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6大主导优势产业积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依托现有骨干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着力提升钢铁制造、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等六大优势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速形成一个超千亿元、五个超百亿元产值的产业,到2015年,实现6大主导优势产业总产值达2600亿元。
1、钢铁制造产业
周边地区钢铁制造产业发展态势
在长三角地区,近年来钢铁制造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9年3月,宝钢重组宁波钢铁,产品销售覆盖半径的增大以及送货成本有所降低,提高了宝钢的竞争力,增强了产业集中度。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钢铁产业持续较快发展,沙钢、南钢等骨干企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一批优质产品在国内市场享有较高声誉。生铁、粗钢、钢材等均占全国市场份额1/10左右。江苏省90%的钢铁产能集中在沿江两岸,30%左右的产能布局在城市或城市近郊。目前,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淮安等地区加快发展特殊钢、优质钢,不断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十二五”期间特殊钢、优质钢比重提高到60%,板带管比重提高到55%左右。总体来看,周边钢铁制造产业的集中度在提升,产业布局日趋合理,钢铁产品的结构也在不断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
在安徽,钢铁制造产业分别形成了以马钢、芜湖新兴铸管、天大石油管材等特色产品为支撑的“专、精、特、新”钢铁企业生产格局,其中马钢具有明显的主导地位。
马鞍山钢铁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马鞍山拥有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长江钢铁有限公司两户大型钢铁联合加工企业及百余户小型钢铁冶炼及锻造、铸造件生产企业,具备炼钢生铁1500万吨、铸造生铁5万吨及各类钢材近2000万吨的生产能力。2009年,全市钢铁制造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600余亿元。
“十五”以来,我市钢铁制造产业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和工艺结构,大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市场短缺的品种,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的钢材加工生产线,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工艺布局向连续、紧凑、短流程、智能化方向发展。从2001年开始,马钢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了以冷热轧薄板工程为主体的“十五”钢铁主业结构调整项目,马钢开始向千万吨特大型企业集团全力冲刺。主导产品全面升级换代,镀锌板等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H型钢、薄板、高速车轮等一批产品有效替代进口,主要产品出口到48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动工建设500万吨规模的高档板材生产线,总投资250多亿元,投产后迅速形成15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马钢兼并合肥钢铁公司,2010年重组长江钢铁协议正式签署。通过扩能技改和兼并重组,企业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张,铁道用钢材产量跻身全国第四,大型H型钢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大型U型钢产量跃升全国第一。规模持续壮大、产品结构的持续调整,为马钢“十二五”期间进入全国钢铁企业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体来看,马鞍山钢铁制造产业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产业集聚优势突出。一是作为安徽最大的工业企业,马钢在与政府关系、当地客户合作、运输和售后服务等方面都具备明显的地域优势。二是马钢产品的区域市场占有率优势显著,近年来,马钢仅在安徽的销售收入占比达40%左右,在华东地区的销售收入占比高达78%,是千万吨级特大型钢铁企业中,本地区域销售占比最高的企业。三是从钢铁下游行业分布来看,安徽是我国汽车和家电企业集中度较高的省份,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加速发展将有效拉动钢材等的需求。四是马鞍山具有临江近海的区位优势,为利用国外资源提供了优越条件,突破了区域内矿产资源日益匮乏的瓶颈约束。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市钢铁企业经济效益出现波动、下滑,经营性现金流量下降,资金周转阻滞不畅。钢铁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相继凸现:一是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市场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钢铁制造产业的产业链还不够长、不够粗,仍需要加以集聚提升;三是特种钢、优质钢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还不够高,产业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需要持续增强。
马鞍山钢铁制造产业发展取向和目标
相对周边地区钢铁制造产业发展状况而言,马鞍山钢铁制造产业具有突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独特的发展特点。在推进产业发展上,要充分发挥资源等各方优势,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做大做强:一是立足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提高钢铁制造产业的集中度。推动马钢加大兼并重组力度,进一步做强做大,加强市场控制力和领率力。二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粗加长钢铁制造产业的产业链。依托华东地区最大的铁矿储量和两淮地区的煤炭基地,从采矿业、钢铁制造产业加速向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煤化工等产业延伸,形成上下游产业联盟和产业链竞争优势。三是注重技术领先,根据产业链发展需求,大力发展钢铁材料深加工产品,做专、做精、做强优质钢铁材料产业。
到2015年,钢铁制造产业总产值实现1500亿元以上。马钢公司实现产值超千亿元,长江钢铁公司、天兴钢制品公司产值超100亿元,中杭金属实现产值超50亿元。
马鞍山钢铁制造产业发展重点
——依托马钢、长江钢铁等企业,围绕“板、线、型、轮”四大系列产品,重点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钢材精深加工业。完善产品销售、建筑、设计、钢结构、设备制造及安装、技术咨询及劳务服务等钢铁产业链。
——支持马钢走外向重组扩张道路,鼓励本地钢铁企业以参股、控股等形式,与两淮矿业集团公司建立紧密型合作,并与下游汽车、家电等企业建立产业体系联盟。
——加大勘探力度,推动地方矿产资源向马钢集团等优势企业集中,鼓励马钢等优势企业参与境内外铁矿资源的前期勘查、开采,增加其资源储备。
——加大马鞍山钢铁产品结构的调整。继续保持车轮产品世界第一的位次,进一步做大居全国前列的H型钢、管线钢、冷镦钢等优势产品,加快发展汽车板、船舶用板、家电板、高速铁路等市场潜力大的产品。重点开发低合金钢、冷镦钢、弹簧钢、齿轮钢、轴承钢、油井管和石油管线钢、不锈钢等特种钢,积极研发高牌号无取向硅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强度电力铁塔用钢、高强度建筑用钢等关键品种。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和品牌战略,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振兴钢铁制造产业规划的实施,继续高强度、高起点实施技术改造。支持非高炉炼铁技术、连铸薄带技术、高效低成本纯净钢生产技术、大型板坯连铸技术、钢渣综合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推动钢铁企业信息化与自动化升级和应用,实现钢铁生产工艺自动化控制和信息化管理。继续推行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企业资源规划管理、能源管理中心信息化建设、产销一体化及多业务系统集成在钢铁行业中的应用。
——鼓励企业加深国际化程度,引导和推动马钢等优势企业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支持企业采取技术合作、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资源和市场开发,大力实施海外资源勘探开采和钢铁冶炼以及深加工项目,建立稳定的海外资源供应渠道,提高产品国际市场份额。
——推进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支持马钢总装备能力提升项目、300万吨环保搬迁及合钢项目、长江钢铁公司产能置换项目、中杭金属20万吨大型电力铁塔用钢生产线技改项目、罗河铁矿工程、和尚桥铁矿年产300万吨原矿项目、白象山铁矿年产200万吨铁矿石项目等一批项目建设,做强做大钢铁产业。
2、汽车制造产业
周边地区汽车制造业发展态势
在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和浙江的汽车制造业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日趋激烈的竞争格局。汽车产业一直是支撑上海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现已成为中国国内最大的汽车产业集群,集聚了全国最多的汽车整车、零部件制造和配套研发服务企业。上汽集团、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企业生产的汽车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18%。江苏省汽车工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轿车、客车、载货车、专用车、摩托车及零部件为主体的多品种、全系列、较为完整的生产制造和科研开发体系,具有较大的产业规模和较明显的特色优势。目前,江苏省大力发展南汽名爵、东风悦达起亚、长安福特马自达等三大乘用车基地;提升南京依维柯、南京徐工汽车、精功镇江汽车载货车等商用车的竞争力;形成南京、无锡、徐州、苏州、扬州和镇江等各具特色的专用车生产基地。
安徽汽车工业经过四十多年自我积累和滚动发展,特别是近十余年来持续高速增长,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汽车工业产业体系和特有的自主品牌优势。目前,我省有汽车整车生产企业6家、三轮汽车和低速载货车生产企业数家,全省已建成合肥市和芜湖市两个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在整车生产上,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星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均具有强大实力。在零部件生产上有合肥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芜湖汽车零部件及汽车电子产业园、马鞍山市汽车车桥和冲压件产业园等。芜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迅速发展,已经建立起从整车到所有关键零部件的完整配套体系。
马鞍山汽车制造业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马鞍山目前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具有相当实力和竞争力的专用汽车生产、研发基地,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汽车工业产业体系和自主品牌优势,汽车制造业在拉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产业振兴规划的作用下,2009年马鞍山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80多亿元。其中星马汽车生产专用汽车7000多辆,汽车及底盘1.8万辆,实现产值超70亿元。华菱重卡自主品牌汽车产销强劲增长,已跨入国内万辆重卡企业行列,国内、国际市场影响力日益突出。
和周边地区相比,马鞍山汽车制造业的优势主要在于:一是专用汽车生产上处于领先地位;二是龙头汽车制造企业的市场地位稳定;三是汽车制造技术革新速度比较快。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马鞍山汽车制造业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承受着经济及竞争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压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汽车制造业产业规模仍不够大,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市场集中度有待提升;二是汽车制造产业的门类不够健全,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在市场拓展中处于被动局面;三是汽车制造业的零部件配套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链不够完整,产业集聚能力较弱。
马鞍山汽车制造业发展取向和目标
面对汽车制造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马鞍山市的汽车制造业在竞争中迅猛发展,在发展中持续创新,逐步摸索到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汽车产业要明确三个着力点:一是在产业门类和产品选择上,马鞍山汽车制造业坚持以重卡底盘和重型专用车为主导,拓宽产品品种,在此基础上,支持企业实施兼并联合,提高市场集中度。二是建设汽车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区,以华菱重卡、星马汽车、和菱车桥等为龙头,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汽车制造业,着力打造以马鞍山为中心的华东地区重型汽车产业集群。三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部分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在皖江城市带进行战略布局的契机,吸引更多整车和零部件配套项目落户,发展与重型专用车相关联的核心配套零部件项目,提升汽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
到2015年,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总产值规模达到400亿元,其中,星马集团实现产值达到300亿元,小康汽车实现产值达到50亿元。
马鞍山汽车制造业发展重点
——以星马汽车为核心,大力发展混凝土搅拌车、散装水泥车、混凝土泵车、重卡产品,建立国家级重型汽车和专用汽车生产基地。
——组建汽车联合体,实现产业加速发展,提高抗风险能力。以星马集团有限公司为骨干,组建跨部门、跨地区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汽车工业发展联合体”,聚多方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汽车工业整体优势,强化产业共用技术平台建设,避免重复投资。
——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结合实际,以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为中心、以产业供应链为纽带,加快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支持推进汽车零部件生产线改造项目,大力引进技术先进的外资企业,发展发动机、车桥、变速箱、传动轴、橡胶空气弹簧、精密模具、检具等汽车关键零部件
——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实施资金、资源要素倾斜,支持汽车整车企业加速规模扩张,扶持零部件企业进一步壮大发展;鼓励汽车企业扩大出口,实施“走出去”战略。
——推进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支持星马集团年产1000台矿用自卸车生产线技改项目、年产10000辆专用汽车生产线技改项目、节能环保重型卡车发动机项目、重型卡车变速箱项目及小康汽车年产10万辆微型客车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等一批项目建设,加速壮大、提升汽车产业规模和层次。
3、装备制造产业
周边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
长三角区域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产业门类齐全,竞争优势明显。目前,江苏围绕工程机械、新型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数控机床及工具件等4大产业链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主要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包括:无锡、常州、扬州、盐城等以内燃机及内燃机配件制造的产业集群;常州、扬州、无锡、南京、南通、镇江等以电力设备生产为主体的输变电及发电设备产业集群;无锡、南京、常州、南通、苏州、扬州、泰州等以机床企业为主体的数控机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徐州、常州以等工程机械为主体的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安徽也形成了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合肥、芜湖、安庆、马鞍山等地。在产业结构上强调大力发展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等优势行业,着力提升和扩大机床及基础件、重型矿山机械、交通运输机械、农业机械等行业的规模和水平,积极培育和发展重大成套装备,形成以优势特色装备产业为主体、基础装备和重大成套装备为两翼,特色鲜明、行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
马鞍山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马鞍山已形成了以马钢、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当涂博望装备制造和配套件制造的三大板块,发展基础较好,发展后劲和潜力较大。在冶金装备制造、工程机械制造、液压设备制造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从行业主要企业来看,科达机电新墙材成套装备、惊天液压公司大型液压锤、万马公司数控机床、马钢重机及泰尔重工冶金装备等数十个装备制造生产线和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
总体来看,马鞍山市装备制造业相对于周边地区的主要优势有:一是依托钢铁制造产业的优势,产业链联系较为紧密;二是装备制造业在空间分布上日趋集中,集聚效应显现;三是在一些项目和产品的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
相对于周边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马鞍山的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龙头企业不够突出,缺乏足够的市场领导地位和竞争力;二是冶金装备制造的产业集群优势还没有充分形成;三是装备制造业整体高科技含量还有待提升。
马鞍山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向和目标
在产业结构选择上,马鞍山市的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避开江苏各市及安徽其他城市的优势行业,需要立足自身优势和技术创新,加快推进高端产业发展。一是在现有的装备制造企业中培育出具有市场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围绕冶金、工程机械、液压和环保等领域扩大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打造装备制造业的集聚优势和竞争优势。三是准确把握制造智能化、技术融合化、产品高技术化和系统集成化等新型装备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突破基础性、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瓶颈,依托马钢重机、泰尔重工等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发展,尽快建成全国重要的冶金装备制造基地。
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其中科达机电实现产值达100亿元,南工重机、格瑞德机械、泰尔重工等产值超10亿元企业10户以上,博宇重机、双益机械等产值超亿元企业10户以上,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优势突出、产业链完善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链。
马鞍山市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
——依托科达机电、南工重机、格瑞德机械等企业,重点发展新墙材成套设备、工程机械、环保、液压等装备制造业,加快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集群效应。支持重点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做大做强,推动企业技术联合,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优势产品开发能力。
——着眼市场需求的新趋势,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发展成套技术装备、大型矿山成套设备和各类数控机床、各类自动化控制系统及可编程控制器、刃模具及标准件、大型船用曲轴、螺旋桨轴锻件,大型轴承圈锻件等装备制造业的“母机”及各类机械设备基础件。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与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依托安徽工业大学、马钢设计院等研究单位,马钢重机、泰尔重工等冶金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轧制生产线成套设备、高速线材轧机、炼焦系统成套设备、高炉余热余压发电成套设备等。
——依托重大工程,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加强对关联产业跨部门、跨行业的组织协调工作;在核准和审批重点建设工程时,有针对性地安排一批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依托工程,如发电、输变电、冶金、环保等重大项目。
——促进产业项目建设。支持格瑞德研发大吨位挖掘机以及混合动力挖掘机和装载机项目,博宇重机实施风力发电设备核心部件技术改造项目,双益公司轨道交通车轮改造项目等一批项目建设。
4、电力能源产业
周边地区电力能源产业发展态势
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提出要保障区域能源供应:“完善电源结构,加强输变电网络建设,提高供电可靠性。新建520万千瓦火电机组;推进核电项目工作进度,配套建设280万千瓦装机规模的抽水蓄能电站。” 2005年,安徽作出“皖电东送”战略决策,大力建设一批大型电站,建设连接华东主网的500千伏东中西通道,建设“淮南-皖南-浙北-上海”特高压输电通道。这些都为安徽加快发展电力能源产业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同时,安徽煤炭资源供应充足,具备建设大型发电基地的能力,发电成本优势明显。目前已启动四大核电项目,芜湖、安庆、宣城和池州的核电项目均已进入实质性阶段,火电项目加速布局,成为向华东地区,尤其是向长三角城市输送电的主要地区。
马鞍山电力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马鞍山的电力能源产业中的重点企业主要有万能达发电公司、皖能马鞍山发电公司和当涂大唐电力公司。2009年发电量为157.5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60多亿元。随着皖能马鞍山发电公司2×66万千瓦机组建设、当涂发电公司二期新建的2×66万千瓦国产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及同步建设烟气脱硫设施项目、万能达发电公司4×30万千瓦机组能量系统优化、节能改造项目等一批项目的竣工、投产,马鞍山已成为皖电东送的前沿基地。
相对于周边地区的电力能源产业,马鞍山市的主要产业优势在于:一是具有良好的煤炭资源供给和运输条件,产业发展的成本较低;二是企业规模较大,市场集中度高;三是在“皖电东送”中具有独特区位优势。
马鞍山市电力能源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总体产业规模还不够大,规模效益不明显;二是电力能源产业对环境影响较大,在环境承载能力和区域电力产业布局上趋于饱和;三是电力能源结构比较单一,新型电力能源产业发展尚未起步。
马鞍山电力能源产业发展取向和目标
随着华东地区和安徽电力能源的多元化发展,马鞍山市以火力发电为主的电力能源产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需要尽快调整产业结构:一是加快皖能马鞍山发电公司2×66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项目建设、当涂发电公司2×10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项目建设,发挥火电的成本优势。二是加快发电企业烟气脱硫设施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降低火电的环境影响。三是积极探索其他电力能源产业发展途径,逐步改变现有电力能源结构。
到2015年,电力能源产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当涂发电公司实现产值60亿元、皖能马鞍山发电公司实现产值50亿元、万能达发电公司实现产值40亿元。
马鞍山电力能源产业发展重点
——推动当涂发电公司、皖能马鞍山发电公司、万能达发电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装备改造、提升装备水平,提高火电装机的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大力推进污泥焚烧发电、工业企业低热值煤气发电、低温余热发电、可燃气体回收发电等多样化的发电模式,增加电力供应,改善电力结构。
——加强“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充分利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集中管理模式,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建立系统性节能降耗的管控一体化体系。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应急调度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电力能源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电力能源工业的平稳运营提供制度保障。
——加快智能电网电力智能控制在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调度自动化等各环节的运用,建设智能化变电站,推动电网实时控制、智能调节、用户互动等高级应用。
5、精细化工产业
周边地区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态势
精细化工产业在长三角地区有较好基础。江苏省的石化产业主要分布在沿江石化产业带、苏北化工集中区和沿海地区大石化项目,已具有相当规模和优势。
精细化工是安徽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的重点,是其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染料、涂料、颜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医药中间体、精细有机中间体在内的体系完整、产品众多的精细化工产业结构。其中生物化工、中间体等领域逐步壮大,在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一部分产品如柠檬酸、固液体氰化钠、对硝基氯化苯、聚丙稀酰胺等在国内以至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传统的染料、涂料以及胶粘剂、有机硅制品等精细化工行业总体上呈现逐步萎缩的态势。
马鞍山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马鞍山在精细化工产业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现基本形成了以立白日化、中橡、丰原生化、金星钛白、和桐化工等企业为依托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特别是慈湖开发区具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港口发展潜力较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能源供给便利、骨干企业发展强劲等诸多独特优势,已建设成为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力的精细化工园区,有利于实现进一步的产业集聚。
与周边地区的精细化工产业相比,马鞍山市的产业发展优势主要包括:一是基本形成现代化工产业体系,产品种类较为齐全;二是产业集聚区已经建成;三是化工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
马鞍山市精细化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精细化工中高端产品不足,总体上技术含量较低;二是精细产业链还不够完善;三是产业集群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马鞍山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取向和目标
在精细化工产业发展上,需要采取多层面、宽领域的发展战略。一是推动产品向系列化、高端化发展,大力推广应用新型技术,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二是吸引更多行业技术领先、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入驻,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三是培育、扶持现有企业加快发展,增强产业的吸纳、集聚能力,不断提升精细化工产业规模优势。
到2015年,精细化工产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立白日化实现产值超50亿元,实现金星钛白、丰原生化、中橡等产值超10亿元企业5户以上,金桐、科邦生态肥等产值超亿元企业15户以上,加快形成在国内具有影响力、行业内具有领率力的精细化工基地。
马鞍山精细化工产业发展重点
——依托立白日化、中橡、丰原生化、金星钛白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项目。
——积极推广研发、应用新型高效催化技术及催化新材料、生物发酵技术,大力发展高端精细化工产品。
——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橡胶制品用炭黑、柠檬酸、硫酸、钛白粉、切削液、防锈油、抽延油等各类润滑油和新型环保节能型金属表面防腐产品生产,支持研制、生产高等级子午线轮胎、聚氯乙烯掺混树脂及制品、特种及合成橡胶等橡胶制品、水性乳液涂层系列产品、多品种新型表面活性剂,提升产品高科技含量。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慈湖精细化工园区产业集群的集聚功能,积极引入国家产业目录鼓励类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化工产业项目入驻,延伸精细化工产业链。
——促进产业项目建设。积极支持中橡炭黑扩建、丰原生化柠檬酸扩建及节能环保技改项目、金星钛白高档金红石钛白粉及硫磺制酸装置技改项目、国星生物产业园等一批大项目建设。
6、食品加工产业
周边地区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态势
从行业发展形势看,食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食品加工企业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外国资本进入我国食品加工业十分活跃,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争夺国内市场,提高市场垄断能力,对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资金实力不强的国内食品企业发展形成巨大压力。另一方面,食品国际贸易的技术门槛、检测标准和环保要求日趋提高,我国食品出口面临的阻力也在不断增大。
在长三角区域,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起步早、规模大、档次高,具有明显优势。相对而言,安徽食品工业发展滞后,但食品资源、原材料丰富,仍具有良好的食品工业发展基础,食品加工业成为一些城市产业发展的选择。巢湖市提出重点发展粮食加工、油脂加工、畜禽加工、蔬菜加工、水产加工五大主导行业,并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取得了良好绩效。
马鞍山食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马鞍山具备良好的食品加工产业基础,现拥有蒙牛乳业、雨润肉食品、达利食品、青岛啤酒、黄池食品等一批食品加工企业。其中蒙牛乳业拥有亚洲最大的单体冰淇淋生产基地,雨润肉食品是国内现有最大的肉食品加工企业之一。目前,我市食品加工产业总投资已达几十亿元,产值正向百亿元迈进。马鞍山市已迅速崛起成为长三角区域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马鞍山食品加工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包括:一是食品加工产业的原材料比较丰富;二是部分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品牌;三是企业加速集聚,数量和规模迅猛增加。
马鞍山食品加工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食品加工产业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够高,产业总体规模相对不够大;二是功能性食品、高精加工和高附加值食品不多;三是食品加工产业的品牌效应还不够明显。
马鞍山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取向和目标
在食品加工产业的结构调整、规模跃升上,一是进一步提升现有食品工业的市场占有率。二是积极引进更多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入驻马鞍山,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三是突出区域特色产品、功能性食品开发、生产,大力提升马鞍山本地食品产业的品牌优势和产业层次。
到2015年,食品加工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实现蒙牛乳业、达利食品、雨润肉食品等产值超10亿元企业5户以上,青岛啤酒等产值超亿元企业5户以上,形成长三角地区的食品加工业基地。
马鞍山食品加工产业发展重点
——鼓励发展畜、禽饲料、水产饲料加工业,为畜牧业及食品加工业提供坚实的资源支持。
——适应市场需求,延伸发展酸乳饮料、功能性牛奶等相关产品。提升薯片、面包等产品规模,丰富产品品种。
——依托马鞍山的农业优势,发展大米深加工、粮食仓储、米糠油精炼等项目。以开发绿色有机食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导向,发展食品卫生安全检测、绿色无菌包装,提升食品加工业技术水平,促进完善产业链。
——形成食品加工骨干企业梯队,组织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扩大市场规模。
——加快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推进品牌文化建设,增强消费者对马鞍山造食品的信任度;通过优化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外观和包装等培育名牌产品、打造品牌企业。
——促进产业项目建设,大力支持蒙牛乳业、雨润肉食品、达利食品、青岛啤酒等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的产能扩张,加快推进蒙牛乳业投资3亿元的三期液态奶生产线、鹰唛食用油加工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供给基地。
培育壮大6大新兴产业 突出发展重点,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大力发展新材料、新光源、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6大新兴产业,并率先在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领域实现突破,到2015年,实现6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580亿元。
1、新材料产业周边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态势
新材料是新出现的或已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是信息、航天、能源、生物等高技术领域重要材料。
江苏新材料产业主要集中在苏南和苏中地区,其中,苏南约占70%,苏中约占20%,在金属材料、纺织材料、化工材料等领域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安徽在新材料领域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技术基础和资源优势,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合肥杰事杰公司、皖维高新材料股份公司、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公司、黄山永新股份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合肥、蚌埠、马鞍山、宣城、巢湖、无为等地建立了新材料产业基地。建有国家玻璃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开发平台。非金属材料深加工、水性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研究与粉体开发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氧化铟锡导电膜玻璃、透明导电膜玻璃基板、球形石英粉、高纯超细硅酸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超级炭负极材料、纳米碳酸钙、陶瓷纳米粉体等产品性能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马鞍山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马鞍山市在2003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基地”,经过近年来精心培育、扶持,新材料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较强的发展潜力,已形成以高速车轮、优质线材、高附加值板卷、稀土合金材料为代表的新型钢铁材料及产品;以特殊炭黑、彩板涂料、钛酸钾晶须等为代表的新型化工材料及产品;以及新型环保材料及产品、新型耐火材料及产品、新材料刃模具研发生产基地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家863新材料基地。
目前,马鞍山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包括:一是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具有钢铁制造产业等主导优势产业的强大支撑;二是新材料产业的集群格局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三是新材料市场的产品种类相对丰富、档次较高。
马鞍山市新材料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定位还不够明确,需要提高专、精水平;二是新材料产业的集聚水平还较低;三是新材料产业的产业规模与技术含量尚有待提升,龙头企业在整个行业内欠缺领先优势。
马鞍山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向和目标
从周边产业发展态势和马鞍山新材料产业的现状出发,可采取的发展思路包括:一是在产业定位上,围绕国家863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新材料领域技术领先、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重点发展新型环保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稀土材料、新型耐火材料、新材料刃模具等产品。二是进一步调整新材料产业的空间布局,提高该产业的集聚水平。三是着眼市场新需求,强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组织、整合技术力量,研发新型高技术材料。
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实现150亿元。通过培育、引进实现奥盛新材料、鼎泰科技等产值超10亿元企业5户以上,开元新材料等产值超亿元企业10户以上,形成特色鲜明的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
马鞍山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
——依托马钢、鼎泰科技、奥盛新材料、开元新材料、昕源集团等大中型骨干企业,大力开发新材料技术及产品群,加大新型金属材料、磁性材料、稀土材料、耐火材料等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的研发推广。
——通过产、学、研及产业上下游合作,支持马钢实施金属材料的重大专项攻关项目,不断开发适应建筑、汽车、家电、铁道、电力、电子、石化、造船、机械等行业需求的产品,研制、开发适应新一代高洁净度、超细晶、特殊功能要求的钢铁新材料的生产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工程结构材料,高强度、耐高温合金材料、陶瓷材料,镁合金、铝合金、钛合金、镀锌防腐材料,复合材料等关键品种。
——开发稀土锌铝合金材料。以安徽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校为技术支撑,推进鼎泰科技、奥盛新材料等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研制稀土锌铝合金新材料及设备,尽快提升生产规模和产品技术含量。
——开发耐火材料。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具有特殊用途的高级耐火材料制品。大力发展高温浇注料、高温喷涂料等不定形耐火材料和轻质、高强、耐剥落系列保温耐火制品;高度重视和鼓励研发电子工业用的高温耐火材料。
——开发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以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纤维复合材料生产企业,奠定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的生产基础,打破马鞍山市在此类产品生产上的空白局面。
——加快发展优质合成原料。加大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确立先进、完整的烧结、还原氮化烧结、电熔等合成原料工艺。研究镁白云石、白云石、石灰质原料的抗水化性,满足新型耐火材料的发展需要。积极发展新型建筑节能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
——开发具有更高导热性的超微孔炭砖、微孔铝碳化硅砖、微孔碳化硅砖,满足大型高炉发展的需要。
——建立新材料产业的集聚区,调整新材料产业的空间布局,加快新材料产业链的建设和延伸。
——推进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支持鼎泰科技、奥盛新材料、开元新材料、昕源集团绞线扩能项目、新建年产8万吨镀体、高强度预应力钢绞线项目、年产500吨泡沫铝生产线技改、年产10000吨预烧料生产线技改项目等一批项目建设,加速壮大、提升新材料产业规模和层次。
2、新光源产业
周边地区新光源产业发展态势
据统计,近年来全球半导体绿色照明的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20%,其中高亮度半导体绿色照明需求增长更加迅速,到2010年高亮度半导体绿色照明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100亿美元。
目前我国绿色光源产业已经形成了四大片区、七大基地的产业格局。
安徽高度重视新光源产业的开发,特别是规划加快发展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热利用3 大领域,建设合肥、蚌埠、芜湖、滁州4 大光伏集聚区。预计到2012年,全省光伏产业产值达到300 亿元。
马鞍山新光源产业发展现状
马鞍山市新光源刚刚起步,以泽润光电、当涂大明电子、晶威太阳能、柏利照明、华智光电等为代表,主导产品LED封装器件,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单晶硅片、节能照明灯具、照明智能设备等,2009年实现产值近2亿元。
马鞍山市正以启耀电子、泽润光电LED、新型钠灯等项目为主体,大力发展光电子、光电线缆等产业,着力打造我国中西部地区光电产业基地。随着泽润光电LED封装与半导体照明产品、SMD贴片生产线项目和柏利照明研发中心及中试线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成,将极大地推动马鞍山新光源产业发展。
总体来看,马鞍山新光源产业的优势主要包括:一是龙头企业成长迅速,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二是新光源产品的市场空间广阔。
马鞍山市的新光源产业目前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新光源企业数量较少,产业整体规模较小;二是LED主要集中在下游封装应用领域,中上游外延和芯片较薄弱;三是产品种类还较为单一,产业门类有待增加。
马鞍山新光源产业发展取向和目标
在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上,一是以现有企业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和关键举措,迅速增加企业数量,增大产业整体规模。加大LED封装等产品系列研发力度,推动照明技术的攻关、突破,实现以技术领先抢占市场竞争优势。二是加强新光源产业链建设,继续向中上游和下游产业外延。围绕打造独具特色的“中部光电城”,加快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热利用等领域发展,形成完整光电子产业链。三是大力发展医疗、农业等特殊用途的半导体照明产品,以及与太阳能结合的半导体照明灯具产业。
到2015年,新光源产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通过培育、引进实现启耀电子、泽润光电、大明电子、柏利照明等产值超亿元企业10户以上,加快形成中部地区重要的光电产业基地。
马鞍山新光源产业发展重点
——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新光源领域龙头、优势企业,加快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热利用等领域发展,着力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部光电产业园。
——支持半导体照明技术开发、研制和生产。积极引进MOCVD及其他核心设备、新型衬底、高纯MO源等制造企业和技术;支持大功率白光LED产品研发及生产;重点发展LED背光模组、汽车及摩托车LED照明器具;支持开展LED灯具的智能照明集成控制系统研究和智能信息显示技术及相关产品的开发;支持LED外延和芯片项目建设,扶持封装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其他行业企业和资金进入半导体照明产业领域。
——大力开发节能灯。利用马鞍山市丰富的矿物资源和现有的照明设备生产线开发节能灯;支持环保高效的稀土发光材料、新型长寿命的电极及相关材料、无铅玻璃等产业化;优先支持一级能效节能灯的制造和工艺技术创新;支持高效二次光学系统设计研究和灯具的智能照明集成控制系统研究;支持节能灯加工关键工艺设备及检测仪器。
——开发和推广新型通用、节能照明产品。充分利用LED等绿色、节能照明产品的特性,结合有关场所的应用条件和典型性、代表性、可推广性的示范要求,选择标志性建筑、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隧道、公共建筑、居民住宅小区等,分批开展示范工作,推广使用绿色、节能照明产品。支持相关企业进入国家高效照明产品采购目录。
——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支持LED封装与半导体照明产品生产线、SMD贴片生产线技改项目等一批项目建设,提升新光源产业规模和竞争力。
3、新能源产业
周边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
从周边地区来看,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多个省市的发展重点。近年来江苏省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从高纯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集成系统设备到光伏应用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安徽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规划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新能源利用量达到全省能源消费总量6%以上;培育一批大企业集团,其中1家企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10家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建设6个省级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目前全省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领域、生物质能领域、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领域、循环经济领域、节能产品消费领域、清洁煤技术应用领域、生态环保和污染治理领域、核能及风能领域、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服务领域等。
马鞍山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马鞍山市新能源产业取得一定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配套能力显著增强,技术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发展势头好,但也存在很大挑战。
马鞍山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直接进行新能源的开发生产或者整体制造,代表性企业有菲斯特新能源、晶威电子、恒生蓄电池公司、嘉宝能风电公司,及大圣木质素公司、博石生物质能公司、天泽能源公司等,企业规模较小,其中部分企业目前无利税;另一类为能源装备制造行业提供配套加工的企业,代表性企业有马鞍山方圆支承、统力支承有限公司等。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产业总体规模还不够大,产品种类相对较单一;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相关技术标准和服务机构;三是拥有核心技术、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总装企业短缺。
马鞍山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向和目标
马鞍山新能源产业发展主要措施和重点包括:一是围绕由传统能源基地向新能源产业基地转型,大力发展太阳能设备和电力设备两大产业。二是开发并高效利用生物质能等其他新能源,尽快形成规模。三是围绕沿江地区的水力资源,适当发展水力发电项目。
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通过培育、引进实现方圆支承、统力支承、晶威电子等产值超亿元企业10户以上,形成中国中西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基地。
马鞍山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
——以晶威电子、方圆支承、统力支承等重点企业为主体,加快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与应用产业,引进和培育光伏应用产品生产企业。
——在马鞍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太阳能企业和电力设备企业产业园,形成聚集区,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拓展生物质能、风能、地热利用、煤炭洁净利用、车用新型动力电池五大新能源领域装备的研发和产品的生产能力,努力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新能源基地。
——积极发展太阳能产业。重点引进太硅片加工、太阳电池制作、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电池组件、光伏发电配套产品等。建设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基地、太阳能集热系统示范基地,实施阳光建筑节能工程,进一步扩大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建筑上的应用。
——引进风电设备主机制造企业,加快对风力发电设备核心部件研发和制造,加快形成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产业链。
——浅层地热利用。充分发挥马鞍山市地处平原、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优势,在市区及县城区公用、居住建筑、主要工业企业建设浅层地热交换装置,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浅层地热空调等地热利用系统。
——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支持科达洁能清洁燃煤气化系统生产基地及方圆支承、统力支承等企业10000套大型风电回转支承生产线技改项目、年产20000套风力、太阳能发电设备用回转支承项目等一批新能源产业关联配套项目建设,加快提升、壮大关键部件及整机装备生产能力。
4、节能环保产业
周边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态势
节能环保产业是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朝阳产业。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经过多年技术和资金积累,环保产业发展基本成熟,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节能产品制造和节能服务业呈快速发展态势。在我国,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一批拥有工程设计和总承包能力的大型环保公司迅速崛起。
江苏已经形成一批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无锡市环保装备产品较为领先,且在宜兴已形成以高塍镇和环保科技工业园为主体的环保企业集群;南京市节能环保服务业优势明显;苏州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常州环保产业园已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盐城环保产业园建设启动迅速,江苏建湖、阜宁已分别形成高效电光源、环保滤料产业集群。
省内合肥、芜湖和蚌埠重点发展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人才密集的节能和环保产品生产和环境保护服务业。合肥市作为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发挥科研优势,打造节能环保汽车研发和生产基地。重点加速节能环境保护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研发;建设省级节能环保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服务中心与信息交流中心。芜湖市依托海螺川崎、奇瑞等骨干企业,打造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和设备、节能装备制造、汽车环保产品的开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建设节能装备产业化基地。蚌埠市作为我省节能环保产品生产的重点城市,建成以环保设备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售后服务为一体的环保产业园;重点建设环保装备产业化基地。其它各市根据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发展地方特色节能环保产品,与合芜蚌地区形成互动互补。
马鞍山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为全市“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现有企业主要从事节能环保产品生产、水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中冶华天市政环境工程及工业污水处理设施托管运营、菲利特流体新型环保水处理设备、华骐环保曝气生物滤池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技术及配套产品研制、生产、环保工程设计、国平环保的环保设备的研制及相关联的非标备件制造与安装等,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研发和技术支撑体系不断完善,拥有安徽工业大学、矿院等一批从事节能环保技术研发、设计及其配套设备的研发生产与人才培养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国家金属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节能环保产业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一是产业规模偏小,骨干企业不多;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还较低,附加值不高。
马鞍山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取向和目标
依据周边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态势和我市产业发展现状,确立以下发展取向:一是以支撑环境质量改善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重点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研制,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加快关键装备进口替代化进程,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二是大力发展节能装备产品、水处理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等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产品。三是强化产业引导和扶持,不断吸引相关企业投资,逐步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的集聚水平。
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加大产业培养、引进力度,实现华骐环保、菲利特等产值超亿元企业10户以上,建设皖江城市带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示范区。
马鞍山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加快发展节能装备、环保装备、资源利用装备产业,大力培育和重点建设中冶华天、华宇环保、华骐环保等系列发展项目,积极发展新型高效环保专业设备,加快建设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平台,努力创建环保专业设备产业基地。
——支持研究开发与应用环保技术和产品,推动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发展循环技术和节约技术,促进资源回收和再利用;支持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及技术开发和产业化。
——在节能、废水处理、烟气控制治理、固废资源化、环保新材料、环境监测仪器等领域,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及装备,实施一批以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为主体的项目,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以转炉烟气干式净化、金属矿山无公害开采、垃圾渗沥液一体化处理装置、小区污水处理回用装置为代表的环保技术。同时,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
——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重点发展基础条件好、市场潜力大、整体带动性强的节能装备产品、水污染防治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环境监测仪器、环保材料等产品集群。
——开发节能装备产品。重点发展水处理设备、粉尘处理设备、冶金处理设备、流体设备及煤气、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技术和装置开发、成套设备制造。
——开发水处理装备。重点发展水体富营养化防治修复、蓝藻治理与资源化、城市污水、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和化工、造纸、酿造、印染、制革等工业废水处理设备;加快发展移动式布袋除尘器、高效成套脱水设备、小区回用水处理装置等环保设备及新型环保材料成套装备制造。
——开发大气污染防治装备。重点发展高可靠性、低消耗、副产品可资源化的空气过滤器,国Ⅴ以上排放标准汽车及国Ⅳ以上机动车尾气后处理催化剂与设备,加快发展高效洁净钢带式刮油机、带式压滤机;
——开发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重点发展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有毒有害废物处置、生活垃圾处理等成套设备及清洁回收技术开发和再制造。加快发展垃圾分选、焚烧处理、有毒有害废弃物焚烧及二恶英控制成套设备等。
——着力建设马鞍山市环保设备集聚区。充分发挥地方科技优势,以马鞍山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等节能服务机构为核心,组建以环保设备为主的产品推广联盟,在加快推进环保设备制造企业生产流程改造工程的同时,努力向外拓展服务空间。
——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支持科达清洁能源机械设备及自动化技术研制项目、华琪环保年产6万方生物滤料生产线建设工程、菲利特技术改造项目等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及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加快产能扩张,壮大产业规模,加速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5、生物医药产业
周边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态势
近年来,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产值近2000亿元。工业酶制剂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重组人工胰岛素、血管内皮抑素等基因工程药物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并且形成了苏州、南京、泰州、连云港等一批医药研发的重要基地。
从安徽来看,芜湖和合肥等地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先。作为芜湖未来重点培育的战略性产业之一,芜湖生物医药产业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悄然崛起。芜湖现有生物医药企业近70家,重点发展大容量注射液、小针剂、植入剂、中药材及天然产物萃取物、外用药、医用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等生产项目,已成为国内基础输液、外用药和医用玻璃的重要生产基地,安徽重要的医药产品配送和信息中心之一。合肥市高新区计划在“科学城”内建设一座生物医药产业园,吸引境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入园共谋发展。
马鞍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马鞍山市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产业规模小,代表性企业有丰原制药、桂龙药业、国星生化、神鹿科瑞等。
马鞍山市生物医药产业近年发展较快,企业产值及利税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30%、11%以上。一大批重点项目纷纷确立:华庆公司投资4亿的改造项目、金桐公司投资2.5亿元的年产10万吨日化产品活性剂生产线技改项目、上海隆希公司投资1.3亿元的年产3万吨精佘和10万吨砼减水剂生产线技改项目、阳晨生物投资1.1亿元的年产5万吨单细胞生物蛋白技改项目、国星生化投资1.96亿年产25万吨砒啶硷和投资1.53亿元的年产4万吨双甘磷技改项目。随着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目前,马鞍山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产业高端定位还不够突出;二是产业链建设滞后;三是产业集聚水平不够高。
马鞍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取向和目标
面对方兴未艾的生物医药产业,马鞍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应定位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现代中药、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为核心,外引内联,大力推进生物医药重大项目建设,加速壮大产业规模。二是延伸生物医药产业链,提升生物医药的研发、营销服务水平。三是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打造产业集聚,引领高端人才、先进技术进入,提升产业核心发展能力。
到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实现150亿元。国星生化实现产值50亿元,丰原药业实现产值20亿元。桂龙药业、神鹿科瑞药业等产值超亿元企业5户以上,形成中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
马鞍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
——依托丰原药业、桂龙药业、国星生化、神鹿科瑞药业等骨干企业,引进与医药制造相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着力支持新型、高效、低毒化学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关键医药中间体、中成药的新药研发及名优产品的二次开发、新型药物制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天然药物、海洋药物开发与生产。
——建立功能完备的医药创新体系,以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开发和应用为核心,加快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生物医学材料、医疗设备等生物医药产业,形成新型、高效、低毒化学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的研究与生产。
——大力发展生物农业和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制造等生物制造业。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发酵技术和新菌种等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及产品、动植物遗传育种等技术。加大单细胞蛋白等各类新型生物药品制品、制剂、试剂及高纯单组份提取物等产品研发。
——提升注射用辅酶A、三磷酸腺苷辅酶胰岛素、维生素B6、中药饮片、中成药等现有产品生产规模。
——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桂龙医药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支持国星生物年产3300吨吡啶氧化项目产品生产线、年产2万吨草甘膦产品生产线、年产1万吨百草枯产品生产线、丰原生化4改8柠檬酸技术提升项目、丰原药业年产500万支富马酸伊布利特注射液生产线技改项目、神鹿药业年产15000万瓶中成药扩能项目和桂龙医药产业园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提升产业规模。
6、电子信息产业
周边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
根据市场分析预测,未来3-5年全球信息产业规模将稳步扩大,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产业转移仍将继续,高端制造业特别是集成电路产业继续向中国转移。在周边地区,江苏电子信息产业层次相对较高,产业结构调整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电子信息产业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构建起规模庞大、产业链相对完整的集群区,形成了南京软件名城和苏南软件产业带的发展格局,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典范和经济发展的引擎。
安徽的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在合肥、芜湖、滁州等地,省政府将电子信息产业列入调整振兴规划。激励重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集群和专业园区建设,发挥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加快传统主导优势领域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领域;大力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加速信息家电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推进信息家电、电子材料和元器件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汽车电子、软件、微电子发展,尽快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平板显示器件、光伏电子等一批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扶持电子信息中小企业发展。
马鞍山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马鞍山的电子信息产业初具规模,产业门类较多,规模以上企业13家,形成了以电子制造业为主导,数字视听、光电线缆、软件和应用电子产品等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十一五”以来,马鞍山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呈现快速发展态势,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30%。马钢控制、朗科等一批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快速成长,花山软件园、雨山游戏动漫基地等重点项目相继投建,晟峰软件、东华软件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为推动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天源科技、高科磁材、鑫洋永磁等骨干企业迅猛发展,形成具有一定集聚优势的磁性材料和电子元器件产业链。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营收入达1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04亿元。
相对于周边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来看,马鞍山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层次不高,规模相对比较小,集聚水平有待提高。
马鞍山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取向和目标
马鞍山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取向:一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大研发力度,继续发展壮大磁性材料、数字视听、应用电子、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产业;二是积极引进适宜本地发展的平板显示器件、移动终端产品、数字电视等产品,三是以工业设计和软件动漫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打造成集动漫教育、软件制作、人才培训等功能齐全的区域性基地。
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加大引进、培育力度,实现天源科技、微因泰克、华彤网络科技、晟峰软件等产值超亿元企业10户以上。
马鞍山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
——建设以天源科技、马钢控制、微因泰克生物科技、晟峰软件和华彤网络科技等为代表的若干个电子科技产业园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以电子元器件、软件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及上下游配套产业,加快形成集群分布、分工明确、配套发展的完整产业链。
——落实国家有关扶持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新型显示器件、数字电视产业等方面优惠政策,研究制定配套支持措施,推进产业加快发展。鼓励、推动电子信息技术与工业的高度融合,拓宽电子信息产品的发展空间;强化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电子产品、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的融合发展。
——加快磁性材料和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升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品种,大力发展高端电子元器件及电力、机电设备上下游配套产品,着力打造磁性材料及相关产品产业链。
——加强软件、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集聚企业,构建功能完备、特色突出的软件、动漫产业集聚区。推动企业间交流、协作,促进产业横向联合、上下游衔接,形成产业互动。
——支持发展液晶电视、数字视听产业,鼓励现有企业扩大产能,拓展高端市场,拓宽数字视听产品消费市场,加快产业规模发展步伐。
——加快培育汽车电子、机床电子、智能仪表及系统和电力电子等应用电子产业,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支持天源科技电子科技产业园项目、系列数字病理检测诊断和细胞组织镜像分析系统的研发和生产的技术创新项目、生物医药检测管理系统和分子生物检测信息数据库项目、数字娱乐全国联运立体平台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和竞争力。
改造提升5大传统优势产业 以提升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拓宽产业链和产品品种为主要手段,推动造纸印刷、金属制品、机械加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5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到2015年,实现5大传统优势产业总产值达420亿元。
1、造纸印刷产业
周边地区造纸印刷产业发展态势
从发展趋势看,造纸工业因其发展空间极为广阔,潜力巨大,正成为我国21世纪的“朝阳工业”。同时,造纸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又是典型的资源约束型产业,促使造纸业必须走规模化经营、清洁生产和林浆纸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从而具备与国际造纸业的竞争能力。
从长三角来看,浙江的造纸业发展和规模一直位居全国前列,造纸业成为浙江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江苏造纸业近年来呈现发展提速、规模壮大、质量提升、位次前移的良好态势,区域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苏州、镇江、徐州、无锡。
从安徽造纸印刷产业来看,合肥地区的印刷业在全省有重要地位和较高的贡献程度。全省造纸印刷工业总产值在5000万以上的规模企业有55家,其中合肥地区有23家。
马鞍山造纸印刷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造纸印刷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行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总量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竞争优势逐步增强。行业骨干企业山鹰纸业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自“八五”以来连续多年居安徽同行业第一位,并在国内纸板生产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对而言,我市造纸印刷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产业规模不够大;产品种类较为单一;环境污染仍未有效控制。
马鞍山造纸印刷产业发展取向和目标
我市造纸印刷业发展取向:一是拓宽原材料供给渠道,逐步改变当前造纸企业废纸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打破林纸分离、区域资源分隔现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造纸企业为主体,应用资本纽带和经济利益将制浆造纸企业与营造造纸林基地有机结合起来,确立林浆纸一体化新模式,合理利用进口废纸,疏通原材料供给瓶颈,降低发展成本和风险。二是加大造纸印刷行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减少资源消耗、完善水循环技术、做好污物废液的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完善生产流程,切实解决好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矛盾。三是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研究开发低定量、功能化纸及纸板新产品,重点开发低定量纸及纸板、含机械浆的印刷书写纸、液体包装纸板、食品包装专用纸、低克重高强度的瓦楞原纸及纸板等产品,鼓励研发信息用纸、国防及通讯特种用纸、农业及医疗特种用纸等,增加造纸品种。
到2015年,造纸印刷产业实现总产值70亿元。其中山鹰纸业实现产值达50亿元以上,比伦纸业、经纶文化传媒等产值超亿元企业3户以上,打造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造纸产业示范区。
马鞍山造纸印刷产业发展重点
——做强重点骨干企业。依托山鹰纸业,比伦纸业、经纶文化传媒等骨干企业,加快实施高档纸板扩建项目,推动林浆纸一体化。积极引进技术装备先进、经营管理先进、绿色环保生产的出版物印刷、包装装潢印刷等大型印刷企业。
——引进集聚设计、制版、印刷、装订、耗材、废纸回收、物流等产业战略投资者,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推动印刷业快速发展。
——开发附加值高的特种纸产品。包括高档包装纸、铜版纸、道林纸、模造纸、证卷纸、印书纸、画图纸、招贴纸、打字纸等,推动纸产品加速向新颖化、多样化和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发挥技术及资源优势,依托长三角丰富的废旧纸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废纸发展高档包装纸板和新闻纸、文化纸等品种,并向纸箱等下游产业链延伸,增强我市造纸印刷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能力。
——大力推广造纸新工艺,引进、应用高效废纸脱墨、高速夹网成型、靴式压榨等技术,研究开发低定量、功能化纸及纸板新产品、低克重高强度的工业包装用纸、高档文化用纸等产品。
——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纸业,加强环境治理,推进清洁生产循环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造纸产业发展新模式,建设现代化高效环保型造纸产业。
——建立造纸行业信息服务中心。引导、鼓励纸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市场和人才之间、行业内部和上下游产业之间的产学研联合、信息联系、商务合作,促进造纸工业加快发展。
——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支持山鹰纸业新建45万吨箱纸板项目、35万吨文化纸项目、80万吨造纸技改项目以及科达纸业年产5吨中高档卫生纸、比伦纸业年产2.3万吨生活用纸扩能改造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提升造纸印刷产业规模和竞争力。
2、金属制品产业
周边地区金属制品产业发展态势
长三角地区的金属制品产业发展实力雄厚,在江苏、上海等地均有较为先进的金属制品产业,产业布局日益集中化。
安徽金属制品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十五”期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金属制品的生产、科研、教育培训基地。形成从冶炼、金属加工、结构件制造到专业培训、科研、勘察、设计、施工各环节较为完整的专业配套、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马鞍山金属制品产业发展现状
依托区域钢铁资源优势,通过多年积累,马鞍山金属制品业目前在生产规模、装备水平、生产工艺、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同行前列,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已形成从初级产品到深度加工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
在发展过程中,我市金属制品业还形成了一批优势企业和特色企业,玉龙金属制品、比亚西钢筋焊网、沪宁金属、华菱西厨装备、徽铝铝业、华科实业等一批企业发展势头迅猛,产品结构独具优势,并形成了辐射力、竞争力强的金属制品产业集群。
我市金属制品业存在的主要不足:企业大多围绕马钢钢铁原材料的简单延伸加工,主要产品大多集中于钢绞线系列产品、钢筋焊网、钢丝、钢构件等产品,产品处于低端;加之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新产品、深度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结构不尽合理。
马鞍山金属制品产业发展取向和目标
马鞍山金属制品产业应以系列化、高端化为发展取向和目标,规划建设金属制品产业园,加快产品研发升级,促进金属制品业向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扩大企业规模,优化产品结构。依托比亚西、马钢和菱、力通钢缆等骨干企业,进一步发挥和利用钢铁资源和较强的加工配套基础,大力发展金属结构制造业、工具制造业、建筑用优质金属制品业、西厨装备及其他日用金属制品业。加快发展集装箱和金属包装物品制造业。
到2015年,金属制品产业总产值达到160亿元。比亚西、马钢和菱等实现产值10亿元企业5户以上,力通钢缆、徽铝铝业、华菱西厨等实现产值5亿元企业5户以上,玉龙金属、天宇金属等实现产值1亿元企业10户以上,形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金属制品生产基地。
马鞍山金属制品产业发展重点
——培育发展金属制品交易市场,与钢材市场相匹配,建设华东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钢材、金属加工基地及其物流集散中心。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打造金属制品精品基地,充分发挥我市金属制品行业的现有优势,进一步完善生产工艺,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延伸产业链。加快建成以高端金属制品产品为主导、品种齐全的大规模金属制品精品生产基地。
——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整合,通过兼并、联合、收购等方式实现优化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逐步由量态扩张向质态提高转变、由规模效益向结构效益转变,做大做强做优金属制品产业。
——推进金属制品产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多功能、差别化金属制品的研发和产品一条龙的开发应用,加大新型金属制品的技术研发力度,实现金属制品产品连续化、多样化、高效节能、高附加值生产。
——重点开发生产具有自身特色的系列产品,形成拳头产品。支持钢筋焊网、稀土镀锌钢丝、预应力钢绞线、电网材料、异型钢丝、卷钉及钢构等优势产品的技术升级、延伸产品的开发,拓宽市场空间。
——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推动马钢比亚西年产3万吨钢筋焊接网生产线扩能改造项目、奥盛公司高强度低松弛应力钢绞线二期工程项目、马钢和菱钢材包装扩能升级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金属制品产业规模和产业发展质量。
3、机械加工产业
周边地区机械加工产业发展态势
当前,国际机械加工与制造业的时代特征是: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信息量大且分布广泛;重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用户需求高并个性化;科学技术变革加速;产品技术知识含量密集;生产柔性、环境友好等。
近年来,安徽围绕打造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这一工业经济发展取向和目标,紧紧抓住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内外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突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促进了机械加工业的优化升级和规模扩张。多个城市都对机械加工产业提出了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马鞍山机械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中小型机械加工业企业数量众多,仅当涂县就有机械加工企业数百家,形成了从博望到当涂经济开发区的沿314省道机械工业带。当涂县机械加工业目前生产的刃模具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
全市重点扶持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机械加工企业多达30余家,机械加工业已经成长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增加值已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三成以上,是我市打造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重点产业之一。
相对于周边地区而言,我市机械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集群优势还不够明显;产业链条还有待加强;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不足。
马鞍山机械加工产业发展取向和目标
机械加工制造业是中短期内富于较高成长性的产业,根据马鞍山市跨越式发展要求以及机械加工业现有条件,机械加工产业发展取向和措施为:一是强化政策导向和扶持,增强机械加工业产业的集群效应;二是拓宽、延伸机械加工业产业链条,精细机械加工和大型成套加工并重,提高精密机械件和大型、高端机械产品加工能力;三是突出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催生规模庞大的“专、精、特、新”企业群体,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比。
到2015年,机械制造产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实现圣戈班、天一重工等产值超亿元企业20户以上,促进机械加工产业迈上新的台阶。
马鞍山机械加工产业发展重点
——以圣戈班、天一重工等机械制造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配套加工、核心零部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工件、高档模具修造等,并向整机制造方向延展。
——依托博望刃模具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精密刃模具、高性能精密复杂刀具制造。
——积极开拓、培育国内外市场,加快与国际市场、技术接轨。推动产业协作和技术联合,加速形成较为完备的机械加工业产、研、销一体化体系,整体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拉动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
——对优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鼓励当涂博望刃模具、机床集群向大型、数控化及光、机、电、液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鼓励产业链延伸,开发生产数控碾压成型设备、数控高速冲模回转压力机、数控热模锻压力机、数控板材无模多点成型机等数字塑性成型技术装备及配件。
——抓好产品结构调整。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加工制造高新技术,提升产品深加工层次、精深加工比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重点支持精密回转支承、万向联轴器、特种用途剪刃具、工程及机械零配件等产品开发生产,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
——全面推进CAD、CAM、CIMS等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着力提高装备水平、制造工艺和产品档次。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组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强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再创新工作,提高数控化、高精度、柔性化加工制造水平。
——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支持圣戈班扩能技改项目、天一重工材料表面超合金功能涂层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机械制造产业规模和发展层次。
4、纺织服装产业
周边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态势
后金融危机阶段,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的发展压力依然巨大,尽管国际需求有所回升,但市场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加之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成本持续上升,产业发展在两头挤压下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恢复性阶段。
从周边区域产业发展看,江苏云集了一大批服装领域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国内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江苏省提出的跨江发展战略中,波司登、梦兰、千仞岗、红豆等一批大企业积极响应,相继在苏北地区立项建厂,为未来苏北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安徽正在迎来东部地区服装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安徽在服装纺织行业上重点打造了合肥服装创新产业基地和安徽三元服装产业园等一批服装生产基地、园区。沿江的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地,各具规模的纺织服装工业园也相继进入规划和正式运作阶段,以服装加工、知名品牌聚集和孵化、面料交易、研发设计等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大型服装生产基地在安徽正加速兴起。
马鞍山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天成纺织、德胜时装、海狮织造、金姿纺织及杉杉新明达等一批企业依托创新、创牌,实现快速、高质量发展,并成为行业发展的领军力量。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与国际市场关联度较高的纺织工业造成重大冲击,纺织服装工业发展持续呈现出下行趋势。
总体上看,马鞍山市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技术相对落后,企业装备水平、管理水平不高,产品特色不够鲜明;研发投入强度不足,高性能、功能性纤维开发滞后,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较低;设计创意产业发展尚未起步,公共服务平台不健全;知名品牌数量少,大部分服装企业产品以贴牌加工为主。
马鞍山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取向和目标
以品牌建设和引导产业集聚为重心,突出创新、装备升级,全面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优势。外引内联,科学布局,积极引进发达地区资金及先进技术、优势品牌,实现产业转移的有效对接。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棉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积极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构建上下游一体化生产基地,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加工、出口基地。
到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实现天成纺织、海狮织造、丝诺达针织品和金姿纺织等产值超亿元企业8户以上,加快建设皖江城市带纺织服装生产基地。
马鞍山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重点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与升级换代,培育新型增长点,提高产品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
——加快推进产业整合,鼓励装备先进、有一定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与有市场、有品牌、有实力的优势大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支持优势企业重组中小企业和困难企业,培植、发展大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发展上下游产业配套,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实施品牌战略,加强优势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提升我市服装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提高品牌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引导企业增强综合品牌意识,鼓励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积极培育名牌产品。
——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引导、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加快建立设计创意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技术平台。
——促进项目建设,支持天成纺织整体搬迁、技术改造项目、海狮年产200万条高档毛巾生产线、丝诺达二期扩能工程、红利来服装技术改造、志成纺织服装技术改造、金姿纺织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尽快投达产,发挥效益。
5、农产品加工产业
周边地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态势
近年来,江苏省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潜力的增长点。但总的来看,农产品加工整体水平不高。
安徽农产品加工业涉及12个行业,近100个行业小类。农产品加工品具有多层次、多样化、多特色的特点,基本适应由于消费习惯、收入水平、地域特点等差异而形成的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马鞍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优质稻米产业链、名特优水产产业链、蔬菜产业链、畜禽产业链、花卉苗木产业链等五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带动原料生产基地65万亩次、农户16.5万户;培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1个,拥有会员9900多个,农产品加工大、中、小生产组织体系基本确立。
马鞍山市农产品加工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农业生产用地总量少,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需求矛盾突出;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小,产品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力度不够;资金投入短缺,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机制不够健全;产品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
马鞍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取向和目标
充分利用我市及周边地区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按照原料生产基地化、企业经营规模化、技术装备高新化、加工产品优质化、产品营销品牌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加工,全面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实现黄池食品、甜润米业、华诚饲料等产值超亿元企业5户以上,形成宁马芜地区的重要农产品加工基地。
马鞍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重点
——做大做强黄池食品、甜润米业、华诚饲料等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建设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生态养殖示范园,重点发展粮油加工、水产品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苗木花卉等行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
——强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培育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不断完善、重点企业加速发展壮大。
——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引导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规划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重点推进当涂县境内沿314省道边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项目建设,包括粮油加工区、果蔬加工区及其它食品加工区、科研及高科技产品服务区、物流配送区等。大力扶持江心洲蔬菜基地、黄池食品蔬菜基地、安康菌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特色蔬菜生产规模,扩大江心洲万亩集中连片的优质特色蔬菜区、湖阳地区特色水生蔬菜区和沿山地区山地特色蔬菜区。
——培育优质稻米产业链。以优质稻米开发为重点,依托甜润、佳乐等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优质稻米精深加工企业;通过整合全市稻米品牌资源,重点打造1—2个有影响的优质米知名品牌,培育一个年产销超5亿元的粮食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具有知名品牌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
——加快蔬菜产业链建设。支持开发蔬菜保鲜技术,提高蔬菜采后清洗、储藏、保鲜、分级、预冷、杀菌、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水平。
——培育畜禽产业链。重点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建立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强力推广建设先进机械化屠宰生产线,提高肉食产品质量、档次。
——加快项目建设,支持黄池食品年产2万吨茶干加工项目及年产4万吨豆酱现代化生产线项目、甜润米业年产2万吨小菜加工项目及年产10万吨大米深加工、米糠油精炼项目、华诚饲料的禽饲料和水产饲料生产线技术扩改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发展种、养、加工一体化发展模式。
加速发展3大现代服务业围绕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支撑现代化大城市构建,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加快完善产销、市场、科技、信息和金融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据《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计划》,确立3大服务业发展目标。
扶持发展一批重点企业。在商贸物流、科技信息、软件动漫、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遴选一批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企业,在政策、资金、税收、融资、用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营业务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每年选择100 个规模大、牵动性强的项目,列入全市重点调度和重点扶持。
建设一个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按照省统一部署,选择花山区创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
培育30 个服务业品牌。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工作机制,完善评价体系。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潜力的服务业品牌,加大服务业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安徽名牌、安徽著名商标的工作力度,大力推进马鞍山服务业品牌创建工作。力争5年内形成30 个市级以上知名品牌,其中:省级以上知名品牌占30%以上,全面提升马鞍山服务业品牌知名度。
到2015年,三大现代服务业实现收入2500亿元。在工业经济继续强势增长的同时,力争服务业比重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到“十二五”末服务业比重达到35%左右,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1、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自“十一五”以来,我市基本形成了以大学园区为依托的花山科教商务服务区,打造出雨山、慈湖、当涂物流中心,博望工业园区等五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框架,并完成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商业服务、信息服务四个行业的快速成长,一个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和企业转型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平台搭建基本完成。
为进一步保障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我市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鲜明提出了要大力拓展现代物流业、国际贸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现代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6种生产性服务业。
坚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结合改造和整合利用现有设施,重点建设皖江物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慈湖开发区物流园区、马鞍山港口集团港口物流园区,临港物流园、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综合物流园,形成仓储、运输、加工、配送、多式联运及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改善国际贸易管理方式,提升国际贸易服务水平。发展下一代信息传输服务业,加快构建国内先进的枢纽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型业态和重要载体。具有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空间集中、资源集约、产业集群、服务集成、集聚度高等特征。到2015年,重点规划建设临港物流园、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综合物流园等集聚区,争创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临港物流园,依托沿江港口及陆域,建设集装卸仓储、加工配送、电子商务、物流保税,兼具国际贸易服务功能的港口物流加工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综合物流园,建设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电子商务、生活配套等功能区,分设钢材、机械、化工、轻纺、电子、汽车及零部件等分园区,主要为生产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现代大型综合性物流园区。
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金融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形成专业化、高水平的商务服务体系,完善会展业的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积极引进国际品牌展会,大力培育龙头会展企业,发展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会展。
2、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马鞍山市作为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百强城市,具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坚实基础。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中,我市提出加快发展游戏动漫、休闲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具有极大的前瞻性和务实性。
加快发展游戏动漫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以马鞍山软件园、马鞍山视聆通动漫游戏基地、济美坊文化产业基地为载体,鼓励支持网游动漫企业创新发展,开拓和提升网游动漫产业的有力地位,逐步扩大网游动漫产品及衍生品的国内外市场份额,扩展和提升文化产业的空间和品质。
以团结广场核心商贸商务区、秀山新区城市综合体等为载体,加快建设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相结合,大型购物中心、大型超级市场和特色连锁为主体,超市、专业店、便利店、仓储式商场共同发展的商贸业新格局。实施金鹰、新都国际商城等重大项目,提升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综合开发濮塘休闲度假区、江心洲生态旅游区等现代大型旅游景区,不断壮大旅游业规模,提升旅游业层次。以解放路商业街、雨山路现代商贸街、花山路和新都装饰材料商业街、湖东路数码、图书商业街、花雨商业步行街、东方明珠商业文化街、马鞍山古玩文化街、宁安城际铁路站前广场商业街、金家庄义乌小商品市场、安民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马鞍山再生资源集散市场为载体,大力培育跨区域、广辐射、上档次的品牌专业批发市场,加快特色街区建设,完善社区商业便民服务体系。
3、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农村的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鞍山市实现协调发展的基础。我市紧紧抓住作为全省城乡一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的契机,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加快服务业向乡村延伸,加快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建设。加快完善产销、市场、科技、信息和金融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把握农村生产和农民需求特点,加快完善农副产品市场、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拓展农村市场,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整体提升面向农村服务业水平。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农村资金互助组、资金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微型服务组织。扶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按照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农业信贷担保风险基金,组建市农业信用担保公司,着力缓解农业、农村发展的融资难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