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豆瓣 金陵十三钗在国外恶评如潮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9 10:10:44
分享:
《金陵十三钗》从2011年12月21日起开始在北美小规模上映,不过影片在北美并不吃香,美国媒体对影片恶评如潮:“张沉溺于华丽的摄影和夸张的慢镜,强调每个华丽的枪伤引发的血喷。贝尔演了一个良心自我发现的机会主义者,但最终,他的救赎之路让人觉得只是对《辛德勒名单》的无力模仿。不过他的角色至少还有些层次,不像邪恶的日本军官或诱人的妓女。《金陵十三钗》里,张多半只是证实了被转化成视觉盛宴的悲剧的效果会被大大削弱——人类的苦难被拉低成了视觉上的小手腕。” ——《村声》,Tim Grierson“张先生采用了一维的,充满爱国之心的方法揭露日军对南京的入侵和占领并非毫无理由和不合时宜。近来一些中国电影显示出更加感性的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和对侵华日军的妖魔化。《金陵十三钗》遭到了与几部同类经典影片的纵向比较,而横向上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少之又少,只有陆川的《南京南京》和纪录片《南京》可以参照。那些电影人跑来用观点武装电影,而张先生则撤回老电影的迷雾之中,拒绝占领高地。——《纽约时报》,Mike Hale“毫无疑问,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是部带有宣传企图的电影,片中中国士兵全部英雄伟岸,日本入侵者全部卑劣可鄙。我们从前看过这类战争片,但难道观众仍未超越非黑即白的刻板道德?”——Pasadena Art Beat,Jana J. Monji“张的这部电影有些乱炖,史诗级的背景却把故事局限在了教堂。这是个杂乱的电影,其中包含不合时宜的过失,比如贝尔角色从自私自利的小人物到敢于牺牲自我的圣人的突然转变,角色传递的不必要的情节,教堂建筑物夸张的爆破等。影片对历史性残暴的描写同样有些肤浅,叙事主体无力,却对残忍的强奸戏和事后的陶醉场面浓墨重彩。此片有太多软肋和缺乏关联的线索。太多旁白,太不专注于叙事。再就是可以用来牺牲的妓女。” ——《Slant杂志》,Andrew Schenker同样在此避难的,还有贝尔所饰演的美国人约翰·米勒。剧中他那茂密的胡子,让他看上去像是1960年代的嬉皮,他说话的方式很愚蠢,剧中的台词甚至还穿越了,贝尔会说些“不管怎样”这样的不符合当时时代的英文词语。米勒在剧中被一个中国人称为是笨蛋,这个称呼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他试图将教堂的红酒储备占为己有,强人所难地索要钱财,在每桩事情发生时都表现得极为自私。剧中将一个白人打造为一个贪财的、笨拙的、粗野的、唯利是图的形象的动机可以有很多种,不过,那些身在国外的在道义上不受约束的老美,似乎是电影里的一个典型角色,好像《卡萨布兰卡》里亨弗莱·鲍嘉饰演的商人里克那样。很明显的是,米勒的“起点”如此之低,所以,人们预期他会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感人的、戏剧性的“拔高”过程,让他从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变成一个高贵的骑士。可惜,不论是剧本还是演员都没有表现出这一变化。米勒在见证到残酷一幕时,表达出了震惊之情,不过,早前的几周,他都干吗去了?这个角色没有带来任何观点或是具有力度的观察。从精神上来说,他也仅是个等着被填满的空瓶子。 ——《好莱坞报道者》,多德·麦卡锡。《好莱坞报导者》批评称,在好莱坞只有最愚钝的制片人才会在南京大屠杀这样的灾难中注入性的成份,但这却成了《金陵十三钗》的核心元素。如果华纳兄弟娱乐公司在1942年导演《十三钗》片这样一部电影,也许可以成为一部有效的反日宣传片,而且博得好效益。但是今天,它扮演的不过是低级噱头。美国著名电影批评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manuel Levy在《电影》杂志发表评论文章,批评《十三钗》片不是来自真实生活的灵感,而是张艺谋制造的一个杂混乱、严重缺少平衡、过度炫耀某些场景的电影大杂烩,是张艺谋发迹以来最糟糕的一部电影。《纽约邮报》干脆以“枯萎的战利品”来讽刺这部影片,并称张艺谋在这个圣诞节之际应该得到的礼物就是惩罚坏孩子的大大的一堆煤炭。邮报的评论并将这部影片称作是一部“极端荒唐的肥皂剧 ”。 著名影评网站“烂番茄”上,只有27%的新鲜度,metacritic评分39,都令《金陵十三钗》的“冲奥”前景很不乐观。而以往参评奥斯卡的外语片,至少要好评率80%以上才有希望获奖。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