军彻底被激怒了,解除了对宋国的攻击,转而攻打晋军。

然而,此时文公却下令退兵九十里。文公之所以如此做,就是为了还当年的承诺,对楚军退避三舍。文公的这一退,更激起了子玉骄纵与求胜心态,随即进军到了城濮。这时,文公以逸待劳,联合宋国、齐国、秦国之兵,在城濮将楚军彻底击败。归国后的子玉,在楚成王的指责下,羞愤自尽,彻底解决了文公的后顾之忧,城濮之战得以全面告捷。

晋国也因此战奠定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压制了楚国的北上之路。

在对战楚国的同时,文公对周襄王那边始终没有放下,一方面为周襄王在践土修建新宫殿,另一方面又将楚国的俘虏以及战利品进献给周襄王。这时,周襄王派遣王子虎宣布文公为霸主。

第一次行使霸主的权力

文公称霸之后,按照约定,率先恢复了卫国地位,并封赏了先轸等人。

一切落定之后,文公决心行使霸主的权力,召见诸侯会盟,共同参见天子。

诸侯们很给文公面子,随即和文公一起前往了践土,朝见了周襄王,史称“践土会盟”。

霸主的遗憾

在文公流亡的那段日子中,曾途径郑国,受到了国君侮辱。这件事始终记在文公心里,他随即建立了三行军制,即为左行军、中行军、右行军。为的就是在有生之年,打败这个曾经欺负过他的人。

为了万无一失,文公找来了秦穆公做帮手,讨伐郑国,理由就是当年郑国对自己无礼以及郑国曾援助过楚国。郑国国君非常害怕,于是私下里找到了秦穆公,向穆公表示如果郑国被晋国所灭,秦国得不到任何好处,而且晋国会得以增长实力,同时提出郑国愿与秦国交好。

秦国随即下令撤军,没有了秦国的支持,文公也只得撤军离开。这次伐郑之战,最终无疾而终。

文公带着最后的遗憾,终于在文公九年,永远地阖上了双眼,离开人世。

秦晋交恶

秦国与晋国的关系颇为微妙,虽然之前出了惠公、怀公之事,但随着文公的继位,两国再次回到了原先的友好状态。秦穆公曾将同族的五个女子,嫁给文公,以示秦晋交好。然而,随着文公的离世,晋国与秦国的关系日渐衰亡。

文公的儿子欢,继承了君位,史称“襄公”。襄公是一个孝顺的孩子,试图效仿自己的父亲,继续在诸侯中称霸。

这时,秦穆公不听蹇叔之言,袭击郑国,但却没有成功,转而灭了滑邑。

滑邑是晋国的边邑,襄公当即大怒,染黑了孝服,誓要击败秦军。于是,襄公听从先轸的建议,在崤地成功击败了秦军,并俘虏了秦国的三位大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文公的夫人,曾经的秦国同宗,向襄公求情,释放秦国三位大将回国。这位文公夫人所给出的理由是,秦穆公想要将这三位大将杀死,明正典刑。最后,襄公居然相信了,释放了三位大将,虽然后来此事被先轸得知了,却没有追上这三人。

襄公的愚蠢行为,给晋国招来了灾难。三年后,秦穆公率兵卷土重来,他命人在大军渡过黄河之后,烧毁船只,以示死战,先是攻占了晋国的汪地,转年又拿下了王官,逼得晋军只能坚守不出,一血了崤地之耻。而秦国的统兵大将就是襄公曾经放过三人中的一人,孟明视。

这一次的失败,襄公被刺激到了,襄公五年,晋国攻下了秦国新城,一血了王官之耻。此战打完之后,又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襄公去世。

赵氏家族开始展露头角

襄公去世以后,大臣们以襄公之子尚幼的缘故,准备立襄公的弟弟为君。此刻,在晋国朝堂上出现了两股声音,一个是以赵盾为首的,一个是以贾季为首。赵盾是赵衰之子,赵衰曾经辅助过文公,所以赵盾在朝堂上的势力很大,把持政务。赵盾先将和自己唱反调的贾季废掉,而后准备拥立襄公弟弟雍。

此时的雍在秦国,后在秦康公的帮助下,向晋国进发。正当雍回返的时候,缪嬴再也坐不住了。缪嬴是襄公的夫人,太子的母亲,她比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雍即位,所以趁着这个时机,缪赢抱着太子,先是到朝堂上哭闹,而后去找了赵盾。一哭二闹三上吊,最后弄得包括赵盾在内的大臣们都惧怕她,最终赵盾只得抛弃了雍,改立太子夷皋为君,史称“灵公”。

赵盾为防止护佑雍的秦兵生乱,当即率军击败了秦兵。由于灵公年龄尚幼,刚刚即位,所以曾经臣服晋国的国家,纷纷拜会赵盾,并且再次结盟。而后的数年之中,晋国与秦国之间的关系愈演愈烈,相互争斗,互相掠夺城池。晋国方面主要依靠的就是赵盾及其同族的赵穿,赵穿曾在战斗中立下大功,所以赵氏家族随之迅速崛起。

灵公与赵盾的恩怨

灵公得以顺利即位,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赵盾所有。可以这样说,没有赵盾的扶持,就没有现在的灵公。然而,已经长大成人的灵公,越发厌烦赵盾的管控。

灵公生性残忍,任意妄为,奢靡过甚,随意杀戮,赵盾以及大臣不知为此劝谏了多少次。但灵公依旧我行我素,而且对赵盾的权势十分担忧,随即派刺客去赵盾的住处刺杀赵盾。刺客知道赵盾是忠臣,于是在行刺之前,果断放弃了,并撞树而死。

灵公见一计不成,又施一计,他随后不久请赵盾饮酒,并预先在席间埋伏好刀斧手,准备杀之。恰巧,此事被一个厨师发现,赵盾曾于这个厨师有恩。厨师先是出言提醒赵盾别多饮,而后以命相搏,赵盾这才得以脱身。逃离王宫的赵盾,准备离开晋国。然而,他还未离开的时候,灵公就已被其弟赵穿杀死了,赵盾听到消息再次返回了王宫。

晋楚争霸

灵公身死,赵盾等人拥立襄公的弟弟黑臀为君,史称“成公”。成公是文公最小的儿子,母亲为周王室女子。为了感谢赵盾,也为了扫除君臣之间的疑虑,成公封赵氏为公族大夫,这时异姓卿大夫的势力已遍布了整个晋国朝堂。

随后,晋国在成公的带领下,踏上了与楚国争霸的道路。

郑国本就是小国,夹在晋楚之间,左右逢源。郑国先是背叛了晋国,晋国进而征讨,郑国随后归附了晋国,背弃了楚国。楚国大怒,征讨郑国,引得晋国救援。在成公七年的时候,晋国与楚国的争斗已进入白热化的阶段。晋国因文公曾称霸于诸侯之间,有会盟诸侯之权,但陈国惧怕楚国,未去会盟。陈国的这一举动,大大打了晋国的脸。

晋国随即派遣了中行桓,讨伐陈国,救援郑国,与楚国正式开战。楚国最后兵败,晋国维护住了霸主地位。带着这个令人满意的结果,成公于同年去世了,将位置传给了儿子据,史称“景公”。

景公两度败于楚庄王之手

景公三年,楚庄王包围了郑国。郑国向晋国求援,但晋军还未赶到时,楚国已经与郑国结盟了。统军的荀林父本想退兵,却被先榖阻拦,并建议立即进兵。晋军随后渡过黄河,去进攻楚军。这时郑国已经归附楚国,为了争取表现,郑国掉转枪头,帮助楚国,攻打晋军,以致晋军大败而回。

两年后,景公五年,因为郑国的背叛,晋国决心讨伐郑国。结果晋军再次败在楚军手上。

因为楚庄王的强大,让景公心有余悸,所以在景公六年时,楚国讨伐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景公只得假意答应,以避免与楚军接战。

降服齐国

鞍之战

在后面的几年中,晋国都未再与楚国交战,并将战略目标投向了齐国。

景公八年,景公派遣郤克出使齐国。郤克驼背,不想竟引来了齐顷公母亲的嘲笑,郤克回国之后,发誓要灭了齐国,随后向景公建议出兵攻齐。但当景公得知郤克的真实原因之后,随即放弃了攻齐的主张。

其实,景公早已有了攻齐的想法,只是时机还未成熟,一是无出师之名,二是楚庄王还健在,他惧怕楚国借此时机渡过黄河,将晋国覆灭。直到景公九年,楚庄王死了,景公才决定攻齐。

这时,齐国派太子入晋国为人质,才暂时停止了攻击。没过多久,景公十一年,齐国攻伐鲁国,鲁国、卫国通过郤克,请求晋国出兵。晋国大败齐国,追残兵入齐都。

郤克强烈要求齐顷公的母亲作为人质才肯罢兵,后经过齐国使者的据理力争,软硬兼施,才同意不以齐顷公母亲为人质作为罢兵条件。晋国最终与齐国握手言和,并成功破除了齐楚结盟,重拾昔日霸主地位。

立六军、灭赵氏

随后的几年之间,景公并没有做多少向外扩张之事,没事时不过是接待一下齐国的齐顷公,攻伐一下郑国而已。其主要精力放在了整顿内政方面,于景公十二年,他设立了六军,其中赵氏子孙多有担任军中将军。

赵氏在晋国的地位,引起了景公的高度关注。于是,景公联手大臣屠岸贾,制造了赫赫有名的冤假错案——赵氏孤儿案。屠岸贾按照景公的吩咐,诛灭了赵氏满门,唯独遗漏了赵武。

后来,韩厥向景公求情,赦免了赵武之罪,并重新赐给赵武封地。没过多久,景公十九年,景公病亡,其子寿曼为君,史称“厉公”。

外强中干的厉公

鄢陵之战

厉公继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与楚国商谈罢兵息战之事。这时晋国内部卿势力坐大,互相征伐,厉公已无力管控,同时厉公有意攻秦,所以先要解决背后的楚国。而又因其父景公在时,曾施展“联吴锁楚”的策略,此时的楚国备受吴国滋扰,不得已被迫同意。

盟约刚立,厉公于厉公三年,联合其他诸侯共同于麻隧讨伐了秦国,秦军大败,大将被俘。

厉公六年,郑国再次背叛晋国,投入了楚国的怀抱。厉公借故引兵至鄢陵与楚共王决战,再次进行晋楚争霸,同时为报其父两度败于楚庄王之仇。

鄢陵之战中,厉公采用楚国旧臣苗贲皇的计策,分兵袭击楚共王的左右翼,并引楚共王率中军精锐袭击晋国中军,借此将楚共王的精锐打败,战斗期间楚共王被射瞎了一只眼,楚王子被俘,楚军只得退兵。楚将子反本欲整兵再战,却不料被厉公用计除之。

最终,楚国兵败,厉公时期的晋国,先败秦国,再败楚国,再登中原霸主。后厉公再次联合诸国,展开弭兵会盟,楚国被迫同意罢兵息战,此时的楚国对中原的争霸已走向颓势。

厉公的业绩可谓骄人,他的父亲、祖父都曾败在秦国、楚国之手,但他却成功大败了这两个国家。然而,厉公却是外强中干,虽然表面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却因杀害伯宗之事,失去了民心。原来在厉公五年的时候,郤其、郤抽、郤至这三个人曾中伤耿直的伯宗,最后伯宗无辜死于厉公之手,引来了民怨。

一时不忍竟酿杀身之祸

罢兵息战之后,厉公将目光再次转向了内政方面,主要是对卿大夫势力的压制。

厉公回国之后,决定废除所有的臣子,启用了胥童,因他与郤至有仇,加上大臣栾书怨恨郤至,所以他想借胥童之手挑起卿大夫之间的内斗,从而实现清除卿大夫势力的目的。

栾书果然中计,他趁机向厉公进言,郤至有意挑起晋楚事端,目的是为了迎接公子周。厉公随后派郤至前往周王室。栾书另一方面又让公子周去见郤至。在栾书的精心安排下,厉公有杀掉郤至的理由。

厉公八年,厉公让胥童率领八百士兵,攻杀三郤,同时趁机劫持了栾书、中行偃。

然而,在这个时候,厉公却犹豫了,尤其是当他看到三郤已死的时候,心中很是不忍,当即放弃了诛杀栾书与中行偃,并恢复了他们的职位。

没过多久,栾书与中行偃派遣党羽趁厉公游玩之际,将其囚禁起来,并杀掉了胥童,改拥立公子周为君主,史称“悼公”。悼公元年,栾书等人杀掉了厉公。

霸业巅峰

悼公是晋襄公的后代,本以为会终老于周王室,却不想被人迎回了晋国,继位为君。悼公很感念这份恩情,所以决心要将晋国再次扶上霸主的宝座。

回国之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先清除了七个不忠于晋国的大臣,随后抚恤文公时代功臣后裔,向百姓布施恩惠,减少税赋,整顿军务。随后不久,讨伐了郑国,又去了陈国。

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间,悼公听从魏绛的建议,九次会合诸侯,北和戎狄。

悼公十四年,悼公经过三年的厉兵秣马,率兵联合诸侯讨伐秦国,并成功打败了秦国。

在对楚的战略上,悼公沿袭了景公的主张,联手吴国,对楚国实行锁边压制,只可惜没过多久悼公重病去世,其子彪即位,史称“平公”。

8.大权旁落,六卿崛起

悼公在晋国的历任国君中,是唯一一个可以和文公媲美的。悼公在时,将晋国数次推到了霸主地位,威震诸侯。只可惜,天不予他,即位十五年而亡,将重担一下子扔到了儿子平公的手上。

齐晋之间的拉锯战

平公即位,或许是想要像他父亲那般,称霸诸侯,横扫天下,所以在平公元年,就出兵讨伐了齐国。齐国当时的君主是齐灵公,与之交战,不敌兵败,后在晏婴的建议下,退兵坚守,最后逼得晋国也只能退兵。

这场出兵讨伐非但没有让平公再续霸权,而且惹来了一个劲敌——齐国。

平公六年,栾逞因事犯罪,逃到了齐国。齐国此时已换成了齐庄公,齐庄公决定利用这个栾逞,来报复往日之怨。

平公八年,齐庄公派栾逞暗中前往了曲沃,并派兵在后跟随,上了太行山。栾逞在曲沃造反,趁机发难,袭击了都城绛城。当时平公想要一死了之,却被范献子阻止。范献子率领家兵抵抗栾逞,栾逞只得再回曲沃。后来,曲沃人将栾逞诛灭,并杀掉了他的族人。

此时,齐庄公听说了失败的消息,在回返途中,攻取了朝歌,以报当年之仇。平公十年,齐国发生动乱,晋国趁机打败了齐军,以报当年曲沃的那件事。

强大的六卿

平公时期,齐国与晋国之间虽互有胜负,但依旧是晋国胜多输少,并击败了楚国,维护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只可惜,平公与各国征伐期间,六卿势力迅速坐大,从范献子可以动用家兵击败栾逞,就已不难看出,六卿的势力越来越大。

平公对此已经无能为力,晋国无奈地被这六驾马车支配着,飞速行驶在通往灭亡的道路上。

后来平公耽于逸乐,晋国的政务随之全部落入了六卿之手。平公去世后,六卿又先后辅佐昭公、顷公即位。这个时候,晋国公室的权力高度萎缩,六卿势力日渐壮大,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顷公十二年,公室的两位官二代,在国君面前互相诋毁,竟而引发六卿的夺权。

六卿本来就想削弱国君的力量,两位官二代们正巧给了他们这个机会,他们按照律法处置了两人,并将他们的封邑强行分做了十份,让他们自己的子孙去做大夫,进而掠夺晋国公室更多的权力与封地。

六卿混战开始

经过之前的攻伐斗争,很多卿大夫家族已经被灭,比如栾家、郤家等,最后晋国落在了六家手中,分别为赵氏、中行氏、范氏、智氏、韩氏、魏氏。

这里做一个简单说明:中行氏与智氏皆出自荀氏一脉,中行氏的先祖就是之前提到的荀林父。智氏的先祖则是荀首。荀林父与荀首都是荀息的孙子,荀林父因任中行将,故而子孙改为中行氏,荀首因封地在智邑,故而子孙改为智氏。氏是可以改的,姓不能更改,他们同姓姬。

范氏的祖先就是士蒍,因后来封地在范邑,故而用“范”作为氏。

赵氏的先祖就是赵夙,韩氏的先祖就是韩厥,魏氏的先祖是毕万,因被封于魏地,故而改为魏氏。

这六大家族基本上占据了晋国绝大部分的土地,有钱、有权、有兵、有民众、有土地,可说的上是能有的都有了,晋国也随之掉下了霸主的神坛。

然而,他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想要的依旧很多,他们始终不是晋国最有权力的,在他们的头顶上始终有君主的威胁。这种威胁,想必赵氏是深有体会。曾经的灭门,让赵氏蒙上了一层永远解不开的阴影。为了避免同类的事情再度降临,赵氏家主赵鞅决定索要更多的土地,以壮大自己的实力。

此时,顷公早已去世,继任国君之位的是他的儿子午,史称“定公”。

定公十五年,邯郸大夫赵午准备将五百户给赵鞅,但事后反悔了,赵鞅随即发兵去讨伐赵午。

赵午联合中行寅、范去射,将赵鞅围困到了晋阳。因为智栎、魏不信、魏侈与中行氏、范氏有仇,随即加入了战斗,攻打二人。两人狗急跳墙,竟然反叛了定公,定公于是派晋军将二人打败。二人被迫逃到了朝歌,据城自保。定公二十二年,晋军彻底击败了二人,二人逃往了齐国。

定公三十七年,定公去世,其子凿即位,史称“出公”。出公十七年,智瑶、赵殃、韩不信、魏侈瓜分了中行氏、范氏的土地,据为己有。原先的六卿,彻底变为了四卿。

四卿还是多

四卿封地与国君封地对比

四卿的举动,彻底激怒了出公。出公于是向齐国、鲁国借兵,准备消灭四卿。然而,这个消息很快传入了四卿的耳中,趁出公不备,抢先发难。出公被迫出逃到齐国,只可惜在逃亡的途中,出公病亡了。

智瑶趁机立昭公的曾孙骄为君,史称“哀公”。此时的哀公,只是智瑶的傀儡,朝政全部被智瑶把持着,智瑶于是强行纳了中行氏、范氏的土地,成为了四卿中领土最多的人。

只可惜令智瑶没想到的是,他已犯了众怒,打破了平衡,同时他还向赵氏、韩氏、魏氏索要户民、土地。韩氏、魏氏惧怕智瑶,故而只能同意,但赵氏的赵襄子提出了反对意见,并据晋阳以抵抗。恼羞成怒的智瑶,联同韩康子、魏桓子,合兵杀到了晋阳,并引水淹没城池。

后来赵襄子派家相张孟谈,前往韩康子、魏桓子那里进行游说,三家迅速达成统一战线。双方里应外合,先是用水反灌了智瑶的军营,而后趁乱抓住了智瑶,大破智氏大军。赵襄子随即杀死了智瑶,并灭了智氏一族。

随后,按照约定,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君臣易位

哀公十八年,哀公去世,其子柳即位,史称“幽公”。这个时候,晋国国君早已衰败不堪,其领土只剩下绛城、曲沃,反而朝拜起了赵、魏、韩三卿。

幽公十八年,幽公私自出城,被强盗所杀,晋国再次起了内乱。魏文侯趁机出兵平息,并拥立了幽公之子止即位,史称“烈公”。

9.晋国末路

引水灌晋阳

烈公十九年,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将赵、魏、韩三卿,封为诸侯,原本的三大家族,瞬间变为了三个国家,因同属于晋国,又被时人称为“三晋”。一代霸主公国也随着这道分封旨意的下达,终于走到了亡国末路。

烈公很厌烦被人当做傀儡的感觉,但却无力挣扎,既然已经甘心做了十九年的傀儡,那么再坚持做几年又如何呢?烈公坚持到二十七年,终于离开了人世。

三晋似乎并不想结束这个傀儡游戏,继续扶植了烈公的儿子颀即位,史称“孝公”。孝公又坚持了十七年,而后其子俱酒即位,史称“静公”。

这些年来,三晋各自发展,政权已经彻底稳固,觉得已再不用晋国作为幌子了,随后在静公二年,三晋联手废了静公,将其贬为平民,断了晋国的祭祀,分割了剩下的土地。

终于完成了三家分晋的最后一步。

万里有话说

晋国,昔日的春秋霸主,四代称霸,最终却为臣子分而灭之,实令人唏嘘叹惋。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经常将对手作为毕生的敌人,却不知真正的敌人永远来自于内部。

外在的对手是看得见,内部的敌人永远隐藏于黑暗之下,如果我们不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高超的驾驭能力,隐藏之人必将在合适的时机跳出来,给予会心一击。

所以,我们无论如何强大,都不要忘记站在我们身后的人!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