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老子说的话是淡泊名利、谦虚谨慎的演绎,也是一个人、一个团队亦或是一个民族宁静、淡泊、大胸怀的自信折射。
01
《我们仨》中的钱杨夫妇,淡泊名利,惟愿清净度日,潜心读书。
20世纪80年代,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被导演黄蜀芹编成电视剧,其中的金句:“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家喻户晓,引起了一股“围城热”。
钱钟书也因《围城》的热播,一下子变成了名人。
许多人慕名从远地而来,只为一睹钱钟书的风采。
但钱钟书不愿作动物园里的稀奇怪兽,杨绛只好守住门,谢绝来访的客人。
钱锺书不求名,却躲不过名人的烦扰和烦恼,他对杨绛说:“假如我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
不管怎么挡客,随着时间的推移,关心钱钟书夫妇的人越来越多,仰慕他们的来访者络绎不绝,特别是“钱迷”们,严重搅扰了他们的生活,杨绛只好一次次出面挡驾。
钱钟书经常对来信和登门的读者表示歉意,诚恳的奉劝他们别研究什么《围城》;
或者客气推说‘无可奉告’,或者干脆不讲情理的拒绝。
一次,一位英国女士在电话里求见,钱钟书毫不客气的说:“假如你吃了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钱钟书这样回话虽有些莽撞,但可见起内心对名利是多么淡漠。
钱杨二人都不愿卷入名利场,钱钟书还曾力辞清华文学所顾问,社科院副院长等职。
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荣获西班牙国王颁发的大奖,西班牙第一任驻华大使电话邀请杨绛出访,她谢绝了;
第二任大使送来正式的书面邀请,杨绛也正是以书面谢绝了;
第三任大使通过中国社科院领导马洪去请,杨绛感到实在赖不掉了,才勉强答应下来。
钱杨夫妇看似不近人情的细节,其实是他们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一种人生境界的表现。
他们不愿他人打扰自己清净度日,因为钱杨夫妇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排除外界的干扰,潜心读书,专心做学问。
杨绛说她喜欢英国诗人兰德在《生与死》里写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杨绛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种与世无争的淡泊。
在这熙熙攘攘的世间,多数人都想着出人头地,可杨绛不这样,她读书写作,翻译治学,只是因为兴之所至,并没有一丝的争名逐利之心,活出了人生的至高境界。
、
02
有的人一生都淡泊名利,乐守清贫。
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用他的一生,身体力行,对“淡泊名利”做了最好的阐释。
他大公无私,甘于奉献,廉洁奉公,志存高远。
杨善洲曾经是地委书记,是一个受人敬重的“大官”,但他却保持着平民本色,戴草帽,穿草鞋,以至于公社接待员把县委书记的他当成老农而打发。
杨善洲工作繁忙,一心为公,家里的房子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
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在屋里居住,妻子专程跑去找他,叫他无论如何想办法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
他听了,久久无语,掏出身上仅有的 30 元钱交给妻子叫她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雨!
家里好不容易借钱盖了房子,却因为无力还债而被迫卖掉!
清贫如此,叫人难以想象。
退休后,本可以享受许多人羡慕的安逸闲适的晚年,可他偏偏一头扎进家乡的荒山,用 20 余年的时间,用生命的余热把曾经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
做着一切,只因为他为官期间曾承诺过:“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
植树造林 20 余年,他遭遇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
林场树木茁壮成长,眼见到收获劳动成果的时候,他把价值超过 3 亿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自己不要任何报酬。
这就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共产党员淡看利益,安于奉献的境界。
为官 30 余载,他把全部的心血和热情都用在了为人民群众办事实上,回家的时间极少。
他的小女儿在奶奶生病时,才第一次看到父亲回家,当时她已经 8 岁。
他的老伴一直是农民,组织多次提出把他家人转为城镇户口,他坚决不同意:“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这是怎样一个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浩然正气的共产党人。
在今天, 有人多少人为一己私利斤斤计较,千方百计把“公家”的变为“私有” 的。
而他却大公无私,把所以的一切都献给了国家。
戒贪,慎妄,淡泊名利,乐守清贫是杨善洲的人生信条。
这是一种高尚的境界,更是一种大彻大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