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理发死舅 正月理发,舅舅们的“死亡率”是多少?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9 01:32:31
分享:

今年的抖音上不知道是谁的创意,一位外甥大年初一跟舅舅索要红包,舅舅不给,他就威胁舅舅理发,吓得舅舅赶紧拿出了红包。

这个视频反映的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正月理发死舅舅”的民间习俗。

俗话说“抬杠出真知”。《宝莲灯》里的沉香为了反抗舅舅二郎神劈山救母,他为什么不在正月理个发呢?也是外甥熬成舅舅的二郎神为了反抗他舅玉皇大帝劈山救母,他为什么不在正月理个发呢?

进行完苏格拉底式的诘问,我们再学习一下黑格尔的辩证法。

如果正月理发死舅舅,那么正月植发是不是可以帮助舅舅延年益寿?

很显然,这个民俗经不起推敲,那么它又是怎么来的呢?

“正月”为何不能理发?

关于“正月不剃头”这个习俗,坊间传言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清朝“剃发令”引发的“思旧说”。

话说顺治四年正月,满清颁布了剃发令,引起社会强烈的不满与反抗,这和汉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是冲突的,可毕竟改朝换代已经是事实。

汉人纷纷思念故国旧君,以正月不理发的方式来隐晦表达,称为“思旧”,以讹传讹,变成了“死舅”。

明清易代之际,确实有很多人因剃发令不满清朝的统治,怀念明朝,但若因此以为“正月不剃头”这个习俗与之相关,就太过于草率了。

因为清朝的剃发之诏并非于顺治四年正月施行。

顺治元年四月,由于大汉奸吴三桂投靠满清,多尔衮率领清军击败李自成统率的大顺军,随后入主北京城。

在南下时,多尔衮就摆出一副难看的胜利者嘴脸,强令沿途各州县官民像满人一样剃发留辫,以示对清朝的臣服。

“所过州县地方, 有能削发投顺, 开城纳款, 即与爵禄, 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 一到玉石不分, 进行屠戮。”

不过,此举却遭到了汉人普遍的抵触与反抗。当时在京的汉官除了孙之獬等极少数败类毫无廉耻,主动响应政策,虚溜拍马向清朝统治者献媚外,大多数官员都是拒不剃发,甚至有不少人因此护发南逃,畿辅地区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

多尔衮有些傻眼了,他怎么也没想到,一道剃发令竟会引起这么严重的后果。眼见清朝的统治还不稳定,迫于无奈之下,他只好在五月二十四日取消了剃发令:

“自兹以后, 天下臣民, 照旧束发, 悉从其便。”

千万不要认为多尔衮良心发现,取消剃发令,只是多尔衮根据当时形势做出暂时的妥协之举。一旦时机成熟,剃发令必然卷土重来。

次年五月,随着清军在前线节节胜利,相继摧毁了大顺政权和南明的弘光政权。

多尔衮志得意满,以为天下尽在掌握之中,原来的嘴脸重新暴露了出来,于是在当年六月重申剃发令,悍然下令全国男性一律剃发。

“若有复为此事, 渎违章奏, 欲将朕已定地方人民, 仍存明制, 不随本朝制度者, 杀无赦。”

好一句杀无赦,不知道清宫剧的导演们,一直美化多尔衮是什么居心?

不过也看到,清朝的剃发令分别颁布于顺治元年四月和顺治二年六月,有过两次,仅从时间来看,就与“正月不剃头”不符。

还有就是清朝统治者的野蛮与苛暴,不可能允许汉人正月不剃头。

根据以上两则剃发令的内容可知,不遵令剃发者,将要面临的下场是屠戮或杀无赦。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其手段之血腥残暴可见一斑。这样一群野蛮的强盗屠夫,又怎会网开一面,允许汉人在正月不剃头?

由此可见,“正月不剃头”所传达的“思旧”与“反清复明”并无关系。

剪辫才是“正月不剃头”的来源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根据世界潮流,以及从卫生、美观的角度考虑,于3月5日颁布了“剪辫令”。

这在时间上是不是吻合?

按理说,老百姓终于可以不用剃发,摆脱那象征屈辱的辫子了,应该感到扬眉吐气了才对,然而事实却与此截然相反,让人大跌眼镜。

满清统治二百多年,当时一般的民众“已将剃发留辫当成自己民族固有的习俗加以遵行和维护。”

因此,尽管政府一再重申,强调“剃发梳辫”并不是汉人习俗,仍旧“留辫者尚复不少”,最后政府职能派人强制给民众剪掉辫子。

社会风气突然扭转,人们不可能立即就适应。

因此剪辫子者被视为“数典忘祖”、不忠不孝的“败类”,已经剪掉辫子的人,为了不引起其他人的排斥,不得不戴个假辫子。

“剪辫令”的执行结果不甚理想,抵制者大有人在。甚至,民众还与政府派来剪辫的人发生冲突,以至于酿成血案。

清朝问鼎天下时,汉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发际线,拒绝剃发留辫,高喊“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纷纷揭竿而起,“江阴起义”、“嘉定三屠”等惨剧莫不由于此。

而两百六十多年后,他们居然为了维护头上那根象征着屈辱压迫的辫子,再次奋起反抗,不惜流血,这不能不说简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更讽刺的是,很多满人还以为剃发留辫是汉人的习俗,因此当民国政府颁布剪辫令时,他们纷纷愤然剪辫,与汉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鉴于民众的顽固态度,此后历届北洋政府均有重申剪辫,只是依旧有不少人固执地不理睬。

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出台《禁蓄发辫条例》,这是近代中国最后一个剪辫法令。而截至当年9月,北京还有近5000名男子蓄辫。

显而易见,相对于清朝颁布的剃发令,民国初年在正月颁布的减辫令更符合“思旧”的说法。

那么,民间传说为何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呢?

细细想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记载“剪辫令”的《掖县志》成书于民国二十四年,此时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令的时间相隔太近,很多经历过剪辫令的人还都在世,公然谈论此事未免有些敏感。

再者,此书作者刘国宾本身就是民国时期的人,不敢直言剪辫令评论当朝政事,所以只能通过它时加以化用和影射。而与剪辫令相类似的满清剃发令,也只好成为这个背锅侠了。

因此,“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春节禁忌习俗实际上是发源于民国时期,其历史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源远流长。

而且,“死舅舅”也是“思旧”的错话讹误。

为何要在二月二理发?

既然如此,那为何大部分人还是坚持过了正月,到二月二才理发呢?

除了民俗的力量,正月里理发对人的身体非常不好倒是真的,把头发理了,头就会冷,人体的经脉大多和头相通,头被冻着了,很容易生病,这算是这个民俗唯一的可取之处了。

中国北方冬天天寒地冻,过年的时间很长,有不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耍正月”是全面现象,吃喝娱乐、走亲访友、祈祷神灵,到了惊蛰前后,人们重新回归日常生活、生产中,一年吉利从头始。

于是借着二月初二,取“龙抬头”吉意,剃一下正月里长长了的头发,正是再合适不过的事情。当然“剃龙头”首先还是给孩子理发,希望小孩一年顺顺利利,长大以后成龙成凤。

除了养生,还有期许吉祥如意。

借助“龙抬头”这个吉利的日子,辞旧迎新,希望大家新的一年有新的希望,新的一年能够顺顺利利。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