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阅读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对上海来说无疑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饼”,但“要戴皇冠,就得承担它的重量”。从自身的优劣势来看,上海能否如愿以偿,脱颖而出?
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走向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战略在变,初心没变。
十八大以来,无论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还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出台,都把科技放在了国家整体发展的核心位置。
就上海而言,早在2014年5月,高级领导人访问上海时,就要求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6年4月12日,国务院甚至发布了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具体规划,规划2020年形成基本框架体系,2030年具备核心功能,使上海成为真正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事实上,上海不遗余力地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五年来,上海先后出台了“22项科技创新”、“20项人才”、“30项人才”、“25项科技改革”等政策,实施人才高峰工程,千方百计聚集世界各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加速发展。
但是,从上海的优势和劣势来看,我们在建设全球科技中心的时候,能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上海落后?不得不承认,上海已经不是唯一的“东方巴黎”。
尤其是在这一波伴随BAT崛起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浪潮中,相比北京、深圳、杭州,上海无疑是落后的,既缺乏标杆创业公司,也缺乏明星创业者,甚至缺乏火热的创业氛围。连创业咖啡馆都是一家一家建起来的,以至于市长提出了“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的问题。
根据中国大众创业指数,上海排名第六,前五名分别是江苏、广东、浙江、北京和山东。
马云出不去的原因是,除了进入难和成本高两大障碍外,上海优越的基础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上海的创业创新基因。
且不说上海人早就习惯了过去的安逸稳定,即使冒险精神依然存在,也更喜欢高层的创业项目,这自然与互联网创业中的“屌丝经济”相悖。
况且上海人聪明务实,天生有商业头脑。但由于他们谨慎,注重短期利润,比起高风险低回报的互联网,他们更容易投资回报更快的房地产证券。
此外,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2019年的生活成本排名世界第七,在mainland China城市中排名第一。外国人很难真正属于上海,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只有0.9%。财富500强公司的总部只有纽约的10%,显然离纽约等全球城市很远。
于是,创业创新所需的低成本、宽松的环境、空的联系、便捷的沟通,就成了上海的“短板”。不仅不能招人,不能加班,甚至允许失败,甚至连不差钱的财务都会规避风险,变得更加稳定。如何才能真正鼓励创新,带来创业创新的百花齐放?
谨慎的上海事实上,即使在20世纪上半叶,上海也只是冒险家的天堂,而不是当时的科技中心,因为当时虽然有英法等租界带来海外元素的碰撞,但上海主要是一个河流经济,成为黄浦江、苏州河的商品贸易和批发集散地。
当时服务业过度发达,高端制造业几乎空白。上海还处于城市发展的蛮荒时期,科技含量低。创新是如何产生的?
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上海迅速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享受着“专心做大事”的好处,从30年代市场上最多的变成了业内最多的,纺织业约占上海工业的70%。
虽然也有配套的技术创新,但自上而下的“一管到底”无疑会把各种奇思妙想扼杀在摇篮里,显然科技的市场不可能在计划的土壤里开花结果。难怪80年代上海的规划和市场两头跌空,随着轻工业的衰落,从巅峰跌到谷底。
虽然改革开放的春风最终吹起了浦东开发的热潮,带来了政策再次向上海集中倾斜的“黄金岁月”,但上海之所以再次成为经济的排头兵,毕竟是享受到了国家政策倾斜的好处。
结果生活太安逸,科技创造的突破力自然不足,以至于金融危机来临时上海经济发展立马吃紧。
以这种方式看上海的经济扩张,显然是随着国家政策而动的,可以用非自愿来形容,很难有开拓性的大战略,大动作。就算有,也是国家使命,更负责“上矿”,为国家战略做实验。
作为附庸,上海怎么能不谨慎?
毕竟不像北京有一群王子要照顾,深圳有市场要“硬拼”,再加上历史包袱太重,理论文化不够稳定,活力不足,不利于科技创造的大背景。
那为什么中央要坚定地把科技创新中心的绣球扔给上海?
政策试验场或许,上海并不是科技创新能力最好的地方,但作为实验地,上海是最好的地方,因为上海一直是国家政治经济的战略平衡点。
且不说地理上,上海是南北政治、南北经济的交汇点。光是上海就有完整的体系和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可谓理想的政策试验田。它在国家推广方面做得很好,搞砸了也没有对国民经济造成伤害。这就是自由贸易区纷纷倒向上海的原因。
更何况科创只能在元素碰撞中产生“灵感”。上海作为元素聚集的高地,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复杂,可谓一炮而红。
看看上海的优势:
一是城市化程度相对最高,国际大都市相对成熟的发展水平只能从交通密集、商圈高楼林立、商业配套完善来看。
第二,高校集中是最好的。地方211及以上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二,所有普通高校数量居全国第四。随着教育资源的集中,不仅是人才高地,科研也在崛起。
第三,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类企业云集上海,规模难以替代。特别是上海,作为国有资产重要城市,占经济的1/4,加上央企,占GDP的一半。而外资企业占1/3。上海不仅利用外资实现了17年的正增长,而且仅外资R&D中心就占全国的1/4。
第四,金融资本集中度极高。截至2019年1月,共有6大洲30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登陆上海,外资银行机构228家,比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之初的52家翻了两番多。同时,2018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量达到1645.78万亿元。
在金融体系的成熟程度和风险投资基金的运营方面,上海都是全国领先的。现在恰逢中国第四次金融爆炸的爆发,上海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显然不可估量。
第五,上海人的谨慎与蛮荒资本相结合,一次疾驰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给无良资本套上缰绳和导航,既缓解了科创的金融饥饿,又防止了科创被金融俘虏。
第六,上海的能力与国家战略相结合。毕竟已经上升到全国水平,单靠上海是支撑不了的。因此,从大项目到政策倾斜,上海将事半功倍,从而充分发挥优惠政策,体现国家战略,同时发展壮大自身能力。
第七,科技创新中心的政策推动是前所未有的。
从40金改革到张江国家科学中心等项目,从“科技22”、“人才20”到“人才30”、“科技改革25”,从产业引导基金到Maker 空崛起,从上海自贸区拆除制度壁垒,以金融改革服务科技,落户临港新区为长三角综合战略新兴科技创新基金。上海走在科技创新中心的路上。
最后,综合考虑交通、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上海将是开放包容、复杂融合、因碰撞而辉煌的,这显然具有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马太效应。
赌上海的深意有鉴于此,中央政府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荣辱之战押在上海身上是顺理成章的。
一方面,后危机时代的洗牌点燃了各国科技创新的伟大雄心。有德国工业4.0,欧洲地平线2020,美国创新战略等。,全球科技战硝烟弥漫,中国不能置身事外。
因为一个“科技强国”和一个“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将关系到下一个时代的定位,中国怎么能不全力以赴呢?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从城市发展到城市群,曾经同质化的竞争也进入了寻求个性的时代。
也许未来,纽约代表北美,伦敦代表欧洲,上海代表亚太。
上海成为面向世界的领先城市,这不仅是时代赋予的好机遇,也是上海超越地理、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
毕竟上海基础好,钱不差钱,坚韧不拔。也许你可以一跃而起,拾起创新的果实。但比起北京的“任性的权利”、深圳的“冲上去”、杭州的“不顾一切”,上海更务实、更谨慎,不会吹泡泡。这是由于上海的政治经济平衡和城市性格,但它会减缓科技之风,并且纠正它,或者会
目前,北斗导航、机器人等重大科技项目已在上海布局,“四梁八柱”和11个重点项目已陆续实施。
另外,大政府的作风正好适合前瞻性研究。比如基础科学创新短期内不能带来效益,长期来看意义深远,无疑会为未来科技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上海的标杆意义,目前跑的慢,可能是为了以后跑的更远更好!
“形势在不断变化。你要想让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要学会。”
今天,我们正站在时代日新月异的转折点上。如何对当前的变化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把握变化的脉络和趋势,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动?
福卡智库论坛“2020”可能会帮助你理清脉络和趋势,抓住不断变化的机遇。
外观越复杂
真相越深,
我们的目标是
破解复杂性,预测未来
关注我们
让你有一双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