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丝美拉达 不是艾丝美拉达也不是卡西莫多,他才是《巴黎圣母院》的真正主角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9 02:21:49
分享:

如果说起雨果,说起《巴黎圣母院》,应该没有人会不知道,他们就像一个标签一样,代表着法国式的浪漫,许多人即便没有看过雨果的原著,应该也听过或是看过相关的影视化作品。里面能歌善舞、心地善良的艾丝美拉达,畸形丑陋但却有善良纯洁的卡西莫多,是人们心中的经典艺术形象,也是理所应当的《巴黎圣母院》中的主人公,但如果我们抛开那些什么青少年名著通选、名著导读中的评论,亲自阅读一下雨果的原著就会发现,故事中的真正主人公应该是被“教科书”定义为“道貌岸然,衣冠楚楚,但灵魂肮脏,毒如蛇蝎的伪君子”副主教克洛德。

之于创作手法——克洛德是人性中美与丑的最完美对照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许多能被冠以“伟大”名号的作品,它所展现的往往并不是简单的善恶故事,它里面所包含有更多更复杂的关于人性的挣扎,而为了让公众理解和影视化的需要,往往就需要将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扁平化处理,而由于美丑对照原是则雨果浪漫主义创作中的核心,因此在后面的影视化过程中都把《巴黎圣母院》中的角色刻画成了极美或极丑的非黑即白的形象。

因此我们所理解的“完美女孩儿”艾丝美拉达也并不是那样完美,在她能歌善舞、心地善良背后她还有外貌协会、为爱丧失理智这样的缺陷。

亲爱的弗比斯,我的灵魂、我的生命、我的身子,整个儿都属于你,我的队长。好吧,不结婚就不结婚,省得惹你心烦,我只做你的情妇,供你消遣,供你玩乐,是属于你的一个姑娘,只要你高兴就行。

倘若读者知道她为了男人的美貌甘做情妇还会将她当做书中美的化身嘛?何况在心灵上她也从未做到能对卡西莫多的丑“视而不见”的地步。

而说到卡西莫多,教科书中将他定义为外表丑陋,内心善良的人物形象,但如果我们真的细读《巴黎圣母院》就会发现,雨果最开始想要塑造出来的就是一个畸变的怪物。肉体的畸变必然导致灵魂的萎缩,他没有正确的道德观,而对艾丝美拉达的爱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爱,还只是基于美貌之上的“渴望”。

在故事的开头卡西莫多被狂欢节的人们所愚弄,收养他的副主教克洛德愤怒的将他带了回去,卡西莫多对此只感到了畏惧与害怕,但他却丝毫感受不到克洛德的愤怒原因正是因为他被众人嘲弄,他没有感知到“被爱”的能力,又何尝能够去爱人呢?而原著中最后克洛德在钟楼上并没有狂笑又或是得意洋洋,他同样处在巨大的痛处当中,而愤怒的卡西莫多还是将养育了他十几年的养父给推了下去,

“及至长大,他发现周围对他只有仇恨,于是接过这种仇恨的情绪,同时也学会了人所共有的狠毒。他拾起了别人伤害他的武器。”

当然,这并不是说艾丝美拉达和卡西莫多身上没有美丑对照的塑造,只是相比于克洛德,这种对照还太过于浅薄。

某种程度上讲克洛德才是《巴黎圣母院》中美的化身。他从小就献身给了神,过着隐修般的生活,在经书与希腊文的词典中长大,而除了神学与法典外,他还精修医学和其他各种自由学科,仿佛在这个青年的人生中唯一的目标就是求知,后来他又在瘟疫之后独自抚养还在襁褓中的弟弟,并出于怜悯收养了丑陋的畸形儿卡西莫多,而他也因此被周围的人恐惧着,但他并不在意,他决心这一辈子不要孩子,不要女人,只对上帝负责,只养育弟弟与卡西莫多,因为那是他作为神甫之外的唯一温情。

他发现除了索邦神学院的思辨,除了荷马诗句之外,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人需要感情,而缺乏温情和爱的生活,不过是没上油的齿轮,只能发出吱吱咯咯的噪音。

本来这位“美”的化身的神职人员的生活该是一路平坦,但直到他遇到了艾丝美拉达,那压抑的欲望最终使他堕落成了魔鬼,也化为全书中最大的丑与恶。

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一样”,坏人一步步的迈向深渊并不会让人感觉到多么的惋惜,真正让人感觉惋惜的是圣徒堕落成魔鬼,苦修士陷于情欲,而这才是世间最残酷的悲剧,也是雨果美丑对照原则最完美的诠释。

之于故事内容——克洛德是情节发展的推动力

人物的行动和矛盾冲突是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是判断其是否为主要人物的重要依据。在之前大家之所以将艾丝美拉达看做是《巴黎圣母院》的主角主要是因为我们认为她就是书中的中心人物,也是故事矛盾的焦点,所有男人都爱着这个吉普赛女郎,以她为圆心《巴黎圣母院》的剧情成辐射式的展开,但倘若我们将《巴黎圣母院》看做一个冒险故事,将艾丝美拉达看做是一个人人争夺的宝藏明珠,我们就会发现珍宝和美貌本身并不足以支撑起故事的发展,而人性之上的欲望与贪婪才是故事剧情的推动力。

我们将视角放到克洛德身上:

克洛德见到艾丝美拉达——心动——指使卡西莫多抢走艾丝美拉达——克洛德因为嫉妒刺杀弗比斯——艾丝美拉达入狱——卡西莫多将艾丝美拉达抢入巴黎圣母院——克洛德求爱——求爱不成将其交出绞死——养子将克洛德推下楼摔死

故事的每一段都是由克洛德人性的欲望所推动着的,与之相比,艾丝美拉达更像是冒险故事中的宝藏,虽然看似是众人追逐的目标是矛盾的化身,但其本身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没有实质的推动力。并且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随着故事的发展,雨果给克洛德刻画了许多精致的细节心理描写,

“我眼前的这个女子,美貌非凡,只能来自天堂或地狱,绝不是用一点凡间的泥土捏成的普普通通的女子,内心也绝非像一个普通父女那样浑浑噩噩,灵魂里只有颤悠悠的一点亮光照着而已。……于是我隐约看到魔鬼设下的陷阱,我肯定你从地狱来的,是来引诱我的,是来引诱我堕落的。我对此深信不疑。”

与之相比,雨果对卡西莫多与艾丝美拉达的塑造简直是干枯到可怕,而通篇被用大量笔墨描写塑造的克洛德称为主角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之于作品主题——克洛德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

关于《巴黎圣母院》的创作意图,雨果曾在他1866年出版的《海上劳工》的序言中明确指出,这本书就是对宗教、对禁欲主义给人民造成苦难的控诉:

宗教、社会,自然是人类三大斗争的对象……三重枷锁套在我们的脖子上,那便是教条、法律、自然的桎梏,在《巴黎圣母院》里,就是对第一种桎梏的控诉……

雨果就是想用一个悲剧故事来揭露宗教对人性的迫害,而艾丝美拉达与卡西莫多的遭遇虽然不幸,但非要说他们的遭遇与宗教神权有着多大联系却未免有些牵强,而克洛德不一样,他的整个灵魂都被宗教的禁欲主义给牢牢压迫着,可以说他的不幸都是由于神权对他人性的压抑而造成的。

这里我们再强调一下,克洛德绝不是教科书给他定义的只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而是一个庄重严肃、沉郁孤僻的被爱欲拖进地狱的可怜人物。

早年的克洛德是那样的高贵伟大,让人忍不住崇敬,作者也亲自评价说他“为人严肃又热情”,并且在面对艾丝美拉达的时候他也不是大家想的那般恶毒,反而是有些可怜。

“你听见了吗?我爱你!”他又叫到。

“什么样的爱?”不幸的少女直打冷战。

他紧继续说道:“一个被打入地狱的人的爱。”

他一遍遍的祈求艾丝美拉达的怜悯,“这么说,我让您受惊了?我让您害怕了?我爱您。”,但艾丝美拉达只觉得他又老又丑,从不肯给予他一点怜悯,而克洛德也因为在绝望中堕入了罪恶的深渊。

“作为博士,我践踏了学问;作为绅士,我毁了我的姓氏,作为教士,我把弥撒书当作淫欲的枕头,我向天主的脸上吐痰!”

在《巴黎圣母院》原版的序中雨果曾明确的告诉读者,促使着他写下《巴黎圣母院》最直接的缘由就是他被巴黎圣母院墙上手刻希腊文“命运”所深深打动。他猜测着那个痛苦的灵魂到底是谁,而他又为何一定要在这古老教堂的额角刻上这样一个单词?这激励着雨果写下这部伟大的作品,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书中在巴黎圣母院小屋的墙壁上用罗盘针刻下这两个字的正是处在极端痛苦的克洛德,而他的悲剧也是对“命运”这两个字的最好诠释。

他本该是超脱世俗的神甫,站在教堂之上看着世人在时代的浪潮中挣扎翻涌,但就是因为多看了艾丝美拉达一眼,他便也就成了命运蛛网上的一个猎物,也正如那句诗中所言,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最后,对于《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角是克洛德的论述,并不是什么标新立异或是博人眼球的言论,只是在基于对作品阅读之后的一个客观评判与分析,而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想向更多读者介绍这部作品,让大家对其有一定的了解,让大家在念着“卡西莫多失去了心爱的姑娘,终究也失去了他的钟楼”时还知道,在那隐秘钟楼之上因为痛苦而刻下“命运”的神甫,才是雨果心中真正法国式的悲悯与浪漫。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